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绝伪弃作”到“绝仁弃义”——浅析郭店竹简本《老子》反儒思想的强化

2011-08-15朱艳芸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道生帛书传世

★ 朱艳芸

1993年,时值马王堆汉墓帛书出土二十周年,另一批珍贵竹简在湖北荆门郭店村出土,这批竹简共有804枚,大部分字迹清晰,保存完好。其中,郭店竹简本《老子》篇抄写时间比帛书《老子》早了将近一百年,从而否定了长期以来《老子》成书于战国中、晚期的观点。

与五千余字的传世本相比,竹简本的总字数仅相当于传世本的五分之二,据字体和形制的不同,又被分为甲、乙、丙三组。每一组简文都体现出抄者不同的侧重,譬如甲组可分为治国方略与天道修身两部分,乙组探讨修道,丙组则以治国为主题。三组内容极少重复,无论是篇序或内容都与今本乃至帛书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其珍贵的文史学价值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从内容上看,竹简本与传世本相比更为本真、质朴,虽然不能以郭店竹简本作为唯一准绳来框定《老子》的原貌,但用竹简本来考据今本和帛书本,显然更容易还原祖本《老子》。如传世本四十八章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而竹简本乙组并无“取天下常以无事”等字,仅有“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亡为也,亡为而不亡为”,更侧重于研习世俗学问和修行,对“亡”、“无”、“忘”孰为本字的考证成果显示,竹简本“亡”的可能性更大。又如第五章,传世本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郭店本中并无“刍狗”及“多言数穷”这两句,而且文字的前后各有一个墨钉,表明这是一个独立的章节。学术界对此大致分为两种观点,一种即推测当时的儒道冲突并不如后世那么激烈,第二种则以周凤五等人为首,将郭店本看作援道入儒的产物,是儒家化了的《老子》改编本。这也从侧面体现出增加了竹简本的史料复杂性。

相比而言,第一种说法似乎更为可信。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表明郭店竹简本能解释许多帛书与传世本中的矛盾之处,换言之,竹简本具有极高的校勘价值。譬如传世本第四十章有“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四十二章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而在马王堆帛书本中这两句被黏连在一起。竹简本则没有“道生一”的说法,从而规避了传世本中“道生一”与“道”即是“一”共存的矛盾。

虽然依据《史记·老子韩非子列传》“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的说法,竹简本《老子》是完整本的可能性并不大,但援引竹简本《老子》的年代考证,可得知《老子》成书时间较早,春秋时期已基本形成体系,同时期的传播方式大抵分为口头传播和抄录两种,前者囊括口口相传与学术辩论,在使用《老子》原文时常加入个人及时代思想趋势的见解,使文本发生义理的变动,极易造成失真和变形,后者因抄手水平参差不齐和语言文字的差异,亦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种种讹传。与传世本相比,郭店竹简本没有出现“上将军”、“万乘”等带有战国印记的词汇,更是侧面印证了战国学者曾经参与了《老子》传世本的润饰及修改。因此,用帛书本和传世本来考证竹简本《老子》是儒化的产物,我认为并不适宜。同理,根据现有的文献资料,以竹简本做天下《老子》版本优劣真伪的唯一试金石也不可取。但是结合同时期孔子问礼于老聃的一些记载,早期《老子》反礼教思想并不十分突出,与儒教思想并不十分抵触的可能性大大增强。

这种冲突和不十分冲突的版本差异性还主要体现在“三绝”的说法上,河上公本、傅奕本、王弼本、帛书甲本乙本都为“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郭店本则是“绝圣弃辩,民利百倍。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绝诈弃伪,民复慈孝。”根据王弼的注释,“圣、智,才之善也;仁、义,人之善也;巧、利,用之善也”。而据徐文武译注郭店本的说法,“楚简《老子》‘绝巧弃利’的‘巧’与‘利’不是指心智之巧利,也非指言辞之巧利,而是指技艺之巧利。老子所绝的‘巧’是在工艺品上髹以文饰;老子所弃的利是指‘刻雕众形’的刻镂之事”,“‘绝巧弃利’就是要绝弃一味崇尚工巧的习俗。”后者的译注与《文子·上义》引老子言“工无淫巧,其事任而不扰,其器完而不饰”的说法吻合,由此看来,“绝伪弃作”的可信度也相应增加了。从由“绝伪弃作”到“绝仁弃义”,可以说是道家早期思想未鲜明反儒,后代儒道冲突增加后才将矛盾直指“仁义”的较为可信的例证。然而,竹简本虽无“绝仁弃义”,但在“丙组”中却出现了“故大道废,焉有仁义”等内容,因此在儒道关系上,几个版本之间仍是同出一源,只是程度的强弱不同,这种异文差异体现的是编纂者们在不同时期渐进的思想倾向和思想主题。“绝圣弃智”也不是从根本上否定仁义,而是反对欺诈性的仁义。在我看来,两者差异极有可能源于春秋早期并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仁德仁义理论,直到《国语?晋语六》结论中“武人不乱、智人不诈、仁人不党”的提出以及同时期一系列有关于“智”、“仁”、“义”乃至“圣”的学说的完善,才因此出现了针锋相对的异文版本,再结合道家很早便有将“智”看为心机的观点,我更倾向于郭店本并非儒化的《老子》改编本的说法。从“绝伪弃作”到“绝仁弃义”,反映的是道家学说时代的渐进,两者可互为注释,而无优劣之分。

此外,传世本对《老子》的文润作用也不容忽视,秦火前后,数代人智慧的沉淀使《老子》传世本臻于丰满,读起来更加音韵谐和,不少未见于竹简本的语句纵横捭阖,成为至今耳熟能详的警世名言。《老子》五千言的成书就是在这样一个不断传承嬗递的过程中形成的,郭店竹简本《老子》篇正是《老子》从形成走向成熟这一过渡时期产物。

猜你喜欢

道生帛书传世
传世书法
帛书《黄帝四经》之“道”的“入世”特征
梁潮印簵·钟鼎文帛书人物传写
明刻《绿筠窝帖》及传世拓本考
传世名画
代数中的从特殊到一般
传世经典——中国十大传世名画
道生说法,顽石也点头
中国简帛书对隶书发展的现实影响
从“道生”与“神说”看中西经典诠释思想之异同*——以《道德经》和《圣经》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