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从孙中山到邓小平探索民族强盛之路
2011-08-15陈新海方召盟
陈新海 方召盟
(民革廊坊总支委员会,河北廊坊 065000)
共同富裕:从孙中山到邓小平探索民族强盛之路
陈新海 方召盟
(民革廊坊总支委员会,河北廊坊 065000)
孙中山先生以政治领袖的身份首先使用了中华民族的观念,并阐释了各民族共同富裕要通过民生主义来实现;中共中央历代领导集体吸收了孙中山先生各民族共同富裕的思想,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始终坚持共同富裕之路,使中华民族走上了伟大复兴之路。
孙中山;中华民族;共同富裕;历代领导集体
“富裕”反映了社会对物质财富的拥有,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共同”则反映了社会成员对财富占有的方式,是社会生产关系的集中体现。共同富裕是人类所追求的最美好的社会。
1840年以来,国弱民贫激起孙中山等革命先辈们开始探索革命之路。在长期的革命实践过程中,他们逐渐认识到: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必须使各民族融为一体形成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富强了,国家才能富强,中华民族要富强,则以各民族的富强为基础。这种认识自孙中山到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历经了由模糊的认识到形成独特的民族理论、由民族理论到革命实践的过程。
一、孙中山的民族观与民族富裕之路
孙中山在看到满清政府的腐败之后,早在1894年就提出了“驱除鞑虏”的革命口号,并多次进行革命,以彻底改变“外邦逼之”和“异种残之”的社会现状。1905年又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在这一阶段中,孙中山的民族思想还没有脱离某个具体民族。随着革命的深入,对中国国情的了解,西方“民族”理论的传入,以及国内学者们、革命者们对“民族”认识的加深,使孙中山的民族思想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912年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他在《宣言书》中指出“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并说中华民国是“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1]即“五族共和”的民族思想。这里我们应指出的是,孙中山虽然只提到了当时我国境内最为主要的五个民族(也不是很准确,如回族当时还包括信仰伊斯兰教的维吾尔族、撒拉族等),但是,这“五族共和”却是一个非常广泛的含义,不应将其理解为就指五个民族,而应是中国境内各民族的一个泛称。
1902年,梁启超首先提出中华民族的概念,这一民族称呼逐渐被普遍使用。1921年孙中山正式使用了中华民族这一概念,并对其进行阐释。“自从满清来到中国,我们汉人被他征服二百几十年之久。今日满虏虽被推翻,光复汉业,是吾民族尚未能自由独立。这个原因,就是本党只做了消极的功夫,没做积极的功夫。自欧战告终,世界局面一变,潮流所趋,都注重到民族自决。……中国幅员广大,人民众多,比较他们两国(指日本和暹罗)何止数十倍。但是幅员很大,人民虽多,只可称个半独立国罢了。这是什么原故呢?就是吾党之错误 。自光复之后,就有世袭底官僚,顽固的旧党,复辟的宗社党,凑合一起,叫做‘五族共和 ’。岂知根本错误就在这个地方。讲到五族的人数,藏人不过四五十万,蒙古人不过百万,满人只二百万,回教虽众,大都汉人。……汉族号称四万万,或尚不止此数,而不能真正独立组一完全汉族的国家,实是我们汉族莫大的羞耻,这就是本党的民族主义没有成功。”并列举了世界强国美国的例子,美国有黑种,有白种,几不下数十种白种,为世界中民族最多的联合体。自美国国家成立,有英国人、荷兰人、德国人、法国人,参加入他的组织中,融为一美利坚的新民族,“为美利坚民族,乃有今日光华灿烂的美国。看看民族的作用伟大不伟大?美国的民族主义,乃积极的民族主义”。我们各民族也应“仿美利坚民族的规模,将汉族尽管扩为中华民族,组成一个完全的单一民族国家,与美国同为东西半球二大民族主义的国家。”[2]
至此,孙中山已彻底抛弃了狭隘的大汉族主义,要建设一个各民族共同组成的中华民族的单一民族国家。要使中华民族这样单一的民族国家富强,孙中山提出了他的民生主义。
孙中山在英国考察中发现,英国的社会物质财富增值极快,但是广大劳动人民并没有享受到物质文明迅速发展所带来的成果。因此,他认为,中国不能重蹈欧美社会的覆辙,应实行民生主义,使人民都过上幸福的生活。“十八世纪之末,十九世纪之初,专制仆而立宪政体殖焉。世界开化,人智益蒸,物质发舒,百年锐于千载。经济问题继政治问题之后,则民生主义跃跃然动,二十世纪不得不为民生主义擅扬时代也。”[3]“实欲使世界人类同立于平等的地位,富则同富,乐则同乐,不宜与贫富苦乐之不同,而陷社会于竞争悲苦之境。”民生主义能使中国全体国民“幼有所教,老有所养,分业操作,各得其所。”[4]也就是人人平等,共享社会福祉。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主要是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即通过“耕者有其田”来解决中国农民的土地问题;通过节制私人资本和发达国家资本两个方面,来解决贫富分化,最终实现全民共享发展果实。
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孙中山通过民生主义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繁荣,各民族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只能是一种空想,不能付诸实践。
二、共同富裕是新中国历代领导集体的共同追求
新中国的领导人在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同时,也受到了孙中山民族、民生主义的影响,接受了共同富裕思想。毛泽东指出:“要巩固工农联盟,我们就得领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使农民群众共同富裕起来,穷的要富裕,所有的农民都要富裕,并且富裕的程度要大大地超过现在的富裕农民。”使全体群众共同富裕起来的根本保证是社会主义制度,“小农经济是不稳固的,时刻向两极分化”。“如果党不积极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资本主义在农村中就必须会发展起来,农村中的两极分化就会加剧起来。”走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就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毛泽东提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的”,因为“生产事业的发展,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正是全体人民一切物质福利和精神福利的基础”。[5]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重启共同富裕之路,他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报告中明确提出,在经济政策上,“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劳动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点,生活先好起来”,先富带动后富,大原则是共同富裕。对于贫困的西北、西南民族地区,国家要从各个方面给予帮助,特别是从物质上给予有力支持。要共同富裕必须发展生产,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6]的著名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7]。在邓小平共同富裕政策的指导下,我国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同时,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差距也明显加大,越来越明显的地区间的差距,严重影响到社会的稳定、民族的团结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继承毛泽东、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通过协调发展来达到共同富裕的思想。江泽民指出:“解决地区发展差距,坚持区域协调发展,是今后改革和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十四届五中全会贯彻了江泽民同志的思想,做出了“坚持区域经济协调,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的战略方针。1999年6月,在西北五省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座谈会上,江泽民同志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西部大开发”,就是对邓小平“先富帮助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并设计了“新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使全国人民都能过上比较宽裕的小康生活,并逐步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
胡锦涛更加明确地指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是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2004年,民族自治地方人均生产总值只有全国平均数的67.4%,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全国平均数的71.4%。从这个情况看,民族地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我们要采取更加得力的政策措施,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逐步缩小发展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富裕。这是党的民族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也是加强民族团结、巩固祖国边防、维护祖国统一的必然要求。”[8]
三、共同富裕是实现各民族平等的基础
孙中山的民族平等思想在辛亥革命前后有很大变化。辛亥革命前,孙中山将“反满”作为民族主义的旗帜,但是,这并不是出于狭隘的种族复仇,而是反对甘为列强的“鹰犬”、出卖国家主权[9]的满族贵族建立的腐朽政权,争取中国人和外国人平等,不做外国人的奴隶。[10]孙中山倡导革命“排满”,既是为了谋求去除国内各民族之间的不平等,同时也是为了去除中华民族与列强之间的不平等;在革命“排满”口号的背后,正体现了孙中山对民族平等的执着的追求。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倡导“五族共和”,强调各民族在政治、宗教和经济上都应享有平等地位和平等权利。他在众多场合强调,“今日中华民国成立,汉、满、蒙、回、藏五族合为一体,革去专制,建设共和,人人脱去奴隶圈,均享自由平等之幸福——界无分乎军、学、农、工、商,族无分乎汉、满、蒙、回、藏,皆得享共和之权利,亦当尽共和之义务。”[11]又说:“政治既经改良,不惟五族人民平等,即五族宗教亦平等。”[12]到了晚年,孙中山又提出建设“一大中华民族”的思想。同时,孙中山还借鉴列宁的民族理论,提出了“民族自决自治权”。
孙中山还提出了世界各民族要平等相处,共同发展繁荣的思想,“中国如果强盛起来,我们不但是要恢复民族的地位,还要对于世界负一个大责任。”这一大责任是“我们对于弱小民族要扶持他,对于世界的列强要抵抗他。如果全国人民都立定这个志愿,中国民族才可以发达。若是不立定这个志愿,中国民族便没有希望。我们今日在没有发达之先,立定扶倾济弱的志愿,将来到了强盛时候,想到今日身受过了列强政治经济压迫的痛苦,将来弱小民族如果也受这种痛苦,我们便要把那些帝国主义来消灭,那才算是治国平天下。”世界各民族平等相处,共同发展繁荣,“便是我们民族的真精神”。[13]孙中山没有机会将他的民族平等思想运用到中华民国的建设之中,但是其民族平等的思想对后世影响颇大,尤其是孙中山倡导的“一大中华民族”之思想,对现今更具现实意义。
新中国建立之后,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主张各民族平等,周恩来就多次指出各民族是平等的,“我们对各民族既要平等,又要使大家繁荣。各民族繁荣是我们社会主义在民族政策上的根本立场。绝不能说这个民族是优越的,那个民族是劣等的,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种族主义的想法。”然而,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经济、文化方面事实上的发展不平衡等今天还存在,我们就需要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建设,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国家。“建设这样的祖国,就是我们各族人民团结的共同基础”,也是真正实现各民族平等的基础。[14]
李维汉同志也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民族问题方面的任务因此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即已不是要帮助各少数民族从民族压迫制度下争取解放,而是要帮助他们彻底实现民族平等”。“当民族区域自治和民族民主联合政府已经普遍推行,民族平等权利已在各方面实现,还不等于根本解决了民族问题。民族问题的根本解决,有待于改变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各少数民族在政治上、经济上和文化上的落后状态。这种落后状态,使各少数民族在享受民族平等权利时,不能不在事实上受到很大的限制。斯大林同志把这种情况叫做‘事实上的不平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族政策,不仅在于保障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平等权利,而且在于帮助各少数民族发展其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的建设事业,使能逐步地改变其落后状态,逐步地达到事实上的平等”。[15]
1980年,邓小平同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谈话时强调:“在西藏,要使生产发展起来,人民富裕起来,真正去做也不难。只有这件事办好了,才能巩固民族团结。”[16]民族问题,归根到底要靠发展经济来解决,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处理民族地区的各种问题,都必须牢牢掌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要千方百计地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逐步缩小民族之间的发展差距,逐步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17]
小结
孙中山先生用了毕生的精力探索解决中国问题,从驱除鞑虏、五族共和到融为一个中华民族,强调各民族为一体、平等、发展,并指出了民族发展繁荣的道路,平均地权、发展国家资本主义,通过民生主义最终来实现国家的富强。孙中山先生的思想虽然受到时代的很大局限,却探索出了一条民族繁荣、国家富强的方向性的道路。
时值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之日,孙中山先生不断探索的精神、为革命事业奉献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1]《临时大总统宣言书》.1912年1月1日
[2]孙文:在中国国民党本部特设驻粤办事处的演说(1921年3月6日).
[3][4]孙中山全集[M].第1卷.北京:中华书局,1985.228.
[5]毛泽东选集[M].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邓小平文选[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63.
[7]邓小平文选[M].第3卷.337.
[8]胡锦涛.《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2005年5月27日.
[9]孙中山全集[M].第1卷.234.
[10]孙中山集外集[M].44.
[11]孙中山全集[M].第2卷.451.
[12]孙中山集外集[M].65.
[13]孙中山全集[M].第9卷.253-254.
[14]周恩来选集[M].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263.
[15]李维汉.统一战线问题与民族问题.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508-510.
[16]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论述专题摘编.
[17]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上的讲话.1993年1月.
D61
A
1009-6981(2011)04-0011-04
2011-09-15
陈新海(1964-),廊坊师范学院教务处副处长、教授,从事清代和近代史研究;方召盟(1969-),廊坊市地震局高级工程师,从事防灾研究。
[责任编辑 吴 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