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会意字中解读中国古代文化
2011-08-15安阳师范学院人文管理学院
安阳师范学院 人文管理学院 厉 芹
从会意字中解读中国古代文化
安阳师范学院 人文管理学院 厉 芹
我国的汉字诞生于先民从蒙昧走向文明之时,它是华夏民族文明的曙光。汉字真实地记录了古人的日常生活、社会活动、道德准则等内容。其中,会意字以它独特的成字方式,反映着中国古人思想发展、认识世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折射出灿烂的中国古代文化。
一、从会意字看中国传统农业文化
中国农业的产生和发展迄今约有近万年的历史,中华民族的生息和繁衍、文明和进步都与农业有着血肉联系。同农业有关的汉字鲜明地保留了中国农业文化的发展轨迹,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由渔猎社会到农耕社会的生产方式、劳动工具的变化等。
1.获。“获”在甲骨文中为“只”的繁体字,上方是“隹”,代表一只鸟,下方为“又”, 代表一只手,像是一只鸟被抓住了。先民以“手”代表人,以“隹”代表鸟兽,通过“以手持隹”这一具体形象表,示捕获的意义。后来“获”左边又添加了一只“犬”,表示在田猎时由猎狗去捉拿受伤的鸟兽。“获”字的整体形象把古人打猎时的情形描绘得惟妙惟肖。《吕氏春秋·贵当》:“狗良则数得兽也。”说的就是有一条训练有素的猎狗,就会屡次获得猎物。《诗经·小雅·巧言》:“跃跃狡兔,遇犬获之。”可见猎狗在古代先民的狩猎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2.牢。《说文解字》(简称《说文》):“养牛马圈也。从牛,冬省。取其四周币也。”“牢”在古代指养牛马等牲畜的地方,甲骨文“牢”的形体外部为牲畜圈周围的护栏的象形,中间的“牛”是牲畜的代表。牛、羊、马这些远古时期的野生动物经过先民的驯养以后,或用于耕地,或用于载物,或用于人们的衣食所需,或成为祭祀宰杀的牺牲,可见牛、羊、马等牲畜在人们的精神和文化生活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
二、从会意字看古代服饰文化
古人的穿戴方式受到本民族社会文化和生产方式的制约,而这种生活和活动状况往往可以从汉字蕴涵的意义中体会出来。
1.表。《说文》:“从衣从毛,会意。”“表”的本义是指裘有毛的一面,古人穿衣服,皮子有毛的一面在外,所以“表”字从“衣”,在“毛”上示意。之所以这样穿着,据说是为了避免淋湿皮革。《礼记·玉藻》:“表裘不入公门。”所谓“表裘”就是皮子有毛的一面在外面,正是“表”的本义。后来引申为上衣,《庄子·让王》:“子贡乘大马,中绀而表素。”“表素”即穿白色的外衣。古人穿着皮衣,而且以衣服的颜色和种类来分等级:帝王的衣服用狐白皮,诸侯用狐黄皮,大夫用狐青皮,右侍用虎皮,左侍用狼皮,士用羔皮,庶人用犬羊之皮。这些其实与先民的渔猎生活有关,也是历史文化、社会文化的镜像。
2.冠。“冠”由“冖”“元”“寸”三字合成,“冖”今俗称秃宝盖儿,像是盖在头上的一块布帛,是今天帽子的雏形;“元”是一个站立的人,其本意是人的头;“寸”指手,整个字意为手拿帽子戴在头上。古人流行“冠礼”,“冠”是一般贵族男子所戴的普通的帽子,《礼记·曲礼上》:“男子二十,冠而字。”男子二十岁就成年了,由父亲在宗庙主持冠礼,加冠的同时表字另取别名。宋濂《送东阳马生序》:“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说的是成年后越发地仰慕圣贤之道。戴冠不仅是成人的标志,身份的标志,也是一种装饰。据史料记载,清代以前古人不戴冠的只有小孩、平民、罪犯、异族这四种人,该戴冠不戴冠是非礼的。《说文》:“冠有法制。”古人甚至有“不冠不见”的传统,如《后汉书·马援传》里就记载了马援未做官时“敬事寡嫂,不冠不入庐”的故事。
三、从会意字看中国古代女子的社会地位及婚姻习俗
“女”在甲骨文中为一个跽跪的人形。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古人家居的姿势,并不像现代人那样坐在凳椅上,而正是“女”字初形所描摹的那样,双膝着地,臀部压在脚后跟上,这便是古人的坐姿——跽。之所以描画其跽跪之姿,正是强调妇女居家操持家务的特点。而女子既然退出生产领域而专事家务,则不得不倚赖男子,从此古代妇女受奴役受欺侮的命运便揭开了序幕。
1.奴。《说文》:“奴、婢,皆古之罪人也……从女,从又。”所谓罪人就是奴隶,“又”就是手。从字形看就是一只手抓着“女”,即在战争中被俘虏的女子。原始社会部落之间的战争,胜利一方把从失败一方俘虏的男子杀掉,而把俘虏的女子分给自己一方的男子做奴婢,这个“奴”兼有性伴侣的身份。最初的奴隶只有女性,故“奴”字从“女”。后来奴和婢连用称为“奴婢”,即侍女,地位仍然是低下的,供主人使唤。
2.娶。《说文》:“取妇也。从女,从取。”所谓“取妇”就是用武力“抢老婆”的意思,“取”与“女”会意为把年轻的女子抢到自己的身边做妻子。“取妇”透露出古代婚俗中存在着掠夺婚姻,即抢婚这样一个严酷的现实。在古代,每当部落或是民族间发生战争,妇女就成了被掠夺的对象,抢来的妇女或是作为奴隶或是作为妻妾。而这种抢婚的习俗在我国一些少数民族中保留至今。
四、从会意字看古代的祭祀文化
中国古代除了有自然神崇拜、图腾崇拜外,还有鬼神崇拜、祖先崇等。古人特别重视祭祀,《礼记·祭统》中记载:“礼有五经,莫重于祭。”五礼指吉、凶、宾、军、嘉,其中吉礼为祭祀礼仪。这句话是说礼有五种,但都比不上祭礼重要的。《左传》也有这样的记载:“国之事在祀与戎。”意指国家的兴衰成败在于祭祀礼仪执行得如何和国防是否牢固。可见祭祀在古人生活中的地位,这种祭祀传统在文字中也有所反映。
1.俎。《说文》:“礼俎也。从半肉在且上。”“俎”是古代祭祀陈置牲口的礼器。“仌”是祭品牛羊肉倒放的图形。《左传·隐公五年》:“鸟兽之肉不登于俎。”就是说鸟兽的肉不能放在俎上,即不能放在祭器上,由此可见这种礼器的庄重。我国古代有专门用于祭祀的牲畜,牲畜的种类和多少与祭祀的级别有关。“少牢”指祭祀中用的猪羊,而“太牢”指猪牛羊。《王制》曰:“天子社稷皆太牢,诸侯社稷皆少牢。”“俎”后来由专门盛放祭祀用品的器具引申为砧板,例如《鸿门宴》中“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用来形容情况危机,已成为别人案上之肉。
2.奠。《说文》:“奠,置祭也。从酉。酉,酒也。下其丌也。《礼》有奠祭者。”甲骨文中“酉”表示酒,下面一横表示垫酒樽的器具,加符象事,意为用酒祭鬼神。古代祭祀时不仅用肉作祭品,而且还祭之以酒,这在古代文献中亦有记载。《左传·僖公四年》中齐桓公率领诸侯联军伐楚,其中一条主要的理由就是“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供,无以缩酒”。句中“缩酒”就是祭祀时的一种仪式:把酒倒在束茅上往下渗,就像神饮用了一样,表示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