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毛泽东体育思想指导高校体育教育改革
2011-08-15张尚晏
张尚晏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体育系,湖南长沙410205)
用毛泽东体育思想指导高校体育教育改革
张尚晏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体育系,湖南长沙410205)
生产力发展速度促使高校加快体育教育改革的步伐,先进文化发展方向和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奠定了基础,用毛泽东体育思想指导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教育;毛泽东体育思想;体育教育;改革
1 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1.1 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现状
自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我国各高校均在体育教学改革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在总的框架和体系上,并没有实现根本性的突破,普遍采用传统方式、方法和手段,过分强调“统一性”,忽视了大学生由于先天遗传、生活环境、营养、运动基础和生理、心理诸方面的个体差异性,造成了大学生体育课上“吃不饱”和“吃不了”现象。学校体育教学工作者在增强学生体质上做了大量工作,想了很多办法,有些体育课甚至成为“活动课”、“锻炼课”。但实践证明,只通过每周两课时的体育教学来增强学生体质是不现实的,这需要有一个实在的“载体”和“途径”。现在的大学体育课在教学内容、方法、手段上同中小学大同小异,重复较多,且教学内容缺乏有机衔接,高校的体育教学与社会生活及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脱节,知识、技术、技能的传授同学生的能力、习惯的培养与素质教育三者缺少有机联系。
现有的体育课成绩评分体系,多以“量化”指标来判断学生成绩优劣,不管基础如何,进步快慢,只要在一个班(年级、项目)都是用一把“尺子”来衡量。这种终结性评分一直在高校体育课程评价中盛行,多数高校在学生成绩评估上只注重“达标”成绩以及体育项目测试。因此,分数一直成为衡量学生学习成绩好坏及整个学校体育教学的标准。学生终日围绕分数转,消磨了其学习兴趣和热情,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忽视了对大学生身心素质及能力水平发展过程的评价。这样,体育课评价形式单一,激励作用便不明显了。
近年大学生的体育教学形式与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的改进,出现了一些新面貌。如“自主选课”、“课内外一体化”、“主附项兼修”、“体育教学俱乐部”等模式,这些形式的改变,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起了十分积极的作用。但从结果上来考察,这些改革形式,还是摆脱不了传统教学方式的束缚,存在着诸多问题仍不能得到解决。诸如按行政班级上体育课仍然是教学形式的主体。
1.2 生产力发展速度鞭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生产力发展的具体规律主要有:人的全面发展规律、科学技术进步规律等。”这两种规律的生成主要来源于对人的知识传播及品格塑造,因此浸润着体育教育的功能。由此可见,体育教育功能所指的增强体质、发展素质、陶冶情操目标与生产力发展的目标和条件是一致的。体育教育为人的全面发展创设条件,并为增进生产力发展提供最实际的最有价值的人力资源,而生产力的优化和发展又为实现体育教育发挥作用。
社会改革期,高校体育教育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体育课转型和体育活动的设置缺乏系统性创建和制度性研究;体育教育现有模式缺少灵活的经济运作形式与富有激励机制的政策支持;教师评价体系不够客观。根据生产力观点,我们可将滞后的体育课形式和课外体育活动及相关的体育教育运作理解为低效率的生产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因而很难在这种较低层次的教学中创造出理想的教学效果,即劳动价值。究其原因,一是教育者对教育创造劳动价值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认识不深,教学方法上难以创新;二是生产力水平不高,经济欠发达。如我国目前的人均GDP为1000美元,恩格尔系数为40%,城乡居民平均文化需求在个人消费中占18%,比起发达国家来相差甚远。故而,我们必须注重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高校体育教育本质。高校体育教育一方面为培养高素质人才,优化社会劳动生产力而起积极作用;另一方面高校体育教育受制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受制于教育制度。高度重视对于体育的功能特点等实质性问题研究,分析投入与产出的经济效能,加大对高校体育教育的投资。其二,高校体育教育的核心。高校体育教学的核心是教师,作为高素质的劳动者,既是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构成因素,同时又是先进生产力不可替代的创造主体。他们一方面将自己的科学知识,专业技能传授给学生,从而创造劳动价值;另一方面,依据自己高素质特点,尽力弥补教学缺憾和营造出合适的学习氛围,力争为国家培养出有用之才。为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其工作热忱,教育者应构建体育教师知识更新的平台,完善评价体系,以科学研究支撑实践操作,以公平合理体现个人能力。
1.3 先进文化标志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方向
在当代中国,适应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先进文化,就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这一指导思想便是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方向。高校体育教育作为体现文化进程的重要领域,多层面、多角度地反映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力越先进,高校的体育文化基础就扎实,大学生的体育物质需求也会越丰富。将大学体育提升到体育文化教育是当前应具有的新理念,是代表先进文化方向的积极体现。因为体育教育除承担改善大学生的身体状况外,还兼有对他们精神力量的开发,优化职能。
目前的情形是,虽然知道这种功能的存在,社会各方却不能较好地将其实现。原因有二点:其一,就是形式严峻,导致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升学与就业有直接关联的学业上;其二,体育的教学内容与方法拘泥于竞技性等传统的教育方式,并由此形成了与之相关的教育评价体系。因此,高校体育教育需要继续改革已成为不争之事实。高校体育教育模式转型首先应立足于体现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上。
笔者为高校体育教育改革提出两大构想:结构设计和理性设计。
结构设计主要是由体育课模式选择、政策优化程度、体育设施的先进性等三部分组成,这三部分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实际上是由国家生产力水平支撑的,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国家宏观控制下的行政意志为先导的经济行为,对学校教学双方而言,可称之为一种外文化支撑。着力改善外文化支撑对于营造理想的高校体育教育氛围意义重大。虽然市场在经济领域的资源配置中已发挥了基础作用,但在文化领域内传统的行政配置资源方式尚未发生根本性改变。因而要花大力气改革落后的行政配置资源的方式,依据高校的体育教育需求营造具有前瞻性的体育文化环境体系,使资源配置渐入佳境。
理性设计主要由教师素质、学生素质、领导素质等三部分组成。其形成和完善既受物质文明发展的影响,又取决于自身对客观物质存在及发展认识程度,其实质是一种目标追求性活动,是大学高层次文化在人身上的一种释放,所以又称之为内文化支撑。内文化支撑的拓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对人才资源的开发。虽然对物质条件亦存在依赖,但社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是它的核心。它一方面在对寻求体育教育资源配置变化中所出现的行政干涉面过宽的现象进行抵制;另一方面又在充满竞争的社会条件下依据自身设立的目标稳步前进。理性设计体系中的三个方面素质的完好体现对寻求较先进的资源配置方式提供了思想认识基础,而资源配置的运行模式又对引发和构筑新型文化体系起积极的作用。因此,应在高校大力提倡和注重内文化支撑,提升对于理性需求的设计,提倡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完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是与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内涵是一致的。
1.4 “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支撑高校体育教育改革
“以人为本”的内涵就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它要求我们重视人民群众的具体利益。通过我们的工作给人民带来实惠,使全民族在保证生存权的基础上得到全面发展。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原则,构建和谐校园,构建和谐社会。因而必然将学生的利益为出发点和根本点。概括起来主要有:学生的终生体育观培养;参与市场竞争能力的培养。目前高校教育发展尚不能满足这种社会需求,它主要基于两大矛盾:一是社会对教育的需求与现有的教育能力之间的矛盾;二是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与现有的人才培养体制和培养模式之间的矛盾。解决以上矛盾的新模式应着力于研究大学生体育评价标准的多样化这一重大课题,改革那种往往只偏重达标成绩和竞技能力的评价手段。结合我国现阶段社会对人才培养需求多样化的实际和体育教育所具有的多元化教学品质,从区分培养学术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和第一线工作岗位型、操作型人才所具有的不同的培养目标和质量要求中获得启发。通过实施多种技能的培养及系统的理论教学,构筑一种既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激发他们一生热爱体育并具有较强的社会竞争能力,又能促使体育教师涉猎多学科知识的教学形态。
2 毛泽东体育思想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2.1 用毛泽东体育价值观指导高校体育多元价值取向
毛泽东体育价值观十分明确,不是为体育而体育,增进个人健康也不是最终目的,而是把个人锻炼和提倡体育健身与整个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结合在一起。所谓“动以营生也,此浅言也;动以卫国也,此大言之也。”[1]这便是毛泽东对体育价值的深层次理解。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忧国忧民,立下“以天下国家为已任”的志向,主张富国强兵之道。他在《体育之研究》中指出:“体不坚实,则见兵而畏之,何有于命中,何有于致远?”[2]因此,毛泽东提倡“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观点。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主张苏区体育要努力“养成工农群众的集团精神与强健体格,适应阶级斗争的需要。”(《毛泽东选集·苏维埃区域的文化教育》)抗日战争时期更是言简意赅地提出体育要“锻炼体魄,好打日本。”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提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第二届代表大会题词)综上所述,毛泽东体育价值观的核心是发展体育,振兴民族。其价值观对当今高校体育教育改革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高校体育教育从单元化走向多元化的价值取向,这是体育价值取向的根本变革。首先,健身功能是公认的体育本质功能。正如毛泽东所说的“动以营生也”,大学生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目的。通过体育运动,改善和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能力,促进心血管功能,改善呼吸系统功能,强化骨骼结构,提高骨骼性能,使肌肉粗壮结实,发达而有力,塑造成优美形态。不仅仅如此,体育还具有不可忽视的教育功能:其陶冶精神、健全人格、培养团队协作、自治等种种现代公民素质的重要手段。这种对体育的教育功能的认识,立足于人的生命整体,超越人的自然属性,构建人的主体精神,进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此外,体育的娱乐功能和竞技功能,不仅显示出和谐的韵律、优美的造型、高招的技艺、默契的配合,使参与者或观赏者得到一种美妙的快慰和心理上的满足,而且能使意志和品质得以锻炼和提高。
2.2 用毛泽东“三育并重”观贯彻全面发展观
毛泽东于1917年在他的体育论文《体育之研究》中提出“三育并重”观点。这是他针对当时的教育制度所存在的弊端,并根据自己长期的体育实践活动而提出的基本观点。“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三育并重,然昔之为学者详德智而略于体。”毛泽东强调体育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认为“体者,为知识之载而为道德之寓者也。”“善其身无过于体育。体育于吾人实占第一位置。”主张通过体育来巩固德育与智育的物质基础,通过加强体育锻炼来达到强筋骨,增知识,调感情,强意志等目的,以进入“身心皆适,是谓俱泰”的境界。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应贯彻“三育并重,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健康体魄。这对高校体育教育而言,郑重地向所有的教育教学工作者提出,要以振兴中华民族为已任,要培养胜任为祖国现代化、科学化建设服务的具有健康体魄的一代人,必须重申“健康第一”的战略思想,其指导思想不仅是学校教育的重点,也是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则成为学校体育课程的根本目标。这个目标则是21世纪体育理论学者们和世界卫生组织所提出的“身体、心理、社会、道德”四维健康观。所以贯彻“三育并重、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全面理解高校体育教育本质,以达到教育教学改革的目的。
2.3 用毛泽东“终身体育”观指导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和运动习惯的形成
毛泽东认为“运动既久,成效大著,发生自己价值之念。以之为学则胜任愉快,以之修德则日起有功,心中无限快乐,亦缘有恒而得也。快乐与兴味有辩:兴味者运动之始,快乐者运动之终;兴味兴于进行,快乐生于结果。二者自异。”[1]运动要持久,才能发现体育的作用,体育的价值,才能感受到体育的快乐。
“终身体育”观强调培养人的体育意识,体育习惯和实践能力,主张体育贯穿在人的一生中,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健康是身体的基础,终身参加体育锻炼是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有效手段之一。因此,高校体育必须要注重培养和强化学生终身从事体育锻炼所需要的正确态度,使学生掌握科学锻炼的原理和方法,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终身体育”观也是对学校体育教学的扩展和延伸。核心是摒弃传统体育教育只注重学校体育教学的暂时性和体育实践效果,而忽视了体育对人的终生效益。所以高校体育教育要重视对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强调每个人都应具备终身体育学习的态度,激励学生的运动兴趣,掌握一些体育运动技能,形成体育运动习惯,使其具有终身体育的发展观。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强调“欲图体育之有效,非动其主观,使其对于体育之自觉不可”的观点,重在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激发运动兴趣,掌握运动技能,形成运动习惯。
21世纪的高校体育教学仍然将健康放在重要位置上,人们对健康的认识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体育锻炼可以弥补现代化生活给人体健康带来的某些不利影响,同时也将作为现代生活方式的重要内容,作为现代生活中最积极的手段,有效地促进人体健康。体育教学将教会人们如何以体育为手段,调节人们的日常生活,改善人们由于饮食、营养、体重、作息等长期不合理积累而形成的生活方面的健康效应,调节人们生活中的心理、行为和时空感,使体育成为人们生活、工作的调节器,使人们保持身、心、行为的健康。
“勤体育则强筋骨,强筋骨则体质可变,弱可转强,身心可以并完。此盖非天命而全乎人力也。”[1]持之以恒地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强身,可以健体,身心均得到改善,这不是靠先天的成就,而是后天的努力。这就是毛泽东的“终身体育”观,也正是高校体育教育教学应该追求的目标。
2.4 将“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理论升华为弘扬人文与科学相融合的教育思想,推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在毛泽东“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口号下,体育的竞技性逐渐淡化了,这种重义轻利的体育思想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一定时空内我们竞技运动的开展和水平的提高。但在这个口号下,体育运动对于新中国的其他方面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友谊第一,比赛第二”观点,是某些特定条件下历史的产物,与中国的儒家学说一脉相承,是儒家的“和为贵”、“中庸之道”的诠释和演绎。这种观点对于我们今天弘扬人文与科学,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强国方略,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同时,对高校的体育教育教学有着推动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者在借鉴国外教育思想,对自身传统教育进行反思过程中,逐步将人本教育,教育的人性化,教育的人文意义与价值作为教育改革的主流。特别是“素质教育”提出后,一些以弘扬学生主体性,尊重学生情感体验,重视培养学生创造性为主题的教改实验相继涌现,如主体性教育、愉快教育、成功教育、创新教育、和谐教育、激励教育等等。纵观我国教育改革之进程,不难发现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已对我国的教育价值观、课程观、教学观等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而另一方面,科学主义教育思想所表达出的教育科技价值和经济价值取向,正在与现代社会发展的大趋势相吻合,这又必然使其在教育发展中的主流地位无可动摇。因此,随着人们对教育价值多元性认识的日益深入。人本主义与科学主义也不断呈现出融合的趋势。基于这种教育思想,进行“三自教学”,使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大幅提高,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求。具体到体育教学实践中,出现了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局面。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兴趣和爱好自主地选择课程内容,多种体育运动项目供学生选择,专项教学展现出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两个积极性,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运动技能和体育知识,实现体育课程以运动技能为载体,以自主学习为动力,达到了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为核心的体育教学目标。
体育是高校教育的一方面,也是大学的一门课程,具有重要的教育任务。根据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现状,须加大改革的步伐方能与时俱进。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教改的问题,主要是教员的问题。没有高水平,高素质的,勇于改革创新的教师队伍,培养不出高水平、高素质的新时期的有用之才,高校体育教育改革便是改良甚至是守旧。同时,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衔接点,是实施终身体育的关键所在,毛泽东体育思想对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
[1]毛泽东.体育之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2]谢波.毛泽东《体育之研究》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启示[J].广州体院学报,2000,(3).
[3]杨忠辉.毛泽东体育思想解析[J].浙江农村技术师专学报,1996,(6).
[4]程杰.普通高校体育课教学改革设想与实施办法[J].上海体院学报,2005,(10).
[5]冯萌.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理念与实践的再审理[J].上海体院学报,2005,(8).
[6]陈喜珍.体育课程基本理念创新的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6,(6).
On the Guidance of MaoZedong’s Thought on P.E.to the P.E. Refor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ZHANG Shang-yan
(P.E.Department,Hunan Firs t Normal Univers ity,Changs ha,Hunan 410205)
The productivity development hastenscollegesand universitiesto quicken P.E.reform.The direction of advanced culturedevelopment and theideaof managingcountry based on peoplelay agood foundation for P.E.reform in collegesand universities.Theapplication of Mao Zedong’sthoughtsto guidingP.E.reform in collegesand universitieshasavery important and realisticsignificance.
education;Mao Zedong’sthoughtson P.E.;P.E.;reform
A84
A
1674-831X(2011)01-0006-05
[责任编辑:胡伟]
2009-12-01
张尚晏(1965-),男,湖南宁远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教授,硕士,主要从事体育教育与人文社会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