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选调生工作探析
2011-08-15张乃军王晓惠
刘 毅,张乃军,王晓惠
(淮阴工学院组织部,江苏 淮安 223003)
0 引言
选调生是各级组织部门有计划的从高等院校选调品学兼优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工作,作为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后备人选的主要来源进行重点培养,从中挑选出优秀分子,逐级补充到各级党政领导干部队伍中去。多年来的实践证明,把优秀年轻大学毕业生分配到基层工作,是加快选拔优秀年轻干部步伐,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重要战略举措,是遵循年轻干部成长规律、加速领导人才成长的有效途径。
按照党中央关于抓紧培养和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要求,1980年以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及其组织人事部门有计划地从高校选调品学兼优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培养锻炼(简称选调生)。选调生进入基层既充实了干部队伍,也为基层注入了活力。但不容忽视的是,在现实工作和生活中,选调生的思想政治、心理素质、业务能力等方面还存在一些欠缺,高校作为选调生的“出口单位”,对做好选调生的培养和选拔工作,优化选调生质量责无旁贷。
1 选调生在基层工作的现状与困难
1.1 理想与现实的较大反差导致选调生们心理失衡
根据中央及各省市的有关要求,各高校遴选出的选调生大多数是在校期间曾担任过学生会主席、副主席或班长等学生干部的优秀毕业生。他们在校期间常协助教师开展学生管理工作,其处理问题的方法有自己的独到方法。在没有下基层之前,他们对基层的了解途径主要来自媒体,觉得基层到处都是新气象,在广阔天地里可以大有可为,希望能用所学的知识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贡献。来到基层后,方才发现基层的境况并不像想象中那样美好,基层工作接触的人群主要是农民,与学校相比,工作环境变化很大,所处理的事务也没有在校期间那样单纯。理想与现实的较大反差导致选调生心理失衡,觉得所学非所用,部分选调生则会产生心灰意冷情绪,甚至成为“逃兵”。
1.2 难以适应落后的工作与生活环境
基层干部与群众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尤其是偏远地区的基层干部,不仅文化水平不高且基本都是本地人,很多干部是从村干部直接转化而来,他们之间习惯于用方言交流。而选调生来自全国各地,在校期间主要以普通话交流,与基层干部、群众在语言沟通上都存在较大障碍,加上选调生年纪轻,缺少与基层干部、群众主动交流的经验,部分选调生长期处于无法与基层民众展开互动的局面,以至于不能正常开展工作。同时,选调生在上任之前对工作所在地的人文、地理、资源、气候、风俗习惯等了解甚少,加上工作、生活、交通等条件相对落后,适应新环境的磨合期长,心理压力大。
1.3 缺乏基层实际工作经验
高校在推荐选调生时,尽管能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将品学兼优的学生及时推荐出来,但是学校对学生的衡量标准与基层工作对干部的要求是不同的。许多选调生的专业功底较扎实,工作能力也较强,但对区域经济、农村工作、农业经济、社区管理等具体工作的内容及范围知之甚少,因而很多工作难以有效开展。往往表现为工作热情高但成效低,久而久之只能作为领导人的“传话筒”、“小跟班”。也有部分选调生在校期间关注过农、林、牧、副、渔方面的工作,可在很多问题上喜欢另辟蹊径,大有一番改革旧习之志,但操作起来往往“纸上谈兵”,工作屡屡受挫,积极性难免遭受打击。由于基层各方面的条件差,选调生还会面临培训机会少、提拔难、薪酬待遇低等问题。
2 完善高校选调生工作思路
2.1 加强选调生思想教育工作
每一个社会人都处于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而用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塑造他们显得格外重要。尽管有些大学生在校期间加人了中国共产党组织,但由于他们平时的主要精力都用在学习上,容易忽略共产主义信念的培育。当其中的精英成为选调生进入基层后,既表现出浓郁的书生气息,又缺乏对基层群众的感情,不能设身处地去考虑该如何为民众办好事、办实事,往往只会被动地完成领导交办的任务。因而加强选调生思想教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要通过学习,让选调生们意识到到共产党员的荣誉感与责任感,面对各种腐朽思想侵蚀时,能够站稳立场、从容面对。
2.2 有意识培植选调生苗子
近几年来,各省都加大了从高校选拔优秀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力度,高校输出的选调生数量也在逐年攀升。选调生们理应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既代表着当代年轻大学生精英的形象,也体现了当前高等教育的质量。高校在新生入学教育、就业导论课及相关讲座上,要加大对选调生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让学生及早找准奋斗的目标,在学生会、社团及班级干部选拨中,要有意识培植选调生苗子,引导他们加强学习、扎实工作。对工作能力强、综合素质好的学生干部要多“压担子”,从多方面培养他们的实干与奉献精神、团队与创新精神。
2.3 给予学生干部更多的实践机会
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是当前选调生们普遍存在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高校在培植选调生苗子时,必须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努力创造实践的机会。可以与地方基层组织开展广泛的合作,安排工作能力强、综合素质好的学生干部担任“社区见习主任助理”、“农村见习村主任”、“乡长助理”等职务,采取定期提交调研报告等形式进行考核。通过挂职锻炼促使学生干部们主动去了解农村及基层,以找准大学阶段的学习目标与方向,为今后工作打下坚实基础。还可以班级、专业等为单位,开展形式多样主题鲜明的系列“团日活动”及“党日活动”,通过活动教育学生干部增强大局意识,处理好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积极投身改革和建设的实践。
2.4 综合考察选调对象
高校在选拔选调生的过程中,除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更应对学生的行为表现作长期的跟踪考察。要听取多方面人员对选调对象的看法,通过多角度、多渠道的调查给选调对象作较为科学、全面的评价,在以德为先、注重实绩的基础上,负责任地向上级党组织推荐选调对象。同时通过网上、学生集中地公示等手段加大公示力度,让选调生工作在阳光下进行。
2.5 做好选调生跟踪考察工作
选调生是高校与地方联系的又一桥梁,高校通过对选调生的跟踪考察,既可发挥人才和科技优势为基层带去科技项目,又能帮助基层解决技术难题,充分履行高校服务地方的职能,用实际行动来诠释“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一理念。同时,通过对选调生的跟踪考察,能够及时化解他们的心理障碍,激发他们在基层干事创业的热情,促进他们扎实工作,为校争光,在本职岗位上贡献力量。
高校紧紧围绕“思想要成熟、知识要全面”、“实践要丰富”等标准来培植与选拔学生,同时注意与地方的密切联系,扎实做好选调生选拔、培养、使用等各环节工作,从源头上带动和促进选调生工作的有效开展。
3 结语
高等教育应是面向社会的教育,很多领导、教师、学生都来自基层,高校对基层有一种天然的感情,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也决定其有责任和义务,对我们国家的“三农”问题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高校要主动走出校门、深入基层,与基层群众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同时也可以“请进来”,请一些农村、厂矿、基层的“田秀才”、“土专家”以及工作比较有特色的选调生代表走上讲台,给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讲座。通过很多次的“走出去”与“请进来”进一步促使选调生对事业倾注热情、对工作富有激情、对群众充满真情,进一步增强他们对群众路线的坚定性,自觉加强学习,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1]曾庆红.曾庆红与中央党校选调生培训班学员座谈[EB/OL].[2002 -05 -29]http://www.people.com.cn/GB/shizheng/19/20020529/740262.html.
[2]钱丹丹.对选调生现状的调查与思考—以湖北省钟祥市为例[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7,20(3):327-330.
[3]牛秋月.关于选调生制度的几点思考[J].公共行政,2010(9):120-121.
[4]盛若蔚.造就万千“土专家”和“田秀才”[N].人民日报,2010-05-22(2).
[5]梁军.关于高校选调生工作的几点思考[J].高教论坛,2003(4):142-144.
[6]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2011 -07 -01]http://www.gov.cn/ldhd/content_18977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