宋初 “晚唐体”诗人辨析
2011-08-15刘辰
刘 辰
(衡阳师范学院 中文系,湖南 衡阳 421008)
宋初 “晚唐体”诗人辨析
刘 辰
(衡阳师范学院 中文系,湖南 衡阳 421008)
最早提出宋初 “晚唐体”一说,并对其成员进行勾勒的是宋元之际的方回 《送罗寿可诗序》,今人多从此说,然学界也有异议。笔者将现有文献史料和诗人诗歌创作实践等结合起来考察,认为将 “九僧”、寇准、林逋、魏野、潘阆、赵湘归属于 “晚唐体”应属无疑。宋初还有很多诗人受 “晚唐体”影响,其诗具有 “晚唐”风味,但这些诗人作品大多散佚,仅凭几首佚诗残句以及古人的评论,难以考征其诗风归属。
宋初;晚唐体;诗人;辨析
一
宋初 “晚唐体”是宋初诗坛 “三体”之一,成员主要是僧、隐之士或中下层官僚文人,诗学“晚唐”宗贾岛 (“晚唐”不仅是个历史范畴,更是一个诗歌风格范畴,宋人将贾岛、姚合视为晚唐人,且晚唐五代追踪贾、姚的诗人非常多,故“晚唐”主要指贾岛、姚合一类诗风),故名 “晚唐体”。最早提出宋初 “晚唐体”一说,并对其成员进行勾勒的是宋元之际的方回 《送罗寿可诗序》:
宋刬五代旧习,诗有白体、昆体、晚唐体。……晚唐体则九僧最逼真,寇莱公、鲁三交、林和靖、魏仲先父子、潘逍遥、赵清献之父。凡数十家,深涵茂育,气势极盛。[1]662
宋初 “晚唐体”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诗歌流派,并未形成一个独立的有组织的创作群体,更多地属于个人不自觉的行为。它根本不具有明确的文学主张和组织形式,因其与晚唐五代人一样推崇贾岛而不自觉地形成相近的创作倾向的诗人群体,方回从理论上加以总结,号为 “晚唐体”。
方回所列 “晚唐体”诗人中,其中 “鲁三交”当为 “鲁三江”之误,方回 《瀛奎律髓》卷28鲁三江 《经秦皇墓》诗下云:“潼川人鲁交诗曰 《三江集》,山谷称为鲁三江,今从之。”“鲁三江”即鲁交,生卒年不详,著有诗集名 《三江集》。 “赵清献之父”当为 “赵清献之祖”之误,赵抃 (谥清献)之父名亚才,不以诗名,其祖湘则以诗名世。方回 《瀛奎律髓》卷15赵叔灵 (湘)《秋夜集李式西斋》诗下云: “太宗朝诗人多学晚唐。”以此知方回归入 “晚唐体”系赵清献之祖赵湘。
今人多从方回之说,把九僧、寇准、林逋、魏野、潘阆、赵湘等归为 “晚唐体”(方回所列诗人鲁交、魏闲,其诗集已佚,难以确定诗歌归属,姑且不论),这也基本得到后世文学史家的公认,但学界对此也有异议。如北大赵齐平教授在 《宋诗臆说》一著中认为 “许多诗人与方回所归属的诗体派别明显地名实不副”[2]51,认为林逋、寇准诗不属 “晚唐体”。张立荣也否认林逋[3]49-54、魏野[4]69-73属于 “晚唐体”诗人。评判一位诗人是否属于该诗歌体派,当结合各种因素综合起来考察,如诗人生平经历与交游唱和,古人的诗话及史料的记载评论以及诗人诗歌创作的实际等。
1.生平经历及彼此的交游唱和
几位诗人中,确知生卒年的有寇准 (961—1023)、林 逋 (968—1028)、魏 野 (960—1019)潘阆 (?—1009)、赵湘 (959—993),他们主要活动均在宋太宗、真宗朝。“九僧”生卒年代已不详,目前无文献可考索,但从其交游可知他们与林逋、魏野系同时代之人。就身份来看,寇准虽官至宰相,但几经宦海沉浮。赵湘曾为庐江尉,但在授官一年后即去世。潘阆虽早年有志于功名,但被荐后不久被贬,后归隐,此后他泯灭了早年的入世之心,四处游历,放浪江湖。宋初 “晚唐体”成员中,其他诗人身份及生活经历接近,多是僧、隐之士,如魏野、林逋、九僧,他们自甘淡泊,或逍遥林泉,或寄身僧寺,过着长期与山林相伴的与世无争的隐士式生活。与他们的生活方式一致,他们的诗歌 “唯搜眼前景而深刻思之”,创作旨向上多描摹凄清幽寂的山林景色,追求耽于苦吟、脱却世俗的创作理念和审美趣味。
诗人们不仅身份接近,生活经历相似,还彼此交游唱和,切磋诗艺。赵湘非当时名士,与他人无交往,其他如寇准、潘阆、魏野、林逋等互相保持密切的交往。九僧虽不在同一寺中修行,但往来密切,他们甚至在一起聚会,分题赋诗,如文兆 《寄保暹师》:“四释分题处,年来一榻虚。”又 《寄行肇上人》:“诗禅同所尚,邂逅在长安。”九僧还组成过吟社, “吟会失秋期” (宇昭《寄保暹师》)、 “病起辞吟社” (宇昭 《送从律师》)、“几想林间社” (惟凤 《寄希昼》)。九僧与魏野也有诗歌往来,魏野有 《送文兆上人南归》、《赠惠崇上人》、《喜怀古上人见访》等诗歌,宇昭有诗 《赠魏野》,描写魏野的日常生活,可见交往之深。潘阆、林逋、魏野之间有密切的交游,《咸淳临安志》称 “阆……魏野交好最密”[5],魏野有《赠潘阆》、《谢潘阆见惠白鸡》,潘阆、魏野均有诗 《赠林处士逋》。林逋与惠崇有密切往来,惠崇还到过林逋孤山的住所,并留诗 《书林逸人壁》。寇准曾将诗歌送给潘阆指正,潘阆有 《谢寇员外准见示诗卷》一诗。寇准与魏野更是往来密切,魏野诗集中有很多写有与寇准来往的诗篇,如魏野有 《谢呈寇相公召宴》、《上知府寇相公》,寇准有 《赠魏野处士》,他们的交往在文学史上留下许多佳话。寇准与九僧交往也非常密切,甚至在一起分题赋诗,《湘山野录》载:“寇莱公一日延诗僧惠崇于池亭,探阄分题……”[6]34。
2.古人诗话史料的记载评价
将 “九僧”、寇准等归属于宋初 “晚唐体”,前人的诗话、史料也有评论和记载,如 《围炉诗话》评宋初九僧诗 “俱宗阆仙”[7]620。 《瀛奎律髓》评 “莱公诗学晚唐,九僧体相似”[8]342, “林和靖诗,予评之在姚合之上”[9]975。《后村诗话》说魏野诗 “皆逼贾姚”[10]52,“国初诗人如潘阆、魏野规规晚唐格调,寸步不敢走作”[10]。四库馆臣评潘阆诗歌 “风格孤峭,亦尚有晚唐作者之遗”[11]1306,说赵湘 “源出姚合”[12]1307等等。这些评价均指出了这些诗人诗歌之 “晚唐”渊源。
3.诗人的诗歌创作实际
以贾岛、姚合为代表的晚唐一派,刻意雕琢,务求精意,诗思狭窄,多为五言律诗,诗歌题材多写自然小景,所写物象不出山水风云、竹石花草、霜雪禽鸟之类,发清苦僻远之思,显清淡幽远之韵。宋初 “晚唐体”效法贾岛、姚合,潜心殚思苦吟,内容多为山林幽景和隐逸生活的描写,创作形式多近体,尤善五律,专注于颔联、颈联的精雕细琢。“九僧”是宋代 “晚唐体”诗人中最恪守 “晚唐”门径的,胡应麟言:“(九僧)第自五言律外,诸体一无可观,而五言绝句亦绝不出草木虫鱼外。”[13]317林逋、魏野遁迹山林,清苦自守,偏爱用残月、野桥、落花、霜雪、梅鹤等意象抒写孤寂幽冷之情怀。寇准虽仕途显达,也多流连山水泉石之作,其诗无论在意象选择还是情感色彩上我们都不难窥见贾、姚痕迹。
学界有些研究对林逋、魏野、寇准归属于“晚唐体”持否定之说,主要是从诗歌体式上来认定的。虽林逋、魏野诗歌多七律,寇准诗集中多七绝,但宋初 “晚唐体”诗人写得最多、最擅长的诗体还是五律。从诸位诗人诗歌创作实际看,林逋存诗三百一十余首,其中七律有百余首,五律八、九十首,从创作数量上说七律略胜于五律。但林逋诗集中,五律与 “晚唐体”的小巧琐碎无异。且不可否认的是,林逋的七律诗在整体构思、意象选择、诗歌境界等方面与 “惟搜眼前景以深刻思之”之 “晚唐体”如出一辙。魏野诗集中七律略多于五律,其中七律一百三十余首,五律一百二十余首,其七律诗确乎也体现了 “白体”为诗的平易浅切,但毋庸置疑的是,其五律具有典型的 “晚唐体”特征,其诗中最为人称道的也是五律。寇准的诗集中,七绝与五律数量差不多,五律也有九十首左右。寇准在 “晚唐体”诗人中是个例外,他的身份迥异于局促于僧寺庙宇中的“九僧”或耽于林泉之乐的隐逸之士林逋,然诗歌中有相当数量的精巧清丽的具 “晚唐体”风味的五律,其政治地位、生活环境与诗歌题材、风格的不协调,正体现了诗歌审美趣尚对其审美心理的影响。潘阆存诗七十余首,其中五律三十多首,诗风孤峭。九僧现存大约近一百四十首诗,其中五律有一百二十首,占诗歌总数的近百分之九十,是最恪守 “晚唐”门径的。总的来说,宋初 “晚唐体”成员中,除寇准诗歌中七绝成就高于五律外,其他诗人诗歌中五律最能代表和反映诗歌创作成就,五律诗描写的内容、诗歌境界与风格都与 “晚唐体”无异。在一个诗歌流派的内部,虽有共同的创作倾向,但创作成员个体差异导致不同的创作个性也是情理之中的。故笔者认为,把九僧、寇准、林逋、魏野、潘阆、赵湘等归为“晚唐体”无可置疑。
二
据方回描述,宋初 “晚唐体”诗人 “凡数十家,深涵茂育,气极势盛”,但其所提到的仅其中几位代表诗人,还有部分诗人因声名不显或其它种种原因未能尽数列出。笔者通过对宋初诗人诗歌创作的考察,同时参考古人的诗话及相关史料,发现宋初受 “晚唐体”诗风影响诗人人数之众。
由五代入宋的如李涛、卞震、欧阳詹、孟宾于等,其诗仅留断句, “扫地树留影,拂床琴有声”(李涛)、“雨壁长秋菌,风枝落病蝉”(卞震)之句,带有晚唐苦吟风味。王操也是由江南入宋的文人,存诗十五首,方回评其 《村家》一诗曰:“宋初诸人诗皆有晚唐风味,此江南王操处士……中四句有意味”,纪昀曰: “惟第二句嫌落 ‘武功派’,余皆闲雅,但气味薄耳。”[9]977其 《塞上》诗方回评曰:“亦可与晚唐诸人争先”,纪昀谓:“晚唐中之矫矫者”[14]1330。其诗 《并州道中》方回评曰:“操诗如此精妙,不减贾岛。”[14]1332杨朴是与魏野齐名的隐士,自称东里遗民。苦吟为诗,尝策杖入嵩山穷绝处,构思为歌诗,数年共得百余篇[15]13428,其诗集已佚, 《全宋诗》卷二一录其诗六首,从现存诗歌来看无法确定其主体诗风。曹汝弼隐居不仕,与种放、魏野、林逋、潘阆等交游。 “天禧、祥符间,高蹈有声,与林和靖、魏野、潘阆等善,诗亦似之”[16]918,诗集已佚, 《全宋诗》九三录其诗五首,其诗中 “微风飘磬韵,幽鸟啄苔痕”(《怀寄披云峰诚上人》)、“雨侵香篆湿,苔长屐痕深”(《赠披云峰岳长老》)之句小巧精细,与 “晚唐体”相类。还有桂林僧景淳 “工为五言诗,规模清寒,其渊源出于岛、可,时有佳句。元丰之初,南国山林人多传诵”[17],然其诗不存,无以查考。
宋初王随 (973—1039),字子正,河南人。官至宰相。《宋史·艺文志七》著录 《王随集》二十卷,今不存。 《全宋诗》卷一一四录其诗十三首。王随 “性喜佛”[18]10204,“刻意于诗,以谓诗皆言志,不可容易而作”[19]74。可见其作诗的苦吟态度。王随知杭州期间与林逋有交游,林逋隐居杭州,“天圣中,丞相王公随以给事中知杭州,日与唱和”[19]61。王随称赏九僧诗,曾为惟凤诗集作序(即 《惟凤诗序》),对惟凤诗歌赞誉有加,可见其诗歌审美取向。有诗句如 “胜地江山寺,澄明水月心。卸帆烟浦近,鸣罄夜船深”(《送妙明规长老》)、 “地僻无来客,庭闲自落花” (《晚坐》)、“余残花落席,吟次月生楼”(《望月》)均见其锤炼之功。
由于宋初 “晚唐体”属在野诗派,多遁迹山林,寄身方外,故生平失考,作品散佚的情况比较常见。如方回所提之鲁交著有 《三江集》,今不存,《全宋诗》卷三九九录其诗仅十首。魏野之子魏闲 《全宋诗》卷一五二录诗一首。以上诗人如李涛、王操、杨朴、王随等诗歌存世最多不过十几首,无以窥探诗风全貌,无从考证。另还有诗人有大量诗歌存世,其诗各体皆工,在不同的创作阶段,其诗歌风格会有差异,其中部分诗歌独具 “晚唐”风貌,如释智圆、释重显以及稍后的陶弼。
释智圆 (976—1022)晚年隐居西湖孤山多年,与宋初 “晚唐体”诗人中之林逋、释保暹、释惟凤等有交游唱和,有诗 《书林处士壁》、 《赠诗僧保暹师》、《送惟凤师归四明》。苦吟为诗,如诗有 “苦吟彻宵夜”(《答行简上人书》)、“吟苦容虽瘦”(《寄赵璞》)之句。其存诗四百余首,其中律诗二百余首,书写林泉山水之乐的五言律诗有百余首,走的是 “晚唐体”一路,意境清幽闲雅而气局较窄。其诗如 “虫声沉古砌,萤影没残云”(《同友人宿山院》)、“闭门扃夕照,败叶落西风”(《秋日感事》)、“苔痕经雨长,蝉韵带风闻”(《梵天寺闲居书事》)等皆小巧细碎,与晚唐派为诗特点一致。因此,释智圆山水诗也可视为 “晚唐体”,但其诗集 《闲居编》中也有大量的讽喻诗,与 “白体”一致,简单地把释智圆划入 “晚唐体”则有失其真。
释重显 (980—1052),惠洪论曰:“盛年工翰墨,作为法句,追慕禅月休公。”[20]禅月休公即贯休,贯休诗学贾岛,可见重显诗的 “晚唐”渊源。其五言诗佳句如 “静空孤鹗远,高柳一蝉新”(《送僧》)、“草随春岸绿,风倚夜涛寒”(《僧归霅上》)、 “片石寒笼藓,残花冷衬云” (《春晴野步》)、“啼狖冲寒影,归鸿见断行”(《天竺送僧》)等 “皆绰有九僧遗意”[21]1313。然其存诗四百余首,其中绝句一百七十余首,古风一百八十余首,律诗仅二十五首,而具 “晚唐体”特征的五律仅十五首,所以把他归为 “晚唐体”并不妥当。
陶弼 (1015—1078) “诗绝似晚唐……李洞、喻凫可相伯仲”[22]817,其诗如 “暖雪梅花树,晴雷赣石溪”(《送赵枢寺丞宰虔化县》)、“天文离卷舌,人影背含沙”(《出岭题石灰铺》)、“花露生瓶水,松风落架书”(《罗秀山》)、“照枕残鸡月,吹灯落叶风”(《过思明》)等确实有 “晚唐”风韵。陶弼现存诗二百余首,其中有律诗六十余首,而五言律诗四十首左右,多写山水风景,风格清新,近似于 “晚唐体”。
由此,笔者将现有文献史料和诗歌创作实践结合起来分析, “九僧”、寇准、林逋、魏野、潘阆、赵湘归属于 “晚唐体”应属无疑。由于文献资料的残缺,一些诗人生平不可考,存诗无多,以上所提到的部分诗人如李涛、王操、杨朴、王随等生平资料已湮没不闻,作品也大多散佚,我们无法了解其诗风全貌,故其归属难以考征,仅凭诗人的几首佚诗残句以及古人的评论,而断定这些诗人均属于宋初 “晚唐体”,则有失妥当。其他如释智圆、释重显、陶弼等,从其整体诗风全貌看,将他们归属于 “晚唐体”并不恰当。有研究[23]32-34,[24]19-26将上述三位诗人均归为宋初“晚 唐体”应欠妥当,但以上所述诗人深受“晚唐体”影响,诗歌具有 “晚唐”风味,则是毋容置疑的。
[1][元]方回.桐江续集:卷三二[M]//四库全书:一一九三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赵齐平.宋诗臆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3]张立荣.林逋是否属于 “晚唐体”诗人——从七律创作看林逋的诗风及身份归属[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10 (4).
[4]张立荣.魏野并非晚唐体诗人——以七律创作为主看魏野诗风[J].山西大学学报,2007 (6).
[5][清]谮说友.咸淳临安志:卷六五[M].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6.
[6][宋]文莹.湘山野录:卷中[M].北京:中 华书局,1984.
[7][清]吴乔.围炉诗话:卷五[M]//郭绍虞辑.清诗话续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8][元]方回选评,李庆甲集评校点.瀛奎律髓汇评:卷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9][元]方回选评,李庆甲集评校点.瀛奎律髓汇评:卷二十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10][宋]刘克庄.后村诗话:前集卷二[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1][清]永瑢等.逍遥集提要[M]//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五二.北京:中华书局,1965.
[12][清]永瑢等.南阳集提要[M]//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五二.北京:中华书局,1965.
[13][明]胡应麟.诗薮:杂编卷五[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
[14][元]方回选评,李庆甲集评校点.瀛奎律髓汇评:卷三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15][元]脱脱.宋史:卷四五七[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6][元]方回选评,李庆甲集评校点.瀛奎律髓汇评:卷二十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17][宋]惠洪.冷斋夜话:卷六[M].北京:中华书局,1988.
[18][元]脱脱等.宋史:卷三一一[M].北京:中华书局,1977.
[19][宋]吴处厚.青箱杂记:卷六[M].北京:中华书局,1985.
[20][宋]惠洪.禅林僧宝传:卷一一[M].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本,1992.
[21][清]永瑢等.祖英集提要[M]]//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五二.北京:中华书局,1965.
[22][明]杨慎.升庵诗话:卷九[M]//[清]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
[23]李贵.典范选择与中唐——北宋诗歌的因革[D].上海:复旦大学,2001.
[24]陈菁菁.略论宋初 “晚唐体”[D].扬州:扬州大学,2006.
Analysis of the Poets of“Late Tang Dynasty Style”in Early Song Dynasty
LIU Chen
(Chinese Dept.Hengyang Normal University,Hengyang Hunan 421008,China)
It is FAN Hui in the periods of Song and Yuan Dynasties put forward the concept of“Late Tang Dynasty Style”in Early Song Dynasty in his work of Poetry Preface to Luo Shou-ke,and gave a brief outline of its members.Today many people follow this saying,but there is disagreement in scholar cycle.The author,combined the historical materials available with the poetry writing practice,thinks that there should be no doubt relegating“nine monks”,Kou Zhun,Lin Dao,Wei Ye,Pan Liang and Zhao Xiang to“Late Tang Dynasty Style”.There are a lot of poets in early Song Dynasty influenced by“Late Tang Dynasty Style”and their poems have the flavor of late Tang Dynasty.But most of the works of these poets scattered and lost,and it is difficult to study its poetical style belongings alone by some residual sentences of the lost poems and comments of the ancients.
early Song Dynasty;late Tang Dynasty style;poet;analysis
I206
A
1673-0313(2011)05-0059-04
2011-07-16
刘辰 (1978—),女,湖南衡阳人,讲师,硕士,从事唐宋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