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元六十九年前燕赵之黄河水患与其风俗关系探微

2011-08-15顾乃武潘艳蕊

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水患燕赵风俗

顾乃武,潘艳蕊

(1.河北大学 历史学院;2.河北大学 图书馆 ,河北 保定 071002)

公元六十九年前燕赵之黄河水患与其风俗关系探微

顾乃武1*,潘艳蕊2

(1.河北大学 历史学院;2.河北大学 图书馆 ,河北 保定 071002)

公元69年前燕赵之地在域内黄河水患的长期影响下,形成了农业发展水平低、无业人口相对较多的经济特点。以不事农商、重末技、尚侠为奸、文雅乏陈为主要内容的早期燕赵风俗正是在这种地理环境、经济背景下形成的。

燕赵风俗;黄河水患;经济

一 、引言

作为我国现在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之一的燕赵文化,是在对历史时期燕赵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基础上形成的。历史时期的燕赵文化则主要体现于各种史志所载的燕赵风俗中。对燕赵文化形成的原因,学界通常认为与燕赵地处农牧文明交汇地带及土地贫瘠、物产不足、生态环境恶劣有关。[1]文化习俗的形成确然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上述论断自有其可取之处。经济环境应在风俗形成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然而已有研究成果对燕赵文化产生的经济背景却鲜有深入发掘。先秦两汉大体是燕赵文化的初步形成时期,而东汉永明12年(公元69年)之前,黄河曾长期流经燕赵大地。受黄河水患的影响,当时燕赵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其风俗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受这种落后经济的制约,体现出一种落后经济的深刻内含,这应是燕赵文化初步形成的较为基本的经济环境背景。

二、公元69年前燕赵地域的黄河水患

公元69年前的燕赵之地处于黄河下游地区。与今天的燕赵大地不同的是,当时这一地区河湖纵横交错,水网密布,水资源相当丰富。但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下,古代水利开发、整治的难度比较大。此间黄河的水量充足,河防设施不全,加以燕赵地势西高东低,南北狭长,这一时期的黄河不论是决溢还是安流,都是燕赵大地上水患的主要来源。

(一)黄河决溢时期的水患

从相关研究看,公元69年前正处于黄河水患的多发期,而且水患呈现日趋严重的态势,汉代就是一个黄河水患的多发期。古代城邑是地方经济发展的产物。从新石器时代到春秋时代,燕赵平原中部一直存在一个大片的城邑聚落空白地。这种形势到战国时代虽然有所改变,但城邑的密度还是比较小的。[2](P449-483)这应是在黄河水患的长期影响下,河北平原中部地区经济环境相对恶劣,不适于城邑聚落发展的结果。汉代黄河决溢主要在下游南北两个方向,其影响南及淮泗、北至燕赵。河决水泛,“所残无数”,“决溢有 败,为 鱼 鳖 食 ”,[3](卷29〈沟洫志〉,P1694-1695)“岁 因 以 数 不登”,[3](卷29〈沟洫志〉,P1682)其对生产生活的破坏是可以想见的。但黄河南流北流造成的水患灾害有所不同,通常北流比南流的损失要小。然而也有北流损失数倍于南流的情况,如成帝建始年间(前32年-前28年)河决于馆陶及东郡金堤之后南流,“凡灌四郡三十二县,水居地十五万余顷,深者三丈,坏败官亭室庐且四万所”。这次水患两年后,黄河决于平原郡,南流进入济南、千乘,“所坏败者半建始时”。又九年之后,黄河北决,其损失则数倍于上次决溢时期:“灌县邑三十一,败官亭民舍四万余所”,“河溢之害数倍于平原”,[3](卷29〈沟洫志〉,P1687-1690)造成的损失与建始年间相当。

(二)黄河安流时期的水患

从理论上讲,黄河富含泥沙,号为一石水六斗泥,所以黄河泛滥具有“填淤肥美”、造就良田之功;若在此基础上兴修水利,则可收改良土壤、种植高产秔道、通船行漕之利。[3](卷29〈沟洫志〉,P1692-1695)但黄河不仅在决溢时期对燕赵的农业生产有重要影响,其在安流时期也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以西汉时期的黄河为例。西汉安流时期的黄河水患主要表现为:河防之费数额巨大,“濒河十郡治堤岁费且万万”;黄河沿岸之民为防河而大量失业,有“常罢于救水,半失作业”之谓;黄河两岸潜水水位上升,居民身患湿气,包括农作物在内的植物大量枯死,土壤盐碱化,“水行地上,凑润上彻,民则病湿气,木皆立枯,卤不生谷”。[3](卷29〈沟洫志〉,P1694-1695)当 然,战 国黄河安流期,其河道曾被沿河居民开发。这种开发与其说促进了局部经济发展,不如说对后世整体的水患影响更大,实属得不偿失之事。而其开发仅限于河道堤防之内,两岸并未形成开发水利的环境,这同样在很大程度上表明当时黄河水利开发之难。

水利是古代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农业经济发展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黄河水患的长期存在,使燕赵地域缺乏兴修水利设施的环境。从古代“水利田”的分布看,东汉以前主要的水利开发以关中为重点,燕赵地域除战国时期邺地漳水十二渠之外,尚未见新的水利设施出现。[4](卷2〈食货二·水利田〉,P32-38)西汉末年黄河入汴六十余年而使“幽、冀蒙利”。[5](卷2〈明帝纪〉,P116)汉武帝元光中黄河决于瓠子南流,原濒河流域的清河郡鄃地“邑收入多”,黄河重新北流之议就遭到奉邑 于此的丞相 田蚡的阻挠。[3](卷29〈沟洫志〉,P1679)这些都从侧面反映出黄河对燕赵经济负面影响的长期性与严重性。

三、公元69年前燕赵地域的风俗特点

在黄河水患的长期影响下,燕赵地域的农业生产是比较落后的。汉代以前河北平原中部城邑相对较少反映的就是当地农业经济的相对落后。据张泽咸先生研究,后来经济相当发达的冀州地区在整个两汉时期都很难见农作记载,春秋战国时期燕、赵、中山农业经济也都比较落后。[6]黄河改道后,冀州农业在东汉或许会有较大发展,张先生所论可能略有瑕疵,但就改道前的状况而言无疑是相当正确的。这就使燕赵形成了以反映落后农业经济、破产农民和无业游民为主要特点的风俗文化。这种文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燕赵不事农商之俗

史载这一时期的燕俗(大体包括今燕赵易州、涿州、京津及冀东、辽宁地区)“与赵、代俗相类”。代地(今河北蔚县、怀来地区)“人民矜懻忮,好气,任侠为奸,不事农商”。[7](卷129〈货殖列传〉,P3263-3265)如果赵、代、燕俗相类,那么轻视农业生产、不事农商当是包括赵国在内的三地较为普遍的风俗经济现象。如果农业不足以维生,它就必然会促使燕赵地域形成轻视农业生产、不事农商的传统,不事农商之俗由此成为当时燕赵风俗的一大特点。下文重末技、尚侠为奸同样是轻视农业生产的重要表现。

当然,春秋战国及两汉时期,燕赵地区如邯郸等地曾存在过发达的商业经济,但在自然经济占主体地位的社会环境里,这种商业的发展并不是一种普遍的经济现象且不具有代表性的意义。另外,农业发展虽为商业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然而商业发展并非完全依赖农业经济的发展,比如交通要地、濒海地区也都可能存在较为发达的商业,局部地区的商业的发展并不能代表整个地区商业水平或农业水平之高。

(二)燕赵重末技之俗

如果农业是民生的根本的话,末技则指不务农桑之业。赵国地域就有重末技的文化习俗:“丈夫相聚游戏,悲歌忼慨,起则椎剽掘冢,作奸巧,多弄物,为倡优。女子弹弦跕蹗,游媚富贵,徧诸侯之后宫。”[3](卷28下〈地理下〉,P1655-1657)其实质是言赵中山土风尚侠,农业生产并不发达,男子尚气不法,好结朋党,尚表演,重才艺。女子则以色为商品,以游媚富权贵谋生。我们据此可以认为,赵、中山地区的地域文化具有不以农业为重反以末技、杂业为贵的特点。这是赵俗区的主要风俗面貌。在重本轻末的社会里,这些以伎艺为生、以色为商品者多属无业游民之类。这一文化特色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都是黄河水患之赐。

(三)燕赵尚侠为奸之俗

尚侠是当时燕赵地区风俗的共同特点。如赵中山俗区“丈夫相聚游戏,悲歌忼慨,起则椎剽掘冢,作奸巧,多弄物,为倡优”。什么是侠?侠的本义恐怕并非今人所了解。尚侠为奸者以无业游民及破产农民为主。[8](P300)钱穆先生对此做过精辟的论述,认为:“游侠所为,乃是专在营干冒犯政府法令之工商生利事业,故当时称之为‘奸’。举例言之,如入山开矿、铸钱、烧炭、掘冢等。此类事业,都是结集群体劳力来从事违法的生产。太史公〈货殖列传〉中亦云‘其在闾巷少年,攻剽椎埋,劫人作奸,掘冢铸币,任侠兼并,借交报仇,篡逐出隐,不避法禁,走死如鹜,其实皆为财用。’这一番叙述,己指出汉初游侠行径与货殖中人之异途同归了。”[9](P52)燕赵侠俗反映的就是这种建立在落后的农业基础之上特殊的社会经济现象。

(四)燕赵文雅乏陈之俗

农业是封建社会的主要生产形式。封建社会文化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经济发展为前提的。燕赵地域农业经济落后,其文化发展水平也相对较低,存在不少低水平之俗,如举止粗野好斗,性格刚狠,不讲恩义,轻视礼节:“人患剽悍”,“其人刚狠,浅于恩义,无宾序之礼,怀居悭啬”。[10](P1284)汲郡、河内及燕地也多存陋俗。如汲郡、河内为“殷之故壤,考之旧说,有纣之余教”。汲地又“习仲由之勇,故汉之官人,得以便宜从事,其行多杀戮,本为此焉”。燕地则有妇女侍宿之习,为人愚悍少虑,轻薄无威:“宾客相过,以妇侍宿,嫁娶之夕,男女无别,反以为荣。后稍颇止,然终未改。其俗愚悍少虑,轻薄无威”。[11](卷30〈地理中〉,P845-846)先秦时期燕地文化可能普遍较低,所以荆轲、秦武阳刺秦王至秦庭时,“秦舞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前谢称秦武阳为“北蕃蛮夷之鄙人”。[7](卷86〈荆珂传〉,P2534)

据《隋书·地理志》记载,北朝时期信都(燕赵冀县)、清河(燕赵清河县)、河间(今燕赵河间)、博陵(定州)、恒山(燕赵正定)、赵郡(今燕赵赵州)、武安(今燕赵武安)、襄国(今燕赵邢台西南)等广大地域之人“务在农桑”,“多好儒学,性质直怀义”,汲郡、河内地区“风俗颇移,皆向于礼矣”,即使以习于戎马著称的涿郡(今北京西南)之文化也获得长足发展而“多文雅之士”。[11](卷30〈地理中〉,P845-846)与北朝时期的燕赵风俗相比较,公元69年前的燕赵风俗无疑处于一个发展水平较低的历史阶段。

四、结语

总之,在黄河水患的长期影响下,公元69年前燕赵地域农业生产环境较差,经济相对落后,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不事农商、重末技、尚侠为奸及文雅乏陈的文化习俗。然而在后世黄河改道、特殊的历史环境及适宜的气候条件下,燕赵经济必然会有较大发展,其风俗亦将产生较大的历史变迁。就此而言,研究公元69年前黄河水患与燕赵风俗之间的关系,对研究燕赵风俗发展具有较强的借鉴性。

[1] 韩成武等.燕赵文化精神与唐代燕赵诗人、唐诗风骨[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6):98-100.

[2] 谭其骧.长水粹编[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3] [汉]班 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4] [唐]杜 佑.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8.

[5] [宋]范 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6] 张泽咸.略论汉魏北朝时期海河平原农牧业生产[J].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3(2):22-27.

[7] [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8] 汪涌豪.中国游侠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9] 钱 穆.中国历史研究法[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10][宋]乐 史.太平寰宇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7.

[11][唐]魏 徵等.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K234

A

1008-6471(2011)03-0087-02

2010-12-16

顾乃武(1971-),男,河北滦县人,河北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河北大学文学院在读博士后,主要从事魏晋隋唐史及文学史研究。

猜你喜欢

水患燕赵风俗
太平风俗美
决胜脱贫攻坚的燕赵答卷
水患变水利 保护安阳“母亲河”
慷慨悲歌话燕赵
水黑燕赵
燕赵英杰
《红楼风俗谭》
国内外清明节风俗大不同
跟踪导练(四)4
黄河水患对开封经济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