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高校贫困生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2011-08-15张琳禹旭才
★张琳 禹旭才
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高校贫困生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张琳 禹旭才
以科学发展观为视角全面探讨贫困生问题的表现特征,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高校贫困生问题解困的原则、方法与制度,形成系统、全面的解困模式。
科学发展观;贫困生问题;原则;对策方法
随着我国经济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贫困家庭子女有机会进入大学接受教育,高校贫困生问题也越来越成为家庭关心的焦点,社会关注的热点,学校发展的难点。帮助贫困大学生摆脱困境、完成学业、全面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国”和“人力资源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高校贫困生问题的主要表现
1、思想上。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一些贫困生由于长期处于生活艰难的体验中、长期挣扎于物质匮乏中,幸福感缺失或认为金钱就是幸福,缺乏正确的价值观。近年来,随着国家资助力度的加大,一些贫困学生出现了等、靠、要的消极行为,功利心理和攀比行为抬头,遇到困难总希望得到政府和学校的帮助,缺乏积极进取、自强自立的人生态度。
2、经济上。经济困难是高校贫困生问题最直接的表现。由于社会经济城乡与区域发展不平衡,家庭阶层经济不均衡或突发事件等因素的影响,高校贫困生家庭收入不高或者负担过重,贫困生无力支付学费或者支付学费很困难,他们的基本生活没有保障或者每月的生活费很少。尽管政府和学校的资助较好地缓解了贫困学生的经济困难,但对于真正困难的学生来说,学费、生活费等压力仍然影响着贫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同学间家庭和消费情况的差别,更容易使贫困学生产生囊中羞涩的失落感。
3、心理上。由于贫困生特殊的家庭环境、成长经历与社会认知,他们的心理困扰表现突出,主要有:一是自卑心理;二是焦虑心理;三是沮丧心理;四是掩饰心理;五是狭隘心理。
4、能力上。贫困生多数来自农村或弱势家庭,受自我认知、家庭环境、教育质量等因素的影响,其思维力、创造力、语言交际、实践能力等有所欠缺,参加集体活动少,人际交往圈子小,学习竞争力弱,直接影响其学习能力和交际能力的提高。受综合素质、经济条件、社会资本、精力分配等条件的局限,贫困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环境生存能力、决策组织能力、管理实践能力都受到一定的制约,直接影响其就业能力和生存能力的提升。
二、解决高校贫困生问题的主要原则
1、以人为本的原则。从贫困生的成长成才需要出发,尊重其主体地位,始终把实现、维护、发展贫困生的根本利益和成长成才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既要关注贫困生的物质匮乏和身体健康,也要关心贫困生的精神渴求和心理健康。既要促进贫困生的潜能和人格的发展,又要提升贫困生的生命价值和尊严。要充分发挥贫困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创造性,增强贫困生的主体意识和自我发展能力,充分关注贫困生的个性特征,实行个性化的解困策略,提高解困的效果。
2、全面发展的原则。既要关注明显的贫困生,也要关注潜在的贫困生;既要关注特别的贫困生,也要关注一般的贫困生;既要关注积极的贫困生,也要关注消极的贫困生。要以全体贫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促进贫困大学生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综合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人生价值观与健康人格的全面协调发展,促进贫困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促进贫困生的全面发展,本质上是促进学生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这是高校贫困生解困的目标原则。
3、统筹兼顾的原则。从解困主体看,政府、社会、家庭、学校、贫困生本人、同辈群体要积极参与,充分发挥政府统筹、社会帮助、学校主导、家庭负责、学生自主自强的积极作用,统筹兼顾贫困生与非贫困生之间的关系和利益,不同贫困程度的贫困生之间的关系和利益。从解困途径看,要以解决经济困难为基础,以解决“思想困惑”和“心理困扰”为辅助,实现解决“能力困窘”、“责任困境”等方面为重点。从解困方法看,要协调经济与文化、物质与精神、生理与心理、现实与网络,教育与自我教育等具体方法的关系。这是构建高校贫困生解困模式的方法原则。
三、解决高校贫困生问题的主要方法和对策
1、加强资助管理,解贫困生“经济困难”
完善奖、贷、助、补、减等资助体系,充分发挥政府、社会、高校的积极作用,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增加教育经费,倡导社会公益组织和个人捐资助学,构建以勤工助学为主的贫困生自助体系,帮助更多的贫困学生摆脱经济上的困难。完善各项资助制度,从贫困学生的认定与有效甄别,到资助的程序与分类跟踪,逐步规范管理,理顺运行机制,确保资助客观公正,提高现行资助政策的运行效率,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资助体系。
2、加强思想教育,解贫困生“思想困惑”
政府要改善社会环境,学校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过主题班会、优秀大学生或贫困生报告会、征文、演讲、辩论、观摩励志影片等校园文化活动引导贫困生正确看待贫困和社会现实,树立艰苦奋斗的人生态度,培养自立自强的人生境界,培养奋发进取的人格品质。加强资助工作队伍建设,倡导爱心、耐心、细心、热心和责任心,提高其工作能力,增强服务育人的实效。
3、加强心理辅导,解贫困生“心理困扰”
高校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加大资金投入,完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提高辅导员心理辅导能力,利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心理咨询、团体辅导、个体引导、危机干预、宣传教育、“暖心”工程等心理健康教育与实践活动让贫困生了解个性特征及心理发展规律,掌握调适心理问题与消除心理障碍的方法,学会主动改变自我的不良认知,特别是对贫困、对自我、对社会的认知,提高情绪管理能力,提高耐挫力和适应压力的能力,引导贫困生敢于挑战自我,战胜自卑,鼓励贫困生增强自我效能感,扩大人际交往,提高心理素质,培养健全人格。
4、加强能力开发,解贫困生“能力困窘”
我们要利用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实习、社会实践等方式加强贫困生的能力开发,激发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改进学习方法,全面提升学习能力。加强贫困生的就业能力开发,引导贫困生了解自我个性特征和社会职业要求,改变就业观念,定向职业目标,规划职业路径,提升综合素质,提高求职技巧,促进贫困生成功就业。加强贫困生交际能力开发,引导贫困生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积极主动参加社团和校园文化活动,扩大交际范围,改善交际心理,掌握交际技巧,提升贫困生沟通能力。加强贫困生生存能力的开发,鼓励贫困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广泛涉猎各科知识,注重理性思维和感性品质的提升,注重独立思考能力、时间管理能力、合作竞争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和开发。
10.3969/j.issn.1009-2293.2011.01.019
G41
A
1009-2293(2011)01-0064-02
张琳,湖南科技大学学生工作处副教授。邮编:411201
*本文系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高校贫困生问题与解困模式研究》(09B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