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在方法论领域的基本经验

2011-08-15叶剑锋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糟粕精华斗争

叶剑锋

(中共湖北省委党校,湖北武汉430022)

由于我国脱胎于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封建主义的残余思想意识在短时期内难以彻底清除,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长期遭受封建主义残余的困扰。尤其是在十年“文化大革命”中,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更是遭受到封建主义残余的严重侵蚀。为此,1980年8月18日,邓小平发表了系统论述“什么是社会主义政治,怎样改进和发展社会主义政治”的雄文——《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在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政治,怎样改进和发展社会主义政治”的同时,邓小平还系统解答了“什么是封建主义残余,怎样继续肃清封建主义残余”这个困扰现代中国的棘手难题。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一文中,邓小平详尽列举与分析了封建主义残余的表现、成因及其危害,断言“封建残余至少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但仍将继续存在,而且还会以各种翻新的形式出现,因此继续清除封建残余及其影响是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一个长期、渐进和复杂的过程”[1]207,更明确提出了肃清封建主义残余的方法论原则。

马克思在一百多年前指出,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同样,武器的批判也不能代替批判的武器。如果说,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反对封建主义残余的对策措施是“武器的批判”,那么,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反对封建主义残余的思想方法论就是“批判的武器”。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之下取得了反封建残余斗争的巨大胜利,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一、经验之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反对封建残余的斗争,首先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思想武器,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反对封建残余的斗争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地位,关键是要把握其精髓,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对具体问题作细致的具体分析。面对封建主义残余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表现和危害,面对在思想政治领域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影响的战略任务,邓小平明确指出:“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要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对于封建主义遗毒的表现,进行具体的准确的如实的分析。”[2]53为此,我们必须划清社会主义同封建主义的界限,划清文化遗产中民主性精华同封建糟粕的界限,划清封建主义遗毒同我们工作中由于缺乏经验而产生的某些不科学的方法、不健全的制度的界限。

肃清封建主义残余,我们还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就要求我们只能用真正的社会主义去反对真正的封建主义,必须对封建主义本身进行准确的如实的具体分析,绝不能用封建主义反对封建主义,或用封建主义反对资本主义,甚至用封建主义反对社会主义。为此,我们切不可对旧社会遗存的封建残余及其变种作为资本主义的东西加以反对和批判,也不可把本是封建主义的遗存及其变种作为社会主义的东西加以提倡和弘扬。

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态度反对封建残余还必须正确对待资本主义和中华传统文化。首先,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反对封建主义是成功的,它在与封建主义斗争的过程中形成的政治文明成果和精神文明成果是人类的宝贵财富,我们必须加以借鉴和吸收。当然,资本主义本身也是有缺陷的。我们在同封建主义残余作斗争的过程中,要吸收资本主义的一切积极成果,尽量避免其缺陷,并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以超越资本主义。

二、经验之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武器反对封建主义残余,还需要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同封建主义残余作斗争时正确对待传统文化。这涉及到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要正确区分传统文化与封建文化,二是要正确区分封建社会文化遗产中的民主性精华与封建性糟粕。

1.正确区分传统文化与封建文化。传统文化是从历史延续下来的民族文化。相对于外来文化而言,它是指母文化或本土文化;相对于现代文化而言,它是指历史上形成并流传至今的文化。传统文化对一个民族形成和发展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塑造着一个民族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而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又造就了一个民族消极和落后的国民习性。封建文化是指封建地主阶级的文化,在封建时代占统治地位的文化,不包括被剥削阶级的文化。在反对封建主义残余的斗争中,我们首先必须正确区分传统文化与封建文化。[3]180

传统文化与封建文化是有区别的。从时间上看,传统文化历史长于且不等于封建文化。中华五千年历史中形成的民族文化中,除了现代文化外,其它的都是传统文化,而封建文化则特指封建社会时期产生的文化。从文化的内容上看,传统文化大于而不等于封建文化。从阶级分类看,传统文化包括而不等于封建文化。封建时代的文化,除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文化外,还包括反封建的优秀的人民文化。总之,中国传统文化比封建文化存在的时间长、外延大,彼此之间的关系,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而不是等同关系。[4]122-129如果将二者等同,将会导致在肃清封建主义残余的斗争中全盘否定传统文化,坠入民族虚无主义的泥潭。

2.正确对待封建社会文化遗产。肃清封建主义的残余影响,必然涉及如何对待封建社会文化遗产的问题。首先,从理论上讲,世界上每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有精华、糟粕之分,根本不存在只有精华而无糟粕、或者只有糟粕而无精华的传统文化。其次,从封建时代的文化的实际看,确实存在着大量的需要弘扬的精华,也存在着需要不断剔除的糟粕。中国封建时代的精华数不胜数,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操;热爱民族、热爱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不畏强暴、敢于反抗的斗争精神;刻苦耐劳、坚韧不拔的愚公移山精神。这些精华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起过重要作用,应当继承和发扬。同时,封建时代的文化中也有许多守旧、落后的东西,封建性的糟粕不少。如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特权思想,“别尊卑,明贵贱”的等级思想,任人唯亲、拉帮结派的宗法观念,家长制、一言堂的专制主义思想,等等。这些糟粕束缚、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应当认真清理、批判和剔除。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精华与糟粕糅合在一起。因此,区分封建社会文化遗产的精华与糟粕,是一项复杂、困难的工作。这就需要我们从不同的领域、角度进行艰苦细致、长期不懈的努力,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们对传统文化既不能全盘继承,也不能全盘否定。我们反对的是传统文化中的糟粕,继承的是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果。中国传统文化可供继承发扬的成分很多,但是,无论是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的继承”,还是“抽象的继承”,都必须剔除传统文化中被严重污染的部分,即泛政治主义化、神学化和意识形态化。传统文化中被严重污染的部分,即凡是泛政治主义化、神学化和意识形态化的内容,凡是倡导、论证和颂扬专制主义的内容,都是我们应该坚决批判和抛弃的糟粕。而传统文化中可以进行创造性的现代化转换,并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并行不悖的内容,则是我们应该汲取的精华,如爱国主义精神、不畏强暴的反抗精神、刻苦耐劳的愚公移山精神等等。

三、经验之三:任重道远,长期作战

要肃清封建主义残余的影响,必须在思想上对封建主义残余及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影响的任务有一个清醒的、正确的认识。我们首先要有长期性的思想准备,不能指望通过一两次运动消灭封建主义残余,不能指望在一两年内消灭封建主义残余,不能有“毕其功于一役”的奢望。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将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复杂的斗争。

社会历史发展具有一定的惯性作用,思想意识形态亦具有相对独立性。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主义意识形态不会因为封建统治被推翻而随之消失,作为一种腐朽落后的思想意识,它仍然长期存在于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对社会主义建设起阻碍和破坏作用。[3]163-164因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长期的历史阶段,在思想政治领域反对封建残余也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阶段,这个过程将贯穿于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四、经验之四:以立为主,破中有立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反对封建主义残余,包括“破”与“立”两个维度。处理反对封建主义残余中的破与立的关系,正确的态度应该是:以立为主,破中有立。

1919-1949年的30年间,我们的反封建斗争是“破字当头”,这是必要的。新中国成立后,反封建斗争的历史条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就再不能破字当头,而必须以立为主,破中有立。1949-1956年,新中国的反封建斗争基本上是以立为主的,成绩是显著的。但是,十年“文革”破字当头,号称要扫荡干净凡是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一切东西,只破不立。认为破就是一切,只要破了就会有一切。只有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们才真正确立了全面的立的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同封建主义残余作斗争,旨在肃清封建残余,其性质是破。但破本身不是目的,不是为反封建主义残余而反封建主义残余。破的目的是立,同封建主义残余作斗争的目的是为了发展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发展真正的社会主义。破只是手段,立才是目的。目的决定手段,制约手段,指导手段的选择与运用。我们不能“以为只要做了破的工作,就自然而然能立;如果立的工作遇到困难,就以为一定是由于破得还不够;如果在应该以立为主的时候,还是破字当头,那都是错误的”[5]。

以立为主,就是要解决为什么立、应当立什么、怎样立的问题。这就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目的,确立立的目标和尺度,制定立的计划和方案,选择立的手段和方法。具体来讲,封建主义残余应该在下列过程中得到逐步清除: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加强教育和科学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素质,等等。

五、经验之五:重在思想教育,不搞运动

不搞反对封建主义的政治运动和群众运动,是邓小平的一贯思想。他主张:“用透彻说理,从容讨论的办法,去解决群众性的思想教育问题。”[6]335惟其如此,经过长时期的耐心的思想政治工作,才能使绝大多数人民群众免受封建主义残余思想的毒害和影响,使其自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自己,提高思想觉悟,成为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自己头脑,具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社会主义新人。

批判思想政治领域的封建主义残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议题和任务,切不可用群众运动和政治运动的方式方法搞一场肃清封建主义残余的政治运动和群众运动,把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作为斗争的对象,而只能用思想教育的方式方法来解决肃清封建主义残余思想意识的任务。基于邓小平的这一指导反封建斗争的方法论原则,1983年召开的全国文明村(镇)建设座谈会形成的会议纪要要求:“进行唯物主义的教育,宣传科学知识,使农民相信科学,使用科学,破除封建迷信思想,抵制各种封建迷信活动;进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改变旧社会遗留给农民的自私保守思想和封建宗族观念,树立……良好风尚。”[2]1711992年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在总纲里明确提出,应用党的基本路线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党员和人民群众,对党员还要进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教育,来抵制封建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惟有重在思想政治教育,重在加强对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教育和民主法治教育,人民群众才能逐渐摆脱封建主义残余思想的侵蚀和束缚,才能促使人民群众逐步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

[1] 张永理.当代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封建残余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4.

[2] 中央文献研究室.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文献选编[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

[3] 王继平.什么是封建主义怎样肃清封建主义[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

[4] 李明三.社会主义与反对封建主义[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

[5] 胡绳.“五四”和反封建[J].求是,1989(9).

[6]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猜你喜欢

糟粕精华斗争
不同的茶第几泡是精华
给现代人参考的古代礼仪
“精华”之说欠妥
课堂教学中如何把握传统文化的教学方法和原则
朱允炆和叔叔们的斗争(下)
正当防卫正当斗争
试论学前传统文化教育中的“取”“舍”问题
爱情寓言
旧政协关于停战问题的斗争
建国初期剿匪斗争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