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民族意识教育研究
——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例
2011-08-15张丰清
张丰清
(华南农业大学,广东 广州 510642)
·政治学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民族意识教育研究
——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例
张丰清
(华南农业大学,广东 广州 510642)
《概论》课教学中的民族意识教育是引导学生认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切入点,有利于引导学生认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方法,有助于引导学生认知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与现实作用。《概论》课教学中的民族意识教育可围绕着重温独立自主方针,坚持中国特色道路;坚持“一国两制”构想,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继承先辈未竞之业,实现民族全面复兴等方面进行。要将民族意识教育有效地贯穿于整个《概论》的教学过程,需要根据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多种媒体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实现课堂教学校内外的“延伸”和“拓展”。
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民族意识教育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解放战争和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具有的浓郁的“中国特色”或“中国特点”,使它具备了培育学生民族意识的重要功能。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的教学中,需要着力渲染、展示其民族特色,通过对其民族特色的充分展示,强化对学生团结统一、奋发图强的民族意识教育。
一、民族意识与民族意识教育
所谓民族意识,就是同一民族的人具有共同的民族观念,有彼此一体、休戚与共的感觉以及在一定文化传统积淀下形成的共同心理素质和精神基础。中华民族在悠悠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团结统一、自觉认同的民族意识。民族意识是产生民族向心力、凝聚力的源泉,是维系这个古老民族精神家园的根。它突出地表现为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祖国富强的强烈愿望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及抗击强暴、自强不息、英勇不屈的民族气节。在中华民族饱受屈辱的近代,这种民族意识一度转化为凝聚中华民族成员谋求自救的强大精神力量和最有效的社会动员资源。
本文所说的民族意识教育,主要指对大学生进行的包括民族观念、民族精神、民族责任感、民族自信心、民族历史文化传统等民族共同价值观与共同心理素质的引导与培育,是对大学生民族意识进行有目的性的、系统性的培养。民族意识教育可以帮助青年学生将对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核心价值等重要内容从自发性的认识上升为自觉性的认识,从零碎的感知上升为整体的认知,养成大学生对于国家民族的核心价值观的高度认同感和对民族复兴的强烈责任感与自信心。
二、民族意识教育对于《概论》教学的意义
《概论》是一门史论结合、以论为主的课程。民族意识教育是《概论》课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中华民族摆脱了百年的屈辱,找回了原有的自尊、自信与自豪,激活并有效提升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这为民族意识的培育创造了条件,提供了重要素材。《概论》课通过对中华民族革命、建设、改革各个阶段历史成就的讲解和展示,尤其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中包含的民族自尊、民族自强、民族团结等民族意识的剖析,能够让大学生对坚持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实现民族复兴中的重要性有更加深刻的体认。因此,不向学生全面解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蕴涵的民族意识,就难以真正实现《概论》教学的基本要求。如何将民族意识教育贯穿于《概论》课,是应当引起每一位《概论》课教师高度重视和认真思考并落实的问题。
近年来广东省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进行连续跟踪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思想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他们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信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和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这是我们长期以来坚持民族意识教育的有力见证和良好效果。然而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和满意度的调查结果都显示“一般”。这说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对大学生进行民族意识教育方面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新的时代赋予着民族意识教育以崭新的内容,为了增强民族意识教育的实效性,就要拓展其教育途径和方式,在《概论》课教育中进行民族意识教育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民族意识教育是引导学生认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切入点
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时代已赋予民族意识以崭新的内涵。民族意识不仅体现为维护民族独立、民族尊严的力量,它更体现为促进民族团结统一、寻求民族富强道路、实现民族复兴目标的强大动力。要想通过《概论》课引导学生加深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认知,就需要抓住民族意识教育这个重要的切入点。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优秀典范,又包含了中华民族的追求指向:一方面,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而作为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优秀典范,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者不但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而且坚持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为借鉴,提出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另一方面,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以毛泽东、邓小平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寻中华民族独立、富强道路的理论结晶,它们饱含着中国共产党人对民族富强事业的忠诚,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富强与振兴伟业的强烈愿望。因此,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仅是批判地继承了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结晶,也是批判地继承了一代代先进中国人救国救民方案与理论的集大成之作。其中反抗殖民压迫、恢复民族自尊、实现民族自强和人民富裕的爱国情怀贯穿了《概论》的始终。教师在阐释《概论》史论的过程中通过渗透出中国共产党人的民族情感和爱国情怀进而撞击青年学生的爱国之心,则可从心灵深处唤起学生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和自觉认知。
2.民族意识教育有利于引导学生认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方法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把马列经典文献中深奥的思想用本民族文化的语言、思维方式通俗而又生动地表达出来,并使其融汇到中华民族文化之中,展示了特有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十分注重中国问题的特点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土化问题。1938年毛泽东就率先向全党提出了“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的历史任务,强调“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1](P534)。为此,他号召一切有研究能力的共产党人,都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总结和继承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毛泽东、邓小平等中共领导人著作,都采用了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中国特有的思维方式、语言表达形式,通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生成和发展,显示了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使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得到了生动、鲜明的体现。在《概论》教学中阐释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表达方式中的这种民族特色以及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具体方法,就是向学生解读中共领导人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中学习和运用外来文化、西方理论的思维路径和方法。这有利于我们在面临西方强势文化冲击背景下,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各种西方思潮和理论,有利于引导学生认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方法。
3.民族意识教育有助于引导学生认知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与现实作用
通过《概论》教学全面、精确地诠释并充分肯定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蕴涵的民族意识、民族特色,有助于引导大学生自觉认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作用。在民族发展的历史中,理性的民族总是努力致力于民族精神的构建,民族共同心理的培育,以形成共同的文化和民族意识,作为民族繁荣延续的精神支柱。在中华民族独立和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通过充分吸收团结统一、奋发图强民族意识和自强不息民族精神的有益成分,已内化为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和20世纪以来中国思想发展的主脉。曾经长期遭受殖民侵略压迫的中华民族已经成为昂首阔步、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伟大民族了。而中华民族重新崛起的力量,不是来自别的地方,而是团结统一、奋发图强民族意识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来自中华民族的当代精神支柱——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通过民族意识教育还将有助于引导学生认识到:面对外来文化和新生文化愈演愈烈的势头及其对各领域强有力的渗透,中华民族必须与时俱进地构建与时代相适应的现代精神——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面向21世纪民族精神的探索和重建,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仍将具有重大的意义与价值: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和西方经济、政治和文化浪潮的强大冲击和深层渗透,无论是中国传统民族精神还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和冲击,在部分人心目中甚至还有被边缘化的倾向。这使得一部分人在民族心理和精神信仰上出现了危机感。古代文化精神传统总体上呈式微之态,当代中国的民族精神已经成为相互融合、碰撞、冲突的矛盾体。因此,只有用吸取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民族精神精髓的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占据政治生活与意识形态领域的基础与主导地位,中华民族才能在未来的融合、碰撞、冲突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概论》课堂民族意识教育的内容构造
通过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概论》课的民族意识教育可围绕以下几方面进行:
1.重温独立自主方针,坚持中国特色道路
独立自主方针不仅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支主脉,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与建设的长期艰苦斗争中形成的具有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立场和利器。凭着独立自主方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华民族一扫千余年来文弱不武的积习和自卑奴性的固疾,战胜了一系列艰难困苦。新中国建国伊始,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领导人又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与立场。在此基础上,邓小平根据对新时期国际形势变化的最新判断,提出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邓小平指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中国人民珍惜同其他国家和人民的友谊与合作,更加珍惜自己经过长期奋斗而得来的独立自主权利。”[2](P3)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深入,特别是加入WTO以后,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显得更为迫切:如何继续运用独立自主方针指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坚持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但又稳妥地进行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这是中华民族每一个成员都应该认真加以思考的现实问题。作为《概论》课教师,现实的问题就是如何让每一位关心民族前途命运的青年大学生将独立自主原则与建设、振兴中华民族的现代化实践结合起来,坚持适合中国国情,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现代化建设道路,永远保持民族的自尊、自信和自强。
2.坚持“一国两制”构想,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由于历史的原因,香港、澳门曾被外国长期侵占,台湾与大陆分隔。建国后不久,中国共产党便提出了“和平统一”的设想及“一纲四目”主张。在祖国统一问题上,新时期邓小平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伟大构想。按照“一国两制”构想,香港、澳门已经顺利回归。实现两岸统一的进程到了新的阶段。但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控制与反控制、渗透与反渗透、分裂与统一的斗争仍将长期继续,特别是涉及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及祖国统一大业等问题时,中华民族的每一个成员都应该坚持“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作主张,自己来处理,不容许任何帝国主义国家再有一丝一毫的干涉。”[3](P1465)面对别国干涉,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只有将这种追求团结统一的民族意识根植于全民族每一个成员的心灵,它才能转化为崇尚、维护祖国统一的价值取向,才能转化为反对别国干涉、反对“两个中国”、“一中一台”、“一边一国”等分裂论调和行径的强大动力。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关于实现彻底的民族独立、维护祖国统一的思想,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明确这些内容,并结合两岸的现实状况来进行讲解,既有历史感,又有针对性,能够激发学生维护祖国统一的情感。
3.继承先辈未竞之业,实现民族全面复兴
在近代历史上,中国官僚政府腐败无能,经济技术落后,致使中华民族处处被动挨打。在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下,中华民族取得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伟大胜利,建立了独立自主的主权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就围绕巩固发展新中国经济,这一为民族复兴奠定经济基础的目标,开始探索一条不同于苏联的社会主义强国之路。这一时期的艰辛探索取得了相当的成就并为此后的继续探索打下了坚实基础。在新的历史时期,新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了第一代共产党人的未竟之事业,逐步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强国之路。如何沿着这条强国之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每一位中华民族成员的历史责任,更是青年大学生所肩负的光荣历史使命。应该通过《概论》课教学,努力使每个青年学生都意识到:当今世界局势变化急剧,欲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继续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巨大的贡献,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每个人都应该继承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未竞之业,胸怀民族危机感和责任感,一心一意为近代以来中国人孜孜以求的宏伟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
四、《概论》课民族意识教育的教学方法阐释
要将民族意识教育有效地贯穿于整个《概论》的教学过程,还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多种教学媒体和资源,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1.根据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由于《概论》课的内容较多,包括15章共47节的教学内容。全书的第一部分是总论,概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和精髓;第二部分主要讲述毛泽东思想中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和经验;第三部分讲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相关理论及实践问题。各个历史时期,各个方面的内容不一样,侧重点也不同,教学方法也必然是多样、灵活的。如在讲授毛泽东思想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历史时,可以教师讲解为主。通过讲解让学生充分了解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关系,以展示其民族特色和风格。授课教师也可以结合毛泽东、邓小平等领袖人物的人生经历,对大学生进行民族忧患意识、自强不息精神教育。对于有些热点问题:如,祖国统一问题,外交关系问题等,则可以选择个别学生作主体发言,围绕主体发言其他学生进行辩论的方法。通过辩论,既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概论》的主动性、积极性,又激发他们关心祖国统一和维护民族利益的热情。
2.充分利用多种教学媒体和资源,实现课堂教学的校内“延伸”和“拓展”
《概论》教学中,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实现课堂教学的校内“延伸”和“拓展”。使用课件与教师讲解相结合,向学生全方位展示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独立、解放、发展的历史进程。在课程教授过程中,穿插利用网络教学资源、音像背景资料,较全面地展示建国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和现实社会的发展动态,对学生进行生动、形象、直观、具体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可以通过征文、演讲、辩论、主题班会、党团组织活动等,在潜移默化中强化《概论》的民族意识教育。还可以借助校园的BBS论坛等网络表达平台展开讨论,如北大“北大末名”、清华“水木清华”、人大的“天地人大”、中山大学的“逸仙时空”、华南农业大学的“红满堂论坛”等。除此之外,国内一些著名的论坛,如人民网上的“强国论坛”、“西祠胡同”—“强国之路”、“西陆社区”—“祖国论坛”等,也都是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宣扬中国民族意识的重要网络平台,可以加以利用。
3.充分利用当地历史文化资源,实现课堂教学的校外“延伸”和“拓展”
除校园内的教学、论坛之外,还应该利用《概论》课的实践课带领学生实地参观各地能够展示民族传统精神的历史文化资源。以广州为例,就可以充分利用三元里抗英、黄花岗起义及黄埔军校旧址等历史文化资源,组织学生参观考察并围绕这些教育基地在民族危难历史时期曾经的辉煌进行辩论,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条件允许时,还可以利用假期和课余时间,组织和引导大学生从事社会实践活动,深入到深圳等改革开放样板地区参观考察,使他们亲身体验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感受社会主义建设的强劲步伐,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及振兴中华、造福人民的责任感。
[1]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责任编辑 汪志强)
D6 20
A
1671-7155(2011)01-0045-04
张丰清(1967-),男,湖南炎陵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华南农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共产党思想史。
2010-09-28
10.3969/j.issn.1671-7155.2011.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