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生态美学思想观照自然,拓展社团诗意写作空间——以河池学院文学社团活动为例

2011-08-15蓝利萍阳崇波

河池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美学文学生态

蓝利萍,阳崇波

(河池学院 1.中文系,2.教师教育学院,广西 宜州 546300)

以生态美学思想观照自然,拓展社团诗意写作空间
——以河池学院文学社团活动为例

蓝利萍1,阳崇波2

(河池学院 1.中文系,2.教师教育学院,广西 宜州 546300)

针对目前高校学生的写作困境,给学生传授生态美学知识,指导学生自觉地以生态美学思想来观照自然,关注并参与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观察、思考与实践中发现更多具有生态审美价值的写作素材,拓展诗意写作空间,创作优秀的生态文学作品。

生态美学;生态环境;生态文学;诗意写作

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当今时代,高校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面临严峻的考验,不少学生面对写作客体无从把握,对创作素材的选择、作品主题的提炼、艺术典型的塑造、真善美与假丑恶的判断等等写作问题感到迷惘和困惑,因此,所写出的作品思想性、艺术性不高,有的作品内容只局限于狭窄的校园生活,或花前月下,或无病呻吟,没有阔大的视界和更高的境界;有的作品甚至还表现出媚俗、浮躁、急功近利的倾向,等等。高校文学社团作为高校文学爱好者的自发组织,同样存在着以上诸多问题。本文试以河池学院文学社团的写作指导为例,就如何以生态美学思想来指导文学社团拓展写作空间略作探讨。

一、生态美学与生态文学

(一)生态美学理论的提出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在全球生态环境恶化的背景下,人们开始反思如何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生命共同体如何才能共生共荣等生态美学问题。人们在改造、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的同时,注意保护自然,保护生态平衡。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中国美学界的学者就开始研究生态美学问题。“生态美学研究的视角是人类生态系统中人与生态环境(包括自然生态、社会生态)构成的审美关系以及人自身的生态审美过程,其核心是人与生态环境达到动态平衡的统一 ”[1]41。也就是说生态美学主要是研究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自身的和谐关系,它关注的是生命共同体的共生共荣问题。在生态美学看来,地球是个生命共同体,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必须达到协调和谐发展,所有生命共生共荣,才能维持生态的平衡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才能走向更高水平的生态文明。以生态美学思想指导我们对生态环境加以有效的开发、利用和保护,这对于建设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理想社会有着积极的作用。

(二)生态文学的发展

美国生态思想家霍尔姆斯·罗尔斯顿曾说:“一个人如果不研究自然的秩序,就不能达到最完美的生活;更重要的,一个人如果不能最后与自然达成和解,就说不上有智慧。”[2]78面对严峻的生态环境现实,有着深刻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作家们,用语言的艺术,真实记录了触目惊心的生态环境惨状,探索人与自然的奥秘,呼吁人们保护和重建良好的生态环境,表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这些作品被称之为生态文学。1962年,美国女作家卡森的长篇报告文学《寂静的春天》的问世标志着生态文学时代的到来,作家在作品中自觉地表达生态意识,深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中国文坛涌现出大量的生态文学作品,如哲夫、亦秋、郭雪波等作家的小说都以人与环境为题材进行创作。谌容的《死河》,是以环境保护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对工业的发展与环境的污染进行了深刻的反思,突出地表现了生态文学的社会批判力量。近20年来,关注环境的报告文学也越来越多,如:徐刚的《伐木者,醒来》、《守望家园》、《中国:另一种危机》、《大山水》,郑义的《中国之毁灭——中国生态崩溃紧急报告》,马军的《中国水危机》,刘贵贤的《中国的水污染》和《生命之源的危机》,沙青的《北京水危机》,陈桂棣的《淮河的警告》,航鹰的《生命之水》,韩少功的《遥远的自然》等等,这些作品或对中国生态环境现状做具体的描述,详细分析和评价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指出其严重的后果,或揭示中国的水危机,给人们敲响了警钟,或披露淮河流域被严重污染的事实,展示惨痛的淮河受难图,或将关注的目光投向整个生态系统……这些作品都是生态文学的代表作品。

(三)生态美学理论与生态文学的关系

由于生态美学思想的渗入,使得“文学是人学”的观点变得更加具体而显在,文学的审美娱乐、审美教育、审美认识功能也将更加明显。生态文学作家以生态美学思想为指导,创作了优秀的生态文学作品,读者在进行审美接受时,不知不觉受到生态美学思想的熏陶感染,如坐春风,如沾化雨,在潜移默化中自觉形成正确的生态观、价值观,主动参与爱护自然、保护生态、建设美好的生态环境的实践活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使生命共同体共生共荣,使人类能够更好地生存和发展。生态美学思想使文学作品更具魅力,使文学作品的社会功能得到更好的发挥;文学作品又使生态美学思想得以更广泛深入的普及,使生态美学理论得以发展和完善,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二、生态美学思想与写作社团空间拓展

生态美学理论与生态文学的发展,无疑给高校文学社团活动提供了有益的发展路径。接受和学习掌握生态美学思想、理论,并用于指导自己的创作实践,对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将有极大的作用。我们认为,给学生传授生态美学知识,让学生学会用生态美学思想来观照自然,关注并参与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的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在仔细观察和深入思考中,发现更多具有生态审美价值的写作素材,拓展诗意写作空间,创作出立意高远、主题深刻的优秀的文学作品。

(一)以生态美学思想浸润学生心灵

生态美学思想并不是现时社会的产物。尊重自然的价值,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重要思想,也是现代生态哲学的基本取向。道家思想对待自然与社会的重要原则是顺其自然、知足常乐;儒家用伦理的眼光看待自然,敬天爱人,构建和谐社会。不论是道家的“道法自然”的自然观还是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都蕴涵着中国古人朴素的生态美学思想,对自然怀有敬畏之心,回归自然,感恩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以自然为人类理想家园的价值观,表现了中华民族的集体智慧,为构建现代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提供了宝贵的思想基础。历代文人墨客都曾热情讴歌美丽的大自然,留下了不朽的歌咏大自然的名篇,令后世人心驰神往,流连忘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等等诗句都很好地描绘了人与自然和谐的诗意的关系。可以说人与自然和谐的观点长久以来一直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灵魂和品格。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才能和谐,生活才有美,才有快乐,人生才有意义。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生态美学思想及较高的生态审美价值(包括知识价值、道德价值、宗教价值等),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终极关怀的意义。科学技术的发展形成的人类中心主义及其消费观念却与先哲们的观点背道而驰,他们不断向自然索取,被表面的所谓繁华景象冲昏了头脑,看不到繁华背后隐藏的种种危机。这种违反自然生态规律的只顾眼前不顾长远的观念,是造成现代生态问题、社会问题的重要原因。道家和儒家的自然观是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整体思考,给现代人以深刻的启迪。

教师通过向社团成员讲授和传输生态美学思想,使学生掌握生态美学知识,学会借鉴我们先哲的天道自然观,以生态美学思想来观照自然,热爱自然,敬畏自然,关注并参与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的实践活动,并在实践活动中收集写作素材,提升思想认识,在思考中使作品立意更高远,主题更深刻。

(二)把生态美学思想和生态审美体验融入文学创作

在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今天,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的活动正在悄然兴起,人们开始用生态美学的思想来观照自然,走近自然,尊重自然,充分利用丰富的自然条件,发掘各民族传统文化优势,同时又注意保护自然和文化资源,努力构建和谐的文化生态环境,提高各种文化的生态审美价值。高校文学社团在努力实践提高社团成员文学创作能力的同时,应该积极主动地承担起保护环境的责任。号召社团成员改变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观念,尊重一切生命,成就一切生命,在观察中不断发现具有生态审美价值的创作素材。社团成员可以利用假期深入矿山、旅游景区,深入民众当中进行调查采访,了解人们是怎样科学开发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如何治理环境污染的。

例如,河池市的南丹县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那里有很多我们需要的创作素材。早在两千多年前,南丹的矿藏已被人们开采利用,特别是近几十年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南丹矿业开采速度之快也令人吃惊,国营民营兼而有之,南丹经济也因此而腾飞,且名列广西前茅。飞速发展的采矿业也给南丹的自然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的破坏:矿山被挖得百孔千疮,植被被破坏,造成水土流失,冶炼厂排除的废水毒气使空气、河流被严重污染,多少山坡草木不长,飞禽走兽绝迹……这些都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安全和健康。值得庆幸的是,很多有识之士已经注意到了自然生态被破坏的严重后果,开始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近年来,南丹县下大力气整治环境问题,在科学开发利用丰富的矿藏资源、治理环境污染的同时,还严厉打击乱砍滥伐毁林造林行为,积极植树造林,大力实施“绿色南丹”战略。目前南丹县的生态建设已初见成效。南丹生态环境的由乱到治,由治到乱都是很好的写作宝藏,值得我们去挖掘。

再比如,河池市的巴马县是世界长寿之乡,县境山清水秀,空气清新,人们勤劳善良,生活俭朴,知足常乐,和睦相处。正因为如此,当地人才健康长寿。不少外地人也想健康长寿,纷纷到巴马买房居住。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巴马的物价飞涨(因为所有食品都是长寿食品),田地也被占用来建商品房,卖给外地人,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长寿资源受到了污染,淳朴的民风也在改变……人们还能健康长寿吗?学生可以带着这些问题到巴马做实地考察,获取有价值的创作素材。

当然,学生利用假日,到生态旅游区去切身感受,用生态美学的眼光考察生态环境建设的具体情况,不能只陶醉于眼前的美景,还要看到这样的开发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有什么促进或破坏,在写作时对自然景色的描写不能仅仅停留在赞美和欣赏、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层面,应该上升到建设生命共同体和谐相处的生态环境的高度,把生态美学思想和生态审美体验融汇到生动形象的文学典型中去,褒扬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举措,批评破坏生态环境的恶劣行为,创作出优秀的生态文学作品。

(三)挖掘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生态美学内涵,指导社团活动

河池学院地处桂西北的宜州市,桂西北是革命老区、边远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拥有较为丰富的地方民族文化与地方自然特色资源。居住着汉、壮、瑶、仫佬、毛难、苗、侗、水等八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84%。仅河池市,其下辖的9个县中,就有5个少数民族自治县,13个少数民族乡,其中有全国唯一的两个少数民族自治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和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南丹白裤瑶又是独具神秘色彩的至今习俗特点保持最完整的一个少数民族。自古以来,这些民族对大自然怀有敬畏之心,他们认为大自然的一切都具有灵性——万物有灵,不能亵渎、不能辱骂,总之,不能有任何不敬的举动。人们经常举行祭神的活动,如东兰、巴马、凤山等地的蚂拐(青蛙)节,环江的分龙节,罗城的依饭节等,都是一年一度的祭神活动,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在生产劳动中,人改造了自然,使自然变成人化的自然;同时,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也改造了自己,使自己被自然所丰富所改造,更为可贵的是人在使自然为人类服务的同时,也促进了生命共同体的共生共荣。我们可以组织社团学生深入各个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民俗民风的实地考察活动,看看各地在开发旅游业时,人们是如何挖掘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重点打造民族文化旅游品牌的。

例如,白裤瑶传统文化就是一个宝贵的创作素材,白裤瑶独特的文化习俗保持了2000多年,被人称为“人类文明的活化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民族文化保留得最完整的一个民族。白裤瑶人的生活方式传承了两千多年,在现在这高度文明的现代社会也几乎没有什么改变,他们不是没有条件改变,但是为什么不愿改变?这其中的奥秘有待我们去探索,去研究。也许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这个民族原始落后的一面,也许会看到更多现代社会缺失的而又是人们非常需要的东西,诸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的生态环境,悠闲自在的人类生存方式,知足常乐的良好心态等等,这些都是在竞争激烈、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所缺失的。又如,刘三姐山歌是刘三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刘三姐文化最具特色的文化。山歌在没有文字的年代曾经起到传承民族文化、道德教育、休闲娱乐等作用,因此山歌长盛不衰。在文字和科技非常发达的今天,山歌已不再承担那么多的任务了,但是,山歌不但没有消失,而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刘三姐的故乡宜州市多次举办刘三姐文化旅游节,其中最引人的节目就是山歌比赛。现在还出现了网络歌圩,参与的人就更多了,据不完全统计,广西有山歌网站60多个,其中三姐故乡宜州市就有30多个。2011年9月23日各地歌王欢聚南宁,召开了广西首届网络歌圩座谈会。山歌文化为什么出现这种空前的盛况呢?是否跟刘三姐文化中蕴含有丰富的生态美学思想[3]和生态审美价值[4]有密切关系呢?这些都是有待于我们去研究的问题。

我们通过考察和参与所在地区的民族、民间文化活动,挖掘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生态美学内涵,可以获得创作的第一手材料,用典型化手法创造出生动的文学形象,把生活中本质的、规律的东西揭示出来,把问题交给读者,让读者与作者一道关心生态问题,在实践中寻求最佳的解决方案。

三、结语

高校文学社团活动一直存在的活动方式单一、活动成效低的不足,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缺乏必要的思想指导一直是重要因素。河池学院有历史悠久的爱好文学的传统,全院有近十个文学社团,是学生展示文学才华的很好的平台,我们在给学生传授文学、美学等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善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生态美学思想强调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心人类的生活环境。只要我们以生态美学思想为指导,练就一双观察生活的慧眼,深入生活,体验生活,就会发现很多新颖独特而有现实意义的写作素材。只要我们在观察中认真思考,我们就会悟出这些素材中所蕴含的生态美学思想与生态审美价值,写出优秀的文学作品。“生态文学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于通过揭示生态危机、批判人类中心主义、展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境界,培育大众的生态意识及健康的消费观、发展观,从而促进自然、社会、人的精神世界三重生态的和谐发展。”[5]生态美学思想无论是在改造自然的实践中还是在文学创作实践中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1]银建军.生态美学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2005.

[2](美)霍尔姆斯·罗尔斯顿.哲学走向荒野[M].刘耳,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3]蓝利萍.论刘三姐文化中的生态美学思想[J].河池学院学报,2007,(6).

[4]蓝利萍.论刘三姐文化的生态审美价值[J].河池学院学报,2010,(6).

[5]姜桂华.生态文学大有可为[N].人民日报.2004-06-29.

Carefully Observing Nature and Developing the Poetic Writing Ideas of
the Literary Society with the Guidance of Ecological Aesthetics—— Take the activity held by Literature Assn of HeChi College for example

LAN Li-ping1,YANG Chong-bo2
(1.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2.Teacher Education School,Hechi University,Yizhou,Guangxi 546300,China)

In view of the present plight of university students,students can find more writing materials with ecological aesthetic value and develop the poetic writing ideas to create excellent ecological literary works by means of imparting the knowledge about ecological aesthetics,guiding them carefully observe nature conscientiously with the guidance of ecological aesthetics,and caring for and even participating in the practical activities which aim to protect and construct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cological aesthetics;ecological environment;ecological literature;poetic writing

G648

A

1672-9021(2010)04-0104-04

蓝利萍(1963-),女(壮族),广西忻城人,河池学院中文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文艺理论,生态美学。

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十一五”立项项目(2009C072);河池学院科研立项项目(2009B-H006)

2011-04-25

[责任编辑 席战强]

猜你喜欢

美学文学生态
盘中的意式美学
我们需要文学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外婆的美学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纯白美学
“妆”饰美学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