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留守儿童学校教育模式的比较研究

2011-08-15张冬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儿童农村学校

张冬

(淮南师范学院政法系,安徽淮南 232038)

农村留守儿童学校教育模式的比较研究

张冬

(淮南师范学院政法系,安徽淮南 232038)

学校教育是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主要形式。“公管模式”和“私管模式”是农村两种典型的学校教育模式。调查发现,“公管模式”——体制健全,功能多样,义务教育,对上负责。“私管模式”——形式多样,功能专一,市场教育,对下负责。摒弃两种模式的缺点和弱点,整合两种模式的特点和优点,探索更为适合农村留守儿童学校教育的新模式,值得研究!

留守儿童;学校教育;模式比较

学校教育是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主要形式。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人们对改善民生的要求愈来愈高,农民外出打工也不单单是为了追求经济效益,会把更多的目光投向留守在家的子女身上,特别是他们的教育问题。从教育公平的理念看,农村留守儿童之所以作为一个弱势群体存在,其弱势主要体现在农村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上的缺失和社会教育上的不公正待遇。众多研究表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首要的是教育问题,它是产生其他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源;有学者认为,小学教育并没有太大的留守儿童差异,主要是中学特别是初中教育,留守学生相对于非留守学生表现得差强人意,令在外打工的父母心神不定。正如一位农民工所说:“我干好活,孩子读好书,是我们家的两件大事。”的确,留守儿童教育困境是农民工心头之痛,同时作为一个深刻、典型、严峻的社会问题,也是社会之痛、中国之痛。

现在看来,农村中留守儿童还将长期存在,其暴露出的问题在短期内还不容易解决。但是,能有什么理由可以让我们把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的解决来假以时日?既然我们还无法填补农村留守儿童完整的家庭教育缺憾,我们为何不能在学校教育方面多下些功夫?应该说,在开启城乡发展一体化之匙的今天,为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提高农村教育质量,解决农民子女教育难提供了契机。本项研究是基于安徽省淮南市城乡两所有大量农村留守儿童的中学,由于它们采取了不同的教育管理手段,形成了不同的教育教学特点,也产生了不同的教育效果,由此形成不同的教育模式——“公管模式”和“私管模式”;通过对这两种教育模式的比较,甄别利弊,以期梳理出更为适合农村留守儿童的学校教育形式。

一、“公管模式”——体制健全,功能多样,义务教育,对上负责

所谓“公管模式”,这里是指农村公立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公立学校承接着义务教育的重任,是农村学校教育的主战场,也是农村留守儿童就学的最主要场所。淮南市潘集区是个农业大区,常年在外务工的青壮年有近10万人,占青壮年总人口的60%以上。这些务工人员留下了约22000名18岁以下留守儿童,占全区儿童总数的31%。在留守儿童中,76%父母双方外出务工,24%父母一方外出务工;66%和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24%和父亲或母亲一方生活,6%由姑叔姨舅代管,3%无人照管,有的还要照顾弟妹。这些留守儿童大多就读于附近中小学。该区庙吉中学是一所镇属中学,其教育教学成绩和社会声望在全区属于中游,是农村公立中学的典型代表,基本能反映“公管模式”的一般特征。和千万中国农村中小学一样,该校是校长负责制,校长负责管理学校各职能科室,上传下达;学校既肩负着地方基础教育的重任,也是国家义务教育达标的重要依托。学校现有教职员工87人,学生1063人,其中留守学生346人,占学生总数的32.5%,分属于学校3个年级和18个班级中,年龄最大的18岁,最小的12岁。

近年来政府出台了很多关注留守儿童教育的文件和政策,学校也相应地开展了一系列工作。早在2005年学校就成立了“留守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各项留守学生管理制度;2008年还设立了“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并单设了“留守儿童心理咨询室”;近几年学校开展了对留守学生的调研工作,建立了留守学生档案卡;还制定了各年度留守学生的教师“一对一”帮扶计划,定期召开留守学生座谈会、家长(监护人)会。学校充实的文件柜显示校方在留守学生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我们参观了“留守儿童心理咨询室”,一张桌子,一把椅子,简洁而明亮;特别是那个沙发给人温馨的感觉,但遗憾的是,在咨询记录本上,我们却没看到任何笔墨。

在老师们忙碌的日常工作间隙,我们与部分老师进行了座谈,提及留守儿童,教师们都说留守非留守就是不一样;有的说他们组织纪律性不强,自我约束能力差,不好管教;有的说他们性格孤僻,心理素质差,难以沟通;有的还列举了他们种种的不良行为,如爱花钱、早恋、迟到旷课甚至打架斗殴等;比较一致的说法是留守学生的学习成绩都很差。一位班主任教师说在每年考取高中的学生中,几乎没有留守学生,有的学生就是来混日子的,单科成绩个位数不乏其人。

由于学校条件有限,只有部分学生(约200人)是寄宿在校的,准确地说是宿在学校,一日三餐回家或在学校周边小吃部解决。令人不解的是在这些学生中,留守学生所占比例却很小(不到10人)。据说寄宿学生学习成绩都较好,留宿学校主要是方便他们上晚自习,他们将是考取高中的主力军。

二、“私管模式”——形式多样,功能专一,市场教育,对下负责

近年来,得益于教育改革的私立中学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地涌现,这些学校往往有能吸引人眼球的各种光环,比如较高的升学率,较完善的教学设施,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等,由于地处城乡结合部,生源中不乏农村留守儿童。淮南利全公学就是这样一所学校,学校依山而立,交通便利,环境优美,虽处于城乡结合部,但学校建设在当地堪称一流。学校现有学生406人,初中3个年级,12个班级,其中留守学生278人,占学生总数68.5%。学校采取全寄宿制封闭管理,学生全部吃住在学校,每隔两周校车接送回家一次。学校市场化运作,与学生家庭签订教学责任合同,学费及其他费用计每生每年12000元。

学校有教学人员约50人,多为兼职教师。全职员工多为非教学的管理人员,约30人,包括一名老板和一名校长,其他还有后勤保障的人员若干。老板主要负责招生工作,校长负责全面的学校管理和教学工作。学校把学生安全工作放在首位,除了有各时段严格的考勤点名,学生进出校园也要学校安全处开具出入证明。学校一天四个时段上课,学生在学校几乎全部的活动就是学习,据校长说,这几年学校为省市重点高中输送了很多优秀学生。对于留守学生,由于学生所占比重较大,他们没有做细致的区分,学校一视同仁,只是在两周一次接送回家的过程中,很多父母双方在外打工的,就留在学校,学校有浴池和洗衣房、医务室等服务设施。

在寝室管理中,由一名男性管理人员和一名女性管理人员组成一对家长,管理5到6个学生寝室,共20到24名学生。每个学生寝室4名学生是一小“户”,有趣的是,每一户都有学生自己起的“户名”:“月亮一族”“兄弟连”“湖人队”等。学生对老师的称谓也由“老师”改为“阿姨”“叔叔”或者“大哥”“大姐”。在调查中,感觉学生对这样的生活环境还比较满意,但也有的学生说,他们像是生活在条件比较好的监狱一样。他们比较快乐的时光是礼拜五的晚上,那个时间学校电脑室轮到对他们班开放,学生可以聊天、游戏,留守学生可以和远在外地的父母视频。

三、结论

学校是个体社会化的专职场所,学校教育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手段。留守儿童的学校教育是其进入学龄期以后最重要的社会化因素,对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学校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功能。勿庸置疑,无论是“公管模式”还是“私管模式”,都是当前留守儿童学校教育的主要力量;由于它们“出身”不同,体制各异,承载着不太相同的社会期望和诉求,因而形成不同的教育教学特点和模式。容易看出,针对留守儿童,我们的学校教育是出了问题的。比较而言,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教育制度有待落实。制度建设是学校教育管理的有效保障,留守儿童的学校教育更应该有切实可行的制度措施。留守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小群体,需要学校和老师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和更有针对性的教育。在这一方面,“公管模式”的学校做了很多的工作,建立了大量的机构设施,拟定了大量的规范措施,应该在留守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上做得更好。而现实情况恰恰是“公管模式”的学生表现出了明显的留守儿童差异。可见,制度建设决不是单纯的建设制度,更不是文件柜的充实,摆摆样子,或是应付上级的检查;制度建设的关键是落实,而非形式化的“文本”。农村留守儿童现实中所暴露出的种种隐患和危机,很多是由于在制度落实环节上出现了问题。我们期待“公管模式”的学校能充分发挥制度建设的优势,真正成为留守儿童教育阵地的主力军。

第二,教师素质有待提高。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课堂的管理者和学生的评价者,其自身的素质必然影响到留守儿童知识的获得、情感和个性的发展。针对教师素质,我们设计了四个调查指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自我评价与自我反思意识;教师流动率或流失率和对留守儿童的关注程度。结果显示:两校相比,在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上相当,都较低(与城市教师比较);在自我评价与自我反思意识上,“私管模式”的教师略高于“公管模式”的教师,仍偏低;在教师流动性上,两类都较高,区别是“公管模式”的学校教师流失率高,“私管模式”的学校教师流动率高,反映出农村学校师资队伍不稳定;对留守学生的关注,“私管模式”的学校教师表现出明显高出的热情,他们说,在学校中,他们不但是教师而且是家长,而“公管模式”的学校教师反应冷漠,或者“怨声载道”。调查中,我们发现农村中学教师面临的两难困境:一方面,作为农村教师,由于生存状态不太理想——工作时间长、压力大而且待遇低,导致他们职业倦怠情绪严重,责任心、工作热情与进取精神不够,专业发展意识缺乏。农村现时艰苦的环境和令人难以满意的待遇,难以造就一个师资充足稳定、基本功扎实和敢于开拓创新的教师群体。另一方面,与城市教师相比,农村教师要想更好地处理与留守儿童的关系,除了要具备一般的知识、教育方法和爱心之外,还要掌握有效处理留守儿童特殊个性缺陷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除了要掌握儿童成长的一般规律,还要探究留守儿童的成长特点。所有这些都对农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留守儿童来说,教师育人比教书更重要。为此,社会不但要加强农村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素质,还要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以适应新形势下新的教育环境。

第三,教育理念有待转变。首先,两类学校都表现出“轻德育、重智育”的教育理念。在“考试棒”和升学率的引导下,很多教师忽视学生的德育教育和意志品质的培养,过分强调学生的学习成绩。在“私管模式”学校中,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学习成绩成了他们的一大“卖点”;在“公管模式”的很多教师眼里,父母外出的“留守学生”大都是“差生”,是班主任和学校的一块心病。其次,很多留守学生由于亲情缺失,表现得内向、孤僻、敏感,心理承受力差,有的还有各种“不正常”行为表现,教师很难和其沟通交流,而成为班级的“边缘学生”。特别在“公管模式”的学校中,有些教师表现出对这些学生的“爱莫能助”,“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另外,在学校看来,留守儿童问题的产生是社会原因造成的,家庭留守是其根源所在,需要政府及全社会的力量来解决,学校也是无计可施的。“私管模式”的学校市场操作,有契约效应,在责任承担上,较有主动性,而“公管模式”的学校会把它当作一种负担,有应付心态。以上种种错误理念有其产生的社会根源,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学校教育的困境,但作为学校,如果不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就难于胜任社会赋予学校的教育职能,难以承担儿童社会化的重要职责,更不利于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

第四,学校条件有待改善。目前农村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农村地区办学条件差、学校建设落后是不争的事实。如果没有额外的操作,单靠教育经费很难解决这个问题。两种模式比较,“私管模式”具有明显的优势。在当前条件下,“公管模式”还不能达到“私管模式”那样的校园建设水平,但针对留守儿童,改善学校寄宿条件,使留守儿童寄宿就读是可以实现的。实践表明,农村中小学实行寄宿式管理策略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有效举措。寄宿式管理是让学生过一种家庭式的学校生活,把学校建设成留守儿童的“大家庭”和成长的摇篮;它便于学校对留守儿童进行集中管理,益于培养留守学生的群体意识和责任意识,克服家庭教育的缺失,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优势。因此,需要政府和全社会的努力,大力改善学校寄宿条件,完善学校住宿、伙食、交通、治安和后勤保障的建设,为留守学生创设一个温馨而又安全的生活学习环境。

第五,教育模式有待探索。教育社会学研究表明,没有一种教育模式能够适用于所有学生抑或一切教育场合,教育模式应随着文化模式、教育结构和教学观念的变化而变化。社会呼唤教育模式的多样化。在当前情况下,外出务工农民对留守子女就学的选择主要的还是“公管模式”的学校,但“公管模式”学校这样的教育理念、教师素质和办学条件又怎能让他们放得下心来。应该说,“私管模式”作为有益的补充,在很多方面、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公管模式”教育的缺撼,也让农民多了一个选择;但其高昂的教育成本,市场化操作的教育理念,也往往让他们犹豫而却步。所以,能否有新的教育模式,从务工农民的切身利益出发,从留守儿童的教育大计出发,需要我们做进一步的探索!

[1]谭祥.农村留守儿童的学校教育对策[J].科教文汇,2009,(9)

[2]谢启文.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与学校教育的对策平[J].教育探索,2008,(10)

[3]秦秋红.留守儿童问题探析[J].西安社会科学,2010,(6)

G40

A

1009-9530(2011)04-0093-03

2011-05-21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08sk325)

张冬(1969-),男,安徽涡阳人,淮南师范学院政法系教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农村社会学和农村社会问题。

猜你喜欢

儿童农村学校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留守儿童
学校推介
六一儿童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赞农村“五老”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六·一”——我们过年啦!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