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我国教师学习共同体研究述评
2011-08-15程琳
程 琳
(曲阜师范大学 职业与成人教育学院,山东 曲阜 273165)
近十年我国教师学习共同体研究述评
程 琳*
(曲阜师范大学 职业与成人教育学院,山东 曲阜 273165)
教师学习共同体作为教师发展的一种有效形式,逐渐受到国内研究者的关注并对此进行研究。近十年我国教师学习共同体研究大致是从四个视角出发,围绕五个方面的内容开展。本文回顾和总结了相关研究成果,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近十年;教师学习共同体;研究;述评
教师教育是我国成人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教育的成败不仅关系到教师教育自身的发展,而且对国家教育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经过多年的实践,教师学习共同体不仅被认为是教师教育的有效途径,而且成为学校变革和改进的有效策略。因此,教师教育的发展已得到了各国教育界的重视,并且研究的视角也趋于全面。近十年我国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一些论文和著作中。笔者以“教师学习共同体”为关键词,在中国学术期刊网进行2000年到2010年的文献检索,一共检索到31篇论文,其中优秀硕士学位论文9篇,博士学位论文1篇。在超星读秀上一共检索到与教师学习共同体相关的著作8本。从研究成果的时间分布和数量看,国内研究者对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研究关注度在逐渐提高。
一、近十年我国教师学习共同体研究的主要成果
从所查询到的资料来看,近十年我国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研究大致是从四个视角出发,围绕五个方面的内容开展的。
(一)教师学习共同体研究的四个视角
第一,教师学习共同体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视角。一部分研究者把教师学习共同体作为特定历史(基于信息网络技术的历史环境)发展中的一种新型组织形式,研究如何利用网络技术支持平台建立教师学习共同体。笔者检索到的31篇相关论文中,以虚拟教师学习共同体为研究对象的论文有13篇,占了将近一半。
第二,解决区域内部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的视角。许多研究者把教师学习共同体作为解决区域内部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的途径,从行政管理机制上保证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建立和发展。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建立是以从上而下、先立规划后执行的方式进行的,如青岛四方区教育体育局与胶南市教育体育局携手打造城乡教育共同体。这一共同体以“合作交流、共享双赢”为主旨,以携手打造城乡教育共同体为目标,通过教育教学双向交流、优质教师资源共享、教育设备援助等形式实现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第三,教师专业发展视角。随着教师专业化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许多研究者也开始从教师专业发展视角来研究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内涵及建构等问题。其中较为典型的是周淑艳的硕士学位论文《专业发展背景下教师学习共同体构建研究》。周淑艳认为教师学习共同体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并对英、美两国关于学习共同体的案例进行分析,提出我国建构教师学习共同体的障碍及其对策。
第四,学习生态学视角。学习生态学是对学习者及其所处的学习环境、团体或社区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它旨在创设适当的学习环境,让学习者采用正确的方式来学习更有价值的知识。有的研究者认为在学习生态学中,学习共同体是一个核心的概念,而且提出从学习生态学视角来研究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原则和形成策略具有重要的意义,较为典型的是杜萍的论文《从学习生态学视角研究教师学习共同体》。
(二)教师学习共同体研究的内容
1.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内涵。从所搜索到的资料来看,鲜有对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明确定义,对它的理解大都是建立在学习共同体这一概念之上。同时由于人们对学习共同体的理解不同,因而国内学者对教师学习共同体也有不同的解读。它可以被描述为:一群因共同的兴趣或愿望而自愿走到一起来的教师,他们在相同的地方、相同的时间分享与教育相关的专业知识与经验、思想及问题,他们在互动协作的过程中结成一种特殊关系,以促进教师团体整体的发展。
综观国内研究者对“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界定,尽管他们在论述上有不同的地方,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对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本质的认识都有相似之处。大多研究者认为教师学习共同体是学习共同体的延伸,是其具体表现形式。他们认为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内涵应包含:第一,共享学习文化和共同愿景,可促进教师间的学习;第二,教师间要平等交流、相互学习,以专业发展为引导相互指引、互为专家、共同学习;第三,以相互信任为前提,建立平等民主的氛围,从而实现知识共享;第四,教师共同学习合作,在协作中开展对话、反思,从不同的声音中获取相异思路,发现需要解决的问题与对策,并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总之,国内研究者对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界定都强调了教师学习共同体的自愿性、平等性、同一性和发展性的特点。
2.教师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关于教师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大多数研究者是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来进行论述的,这既包括教师个体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增长,也包括教师群体理论水平、合作意识等的提升。例如,李冰、张运卉等人侧重教师学习共同体对教师个体的影响,认为教师学习共同体调动了教师的自主性、创新性和能动性,培养教师个体与他人的合作意识,提高自身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能力。有学者也认为教师学习共同体是促进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他们认为教师学习共同体不仅让教师群体分享教师个体经历过的典型教育事件、外显缄默的教师个体的实践知识,也使教师的价值在群体中得到认同,从而使教师个体在解释性理解中重新整理自己的内心世界,重构对教育教学的理解。还有学者认为教师学习共同体促进教师群体的专业化,因为它为教师群体的信息分享提供场所、促进合作型教师文化的形成、促进教师群体理论水平的提升。总之,关于教师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已有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作用上,基本上从教师合作意识的培养、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提升和教师主体性的激发三个层次进行分析。
对教师学习共同体作用的认识,除以上本体作用外,还有其他研究者提出了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社会作用。他们认为教师学习共同体的逐渐成熟在促进学生学业进步、健康成长的同时,也推动着学校自身的改进和发展。
3.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类型。研究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类型,对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模式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是十分必要和有意义的。因此,也有不少研究者致力于研究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类型。通过对文献内容的分析,可以从以下角度对教师学习共同体进行划分。第一,从存在形成角度,划分为以学校为单位的(实体)和基于网络的(虚拟)教师学习共同体。其中,基于网络的教师学习共同体受到了较多的关注,有QQ研讨群、网络教育论坛、教育博客等形式。第二,从组成教师学习共同体教师的学科性质角度,划分为“同学科”和“跨学科”的教师学习共同体。第三,从功能的角度,划分为基础型、专业型、研究型的教师学习共同体。但是,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类型在大部分情况下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交叉存在。要通过几种方式的存在,弥补单一类型的不足。
4.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策略。关于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策略,不同的研究者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析。第一,有研究者从理论角度出发,从讨论建构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原则入手,来研究建构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策略。第二,有研究者运用个案研究法,从宏观角度,对一个现实中正在形成的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构成进行研究,并反思这个教师学习共同体的不足之处,从而提出针对性的完善策略。第三,有研究者从校长的角度论述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认为校长应根据培训目标,精心设计好开放的、具有一定复杂性的、真实性的任务;组织多样化的学习共同体;制定规范、落实责任,促使参训教师积极参与。第四,有研究者从教师学习的特点出发探讨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建构策略。例如,王作亮在《教师专业化和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一文中,提出了三条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策略:构建共同愿景、创建共同体学习氛围、建立共同学习机制。第五,较多的研究者是基于网络平台的角度,借助于网络发展来研究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策略。
5.教师学习共同体的运行机制。随着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在实际运行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也吸引着研究者对其进行研究。但是由于这方面的研究开展的较晚,直接对此问题进行研究的较少,比较多的是在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研究中零散地提及有关运行机制的问题。其中,主要是徐文祥和朱荣分别在他们的硕士学位论文《教师学习共同体运行机制的研究——以秀洲现代实验学校为例》和《网络环境下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培育研究——‘[苏州教育博客]学习发展共同体’为个案》中对此问题进行研究。徐文祥从建设教师学习共同体的背景分析入手,将教师学习共同体视为一个整体、开放的体系,以运行机制为抓手,对教师学习共同体运行机制的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进行系统的分析,对教师学习共同体运行机制作了综述,并在界定教师学习共同体及其运行机制的基础上,通过对秀洲现代实验学校教师学习共同体运行的现状分析,对如何更高效运行提出相应的建议。这方面的研究为基层学校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思考和借鉴。
二、近十年我国教师学习共同体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
1.理论研究比较薄弱。尽管近十年我国教师学习共同体研究逐渐受到关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由于相关研究开展的较晚,所以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研究总体还是处于发展阶段,尤其是理论研究还比较薄弱。而且与学习型组织、学习共同体和教师专业化等研究相比,有关研究成果还是较少。如前所述,这表现在有关论文论著数量的不足上。具体来说,我国教师学习共同体研究较多地简单移植学习型组织、学习共同体的研究成果,缺乏专门化理论研究。而从研究内容来看,许多研究是零散的、不系统的,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这种状况不利于我国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与发展。
2.“教师”特色缺失。仔细对比近十年我国有关教师学习共同体、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共同体的研究成果,不难发现,有关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研究明显带有移植和套用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共同体研究成果的倾向,简单地将学习共同体的研究加上“教师”,导致教师学习共同体研究的“教师”特色缺失。不可否认,学习共同体的研究成果为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研究提供了诸多可资借鉴之处,我们应该合理地借鉴和吸收,这可以说是推进教师学习共同体发展的一条捷径。但是,教师学习共同体与其他的学习共同体还是有着显著的不同的,它是由教师为主组成的学习型组织,有着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在对其进行研究时不能盲目地照搬照抄学习共同体的研究成果。
3.研究内容不均衡。近十年教师学习共同体研究较多地采用问题研究的取向,即目的在于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和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而采用理论体系构建取向对教师学习共同体进行探讨的较少,理论研究方面比较欠缺。同时,在以问题研究为取向的研究中,比较偏重于如何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而对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培育与发展的研究则很少。这种研究倾向极易导致教师学习共同体研究的畸形发展,缺乏全面性。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在我国教师学习共同体还是个比较新的事物,还没有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对其研究更多的是停留在如何构建的浅层问题上,还没有深入到教师学习共同体研究的深处。
4.研究方法简单。研究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并决定了教师学习共同体研究发展水平的高低。但是经过分析文献资料,可以发现,近十年我国研究者在进行有关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研究时所使用的研究方法比较简单。已有的研究成果大多是使用理论思辨的研究方法,对实证法、调查法等运用较少,缺乏多元研究方法的有力支撑。仅靠理论思辨的宽泛探讨,所取得的成果有限,而且它对实际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发展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够的。只有运用多种方法,从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入手,才能深入有效地探讨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二)对策分析
1.激发研究动力,深入理论研究。首先,要使广大教育研究者认识到教师学习共同体是一种有效地促进教师发展的组织形式、开展有关教师共同体的研究是刻不容缓的,从而激发研究者的研究动力。其次,要加强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理论研究,深入探讨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内涵、外延、特点、功能等内容,探讨好的教师学习共同体应具备的因素,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研究的理论体系。再次,要结合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具体实践,探索其规律性,上升为理论的高度,进而指导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实践和接受其检验,进一步发展教师学习共同体理论。最后,要借鉴、吸收国外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理论,“洋为中用”,并注意“本土化”。
2.以“教师”为立足点,凸显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特色。教师学习共同体不仅具有一般学习型组织的特性,而且还具有教师学习合作的独有的特点。教师学习共同体是社会主导文化的亚文化群体,它表现学习文化和教师文化。因此,对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研究必须从教师的学习特点和发展规律出发,突出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教师特色,而不能直接照搬一般的学习共同体的研究模式。在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研究中,要关注教师的职业特点、职业发展需求、职业发展环境等方面的因素,关注教师学习共同体构建的教师理论基础,建立适合教师学习特点和规律的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研究体系。
3.整合研究战略,平衡研究内容。首先,要使研究者树立一种大局观,从整个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来审视本领域的研究。做到积极地进行相关研究,多出研究成果,以指导实践工作。同时改变过去过于重视问题取向研究的做法,整合研究战略,使研究者既注意教师学习共同体中具体问题的解决,又注意理论体系的建构,做到二者的有机结合、辩证统一,这才是教师学习共同体研究的本真追求。具体来说,要做到这一点,不仅要研究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类型、建构学习共同体的原则和方法,更要注重探讨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本质、建构学习共同体的目的、建构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技术、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培育与发展问题等内容,尤其必须弄清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内涵和外延,这是研究的前提和出发点。
4.开拓创新,不断完善研究方法体系。教师学习共同体研究采取简单化的方法倾向,严重制约着教师学习共同体理论的发展与实践的开展。因此,要开拓创新,不断完善研究方法体系。一方面,要认识到教师学习共同体是以客观的差异性存在为显著体征的,这是因为各地各校的具体情况的不同,基于不同情况建构的学习共同体势必也是各不相同的,所以要注意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差异性,不要用统一的、量化的标准来研究和建构教师学习共同体。另一方面,要把质的研究方法和量的研究方法结合起来,完善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研究方法体系。具体来说,要根据研究的实际需求采用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等。
[1] 周淑艳.专业发展背景下教师学习共同体构建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0.
[2] 商利民.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研究[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5.
[3] 徐文祥.教师学习共同体运行机制的研究——以秀洲现代实验学校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4] 郭向军.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的个案研究——以中关村第四小学为例[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9.
[5] 朱 荣.网络环境下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培育研究——“[苏州教育博客]学习发展共同体”为个案[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9.
[6] 黄全明.论“学习共同体”在校长培训中的价值[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6(11):19-21.
[7] 傅建明.基于“教学合作”的教师专业成长[J].教育科学研究,2009(3):72-75.
[8] 金 婧,冯 锐.学习共同体在教师教育中的作用[J].中国教师,2008(3):39-41.
[9] 张运卉,张 丽.学习共同体:教师培训模式的理论与实践[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7(7):15-16.
[10] 时长江,陈仁涛,罗许成.专业学习共同体与教师合作文化[J].教育发展研究,2007(11):76-79.
[11] 王作亮.教师专业化和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建构[J].江西教育科研,2006(2):51-53.
[12] 杜 萍.从学习生态学视角研究教师学习共同体[J].考试周刊,2008(32):17-18.
[13] 李 冰.教师学习共同体与校本培训方式初探[J].学校管理,2008(3):38-39.
[14] 冯 海,张筱兰.教师学习共同体类型分析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0(10):50.
G720
A
1008-6471(2011)03-0024-03
2011-03-25
程琳(1986-),女,湖北孝感人,曲阜师范大学职业与成人教育学院成人教育学专业200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成人教育基本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