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江泽民阶级阶层思想的形成及其时代意蕴*

2011-08-15周述杰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江泽民阶级阶层

★ 周述杰

恩格斯说过:“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形式,并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容。”[1]任何时代都有自己的鲜明特征,这种时代特征就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本质及其新要求、新趋势和新特色的集中体现。同时,科学的理论总要以时代发展的需要为前提不断丰富和发展。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尽管时代主题没有发生根本变化,但时代特征却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动,国际上经济全球化与政治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在国内,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社会生活方式、社会阶层结构以及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作出了新的认识与判断,“要和平、求合作、促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流……我们必须与时俱进,继续丰富与发展马克思主义”[2]。江泽民阶级阶层思想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新的时代背景催生的产物,是新的历史方位上中国共产党人对阶级阶层问题的新思考和新思想。

一、对时代主题和世界发展趋势的科学判断

中国共产党人一直重视对时代主题和发展趋势的科学判断,始终把这个问题看成是党的建设特别是思想理论建设的前提。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说,“正确判断时代特征,准确把握发展趋势,科学制定目标任务,是关系到马克思主义政党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3]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阶级阶层思想是在对当代国际局势科学判断的基础上形成的。

时代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是人类社会在其发展过程中由社会生产方式决定的一定历史阶段的社会主体、社会结构以及社会形态的总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大的历史时期和世界性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它是由时代特征构成的有机统一体。时代主题是人类社会所面临的全球性战略问题的主观判断与概括,它是一定时期内主导世界的全球性问题,它反映着世界本质,代表着时代潮流。时代主题是世界各种矛盾的中心和焦点,它决定和制约着其他矛盾的发展变化,反映人民的共同愿望并代表着世界历史发展的前进方向、主流与趋势。时代主题是不断发生变化的,不同的历史时代具有不同的主题和发展趋势。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虽然和平与发展仍然是世界主题,但国际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阶级阶层变化具有了新的时代背景。“当今世界和我们所处的时代,同过去相比发生了很多深刻的变化。无论从国际还是从国内看,我们都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必须从理论上和实践上作出回答并加以解决。”[4]

怎样判断新的历史时期我国阶级阶层关系变化面临的新的国际形势呢?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动的历史时期,国际局势正在发生冷战结束以来最为深刻的变化。主要表现为:

第一,国际形势跌宕起伏,和平发展仍是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是邓小平敏锐把握世界形势的新变化作出的科学论断。冷战结束后,江泽民深刻洞察世界形势发展的总趋势和世界形势的新变化,指出:“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维护和平,促进发展,事关各国人民的福祉,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5]。虽然当今世界存在很多不稳定因素,既有冷战思维、和平演变、霸权主义、军事干涉等传统因素,又有恐怖主义、跨国犯罪、非法移民、毒品走私、艾滋病蔓延等非传统因素,特别是美国发生“9.11”事件之后,恐怖主义危害上升,民族、宗教矛盾对国际安全局势的影响越来越明显,边界、领土争端导致的局部冲突时起时伏,地区热点问题持续不断,为国际局势发展增加了新的不确定因素,但是总的来看,和平与发展的世界主题没有变,总体和平、局部战乱,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仍然是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局势发展的基本态势。在当前国际关系的重大调整中,出现个别地区矛盾斗争激烈,经济政治安全问题比较突出,并没有改变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主题。

第二,经济全球化进程进一步加快。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和客观要求,有利于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但经济全球化在以和平的方式使资本、技术、信息、人才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的同时,也把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模式、政治模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等推向全球,强加于发展中国家。尤其要注意的是,西方敌对势力借助于全球化,加紧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战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和深化,以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为主要内容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也乘虚而入,对我们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构成挑战。

第三,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冷战结束后,世界进入一个旧格局被打破、新格局尚未形成的时期。在这种未定型的转换期中,世界多极化的趋势有了新的发展。各种力量不断分化组合,国际关系特别是大国关系深入调整,各种形式的国际经济合作组织成立,各种区域性、全球性的组织和国际会议空前活跃。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是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规律,是时代进步的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大趋势,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但多极化的进程将经历一个漫长、曲折、复杂的过程,单极与多极的矛盾,称霸与反称霸的斗争,仍旧是国际斗争的焦点。

第四,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世界各国更加重视发展高新技术和关键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信息技术的开发,新材料、新能源、基因工程、航天技术等高新技术的运用,使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新兴产业迅猛发展,特别是信息产业的发展,促使传统产业发生重大变革。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知识或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生产和运用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各国的综合国力竞争将更加倚重于科技进步和知识创新。

为了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更加主动和有利的地位,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经受住各种困难和风险的考验,必然要求我们从时代需求出发,科学判断形势,正确把握我国阶级阶层变化的时代特征,对其进行系统的分析思考并提出具体对策。从这个意义上说,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阶级阶层思想正是当今世界时代主题发展变化的产物。

二、对社会转型阶层演变状况的科学概括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开始全面进入加速转型期。我国社会的深刻转型包括体制转型、社会结构转型和社会形态的变迁。体制转型是指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社会结构转型是指社会由单一的封闭的结构向整体的和全面的结构状态过渡,社会形态变迁是指中国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变迁和发展。

我国社会转型是伴随改革开放实践逐步深化的。首先,改革开放使生产关系发生重要变革。此前,我国生产关系比较单一,阶级结构也比较简单。全体社会成员由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组成。进入改革开放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单一的公有制格局被打破,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体制。个体、私营、外资等非公有制经济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经济成分的多样化,引发了经济利益、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原有的统一阶级内部出现了具有不同特征的社会阶层,原来没有的新社会阶层也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社会阶层结构随着所有制结构的变化而趋于复杂化和多样化。其次,改革开放使市场经济体制发生重要变革。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走过了一条从计划经济到有计划经济的商品经济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轨迹。市场经济强有力的利益驱动机制和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打破了原来人们的社会地位长期固定、工作岗位和个人身份很难变动、收入分配基本平均的格局,不断地改变着人们的社会分工和收入状况,拉开了人们的收入差距,使社会的阶级、阶层和利益群体、利益集团的分野变得日益明显。再次,改革开放使产业结构发生重要变革。过去长期以来社会的基本分工是工农分工,由此形成了工业和农业两大产业。现在除了这两大产业之外,又出现了第三大产业,即服务业。原来的两大产业,尤其是农业,不断走向衰落,而后起的第三产业,则在迅速崛起,逐步取代第一、第二产业,并成为主要的产业。与这种发展趋势相适应,是从事农业的人口急剧减少,接着是从事工业的人口逐渐减少,相反,从事第三产业的人口则迅速增加,并成为就业人口较多的部门。这种变化从根本上打破了原来以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来划分的分工体系和劳动者内部以工人和农民为基本分野的阶级划分。同时,随着我国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升级,新兴产业迅速发展,新的职业应运而生,这就为那些具备现代产业发展所需知识和技能的人们从原有社会阶层中脱颖而出提供了现实性和可能性。与现代经济发展的结构变化相对应的社会阶层逐步形成并得到发展,原有单一的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出现了分化与重组。

社会转型导致的阶级阶层关系变化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带来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需要中国共产党人认真总结和概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依然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主要力量,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正确认识新的社会阶层的社会地位和作用是解决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客观需要。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始终站在时代潮流的前面,不断对实践中出现的阶级阶层关系发展演变的新情况新问题做出了新的理论概括,促进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阶级阶层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三、对阶层分析方法的科学运用

在我国社会深刻转型的新的历史时期,以什么样的标准来划分阶级阶层?怎样对待伴随社会转型新出现的社会阶层?这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摆在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面前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与现实问题。面对新的情况,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坚持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的同时,从我国改革开放实际出发,借鉴西方社会结构分层理论的合理元素,以辩证的发展的眼光科学地对待社会转型进程中的阶级阶层问题,深化了我们党对阶级阶层理论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阶层理论,是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在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对未来社会的科学预见基础上形成的。它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突出强调了人们经济地位即物质利益的不同,这一方法论思想是根据人们所掌握的“权力”或“资源”的不同,来解释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差别。它表明,人们的思想、行为等种种不同,归因于人们经济、政治、社会地位的差别.而这些差别中,具有根本决定意义的是人们经济地位的差别。二是马克思认为从促进人类社会发展进步角度,应改变这种不合理的差别,改变这种差别只能通过社会革命和阶级斗争方能达到目的。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马克思主义的阶级阶层理论是理解社会形态变迁的钥匙,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革命战略的主要依据,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但同时,我们应当看到,阶级分析的一些具体观点是在当时特定时代条件下形成的。随着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社会分化的历史背景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马克思的阶级理论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应该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展。这就需要我们基于新的历史条件对阶级分析的一些具体的,甚至曾经是比较重要的内容进行必要的反思。学术界出现了马克思阶级话语与阶层话语的对话,出现了对阶级分析方法和阶层分析方法之间关系的种种不同认识,产生了阶级分析方法在当代还有没有价值的疑问。所有这一切都引起了第三代领导集体的高度重视。他们站在时代的高度,深刻地总结和反思了我国社会主义道路的艰难探索,对这些问题做出了科学的回答。“我们纠正过去一度发生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是完全正确的,但这不等于阶级斗争已不存在了。只要阶级斗争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我们就不能丢弃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分析的观点和方法。这种观点和方法始终是我们观察社会主义同各种敌对势力斗争的复杂政治现象的一把钥匙。在坚持改革开放、加强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同时,要十分注意警惕和防范敌对势力的渗透、颠覆活动。这也是我们在新时期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需要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6]因此,科学分析我国社会阶级阶层问题首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

毛泽东、邓小平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并据此确立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丰富了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但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开展,我国社会出现了剧烈的分化,新兴行业的从业人员大量涌现,出现了多元化的阶层,部分社会成员的生存状况发生改变,社会成员与生产资料的关系趋于复杂化。一方面,在我国,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后,不再存在一个资产阶级或其他剥削阶级,因此,再用原来对生产资料占有关系来划分阶级,把人们分为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已经违背客观现实。要对越来越复杂的社会分层现象做出具体、细致的甚至量化的解释和描述,显然,仅仅依靠阶级分析的理论和方法难以胜任。阶层研究不仅注意研究生产关系对于社会分层的影响,而且注意职业状况、个人或群体的影响力状况以及教育程度状况对社会分层所产生的种种影响,这就使人们可以更全面地认识整个社会结构。在现阶段我国所处的内外环境中,用阶层范畴来适度淡化阶级概念不仅是必要的、及时的,而且也是符合我国社会成员差异的实际的。另一方面,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级阶层差别是客观存在的。阶级之间存在着潜在的对抗性矛盾,但这种对抗性矛盾只要处理得当,就可以缓和或化解。更主要的是阶级阶层之间通常会表现为非对抗性矛盾,表现为人民内部矛盾。这种矛盾如果处理得当,就会形成相互合作和相互依存的双赢关系。因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不同的阶级和阶层也有不同的具体利益。我们在制定和执行政策时,一定要反复调查,充分论证,统筹兼顾,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的关系,既体现长远的根本的利益,又照顾当前的利益;既考虑国家整体利益,也关心群众的现实要求。”[7]所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历史进程中,随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目标的确立,人们的斗争意识转为合作意识,革命意识转为建设意识,人们的利益日益多元以及新的社会群体的生成,阶层分析方法在现阶段日益凸现其解释力和适用性,科学分析我国现阶段阶级阶层问题必须创新运用阶层分析方法。

西方社会分层研究主要有两种理论范式,即功能论范式和冲突论范式[8],持功能论观点的分别是涂尔干、戴维斯和摩尔、帕森斯,持冲突论观点的除了马克思,还有韦伯、达伦道夫等社会学家。一般意义上的西方社会分层理论本质上是为了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他们立足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结构的变化,通过收入分析和声誉分析,着重探讨社会结构体系内人们存在的地位差异和社会关系的性质、特征以及他们对社会运动和发展的影响作用,探讨如何维护社会体系的稳定,如何适应社会的变化。但同时也应该看到,他们的划分标准反映了各种阶级阶层之间的客观差别,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他们的研究方法比较直观、详细,富有探讨性和操作性,对我们研究阶级阶层问题具有一定参考价值。我们科学分析现阶段阶级阶层问题必须学习和借鉴西方社会分层理论与方法。

正是借鉴西方社会分层理论的启示,第三代领导集体坚持运用阶层分析方法来观察和思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级阶层问题。从理论角度思考,阶层分析可以深入到阶级内部、阶级之间和阶级之外的“中间地带”,加之其分析社会结构的特定视角,所以,有助于深化对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的认识。阶层分析方法是对阶级分析方法的重要补充。[9]从实践角度看,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已经消灭了敌对阶级,社会各阶层在共产党领导下始终不渝地为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而奋斗,如果仍然强调阶级分析方法会人为地造成一些对立的阶级,对现代化建设产生离心作用。而且,共产党成立90年,以阶级斗争为中心搞了60年,人们对阶级分析阶级斗争心存抵触,甚至恐慌,相对而言,进行阶层分析的有利条件与阶级分析要好得多。所以,社会主义社会建立以后要采取维护建设的态度,不应该再强调阶级和阶级斗争。[10]

那我们应该怎样科学运用阶层分析方法呢?有学者认为,“当代中国社会结构比较复杂,并且明显具有多元特征,这就决定了仅用生产资料占有这一指标来解释社会阶层分化是不充分的。在当代中国社会中,对物质财产的占有并不是衡量人们的社会阶层位置的唯一标准。要准确把握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特征,就要重新认识传统的阶级分析理论,并加以科学的发展,形成一个更加符合变化的、现实的多元分类标准框架”。之所以这样,目的“应当是为了团结和动员更多的社会力量来实现社会经济的发展目标,是为了建设好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11]这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明确指出:我们“不能简单地把有没有财产、有多少财产,当作判断人们政治上先进与落后的标准,而主要应该看他们的思想政治状况和现实表现,看他们的财产是怎么得来的及财产怎么支配和使用,看他们以自己的劳动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作的贡献。”[12]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382.

[2]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9.335.

[3]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521.

[4]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536-537.

[5][6][12]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66、83、287.

[7]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99.

[8]侯钧生,韩克庆.西方社会分层研究中的两种理论范式[J].江海学刊,2005(4).

[9]朱光磊.当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4).

[10]郑杭生.我国社会分层结构新变化的几个问题[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2(4).

[11]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6-7.

猜你喜欢

江泽民阶级阶层
敬爱的江泽民同志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江泽民同志追悼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当“非遗”遇上“新阶层”
美国大学招生行贿丑闻凸显其阶层割裂
阶级话语与翻译:以英译《暴风骤雨》为例(1949~1966)
大众富裕阶层如何理财
“偏离”与“回归”:京郊土改中的路径依赖与阶级划分(1949—1950)
被遗忘阶级的困顿与救赎——关于影片《钢的琴》的分析
跻身富裕阶层
江泽民论“世界是丰富多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