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型城市转型视角下的中小企业成长策略
2011-08-15汪陈友
汪陈友
(淮南师范学院 经济与管理系,安徽 淮南 232038)
资源型城市转型视角下的中小企业成长策略
汪陈友
(淮南师范学院 经济与管理系,安徽 淮南 232038)
当前,资源型城市面临着越来越大的转型压力。考虑到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重点在于产业转型,产业转型则离不开中小企业成长发展,分析资源型城市中小企业的特点以及成长中可能出现的“陷阱”,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小企业成长策略对于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具有现实意义。
资源型城市;中小企业;成长
资源型城市(包括资源型地区)是以本地区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开采、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城市类型。长期以来,作为基础能源和重要原材料的供应地,资源型城市在保障国民经济发展所需矿产资源和能源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1]。但是,由于缺乏统筹规划和资源衰减以及不可再生性等原因,资源型城市面临经济结构失衡、区域经济增长乏力、失业和贫困人口较多、接续替代产业未能形成、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突出问题,实施转型已经成为一项艰巨而又重大的任务。
一、资源型城市中小企业的特点
资源型城市转型重点在产业转型,产业转型离不开中小企业成长。可以说,资源型城市难以转型的重要原因就是由于资源型城市中小企业数量少,规模小,产业单一,产品低端。地方政府与金融机构等往往只重视和依赖主导资源类企业,忽视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支持,这使得资源型城市转型缺少基础性支撑,由此形成了目前资源型城市中小企业的如下特点:
1、“二元性”特征。通常,大型国有资源类企业在资源型城市一枝独大,与地方中小企业相互脱节,协作关系难以建立。一方面国有企业的技术很先进,人员素质很高,另一方面当地的中小企业很落后,这就形成一个断层。这种“二元性”,使资源型城市自身的调整弹性很小,自我选择和自我发展能力极低。同时,城市以资源开采和加工为核心组成它的产业部门,建设周期长,占用资金多,形成规模大[2],这又对中小企业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的“挤出”,使得“二元性”程度愈加严重。
2、融资难。众所周知,融资难是制约资源型城市中小企业成长的关键因素。中小企业融资有内源融资与外源融资两种方式。尽管内源融资风险较低,但融资规模较小,周期较长,一般难以满足中小企业成长的资金需求,于是寻求外源融资便成为中小企业获取资金的优先方式。然而,现实是资源型城市中小企业发展中所需资金更多的是靠内部积累,在获取外源融资的渠道上面临重重障碍。首先,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较晚,企业上市与发行债券门槛较高,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目前尚不可能成为资源型城市中小企业融资的主渠道。其次,银行信贷原本应该作为中小企业外源融资的重要渠道,但由于银行出于自身的风险防控等因素,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不是特别主动积极,与大型国有资源类企业相比,资源型城市中小企业获得同等贷款需要付出更高利息,要求更多抵押担保等条件。
3、技术创新不足。我国资源型城市多数是从计划经济体制下开始兴起的,国家在资源型城市初建时在当地进行了大量的投资,建立了大型资源类企业,由于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严重依赖于这些资源类企业,城市与政府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很强的路径依赖。正是由于这种路径依赖,当地政府往往不计环境、不计成本地持续支持这些资源类企业,对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上的政策与资金支持就自然捉襟见肘了。其实,资源类企业自身发展也并非靠技术创新驱动。相反,由于资源类企业专业化倾向严重,产业层次低,造成人才结构单一,高层次创新人才更是匮乏。作为资源型城市主导产业都难以吸引到创新型人才,缺少扶持的中小企业引进创新型人才就更加困难,技术创新不足也就显而易见了。
4、中小企业集群缺乏。资源型城市大型资源类企业在建立之初主要是跟国家工业体系连在一起的,跟当地的中小企业没什么联系[2],并且其从事的主要是资源的开采与初级加工,产业链条短,这就使得资源类企业与中小企业无法形成上、中、下游一体化的产业协同发展。一方面,独成体系地自我发展不利于资源的集约利用,无法从资源中获得更多的附加值;另一方面,封闭体系地自我运行不利于带动资源型城市中小企业发展,甚至排斥了中小企业进入第二、第三产业[2]。于是,中小企业无法围绕资源类企业建立产业链联盟,促成资源深度利用的产业链延伸,以及中小企业集群的形成。同样,离开大型资源类企业的协作,资源型城市中小企业自发形成产业集群也缺乏产业基础及政策引导。
二、资源型城市中小企业成长“陷阱”
中小企业成长是一个从无到有不断演变的过程,不同中小企业有着不一样的成长路径。有些中小企业把追求规模上的扩张、销售额的增长、产品线的增加等“量”的增长看作是成长,有些中小企业成长则更看重产品优势、客户服务、技术创新、发展能力等“质”的因素。资源型城市要成功转型,就应该要求中小企业在制定自己的成长战略的时候,不光是追求企业“量”的扩大,还要追求企业“质”的提高。为此,有必要透视资源型城市中小企业在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陷阱”。
1、多样化扩张偏好。中小企业都有渴望增长的强烈冲动,而增长处处有风险。中小企业在成长中必须考虑四类增长风险:来自客户的需求风险;来自市场的竞争风险;以及来自实施过程的执行风险和运营风险。从表面上看,多样化经营恰恰能够使中小企业实现扩张与风险防范的统一。因为多样化经营概念的最初提出便是奉行“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这么一种理念,而与此同时,如果能借助多样化经营实现中小企业的产品多元化、市场多元化、投资多元化,无疑对中小企业快速成长是一剂强心剂,进而必然有力促进资源型城市的转型。但问题是,资源型城市中小企业所能配置的资源已然相当有限,其“船小好调头”的优势在面对多样化经营时也将荡然无存。原有的优势不在,新的劣势凸显。单纯出于扩张偏好而采取的多样化经营战略不仅会影响企业最初的产品优势或目标客户的竞争优势,企图同时以好几种方式参与竞争也会造成混淆,并有害于企业的重心和发展,收入增加而获利下降往往是此举的结果[3]。
2、重生产,轻服务。从资源型城市来看,绝大多数中小企业是产品依赖型和资源依赖型的经营模式,这种经营模式下的中小企业把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用于资源加工与产品制造,根本无心无力去延伸产品价值链条中的其他环节。观察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其包括:研发设计、原料采购、加工制造、订单处理、物流运输、批发经营、终端零售、售后服务。其中加工制造处于“微笑曲线”的低端,所获得的附加值最低,而包含服务在内其他环节位于“微笑曲线”的两端,所获得的附加值更高。因为产品销售是一次性的,服务是持续性的,服务可以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从市场竞争的角度看,制造业的服务延伸是符合市场的企业经营理念的变化,并会带来附加价值的提高[4]。在附加价值的观念指导下中小企业只有不断往附加值高的环节移动与定位才能持续发展与永续经营。
3、赢在营销,输在品牌。市场经济条件下,营销已经作为一种产品销售增长的策略和手段被很多企业重视,销售部在许多中小企业里已经成为最重要的部门之一。企业营销的好坏直接决定企业当期的销售收入,进而影响企业的再生产以及企业未来的发展。但重视营销与会不会有效营销还是不能划等号的。就目前来看,资源型城市中小企业的营销还仅仅停留在产品营销上,主要围绕营销渠道、网点布局、人员选择、组织机构、方案设计、绩效考核等来做文章。尽管这样的做法无可厚非,但这样的营销更像是促销,产品销售出去了,品牌未必能树立起来,而品牌更易在客户中建立长久忠诚。因此,产品营销与品牌塑造应该结合起来,否则,赢在营销,输在品牌,因为营销收入建立在营销成本上,品牌一旦树立起来便是无形资产。
4、管理瓶颈。资源型城市中小企业的另一个短板是管理。管理是整合企业内部资源并进行最有效的配置组合,使其成为企业发展的催化剂,即所谓管理出效率,不出效率的管理便是中小企业成长“陷阱”。当企业规模较小时单凭家长式的管理模式或许能够保证企业经营的高效率,一旦企业规模发展较大,原先不规范的管理制度与机制就变成中小企业成长的障碍。首先,许多中小企业忽略永续经营的战略目标,过于追求短期利润最大化与规模性扩张;其次,一些中小企业没能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以用户需求为目标的经营策略,片面追求新产品的推出与开发;第三,管理制度与组织结构不能与时俱进,制度不健全、缺乏执行力,企业自组织力脆弱。可见,管理瓶颈会影响中小企业的持续成长,不利于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
三、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的中小企业成长策略
1、资源类大型企业延伸主导产业链,中小企业融入其供应链共生发展
对于那些还未进入衰退期的资源型城市,政府应积极支持引导资源类大型企业利用资源开采所形成的积累资金谋求资源产业链延伸,提高资源的可利用度,从中获得更多附加价值。产业链延伸涉及产业结构调整、空间布局重组,在资源型城市转型战略中,引导产业链延伸方向和具体产业的空间布局,推进产业链绿色改造和生态产业链构建,是统筹解决资源型城市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关键[5]。在此过程中,考虑将资源型城市中小企业纳入大型资源类企业的产业供应链中去,借助大型资源类企业的规模、技术、资金、资源、渠道等优势带动中小企业成长,促成基于供应链的产业集群的形成。这样,中小企业成为大型资源类的稳定配套供应商,将会带来中小企业成本结构、效率和企业盈利能力等企业素质的提高。当然,中小企业在融入供应链联盟中,应致力于加强自身在供应链节点的比较竞争优势,利用联盟中学习机制不断增强自身的成长能力。
2、差异化的竞争策略与专精化的发展策略相结合
差异化本身就是竞争优势,产品的差异化程度越大,所具有的特性或功能就越难以替代和模仿,顾客越愿意为这种差异化支付较高的费用,企业获得的差异化优势也就越大[6]。中小企业应该利用这种优势,在产品、服务、品牌、营销、技术、形象等方面追求标新立异,与众不同。通过建立领先于竞争对手的独特优势,更好地满足某个细分市场顾客的需求来获得额外收益[6]。然而,资源型城市中小企业所支配的资源有限,要获得差异化优势,必须选择专业化与精细化的生产方式,集中有限的企业要素资源生产特定的产品与服务,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
3、加强自组织力的培育,塑造动态竞争力
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包括产品、技术、研发能力、营销、品牌、人力资源、服务以及组织管理等。很明显,没有哪一个企业同时能具备以上所讲的全部竞争力。通常情况是不同企业往往在不同的方面体现其竞争优势,同一企业在不同阶段竞争力也会发生变化。作为资源型城市的中小企业,可以根据行业特点、自身实力、市场定位、战略目标等选择提升竞争力的要素,因地制宜,因时立势,打造动态竞争优势,掌握稳态成长的能力。同时,在充分利用自身灵活多变,善于发现市场机会的优势的前提下,加强自组织力的培育,建立起“标准化、规范化、柔性化”的自运转型管理体制。
4、完善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支持体系
首先,应加大对资源型城市中小企业融资平台与渠道的建设,优先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瓶颈。考虑建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基金和担保机构,鼓励金融机构完善财产抵押制度和贷款抵押物认定办法,增加对中小企业的授信,推进中小企业信用制度建设等政策和手段来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其次,应加大对资源型城市中小企业的财税支持力度。逐步扩大地方预算中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专项资金规模,对于技术创新突出、节能减排有效的中小企业给予财政补贴和税收减免政策。第三,资源型城市在产业规划和产业政策的实施中充分考虑中小企业的诉求,通过政策优惠鼓励中小企业发展符合产业政策的产品,吸引发达地区中小企业产业有序转移,引导中小企业集聚发展。
[1]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Z].国发(2007)38 号
[2]黄晓勇.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挑战与对策[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06/21/c_1 2243989.htm
[3]迈克尔·波特.成长的陷阱[J].传媒,2004,(5)
[4]彭晓燕.微笑曲线与中小制造企业商业模式的转变[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3):54—56
[5]金贤锋,董锁成,刘薇,李雪.产业链延伸与资源型城市演化研究——以安徽省铜陵市为例[J].经济地理,2010,(3):403—408
[6]周强,邓志茹.中小企业的生存之路——基于差异化战略的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2005,(1):28-29
F276.3
A
1009-9530(2011)04-0007-03
2011-05-19
汪陈友(1976-),男,安徽怀宁人,淮南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系讲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