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抗逆力途径探索

2011-08-15周海明马丙云陶立明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心理压力效能辅导员

周海明,马丙云,陶立明

(1.淮南师范学院;2.安徽理工大学 材料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1)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抗逆力途径探索

周海明1,马丙云2,陶立明1

(1.淮南师范学院;2.安徽理工大学 材料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1)

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群体,在新形势下面临着太多的压力,使其出现系列生理、心理、行为的不良症状,导致辅导员队伍的工作不满意感和职业倦怠危机。研究证明抗逆力能对压力事件中个体的认知和情绪等产生影响,并使个体采取有效应对策略,走出危机。以抗逆力为基点,来分析辅导员解决心理压力的基本途径,切实提高辅导员队伍的心理健康水平。

辅导员;抗逆力;心理压力

一、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得大学生层次愈加复杂,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薄弱、社会责任感缺乏、团结协作精神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这对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严峻的挑战。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同程度地引起高校辅导员工作观念、工作方式、工作心态的变化,使他们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广东省教育厅2006年普通高校专职辅导员队伍建设专项调研表明:60%的辅导员认为“工作压力”是“目前生活困扰”的第一位因素,其余40%的辅导员也把“工作压力”作为“目前生活困扰”的第二位或第三位因素。在高校辅导员中普遍存在的压力现象,导致高校辅导员队伍不稳定,人员流失较严重,已成为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一个“负面因素”。 探讨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压力现象、成因及对策,对于高校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抗逆力概念界定

1、抗逆力定义

抗逆力(Resilience)是源于精神病学领域的概念,用以解释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为什么有些人不易受影响,能够有效地应对,并且从困境中反弹回复,而有些人却无法回到正常的生活上来。近年抗逆力问题的研究逐渐形成高潮。虽然有很多学者研究抗逆力,但至今仍未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学者Markstrom等人认为抗逆力是一种“有适应能力、对抗压力的个人特质,纵使面对不幸的生活经验,个人亦能克服而有成长”。Grotberg指出,抗逆力亦是一种普遍的能力,这种能力令个人、家庭、社区能预防、减轻或克服逆境带来的损害,拥有抗逆力的人能转化逆境,生命力更强。我国学者时勘等人认为抗逆力是在逆境中能够使个体反弹或使个体有效应对逆境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能够在生活过程或生活经历中获得的。这种界定既强调了抗逆力的可开发性,又强调了它是个体与环境的互动过程。

2、抗逆力的要素

从构成要素上,抗逆力有外部支持因素(I have)、内在优势因素(I am)以及效能因素(I can)三个部分。

我们所生活的环境——尤其是在这个环境中与我们发生交互影响的那些人,能够帮助或者增强我们的抗逆力,构成了抗逆力的外部支持因素,包括拥有正向的连接关系、坚定清晰的规范、关怀支持的环境、积极合理的期望、有意义的参与机会。

内在优势因素(I am)包括完美的个人形象感、积极乐观感。我们观察自己而得到的结论和从别人那里得到的反馈称为自我形象,这对于青少年非常重要。

效能因素(I can)包括人际技巧、解决问题能力、情绪管理及目标订定等。人际技巧是指适应不同文化的灵活性、同理心、幽默感及沟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是指懂得运用资源及寻求帮助的能力;情绪管理是指能察觉自己的情绪并正面表达出来;目标订定是指了解自己的目标,并具备订定计划的能力,从而达到自己的目标。

3、抗逆力对适应的意义

(1)抗逆力能影响个体的对危机事件的认知评价。在危机事件中,心理压力的产生很大程度上与认知评价有关系,如果一个人能以理性的认知来对待压力事件,那么其心理压力的程度会降低,情绪ABC理论的创始者埃利斯认为:正是由于我们常有的一些不合理的信念才使我们产生情绪困扰。而抗逆力会影响人们对于危机情境和自身应对能力的认知评价,这使得不同人会对相同情境产生不同评价,从而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

(2)抗逆力有助于使个体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在危机情境下抗逆力通常与积极情绪之间有着更强的关联。积极情绪有助于促进高抗逆力的个体有效地从逆境中回弹。

(3)抗逆力有助于帮助个体获得更多的资源。抗逆力能够积极影响人的积极情感,进而对消极情感产生抑制作用,帮助个体增加他们的智力资源、心理资源、身体资源。

(4)抗逆力有助于个体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通过考察抗逆力与不同应对方式或策略之间的关系,发现具有高水平抗逆力的个体通常会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而抗逆力水平较低的个体倾向于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

三、压力下辅导员提高抗逆力途径

抗逆力的构成要素中,外部支持因素、内在优势因素以及效能因素是重要的三方面因素,在寻求辅导员的抗逆力对策中,我们从这三个方面加以论述。

在外部支持因素上包括拥有正向的连接关系、坚定清晰的规范、关怀支持的环境、积极合理的期望、有意义的参与机会。针对此,我们在抗逆力的途径上要做到:

1、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人们在遭受心理压力时,往往会产生一些不愉快的情绪体验,而和谐的同事关系、宽松的人际环境、顺畅的沟通交流,能够使人放松心情、缓解压力。心理学研究显示,人类的心理适应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的人,其心理健康水平就高,对挫折的承受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就强,就容易取得事业上的成功。辅导员要获得更大的成功,就需要建立和谐的人际交往关系,学会认识和接纳自己,了解和尊重他人,处理好与领导、同事、学生的关系,以乐观和包容的人生态度与人们和睦相处。

2、保持合理的个人期望。目标管理理论认为,通过目标的设置可以激励人的动机,指导人的行为,使个人的需要、期望与组织的目标一致,从而调动人的积极性。但是,当人们对自己的行为所达到的目标主观上估计过高时,就会产生压迫感,不利于目标的实现。对自己期望过高的辅导员比其他专业教师更容易形成心理压力。因此,辅导员应保持合理的个人期望,适当降低期望值,客观地评价自己,承认自己的能力,保持自信,积极进取,以健康乐观的积极心态面对工作和生活。

在内在优势因素上包括完美的个人形象感、积极乐观感。针对此,我们在抗逆力的途径上要做到:

3、培养健康人格,塑造美好的自我形象。首先,正确认识自我。要认清自我价值,把握自己的优势与不足,预测自己压力的征兆,了解自己的主观情绪是否影响了自己的生理和心理变化,有无做好应急的积极准备。其次,关注工作的兴奋点。虽然每天从事的是同一种工作,但面对的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学生,工作本身极具创造性、艺术性和挑战性,工作不可能是简单重复。因此,要善于发现新的兴奋点,刺激自己的精神、唤起自己的情趣和热情。再次,努力构建和谐工作环境。从客观实际来讲,我们不可能改变政策,也很难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要求学生,在很大程度上来说,我们首先要注意改变自己,这样,才能很快地适应环境,同社会、同他人、同职业和谐起来。

在效能因素上包括人际技巧、解决问题能力、情绪管理及目标订定等。针对此,我们在抗逆力的途径上要做到:

4、增强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行动的动机、认知能力以及达成目标的行动能力所持有的信念。如果一个辅导员老是觉得自己工作效果不理想,则他(她)在工作上的自我效能感就低。自我效能感低的人自信心低,在压力事件或困难情境面前难以有效应对,自然也就工作压力倍增。因此辅导员要在日常的工作过程中,通过把任务的完成作为检验自己能力的机会,一步步通过小的强化来增强自我效能感,才能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加自信。

5、发展内控型人格。控制点是指个体认为生活后果是取决于自己还是外部因素决定,表现出来就是内控性和外控性。内控性强的人认为个人的行为、个性和能力是事件发展的决定因素;外控性强的人认为事件的结局主要由运气、社会背景、其他人等外部因素决定。大量的研究表明,外控性强的人更难以应付紧张的工作环境。如果一个辅导员是一个外控性强的人,则感受到更多的工作压力。因此,在工作中着力培养自己内控性特点,在很多繁琐的事情面前,使自己有能力控制,而不至于受环境所摆布。

四、结论

本文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抗逆力途径进行了初步的论述。其中从抗逆力的构成三要素角度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提高辅导员应对心理压力的基本途径,为辅导员改善自我,摆脱压力提供了建议;另外,为学校更好地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

[1]黄文浩.高校辅导员的压力管理[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6)

[2]Earvolino -Ramirez M.Resilience:A Concept Analysis[J].Nursing Forum,2007,42(2)

[3]杜立婕.使用优势视角培养案主的抗逆力[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4]Robin.D Everall,K.Jessica,Altrows and Barbara L pauson.Creating a future:A study of resilience in suicidal Femaleadolescents. [J].Journal of counseling&development,2006,(84)

[5]王国良.高校政治辅导员心理压力及其调适探析[J].理论导刊,2007,(3)

[6]蒋蜀辉.重庆市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职业压力源的关系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

[7]郑海龙.高校辅导员工作面临的压力与应对策略[J].高教论坛(辅导员),2008,(7)

G643

A

1009-9530(2011)04-0099-02

2011-03-27

安徽理工大学共青团工作研究课题(gqt201102)

周海明(1981-),男,山东郓城人,淮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教师。

猜你喜欢

心理压力效能辅导员
迁移探究 发挥效能
同时多层扩散成像对胰腺病变的诊断效能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充分激发“以工代赈”的最大效能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警察心理压力现状及应对策略
消防员心理压力状况调查
通过图片看内心
唐代前后期交通运输效能对比分析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