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发达农区产业集群的演化分析——以河南省前孔场村为例
2011-08-15许家伟乔家君李小建
许家伟,乔家君,李小建
(1.河南大学 a.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b.环境与规划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4;2.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河南 郑州 450002)
一、引 言
产业集群的概念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波特教授于1990年出版的《国家竞争优势》提出。世界各地的产业集群各有特点,但是,它们在组成要素、企业构成、内部关系等方面仍具有共同的基本特征[1]。尽管对产业集群仍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甚至一些学者认为产业集群或新产业区只存在于发达国家,而在发展中国家不存在,但一些学者认为发展中国家存在产业集群,并且对一些区域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2-3]。对于产业集群经济增长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一认知是没有争议的,并且从理论和实践上证明了集群的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巨大贡献。产业集群是一种具有独特的结构、运行机制和演化规律的经济活动空间组织形式[1]。研究表明,欠发达农区也存在产业集群,产业集群不仅大大推进了当地的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还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增加了农民收入[2-3]。产业集群对欠发达农区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的作用,但是,其在欠发达农区的发展程度、如何演化及其演化路径还没有相关研究。本文拟通过生命周期理论或者以演化的视角,以河南省前孔场村为例揭示欠发达农区产业集群生命周期演化的动力机制,掌握演化机理,科学培育产业集群、有效提升集群竞争力、延长产业集群生命周期。
二、产业集群的演化分析
前孔场村距兰考县城25公里、距镇政府所在地4公里,交通便利,北邻220国道和兰考——许昌高速。全村有4个村民小组,共293户,923口人,耕地860亩,2005年全村木线加工户67户,吸引从业人员1600多人,村工农业产值8000多万元,人均纯收入4350元,产品销售到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课题组采用问卷入户调查和企业访谈相结合的方法于2005年5月、2008年5月对前孔场村板材加工产业集群进行了跟踪调查,调研问卷分为村干部问卷和农户问卷两部分。共获取有效问卷39份,由此展开对前孔场村产业集群的缩化分析。
“演化”较广的含义包括对长期的和渐进的变化过程的关注,既考虑获得的特性(突变)的“继承”,也考虑在逆境的刺激下变异的及时出现。它包含三个核心概念: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4]。宏观上的结果是对微观多样性进行市场协调的产物,尽管我们总是在宏观层次上衡量经济变迁,但只能将经济变迁理解为微观驱动的现象。产业集聚过程不仅在于商品或服务的交易效率的静态增加,而且也在于信息流动和技术溢出效应的动态提高。一般而言,产业集群具有动态变换的特征,产业的流动性和企业的生命周期在产业集聚的动态变化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5]。按照生命周期理论或者以演化的视角,把产业集群分为产生、成长、成熟、跃迁(包含衰退和新的成长)四个阶段。可以认为变异为产业集群的产生阶段,遗传为成长阶段,自然选择为成熟阶段,跃迁是演化的结果。
(一)产业集群的产生
1983年,前孔场村一位村民在江苏打工回家乡创业,以本地的优势资源泡桐及泡桐根为原料,加工电线槽板、电表盒等,在村内率先致富。这是前孔场村的基因“突变”,产生木料加工的变异体。由于进入门槛很低,初始的投资也很少,村民思想开始转变,“舍本逐末”由粮食种植开始转向木料加工,此阶段从事此产业的农户仍然是一小部分,还没有形成规模,从业人员少是这一阶段的典型特征。
产业集群的产生原因有很多,也很复杂,包括技术、商业贸易传统、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创新环境,本地的专业化劳动力市场,相关的原料和设备供应商、接近最终市场或原材料集贸市场、智力回流、可共享的基础设施、政策激励、以及企业家精神,甚至是偶然因素[6~10]。其中,在传统农业文化占主导地位的农区,企业家精神决定着产业集群的有无,对产业集群的形成起着关键作用。企业家与地方环境积极地相互作用并塑造地方环境。由于欠发达农区农民的机会成本很小,甚至为零,因此,“突变”的外部性非常明显,在其行为外部性的诱导下,这些因素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及完善的大背景,在改革开放初期思想、行动先行,在物资短缺的卖方市场等特定环境在特定的地区逐渐成长为产业集群。
(二)产业集群的成长
依据产品不同,发现前孔场村产业成长可以细分为两个阶段:
(1)桐木加工阶段。前孔场村在电槽板、电表盒等初级加工资金积累的基础上,购置木料和电刨、电锯等设备,及时发展桐木加工装饰板条,完成了生产产品的第一次转变。此阶段的生产、技术扩散主要是本村域范围内的,企业和从业人员在本村域内集聚,已经有了产业集群的雏形。到1993年,全村已有40%以上的农户干起了木材加工,人均纯收入达到2700元。
(2)进口原木加工阶段。1999年出现了新的逆境,产品急需产生“变异”。在考察市场需求的基础上,组织举办了50多人参加的培训班,把中高档板条、木线生产技术向全村推广,引进了新技术,增加技术含量、提升产品档次,转向市场需求量大的中高档板材、木线、装饰条的生产,转移本地剩余劳动力的同时,开始吸引周围村庄的人员就业,同时在此阶段,前孔场村进入了销售领域。
在变异的刺激下,特别是变异引起的可观经济收入的作用下,经过自然选择或竞争的结果,获得的特性(突变)得到了继承,路径依赖强化了经济系统的专业性和稳定性。也就是说木料加工在前孔场村遗传了下来,并且得到加强和放大。以私人社会关系为主的网络联系在产业集群的成长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农户之间的模仿通过核心农户逐渐向外推移。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对生产者激励的强化,导致生产率的提高和产品质量的提升,强化了市场竞争力,促使产业的扩张,因此获得了所谓的“企业家利益”。
(三)产业集群的成熟
经过成长期的壮大和自然选择(市场竞争),产品的更新,市场的开拓,进入集群内的企业增多,全村80%以上的农户从事木材加工及与之相关的运输、经销、电气设备安装维修业等,形成了木材加工、销售一条龙,运输、机械设备维修等配套齐全的优势产业。辐射带动了周边王场、牛场、后双井等七八个村,常年在前孔场村打工的外村和邻县人员达700余人。2005年前孔场村拥有春秋木业有限公司、银辉木线加工有限公司、星河源朔料扣板有限公司等大中型企业十余家,资产超过1000万元的有1户,100万元10余户,30万元以上近70户,其余户年收入基本上都超过2万元,吸引从业人员1600多人,村工农业产值8000多万元,人均纯收入4350元,产品销售到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基本上占领了长江以北的板材,木线市场。在这一过程中建立了自己的销售网络,并且设立了自己的门店,组成自己的销售队伍,使产业的“微笑曲线”由生产制造推进到销售营销,增加了销售利润,建立了2个较为有名的品牌。并且在整个环节,销售利润占很大一部分,有实力的企业开始向郑州布局,并在郑州板材市场设立门店。
前孔场村板材产业集群从农业转向加工业,从加工业转向销售业,从而引起产业集群结构的演化,使集群达到了规模经济和分工经济,促进产业集群的持续发展。规模经济促使了产业集群的成熟,其对产业集群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集群层面,由于集群可以共享原材料批量供应、专业化服务等;另一方面是农户层面上,由于农户生产规模的扩大,导致单位生产成本的降低。随着产业集群的不断发展,农户的市场化水平的提高,基于社会关系的网络联系逐渐减弱,以商业关系为基础的网络联系得到加强。
(四)产业集群的跃迁
2005年前孔场村达到了发展的顶峰,但各方面的弊端也突显出来,成为制约集群进一步发展的瓶颈。(1)技术落后。板材生产已经进入了高分子板材(PVC)阶段,前孔场村仍停留在木材阶段;(2)消费偏好的变换。消费者开始注重装饰的美观及艺术性,前孔场村样式陈旧,产品单一,品种少;(3)市场饱和。经历繁荣后,市场开发基本上达到了扩展的极限;(4)道路交通设施无法满足集群扩大的需要。原有道路无法承载大型货车通过,在进入村内的道路上需要二次装卸,增加了成本;(5)政府不作为,企业负担过重。政府不但没有积极引导集群发展,各种名目的税费反而一起进来,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特别是道路状况不投入;(6)企业主的进取心不足。在从事产业获得相对于农业可观的收入后,产生了“小富即安”的思想,再次创业的动力不足。
以上因素导致了集群的衰退、萎缩,村内唯一年产值在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春秋木业有限公司和第二大企业——银辉木业外迁至郑州。在问及外迁的原因时,主要是地方政府卡要税费严重、贷款困难、交通不便、交易环境不好。截止到笔者调研时,全村加工户仅剩7家,并且处于半停产状态,村内几乎看不到工业化的遗迹,其他仍在本行业的农户只是从事销售,并且大部分从广东进货,很少从本村进货。此时成本较高的企业由于无利可图而陆续停止生产,或者说破产也是一种变异。前孔场村木材加工产业集群从1983年产生到2008年衰退经历了25年的时间,在自然选择(竞争)的作用下,前孔场村板材生产的生命周期也就结束,完成了一个生命周期过程(如图1)。
值得注意的是,也有一部分企业转型较为成功,产生了新的变异体,进入高分子板材(PVC)和化工产品的生产,形成规模的各有6家,年利润都达到100万以上,甚至一部分转向了养殖,成为养殖专业户(18户),并且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欠发达农区地方政府对产业集群的作用,可以在宣传、税收、贷款、培训、监督、引导、公共服务,外部环境,园区规划等方面进行合理的干预和支持[10]。如果地方政府能认识到其潜力并积极加以培育,有可能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甚至是新的产业集群的起点。
根据量子力学的观点,“跃迁”是微观粒子量子状态的变化,包括从高能态到低能态以及低能态到高能态。“变异”就是产业集群的激发能量,当激发能量达到或超过“两个能级之差”时,及时产生“变异体”,产业集群就会向更高阶段跃迁;反之,由于较高能量的激发态并不稳定,有自发地回到稳定状态的趋势,“变异体”没有及时产生,产业集群就不会向更高阶段跃迁,并且有可能以极快的速度衰退到更低阶段。
三、结论及讨论
产业集群在一个区域一经形成,就会对该区域的空间结构产生持续的影响,其演化也会引起区域空间结构的变迁。一个演化周期包含变异、遗传和自然选择,首先必须存在变异(创新),无论这种变异是盲目的,随机的,还是有目的的,如果没有变异,演化过程就无从谈起;其次,必须存在某种遗传机制(路径依赖),正是这种遗传机制使得后代更像他们的父母(创新在母体上的延续性)而非同一物种(同一产业)其他成员,路径依赖能够强化经济系统的专业化和稳定性;第三,自然选择(竞争)对变异和遗传发生作用,导致新物种(新产业)的形成或旧物种的灭绝(旧产业的衰退)。产业集群的发展演化并不是严格按照产生、成长、成熟和跃迁这四个阶段来发展演化的,任何阶段都有可能发生跃迁,任何阶段都存在着走向衰亡的可能性。在一个演化周期结束后进入下一个演化周期,其中任一环节受阻或外界环境太过恶劣都会导致产业集群的消亡(如图2)。
图2 产业集群完整的演化周期
产业集群的变迁并不能简化成单一个体所发生的变迁,其演化具有整体性。产业集群的演化受产品生命周期、企业生命周期、需求生命周期(消费者偏好)等影响,政府的干预(包括合理的与不合理的)对产业集群的发展演化起着非常主要的作用,特别是对于农区产业集群来说,其本身弱质性较为明显,政府的不合理干预会成为集群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由于产业集群具有生命周期的特性,在一种产业衰退的同时,通过产业的转向,在原来的基础上有可能产生新的产业集群(新变异体)。
本文着重在产品生命周期层次上进行了讨论,并且假设样本村为产业集群,这一假设可以深入探讨。主要是产业内模仿较多、创新不足,甚至还没有参与国际分工。如果以此为标准,样本村可以说还处于产业集群的成长期甚至是幼稚期。在产业集群演化的驱动力及演化机制上没有过多阐述,可以作为进一步的研究。
[1] 李小建,等.经济地理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19.
[2] 李二玲,李小建.农区产业集群、网络与中部崛起[J].人文地理,2006,21(1):60-64.
[3] 李小建,李二玲.中国中部农区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研究[J].地理科学,2004,24(2):136-143.
[4] 盛昭瀚,蒋德鹏.演化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11.
[5] 朱英明.产业集聚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84.
[6] 王缉慈.地方产业群战略[J].中国工业经济,2002,(3):47-54.
[7] 李小建,李二玲.产业集聚发生机制的比较研究[J].中州学刊,2002,(4):5-8.
[8] 樊新生,覃成林.我国欠发达地区企业集群形成与演化过程初步研究[J].经济地理,2005,25(3):320-323.
[9] 李小建,葛震远,乔家君.偶然因素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以河南虞城县稍岗乡为例[J].人文地理,2000,15(6):1-4.
[10] 乔家君.南庄村钢卷尺企业发展的环境因素分析[J].经济地理,2002,22(2):2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