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近代社会的发展看孙中山的民主共和思想和实践

2011-08-15李铜生

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共和资产阶级孙中山

李铜生

(民革石家庄市委会,河北石家庄 050021)

从近代社会的发展看孙中山的民主共和思想和实践

李铜生

(民革石家庄市委会,河北石家庄 050021)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把中国从落后、专制统治下带入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大门,他的民主共和思想得到了初步实现,但由于封建势力的异常强大和顽固,力量薄弱的资产阶级未能在中国真正实现民主共和,但他的革命精神和民主思想早已深入人心,并激励后人不断前进。

封建专制;革命;民主共和

作为20世纪的伟人,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给中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他所创建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体制却如昙花一现,很快夭折,成果被袁世凯所窃夺,随之而来的并非太平盛世、国富民强。因此,我们不禁要问:孙中山一生致力于实现民主共和、谋求国家统一,为什么却三月而终?本文从孙中山的政治活动入手,以成立共和为线索,结合他所处的社会背景进行考察、分析,以期对今天中国社会的发展有所启迪。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状况

1.经济特征: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是以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的封建地主制经济。以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牢固结合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占统治地位。自商鞅变法以来历代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在两千多年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地主、商人、高利贷者这三者常常结合在一起,使得中国封建制度有着超乎寻常的稳定性。虽然自明朝中后期江南的一些地方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并有所发展,但它一直是稀疏的、缓慢的,也很难发展成西欧式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并且缺乏促使工业迅速发展和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的有效机制,造成封建经济发展迟滞。

2.政治特征: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封建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种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体制,经过历代封建王朝的不断完善,一方面巩固、维护了封建统治和国家统一,另一方面也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生机和活力。

3.社会结构特征: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社会结构的主要特点。其核心是宗族家长制,突出父权、夫权、君权,与之相维系的是儒家三纲五常之说。“君为臣纲,则民于君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夫为妻纲,则妻于夫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率天下之男女,为臣,为子,为妻,而不见有一独立自主之人者,三纲说为之也”。[1]宗法制度在封建社会前期、中期起到了稳定和规范封建社会秩序的作用,但随着其保守性日益增强,又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4.文化思想特征: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思想体系是以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后经汉朝董仲舒和“北宋五子”、朱熹等人的理学化,形成了以三纲五常为伦理道德规范的中国儒家伦理文化。儒家还与佛教、道教相互吸收、融合,共同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封建统治者还通过种种方法笼络和控制知识分子,并采取镇压异端、兴文字狱等手段,实行文化专制主义。

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社会结构以及文化的特征,一方面巩固和维系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稳定和延续,另一方面也使其前进缓慢甚至迟滞。18世纪清朝康熙、雍正、乾隆时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鼎盛时期,但同时也走到了封建社会的末世,潜伏着许多危机。至乾隆后期,中国封建社会已经开始从顶峰上跌落下来,走上了下坡路;到了鸦片战争前夜,它已经衰相尽显,与新兴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拉开了很大的差距。

二、风雨飘摇中的“大清”帝国

鸦片战争前的清王朝虽然已经走到了封建社会的尽头,但是,如果没有这场战争,它可能还会维系下去,或者被一个新王朝取代延续下去。鸦片战争的炮声击碎了“天朝上国”的梦想,西方列强的炮舰打开了这个古老帝国的大门。

鸦片战争的失败和《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大清”帝国的一些有识之士开始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惊醒,林则徐和魏源们开始重新审视帝国自身和外部世界,并开始了一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向西方学习的热潮,并最终发展成为一场声势浩大的“洋务运动”。但中日甲午战争战败的结果破灭了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富国强兵”梦,也震惊了觉醒中的中国人:为什么一个东方弹丸小国竟然在短短的几十年间一跃成为东方强国?这促使一些进步知识分子不得不重新探索救国之路:胜负的关键似乎不在于物质技术,而在于一个新兴帝国主义与一个腐朽君主专制这两种政体之间的较量;“立国之本”、“富强之基”不在练兵制器,而在政治制度。这时,人们开始寻求新的救国之路,即政治制度的近代化。

康有为之前,中国只有朝代更替,没有政体变革。康有为提出并尝试进行了变法维新运动。他认为“变法”应“以俄国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2]前者意在强调其自上而下的改革方式,后者则指日本明治维新后所确立的君主立宪制。但由于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势力的反对,变法仅持续了103天就失败了。

三、孙中山的民主共和思想和实践

在西方,推翻君主专制制度是资产阶级的任务,中国的辛亥革命却与之不完全相同:第一,这一革命的目的之一是反对满洲贵族集团,具有种族斗争的意义,这是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所没有的;第二,这一革命发生的主要原因在于列强入侵,中国面临瓜分危机,救亡图存成为第一紧急要务,这也是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所没有的。中国是被西方列强拉进“近代”资本主义世界的。因而,对国家与民族生死存亡的焦虑,使得振兴中华、抵御外侮成为时代的要求和思想行动的方向。

与康有为的救国之路不同,孙中山所追求的是西方最进步的思想——民主共和。因此,其首要的任务就是推翻帝制。面对清末亡国灭种的危亡形势,孙中山尖锐指出:清朝统治“上则因循苟且,粉饰虚张;下则蒙昧无知,鲜能远虑”,致使“堂堂华夏不齿于邻邦;文物冠裳被轻于异族”,[3]基于此,中国不能沿着治乱相循的套路走下去了,必须寻求新的道路。变法的失败和“戊戌六君子”的鲜血使孙中山看到必须以暴力推翻腐朽的清王朝统治。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取得了胜利,10月11日,也就是武昌起义爆发之后的第二天,湖北军政府成立。这一行动推动了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各省亦先后宣布独立,成立了都督府。这给全国的革命运动带来了新气象,革命形势发展异常迅速。第二年年初,中华民国宣告成立,孙中山回国就任临时大总统,并颁布了资产阶级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经过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不懈努力,革命似已成功,但随着清帝退位,孙中山辞职,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革命党人逐渐认识到:清朝皇帝虽已退位,封建统治和帝国主义势力依旧。1925年,孙中山在他的临终遗嘱中也发出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号召。辛亥革命虽然颠覆了几千年的封建帝制,但从中央到地方的整个政治结构和社会结构却仍旧掌控在封建主义的大网之下。从表面上看,满清王朝垮台了,民国建立了,但民国是在没有彻底摧毁封建制度的前提下接替了大清帝国。因此,在民国建立之前,各省纷纷独立,究其根本,无非是为他们自己的拥兵割据和地方自治寻求合法的根据。

辛亥革命前,革命党人也进行了大量的宣传工作,孙中山、章炳麟、邹容、陈天华等人在同顽固派的论战和宣传革命思想方面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唤醒了一批知识分子和士绅;但作为一场大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而言,这些还远远不够,作为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和城市市民对革命思想知之甚少。因此,尽管民主共和国的旗帜已在中国这个古老的国度上空升起,但民主、共和以及议会、选举等等,对于普通民众而言,都还是些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事物。以鲁迅文学作品中所描写的人物为例,民主共和观念不仅没有触及到地主阶层赵七爷身上,他将长辫盘于头顶,期待着皇帝再坐龙廷;甚至也没有深入到贫苦群众的心中,例如阿Q、闰土、华老栓等。由此导致,“吾国近来变革虽甚为急激,而为国民之根本思想者,其实尚未有何等之变化,正如海面波涛汹涌,而海中之水依然平静”。[4]革命党人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但直到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时,中国资本主义的发育程度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尽管鸦片战争后,伴随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进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开始发展,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但根据统计资料显示:至辛亥革命发生时,民族产业资本只有1.5498亿元,在中国全部产业资本中仅占10%,由此可见其发展是相当缓慢的。而以自给性、孤立性、封闭性为典型特征的自然经济虽经数年的冲击,却岿然不动、依然居于统治地位,封建地主经济仍然具有庞大的势力。可见,辛亥革命推翻的仅仅是一个清朝政府的空壳而已,而没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和剥削,革命后的政权很快落入了军阀、前朝遗老和地方势力派手中。因此,在这种强大的封建经济基础之上,实行资产阶级政治制度,就只能是一个空中楼阁。

中国的资产阶级大多是由官僚、买办、地主和商人转化而来的。这些人在脱胎为资产阶级后,并未彻底割断其与封建经济之间的内在联系,政治上也难以脱离其原先归属的那个阶级。所以,中国发生资产阶级革命,其深层原因并不是自身已充分发育,而是因为列强从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对中国的侵略,使得中国的资产阶级在经济条件尚未成熟的情况下,政治上已提前成熟。基于此种原因,临时政府时期的资产阶级不可能、也没有能力保住政权,使自己成为统治阶级。孙中山虽然在名义上是革命的领导者,但面对革命后复杂的国内局势,对各派政治力量缺乏实际的掌控能力。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不仅中央政府政令难出京门,独立各省更是各行其是,更为重要的是南京临时政府不能掌握和控制军队,反而时时受到军队的影响和约束,再加上革命党人政治经验短缺,以为有了共和国的形式,有了临时约法,就可以确保资产阶级共和国制度的存在。实际上在革命党人向袁世凯交出政权之日,就已经宣告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制度的破产。

因此,封建帝制的崩溃并不能说是革命的结束,而只是革命的开始。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民国建立了,还会出现张勋复辟、洪宪帝制等事件的发生?为什么专制独裁已为世人所不齿,军阀割据还在猖狂盛行?革命党人忽视了几千年传承的政治结构的顽固性和稳固性,就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来看,直到清王朝被推翻、中华民国建立的时候,中国的政治制度一直就是秦汉以来确立下来的专制独裁制度。而这种“帝国的国家制度建立得非常牢固,它的权威建立在根深蒂固的观念基础上,有长期积累的历史传统可循,一直保持着能接受任何管理体制挑战的不败记录”。[5]

辛亥革命距今已经百年。回顾这段历史,我们发现,在历史的进程当中,若仅以“成败”论“是非”,似有过于简单之嫌。我们看到:虽然孙中山没有达到其理想目的,但从袁世凯、张勋之流的复辟梦的破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中国的民主在历经坎坷之后,终于真正迎来了人民民主的春天。

[1]陈独秀.陈独秀文章选编(上)[M].三联书店,1984.153.

[2]汤志钧.康有为政论集(上)[M].中华书局,1981.207-208.

[3]“檀香山兴中会章程”,孟庆鹏.孙中山文集[M].团结出版社,1997.926.

[4]杨昌济文集[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200.

[5]〔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M].陶骅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270.

D693.0

A

1009-6981(2011)04-0015-03

2011-09-15

李铜生(1962-),男,石家庄市第十五中学历史老师,中学高级职称。

[责任编辑 吴 冉]

猜你喜欢

共和资产阶级孙中山
别开生面先行者——孙中山的哲学创意
共和都市办公室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镜管理法
“五族共和"在邊疆的實踐——基於綏遠五族學院的考察
1920—1927年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对民族资产阶级的认知及影响
共和思想的内在价值的文献综述
民国时期孙中山邮票赏析
孙中山民生主义的现代启示
孙中山的澳门情结
毛泽东对资产阶级军事思想的批判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