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国博士生培养模式探析

2011-08-15姜俊和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4期
关键词:口试博士论文博士学位

孔 锴,姜俊和

(沈阳大学师范学院,辽宁沈阳 110044)

德国博士生培养模式探析

孔 锴,姜俊和

(沈阳大学师范学院,辽宁沈阳 110044)

分析了德国高等教育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具有自身特色的博士生培养模式,从博士生资格的取得、博士生培养方式、博士学位授予等几个方面探讨了德国博士生的培养特色,认为汲取德国博士生培养的有益经验对我国的博士生培养会有很大帮助。

德国;博士生;培养模式

德国的高等教育机构19世纪初建立了现代学位制度,并由此创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德国研究生培养模式。与中国和美国高校的学士、硕士和博士三级学位体系不同,德国高校主要授予硕士和博士两级学位。目前也有学士、硕士、博士三个层次的探索与尝试。博士学位为最高级学位。德国的博士学位只有学术性高等学校才有权授予。

一、德国博士生资格的取得

1.入学条件

德国的博士生教育不设置入学考试,也没有全国统一规定的组织化录取程序。各个高校对博士生申请者的要求不尽相同。即使是在同一院校内,不同学院以及不同学科之间在对博士生申请者的要求上也不尽相同。虽然各个学校对申请者的要求各异,但是,通常来说,申请者必须已经在高等学校里学习了至少八个学期,并且已经取得了相应的毕业文凭(取得了硕士学位或通过了国家考试),具备上述条件才具备申请攻读博士学位的资格。此外,依各个专业的具体情况,系里有权对申请者提出特殊的要求,例如,某些科目的成绩必须达到特定的分数要求;必须具备某种程度的语言基础;必须首先通过某项特殊的考试,等等。这些规定是为了保证博士生的质量,真正选拔出优秀的学术人才。

2.申请博士生资格的程序

按规定具有硕士学位的毕业生都可攻读博士学位,但实际上只有成绩优秀的硕士学位毕业生才有可能被录取为博士研究生。一般申请攻读博士学位的程序是:本人提出申请,向有关院系提交学历证明(有的还有教授的推荐),提交博士论文的题目(或方向)及完成论文的计划说明,然后由指导教授接受,院系发给录取通知(Zulassung)。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是申请者与指导教授联系,教授在有位置及资金的情况下挑选优秀者为自己的助手,先给以一定的科研任务和教学辅助工作,考察其确有培养前途后,办理手续,接受其为博士生[1]。德国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的高等教育管理部门并不行政指令各高校招收博士生的数量和专业种类,每位教授是否招收博士生完全根据自身的教学和科研实际情况决定。但是招收博士研究生的教授自身必须具备一定条件:他们必须要有科研课题,在课题和经费落实的前提下,才能以招聘助手方式招收博士研究生,或者在申请者申请获得奖学金的情况下招收他为博士研究生。高等专科学校的毕业生申请博士研究生资格的过程往往要持续较长的时间。大学的相关院系要对高专毕业的申请者进行特殊的审核,证明该生与大学毕业后申请攻读博士学位的学生具有同等的工作和科研能力,能够很好地完成博士论文,方可考虑批准其申请。外国学生申请到德国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程序也比较复杂,存在着文凭换算及较高的德语或英语水平的要求等问题。

3.博士生的管理

德国大学里不存在如我国和美国大学中设立的具有管理职能的那种研究生院,学校很少介入博士生管理的具体环节。系的一般性决定也不必报学校审批。不论是何种类型的博士生,均由系负责管理。

4.博士生的类型

德国高校中的博士生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硕士毕业后直接入学的全日制博士生。这种博士生求学期间跟随导师完成课题研究等工作,以学生的身份注册,不算是系里的正式教学科研人员;但有时也参与课题研究,领取相应的薪金。

(2)以助教、助研身份注册的博士生。这一类的博士生一边工作,一边攻读博士学位,他们为大学生上辅导课和实验课,参与科研工作,是系里的教学、科研辅助人员。

(3)在职人员攻读博士学位。为了充分利用大学科研条件,迅速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有些公司招聘大学理工科毕业生进行新技术、新产品攻关,并资助他们在大学中将攻关课题作为博士论文课题攻读博士学位,使他们能将科研成果作为博士学位论文进行答辩。国家为鼓励公司资助大学毕业生通过这种途径得到深造,完成博士学位学业,对有关公司实行相应的免税政策。

二、德国博士生的培养方式

1.指导方式

与美国、法国主要采用导师小组制不同,德国采取单一导师制的指导方式。在德国,师生之间的关系一般较为密切,博士生导师的德文词为“Doktorvater”,意即博士之父。导师对学生的指导不仅仅体现在学术研究方面,还体现在人格修养和思想道德等方面。单一导师制的优点在于导师的角色和责任明确。导师要比较全面地考察学生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指导学生的学习和研究工作,并且通过较多时间的接触,以言传身教的方式将自己的学术思想精髓传给学生。在这种师生关系中,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专业方面的收获,而且还有诸如学术态度、学术信念、甚至于做学问的道德等。但这种师徒式的师生关系也容易造成当学生不满意时难于重新选择导师或由于导师繁忙造成学生放任自流等问题。德国大学对于导师对博士生的具体指导方式并没有详细的规定,多长时间指导一次、指导到什么程度完全由导师自行决定。在今天的德国大学中,博士生通常只能定期见到导师,接受指导。多数博士生一周可以见到导师一次,有的一个月、一个季度才能见到导师一次,少数甚至只能一年见到导师一次。相应地,今天德国大学导师对博士生的指导主要是靠博士生自己独立钻研[2]。

2.修业年限及学习结构

一般情况下,德国的博士生攻读学位所需的具体时间没有明确的期限规定,获得博士学位大约需要4~5年的时间。一般由导师根据博士生的实际工作情况和科研项目完成情况确定。博士生提出撰写论文的时间,以及参加学位考试和论文答辩的时间,同导师的意见有密切关系。导师认为博士生可以做论文和参加学位考试时,他们才可着手撰写论文,并准备参加学位考试。德国的大学并不为博士生开设专门的课程。博士生在学期间的主要任务是作为导师的助手,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相关课题的研究,完成博士论文,并承担一定的助教工作,负责其导师执教学科的答疑,帮助学生完成作业,带学生实验,协助导师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设计或撰写论文等,边干边提高,深化业务知识。当然博士生在从事研究期间,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自己选听本系或其他系不同的课程或参加不同的研讨班,但不需要通过考试。导师在认为有必要时也会要求学生修习某些课程和专为博士生组织研讨班,进行学术交流。由教授或者邀请的校外专家讲述某一方面的专题,使博士生了解和掌握学科发展的前沿问题。德国的大学常常以此方式来加深和扩充博士生的专业知识,并保证博士生研究工作的学术水平和提高博士生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

3.对博士论文的要求

德国所有颁发博士学位的高校都会对博士论文提出明文的或约定俗成的规定,包括博士论文的内容构成、格式、版式、字数等,而核心的内容则是对博士论文创新性的要求。各高校都将博士论文作为衡量博士生水平的主要依据。它必须是博士生独立完成的科研成果,必须具有相当程度的学术价值。各大学的博士条例都有规定,博士论文必须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有所贡献,即要有尚未发表过的创新成果或独到见解。论文应该能证明作者的科研能力和具有继续从事科研工作的潜力。所以它绝不能是各种资料或科学观点的简单罗列和堆积,而应该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且对某一领域的学术发展作出贡献。

4.培养经费及生活费

德国高校研究生的培养经费主要来自州政府的财政拨款,而且长期以来,德国的公立高校一律不收学费(德国大学收费问题目前仍在讨论中,各方意见不一,争论激烈)。所以博士生的开支主要是生活费。而就生活费而言,约有14%的博士生能够享受到奖学金,60%~70%的博士生在大学里边读书,边承担助教助研工作而获得报酬[3]152。事实上,这是一种“双赢”的措施:德国大学的专职教辅人员少,利用博士生承担诸如实验等工作,既为学校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又提高了博士生的学术水平和工作能力,还为博士生提供了一定的经济资助。如果博士生不需要供养家庭,那么,维持基本生活是没有问题的。另外,博士生如果没有在学校或其导师处获得资助,也常常会从基金会、企业等处得到相应资助。

三、德国博士学位授予的过程

1.提出申请

博士生经过几年培养并完成博士论文后,便可以提出要求论文答辩和接受博士学位考试的申请。除申请书外,同时还要提交一些证明材料,如接受为博士生的证明,博士论文复印件若干份,以及保证独立完成论文的保证书等。另外,必须说明愿意服从博士学位考试章程。申请材料被提交后,由系务委员会审核,如果确认所有材料准确无误,就由系主任来批准申请人开始答辩过程。

2.博士论文评审

院系正式批准申请人答辩后,就进入了博士论文评审阶段,由系主任委任两名评审人对论文作出评审。导师为第一评审人,另一名评审人由系里的其他教授担任。评审人必须在一定期限内作出评审。评审人除了各自给出书面意见外,还须给出以下评分:优、良、中或不合格。如两位评审人给出的评分差一级或一位评审人评分为不合格是,应再请第三位评审人,并且遵循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做出最终评价。若论文被否定,该生将至少在半年后方可再提出答辩申请。如第二次被否决便将被取消在本系提出申请的资格。为了公正起见,博士论文及评审意见的复印件将在系里至少公开陈列二周,以便公开征求不同意见。如果要推翻评审人对论文的一致评价,则需要有系里半数以上的教授和讲师同意方可。

3.口试答辩

博士生在通过论文评审后,通常必须在论文答辩前参加一次口试,口试的范围包括一门主科和二门副科。通常由系主任来决定口试和答辩的日期,组织博士学位考试委员会并通知申请答辩的博士生。不过,近年来,许多学校都将口试和答辩合并在一起,一次完成。如果口试和答辩分开来进行,那么一旦博士生没有通过口试,则必须参加补考,即使一门不及格,也必须进行补考。如果补考不合格,则将被取消论文答辩资格。博士生通过口试后便可进行论文答辩,答辩围绕着论文的内容进行。如果口试答辩没有通过,博士生在随后的六个月至一年之内有一次重新应试的机会,但不允许再次重复。如果口试答辩通过,便结束学位考试。博士生将得到一个总的分数,它是由论文评审得到的成绩和口试及答辩得到的成绩经加权平均后所得到的。只要博士生获得平均合格成绩,就可获得博士学位证书。

4.论文发表及呈交

博士学位申请人通过考试后,必须将论文复制,并采用适当的方式向科学界公开发表。发表的方式通常有以下几种:将原稿印刷,内部发表;以缩微胶片的形式发表;在杂志上发表;在出版社以著作的形式出版。而且博士学位申请人有义务向学校呈交发表的博士论文赠阅本若干份(3~150份)。

5.博士学位证书

通过博士学位考试并完成发表及呈交博士论文的义务后,系里向申请人颁发授予博士学位证书,使其享有使用博士头衔的权利。

德国传统的研究生教育以重学术和科研著称,研究生教育在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学位结构等方面都体现出单一性特征。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知识更新与分化速度的急剧加快,为满足社会对不同层次与规格的人才的需要,德国采取措施,积极促进高等教育机构的分化,并颁发与国际上流行的学制相适应并在全世界得到承认的文凭和学衔[4]。目前,德国的学位既有硕士、博士两个层次,也有学士、硕士、博士三个层次的探索与尝试。借鉴美国研究生院培养模式,德国在大学中也建立了自己的研究生院[5]。不过,德国的研究生院与中国、美国的研究生院无论在组织形式、人员构成上,还是在职能上都有很大的差别。它不是对研究生进行注册和管理的机构,更类似于一个课题小组。研究生院的研究范围往往是集中于某个跨学科的研究课题。研究生院的名称就是该跨学科课题组的名称。在这里,博士生们参与课题的研究,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写出博士论文。而且研究生院还吸收美国模式开设灵活多样的课程。博士生们除了参加课题研究外,还要修读专业课程[6]。这一点与传统的博士生培养方式有较大的区别。同时研究生院中的博士生没有一名固定的导师,而是接受一个教授小组的指导[7]。作为对传统的博士生培养体系的有效补充,研究生院这种机构的存在对于增加德国博士生培养目标的多样性以及更新博士生培养理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过,照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研究生院在短期内还不会对传统的博士生培养制度构成重大的威胁[3]184。

另外,当今世界各国都在努力推进人才培养的国际化以及科技人才的国际交流,德国也不例外。德国政府已经认识到,要为科研人员提供更多的交流和深造机会。德国研究会(DFG)等组织正致力于增加德国博士生对外交流的机会,提高他们的国际交流能力。不仅把本国的博士生送到国外进行交流,而且德国的研究生培养机构也越来越国际化,积极吸收留学生前来学习。总之,随着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及高等教育本身的发展变化,德国的学位制度与研究生教育也逐步呈现出多样化、分层化、国际化等趋势。

[1]王忠烈.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37.

[2]李其龙.德国博士研究生制度的特色[J].外国教育资料, 1999(1):20-23.

[3]陈学飞.西方怎样培养博士[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

[4]廖湘阳.若干国家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的调整及其启迪[J].外国教育研究,2005(1):41-45.

[5]陈洪捷.博士质量:概念、评价与趋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89.

[6]Huefner K.Germany[C]∥Sadlak,J.ed..Doctoral Studies and Qualifications in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Status and Prospects.Bucarest:UNESCO-CEPES,2004:56.

[7]庞青山,谢安邦.德美两国研究生教育发展道路比较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2(10):18-22.

Analysis of Training Mode of German Doctors

KONG Kai,JIANG Jun-he
(Normal College,Shenyang University,Shenyang 110044,China)

The distinctive training mode of doctoral students of German higher education in its long2term development is analyzed.The distinguishing training features are discussed from three main aspects:the obtaining of doctor qualification;the training mode of doctoral students;the awarding of doctor’s degree.It is pointed out that learning from the helpful experience of German’s training mode of doctors will do much good to our country’s training mode of doctoral students.

Germanany;doctoral students;training mode

G 649.1

A

1008-3863(2011)04-0010-04

2011-02-20

孔 锴(1975-),男,河南项城人,沈阳大学讲师,博士。

【责任编辑 王立坤】

猜你喜欢

口试博士论文博士学位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我省将于7月25日前公布高考成绩及录取分数线
如何写好硕士博士学位论文
博士学位论文摘要
PETS口试评分培训效果的多面Rasch分析
博士学位论文摘要
第三届“上银优秀机械博士论文奖”获奖名单
BEC加试:口试成了成败关键
附录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2011年下半年博士论文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