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教育思想的理论与实践品格探析
2011-08-15周小李
周小李
(1.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湖南长沙410205;2.中南大学 政治学院,湖南长沙 410087)
毛泽东教育思想的理论与实践品格探析
周小李1,2
(1.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湖南长沙410205;2.中南大学 政治学院,湖南长沙 410087)
毛泽东教育思想是中西方教育思想之精华、马克思主义者教育思想之灵魂,中国革命与建设时期教育实践之经验三者的结晶。它具有鲜明的以人为本的理念、扎实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作风、异己与复归相结合的发展趋向三大理论与实践品格,它是毛泽东教育思想的动力源和保鲜剂。
毛泽东;教育思想;实践;品格
毛泽东教育思想攫西方教育思想之精华、取中华传统教育思想之瑰宝、融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思想之灵魂、凝中国共产党人教育思想之精髓,集中国革命与建设时期教育实践之经验,奏中国教育与时俱进之强音,是当代中国教育理论发展之源泉、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之根基。究其缘由,与毛泽东教育思想在长期的实践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鲜明的以人为本的理念、扎实的理论与实际结合的作风、异己与复归相结合的趋向三大理论与实践品格分不开。
一、强烈的以人为本的理念
马克思主义十分重视在人类历史发展历程中对人的主体地位与作用的肯定,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一条基本原则。以人为本就是在处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时要始终尊重人、为了人、依靠人。马克思主义哲学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人学,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是自己的目的和别人的手段的结合。正是从以人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出发,马克思、恩格斯终身致力在探索人的解放和发展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前线”。毛泽东一生也是带着强烈的“以人为本”的理念领导中国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革命与建设事业的。而且“以人为本”也是贯穿毛泽东教育思想发展始终的鲜明的理论与实践品格之一。
首先,毛泽东教育思想的立足点是尊重人,人人应平等享受教育。早在青年时代,毛泽东就已经认识到社会应普及教育,实现人人平等,应该尊重每一个人的个性和独立的人格,他说“人类为尊重人格,不应该说谁‘管理’谁,学校乃袭专制皇帝的余威,蔑视学生的人格,公然将学生‘管理’起来,自有划一的教授,而学生全无完全的人性,自有机械的管理,而学生无完全的人格。这是学校的最大的缺点,有心教育的人所万不能忽视的。”[1]120他批判以往的“书院和官式大学,将学术看得太神秘了,认为只有少数特殊人可以来学,多数平民则为天然的不能参与,从此学术为少数‘学阀’所专,与平民社会隔离愈远,酿成一种知识阶级奴使平民阶级的怪局。”“无钱的人于大学,乃真‘野猫子想吃天鹅肉’了。”[1]121因此在《湖南自修大学组织大纲》中,他旗帜鲜明地提出“自修大学为一种平民主义的大学。”“校外学生则诸凡有志向学以上均可入学。”[1]121该大学的目的和任务是“以期发明真理造就之人才,使文化普及于平民。”[1]111达到“自完成自发展自创制他们各个及全体的个性和特殊的人格。”[1]122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规定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提出了改良教育制度,实行教育普及的七大奋斗目标之一。1933年10月20日,中央文化教育建设大会通过了《苏维埃学校建设决议案》,规定“苏维埃学校制度是统一的学制,没有等级,对一切人民,施以平等教育,所以需要普遍地消灭文盲,普遍地进行义务教育。”[2]
其次,毛泽东教育思想的出发点是为了人,为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宣告其宗旨是为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群众的利益而奋斗。《新民主主义论》一文明确提出,新民主主义文化是大众的,“因而即是民主的。它应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3]708,革命的文化工作者应根据中国广大民众的文化水平,采用民族化、大众化、通俗化的教育语言、教育风格和教育形式,真正为人民教育做好服务工作。《论联合政府》一文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人一切工作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这些是我们的出发点。”[4]1094-1095因而,为了人就自然成为指导我党教育事业的毛泽东教育思想的理论出发点。
再次,毛泽东教育思想的方法论是依靠人,坚持群众路线。“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是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党的二大通过的党章指出,“党的一切活动都必须深入到广大群众中去”,开展群众运动。1929年9月中共中央致红四军前委的指示信,首先提出了“群众路线”这一“工作方式”。在1943年的《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和1945年的《论联合政府》中,毛泽东较全面地阐述了群众路线的主要内容[4]899-1095。十一届六中全会上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将毛泽东思想的群众路线精要提炼为“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5]这条群众路线已成为我党处理一切事务,解决一切问题的惯性思维方式、根本路线和基本方法,同样也是我党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的工作路线和工作方法。一方面群众路线已成为毛泽东教育思想的方法论基础、成为其理论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在毛泽东教育思想与实践结合的过程中群众路线又被贯彻到了每一个革命同志和共产党人的心中,产生了巨大的物质力量。
从毛泽东教育思想的立足点、出发点和方法论三方面不难看出,毛泽东教育思想与以人为本思想的目标是同一的,都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而且以尊重人、为了人、依靠人为主要内容的以人为本的理念已经与毛泽东教育思想的内容凝溶为一体,既外显为毛泽东教育思想的理论品格,又内化为毛泽东教育思想的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并成为推动毛泽东教育思想不断发展的内驱力。中国共产党人坚信“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并将是否符合人民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价值判断标准,因而,努力提高人民自身素质的质量和水平以及适应和改造外部环境的能力,充分提升人的地位,发现人的价值,发掘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发挥人的力量,是党的教育事业的发展目标和强大内驱力,也是毛泽东教育思想发展的不竭动力。
二、扎实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作风
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也是毛泽东教育思想的重要理论与实践品格,该品格成为促使毛泽东教育思想不断向前发展的助动力。
首先,毛泽东教育思想的产生与发展是古今中外教育理论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结果。青年时期,毛泽东结合古代孔子及西方民本主义教育家的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提出了德智体“三育并重”、“身心并完”的思想;共产主义世界观确立后,马克思主义就变成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解决教育问题的锐利武器。针对书院与旧学校对教育的垄断,毛泽东提出了教育要普及以及义务教育的思想。针对我国绝大多数工人农民是文盲的现状,为了调动广大人民学习文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育的实效性,毛泽东反对机械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提出了以启发式为主导教育方式的十大教授法;针对我国各地发展不平衡,文盲比例大,毛泽东提出,在教育工作方面,不但要有集中的正规的小学、中学,而且要有分散的不正规的村学、读报组和识字组。不但要有新式学校,而且要改造旧私塾等多渠道办学,“开门办学”,“两条腿走路”等一系列教育的创新思想。针对各个革命与建设阶段的不同的政治任务,中国共产党制定了一系列教育方针。在这些教育方针的指导下,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毛泽东教育思想也在这一过程中从萌芽走向了成熟。可见,毛泽东教育思想的产生与发展的过程就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于中国革命与建设进程中不同阶段的政治任务,将中外教育理论,尤其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最广大人民的受教育的具体状况紧密结合的过程。
其次,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扎实作风推动了毛泽东教育思想的大众化、通俗化。中国共产党人十分注重毛泽东教育思想的大众化、通俗化的过程。对具体的教育活动和教育过程而言,大众化是目标,通俗化是手段。为使我党对民众教育的理论内容和方式方法具有较强的操作性,让教育工作者拿来即可应用,最终使理论容易被每一个民众接受和掌握,毛泽东一再告诫党的教育工作者,要“随时都善于简单地、具体地、用群众所熟悉和懂得的形象来讲话”[4]843。“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当切实领会下面这条起码的规则:…当你写东西或讲话的时候,始终要想到使每个普通工人都懂得,都相信你的号召,都决心跟着你走。要想到你究竟为什么人写东西,向什么人讲话。”[4]844“要实地跟老百姓去学,否则仍然‘化’不了的”[4]841。理论与方法只有被群众掌握才能发挥其巨大的指导作用。毛泽东教育思想的大众化、通俗化过程就是被广大干部、教育工作者和群众接受的过程,同时也是在实践中不断接受检验并推动理论自身发展的过程。
此外,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作风,是毛泽东教育思想发展的重要的助动力。理论是灰色的,生活才是常青树。理论无实际则空,实际无理论则盲。客观事物的发展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遵循着它自身的规律而不断向前发展,这样,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事物和不断涌现的新变化、新问题,在客观上就需要符合新事物、新情况、能解决新问题、应对新变化的新的理论的产生。因此,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作风,为毛泽东教育思想的不断发展完善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源源不断的力量来源。它是永葆毛泽东教育思想常青并不断向前发展的一个重要法宝。
三、鲜明的教育异己与复归相结合的趋向
在《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提出了“异化”以及“复归”这一对具有丰富而深刻内涵的哲学范畴。以马克思的异化观来简要考察人的全面发展历程,可推断出毛泽东教育思想的异化及其必然走向复归的历史趋向。
马克思说,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它依次经历“人的依赖性阶段”、“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最后达到“人的自由个性阶段”[6]47。而“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6]47-49。但不是所有的集体都能使个人得到自由发展。集体有两种,一是“冒充的”、“虚构的”集体,二是“真实的”集体。“冒充的”、“虚构的”集体就是国家。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国家,从形式上看是个人的联合,实际上是一个阶级反对其它阶级的联合,个人自由也只是统治阶级个人的自由,对被支配被统治阶级个人自由而言则是镣铐,是枷锁,这种集体是一种虚假的集体。在这种“虚构的”集体中,教育被迫走向了其对立面——教育的“异己”,广大受压迫阶级受教育不是为了自身的完善,而是更好的为统治阶级统治被压迫阶级服务。“真实的”集体是社会上每一个成员的联合,所有社会成员共同驾驭社会一切物质力量,支配社会财富,每个个体均可得到自由和全面的发展。也就是无产阶级最终要谋求的共产主义联合体。只有在这个集体中,教育才真正实现了其自身的功能,呈现出了自己本来的面目——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现阶段无产阶级执政的国家是“冒充的”、“虚构的”集体向“真实的”集体过渡的集体形式。在我们这种处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的社会主义国家里,阶级斗争将在一定程度上长期存在,虽然为广大的人民自由而全面发展基本上准备了政治、社会条件,但广大人民可支配和驾驭的物质力量极为有限,这严重影响了广大人民的个人的发展进度和发展程度。而对极少数专政对象而言,也不可避免地存在教育的异己现象。但无产阶级的奋斗目标和价值追求是最终实现各个个体的真实意义上的联合,即“这种联合把个人的自由发展和运动的条件置于他们的控制之下。”[6]49即实现共产主义的自由联合体,从而实现个人的普遍的、自由的、全面的发展,让教育功能回归本位,即实现教育的“复归”[7]614。这种复归是人向作为社会的人即合乎人的本性的人的自身的复归,是人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这种复归是建立在对以往发展的全部丰富成果的保存的基础上的,是彻底和自觉的。
可见,无产阶级国家教育的异己和复归是统一的。从毛泽东教育思想的“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教育目的和“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教育目标中也可清晰地看到我国教育异己与复归相结合的理论与实践品格。教育的复归是无产阶级的阶级属性的根本要求,是无产阶段终身为之奋斗的最终目标和价值追求,也是无产阶级教育事业发展的内在规律要求和根本动力所在,因而它成为中国共产党人从阶级本能需求出发并推动毛泽东教育思想不断向前发展的自驱力。
由上观之,鲜明的以人为本的理念、扎实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作风、异己与复归相结合的发展趋向这三大理论与实践品格,是毛泽东教育思想的动力源和保鲜剂,分别从不同的方向形成合力推动了毛泽东教育思想的发展,并使其对当代中国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依然发挥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湖南省委《建党和大革命时期毛泽东著作集》编辑组.建党和大革命时期毛泽东著作集[M].1988.未刊.
[2]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宣言[Z]. 1931.11.
[3]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6]陈桂生.马克思主义教育论著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On Ideological and Practical Character of Mao Zedong’s Education Thought
ZHOU Xiao-li1,2
(1.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 Department,Hunan Firsy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Hunan 410205;
2.College ofPolitics,Central South University,Changsha,Hunan 410087)
Mao Zedong’s education thought is a solid combination of the essence of western education,the soul of Marxist ideological education,and the experience of the Chinese educational practice during the crystallization of revolution and construction.It has thre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characters,which are distinct people-oriented concept,theory and practice style,alien and restoration of the major development trend of combining alienation and restoration,which isthe power source and preservative of Mao Zedong’sEducational thought.
Mao Zedong;education thought;practice;character
A84
A
1674-831X(2011)03-0008-04
2011-03-09
湖南省2010年教学改革项目成果(2010[448]);湖南省2010年社科基金项目(10B23);2009年度院级科研课题(XYS09Z12)
周小李(1975-),女,湖南株洲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副教授,中南大学博士生,主要从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责任编辑:葛春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