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道德氛围的建构策略
2011-08-15杨之毛
杨之毛
(湖北师范学院文理学院,湖北黄石435003)
高校道德氛围的建构策略
杨之毛
(湖北师范学院文理学院,湖北黄石435003)
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高素质人才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当代大学生道德水平的现状出发,综合各方面影响因素指出了高校道德氛围亟待解决的现状及建构一个优良的道德氛围的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从老师、学生、学校(或社会)等各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建构策略。
高校道德氛围;建构;必要性;具体策略
一、引言
高校道德氛围,是高校内的教师、学生和其他工作人员等主体,在道德实践中通过道德互动和道德感染,形成的笼罩于整个校园并对高等学校成员的道德行为构成影响的某种精神、心理的气氛和情调。我国是一个重视德育的国家,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体现时代要求的新的道德观念相融合,成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发展的主流。随着教育改革的持续和深入,学校德育从理念到方法也正在经历着深刻的变化,学生品德培养被高度关注。特别是在一些高校,这种道德氛围的存在使作为道德主体的高等学校成员在面临道德决断时,能够感受到某种心理气氛,并构成了对行为主体的心理定势和心理倾向监督。
但是,在高校道德氛围的建设方面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众多,但高校学生所处生活环境中的道德氛围如何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现在高校因道德问题而犯罪的事件越来越多,这使得我们不得不对这一问题加以关注。所以,如何建构良好的高校道德氛围也成为当代高校亟须解决的问题。
二、高校道德氛围建构的必要性
(一)高等学校道德氛围的营造是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大学生道德社会化,一方面需要学校硬性的道德课程体系和管理体系,另一方面还需要良好的学校道德氛围作为道德社会化必要的软环境。道德氛围主要是依赖特定环境主体中各个成员的道德精神、道德心理、道德态度相互作用、相互熏染融会而成,它是依赖于旁观者的精神状态和道德态度等直接反应而存在的。通过这种包含着一定道德期待和道德态度的无形的道德气氛,大学生可以进一步明确完善道德人格的方向,丰富道德心理体验,内化道德规范,辨别善恶是非,自觉实践道德良知,促进道德社会化的良性循环。营造有利的校园道德氛围,避免不良的道德氛围,将有利于大学生把内在的道德需要和外界的道德要求进行对比调适,积累道德经验,提高道德认知水平,调整道德心理,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合理选择道德行为,最终完善道德人格。
(二)高等学校道德氛围的营造对教师道德修养的提高有促进作用。道德氛围的存在实际上必然蕴含着时教师某种行为选择和行为品质的肯定和否定、赞许或批评、倡导或反对。从一定意义上说,一定的道德氛围就是一种特殊的道德劝诫和道德约束,它使教师必须把周围的道德舆论和自身的利益得失结合起来考虑,推动教师对自己的道德表现与应有道德素质进行对比自省和自控。优化高等学校道德氛围,有助于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家庭道德素质,有利于形成高等学校良好育人氛围和学术氛围,从根本上保证教育质量。
(三)高等学校道德氛围的营造对社会道德氛围的改善具有示范性和推动作用。作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交融荟萃之地,高等学校是实施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场所,是社会道德氛围的首善之区。社会对高等学校道德建设有着较高的期待。首先,高等学校的教育者是党的教育政策和方针的实施者和贯彻者,承担着教育培养国家所需高级人才的使命。在道德建设方面,他们应是高素质的传授者、倡导者和实践者;其次,大学教师是“社会文化的精英”,他们对学校内外的道德状况进行理性的思考和评判,体现着对真善美的追求,对道德理想的坚定信念;再次,高等学校的受教育者应当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大学生不仅要成为知识的人、经济的人、技术的人,还要成为合格的道德的人和政治的人。他们将作为高层次的管理者和劳动者,充实到社会各个行业、各个部门,其中相当一部分还将成为骨干,总之,高校道德氛围通过那些曾受其熏染的大学生的营造,表现出官德、医德、艺德以及作为一名普通公民的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道德,并间接地作用于整个社会。这种源自学校的道德影响力是广泛的、持久的、明显的。
三、如何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
(一)把教师师德的示范作用放在首位。大学教师的师德在学校道德体系中处于首要的核心地位。教师的道德素质和道德表现对整个高等学校道德氛围具有定向性、约束性和评价性。因此,营造和优化高等学校道德氛围首先应抓住教师师德这一关键环节。一是教师应加强道德自律。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良好的自身形象,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感和高尚的情操感化学生,在处理义与利、竞争与协作、公平与效率等方面的关系时应勇于道德实践,严于律己做出表率,坚决杜绝教学上、学术上的道德失范现象;二是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道德监督。教师要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同时不能放弃对他们的严格要求,尤其是在做人方面。大学教师的道德责任,不仅体现在认真授课,悉心指导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对学生道德优点的评判上。大学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尽量做到,使自己的道德标准和道德态度成为大学生分清善恶是非的重要参考。
(二)重视道德实践中大学生的德性养成。这是营造和优化高等学校道德氛围的重要环节和基本目的。在大学道德教育中,一味的道德信条和某种行为习惯的强制性灌输,往往会使学生不是盲目顺从,就是产生逆反心理,造成高校道德氛围的冲突与不和谐,难以形成道德氛围的良性发展。高等学校道德教育不能只停留在理论教育的阶段,而应建立理论性教育同体验性教育相结合的德育体系。道德实践是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重要方面,大学生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实践互动过程中才能进一步增进道德认知,丰富道德情感,培养道德良心,对道德行为进行有效调控。作为高等学校的主体之一,大学生对道德氛围的营造和优化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大学生是高等学校道德氛围的基本营造者。作为高校的主体,大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态度直接构成了校园道德氛围的内容和特色。他们能否在正确的道德理性的基础上产生深刻的道德体验,关系着校园良好道德氛围的最终形成;二是大学生是道德氛围影响的基本对象,对道德氛围的优化具有监视作用。高等学校道德氛围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从各个方面对大学生进行约束或激励,良好的道德氛围能扬善抑恶,不良的道德氛围抑善助恶。身处一定道德氛围的大学生一方面受其教育、熏陶,另一方面作为客体,他们对道德氛围具有反作用。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理性日趋成熟的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水平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心理。他们对道德现象的反感或好感、肯定否定或默许等道德心理取向,在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以及和学校之间,可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进行道德价值、道德态度的表达,从心理和行为角度对学校道德氛围的状况和水平做出反映。
(三)坚持集体主义原则,把高等学校道德氛围的营造和优化放在校园文化建设的突出位置。集体主义原则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骨架和导向,体现着社会主义道德的本质。在高等院校,管理也是教育。这已经是人们的共识。无论一个学校具有多少严密的规章制度,只要学校的管理不科学、不严密、不从服务师生的角度出发,一切良好的愿望都会化为乌有。
高校开展道德教育,首先要求有关管理人员提高师德水平,秉公办事,严格执行规章制度,以有利于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为根本宗旨,执行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校园道德建设,关键在于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素质水平。校园道德建设,还需要从关心群众的生活、解决群众的困难入手。领导干部思想道德素质高,就能够把握正确的方向,引导师生员工不断提高本校的思想道德建设水平。否则,就会把整个学校的思想道德建设引到邪路上去。
校园文化建设是高等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也是高等学校道德氛围形成和优化的重要载体。高等学校道德氛围的营造应从校园文化建设的多个方面着手。在智能文化方面,应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孜孜以求,提高教育质量,创造更多的科学文化财富。在物质文化方面应建设“文明、整洁、优美、有序”的校园环境,校园的一草一木、一事一物都能给人以真、善、美的启迪。在规范文化方面,应以“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道德规范为基础,追求更高层次的道德境界。在精神文化方面,应加强校内党风、校风和学风建设,加强校内官德、师德等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教育,真正实现教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其次,好道德氛围的营造,应善于选择并运用校园传播媒介。生活在信息时代的大学生面对的是一个开放的世界,社会丰富多彩,信息浩瀚多变。特别是互联网的一些特性,造成网上道德规范与传统道德规范、虚拟道德氛围与现实道德氛围冲突又并存,导致了许多新的伦理道德问题,容易使大学生在各种传媒造成的虚拟社会中迷失道德方向,不利于道德人格的养成。对此,高等学校道德氛围的营造应该积极主动、因势利导、扬长避短,通过开放式教育,营造规范的、活跃的、健康的校园道德氛围。除了进一步巩固完善德育课堂教育体系、科学施教、提高德育效果外,更要高度重视对各种传播媒体的选择和运用。服务青年才能取信于青年、赢得青年、影响青年。学校团组织要把对学生的自我服务与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在服务中实现育人。在服务工作中,既要满足学生学习成才的根本需求,也要照顾青年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切实维护青年学生的权益。
总之,高校道德氛围的建构需要老师、学生、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社会和学校重视了良好道德氛围的培养与建造,老师能够以身作则,起到示范作用,并时时刻刻教导学生,才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德性。同时,大学生在大学时期也应积极地参加各项有益于德性养成的道德实践活动并自觉地把这一优良品质贯彻到学习和生活中去,才能在大学和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得到升华。
[1]付长海,王少华.高校道德氛围的营造与优化[M].青年广场,2002.77-79.
[2]李伟强.中学学校道德氛围结构模型研究[M].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7,28(2):35-69.
[3]李款贞.创新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职业道德氛围[M].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8(10):57-59.
[4]李伟强,岑国桢.干预对学校道德氛围感知的影响[J].心理科学,2008,31(2):273-276.
[5]薛莉.民主与关心:良好学校道德氛围的双重基础[M].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5,18(6):38-67.
[6]李伟强.学校道德氛围心理学研究述评[M].巢湖学院学报,2007,9(2):125-128.
[7]李伟强,岑国桢,郭本禹.中学生对学校道德氛围感知的调查[J].心理科学,2009,32(2):278-280.
[8]魏明.以德治教——营造校园道德氛围[M].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02,22(3).
[9]刘书林.坚持集体主义原则,营造校园道德氛围[M].中国高等教育2001,(23):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