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突发心脏骤停的抢救体会
2011-08-15陆雅良陈钦开
陆雅良,杨 柳,陈钦开
(1.萍乡市湘东区人民医院内一科,江西 萍乡337000;2.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内科,南昌330006)
2010年12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透室突发2例心脏骤停患者,均予积极抢救,1例成功康复,另1例复苏成功后再发心律失常死亡。报告如下。
1 病例资料
例1,男,57岁,终末期尿毒症患者,维持性血透13年,每周3次,平均超滤2.8 kg·次-1,病情稳定,有心房纤颤病史3年。此次治疗上机前血压145/80 mmHg(1 mm Hg=0.133 kPa),心率90次·min-1,房颤律;取半卧位,吸氧上机;设定时间4 h,超滤量2.5 kg,血流速度180 m L·min-1,低分子肝素抗凝;约2 h后诉胸闷不适,行床边心电图时,突发意识不清,呼之不应,口唇颜面紫绀,自主呼吸丧失,双眼呈正中凝视,瞳孔直径4.0 mm,光反射消失,未触及动脉搏动,血压测不出,心电图示快速室颤。
例2,女,45岁,终末期尿毒症患者,维持性血透5年,每2周5次,平均超滤4.0 kg·次-1,伴贫血,营养不良。当日上机前诉胸闷不适,额头冒汗,测血压94/70 mm Hg,随机血糖6.5 mmol·L-1,脉搏细速,立即予平卧位吸氧,随即出现两眼上翻,全身抽搐,口溢白沫,血压测不出,心跳、呼吸骤停。
2 抢救
2例患者均立即持续心肺复苏,面罩给氧,呼吸囊辅助通气,气管插管接体外呼吸机辅助通气,200 J非同步电击除颤。例1患者反复除颤3次,例2患者除颤1次。同时静脉给药肾上腺素、阿托品等,约30 min后均复苏成功,但仍呈中度昏迷状态,伴不自主抽搐,立即脑复苏,维持生命体征。例1患者于次日凌晨清醒,对发病过程不能回忆,仍感头痛、头晕、乏力、无发热及抽搐,无明显后遗症。例2患者约2 h后再发室性心律失常,心率170~190次·min-1,室速,血压110/70 mm Hg,急查血气分析示:p H 值7.069,HCO311.7 mmol·L-1,SBE-19.5 mmol-1,PCO262.4 mm Hg、PO276.5 mm Hg,再次出现心跳停止,立即胸外按压、纠正酸中毒,但持续约50 min后,患者未恢复自主心律,呼吸机辅助呼吸,心电图呈一直线,颈动脉搏动消失,家属放弃抢救。
3 讨论
心血管病变是慢性肾脏病患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和最常见的死因,特别是长期维持性血透患者,由于蛋白流失、贫血、营养不良、干体质量控制不佳、水钠及代谢的废物都可进一步加重心肌的损害,故应当引起血透室医护人员的高度重视。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加强维持性血透患者的管理和监测,可进一步预防透析中的突发事件,改善患者预后。
1)加强宣教,做好与患者及家属的病情告知与沟通,提高患者及家属对心脑血管并发症的风险意识。控制好水和钠盐摄入,使透析期间体质量增长不超过5%或每日体质量增长不超过1 kg,以避免透析中水分超滤过大,增加并发症发生率;控制饮食中钾、磷的摄入,避免发生高钾、低钾、高磷、低钙等电解质紊乱。保证患者每日蛋白质摄入量达1.0~1.2 g·kg-1,并保证足够的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尽量避免长期维持性血透患者出现营养不良,指导患者记录每日体质量的情况及出入量,并保持大便通畅,教育患者有条件时每日测量血压情况并记录[1]。
2)做好并发症的定期评估与处理,提前干预不良事件发生。血常规、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应每月检查1次,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调整透析方案和治疗。贫血严重应输血,尽量使血红蛋白维持在目标值(110~120 g·L-1),可减少因贫血而导致的心肌灌注损伤。心血管结构和功能测量包括心电图、心脏彩超、外周血管彩色超声等检查,建议6个月1次[1],有冠心病史患者应3个月1次。房颤患者应给予抗血小板聚集、抗凝治疗。所有检查结果应记录成册存档。
3)透析中一旦出现意识丧失、抽搐,应当首先判断有无心跳骤停,立即触摸动脉搏动及听诊心音,如消失即可诊断,应当即组织现场抢救,终止透析回血下机,同时给予胸外按压,按压频率至少为100次·min-1,成人按压幅度至少为5 cm,保证每次按压后胸部回弹。尽快呼吸支持,面罩给氧,呼吸抑制者应尽快插管,不能插管者呼吸气囊持续辅助呼吸[2]。室颤、室扑应尽早除颤,在3~5 min内进行除颤是成功与否的关键,除颤间歇期应持续胸外按压,尽可能减少按压的中断。心肺复苏同时若血管通路建立困难,可考虑从内瘘血管处给药,尽量不要心内注射。呼吸兴奋剂可在面罩给氧和呼吸气囊辅助通气后给予,因为只有肺泡有足够的氧量分布,呼吸中枢仍处于抑制状态,呼吸兴奋剂才有应用价值[3]。推注抢救药物应以弹丸式快速注射,随后可再推10~20 m L生理盐水,并抬高肢体10~20 s,使药物迅速到达靶器官。
4)心肺复苏成功后,应加强脑复苏治疗。由于体温每增加1℃,脑代谢增加8%,所以冰枕降温、20%甘露醇125 m L快速静滴、地塞米松10 mg推注等措施可降低颅内压及脑代谢。抢救中千万注意宁酸勿碱,因为通气不充分,补碱可加重组织缺氧,暂时性增高颅内压[4],如出现严重的酸中毒可酌情补碱。脑复苏时患者常伴随烦躁、抽搐,可予鲁米那、安定镇静,待抽搐停止后可予纳络酮0.8~2 mg静滴,利于患者清醒。例2患者于复苏成功后2 h左右再发室性心律失常,引发再次心跳骤停,虽经积极抢救但未能逆转,所以要注意心肺复苏成功后应预防再次发生心跳骤停,短时间内再次发生往往预后不良。
随着我国终末期肾衰,维持性透析患者的明显增加,基层医疗机构血透室的普及,应高度重视透析中危急症的处理。血透室应常规备有简易呼吸囊、便携式除颤仪。医护人员要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技能,以团队合作争分夺秒展开抢救。复苏成功后患者如血压、心率稳定,出现高钾、酸中毒症状时可视病情上机透析。关注急救过程中的每个细节,及时处理总结有益的经验,改正救治中的不足,有助于提高成功率,改善透析患者的长期生存。
[1] 陈香美,丁小强,刘志红.血液净化操作规范[M].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28-29.
[2] 李辉,李翔,钱实践,等.急诊科心肺复苏中气管食管导气管的应用体会[J].中华全科医学,2008,6(10):1068.
[3] 邓世周,王兵,陈康乐.心搏骤停复苏成功26例[J].人民军医,2005,48(6):720-721.
[4] 张成林,李芳琳.呼吸心跳骤停初期血液酸碱状态及碱性药物的应用[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1994,6(2):8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