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英汉委婉语看中西文化心理差异
2011-08-15田南竹
田南竹
(安徽财贸职业学院,安徽合肥230601)
从英汉委婉语看中西文化心理差异
田南竹
(安徽财贸职业学院,安徽合肥230601)
英汉两种语言中都存在着大量的委婉语。委婉语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本文从分析英汉委婉语的角度出发,阐述了英汉委婉语折射出的中西方在等级观念、宗教信仰、价值观念上所存在的文化心理差异,并探究了这些差异的根源所在及其本质特征。
委婉语;文化心理;等级观念;宗教信仰;价值观念
一、引言
委婉语(euphemism)一词来源于古希腊语,它的意思是指用一定的语句来表达语言中粗俗、不雅或避讳的等不适宜直接表述的内容。委婉语既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它的产生、发展和变化都折射出了不同文化的深层内涵。
英语和汉语中都存在着为数不少的委婉语。虽然它们的使用有着相同的心理基础,如避讳心理、礼貌心理、褒扬心理,然而,由于地域、历史渊源、风俗习惯、思维方式等诸多不同因素,英汉委婉语所折射出的中西文化心理却大相径庭。
所谓文化心理,就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以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为基础,在历史文化传统与现实文化环境相互交融和作用下,文化内化于国民心理所凝结而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特征。[1]文化心理可分为表层、中层、深层三个层次。[2]其中,深层文化心理是“整个民族文化心理最具特色、最传统和最根深蒂固的部分,体现了文化的差异性和独特性。”[2]这一深层文化心理植根于世界各民族中,以一种无意识的方式控制和规范着人们的行为。
二、英汉委婉语折射出的中西文化心理差异
(一)等级观念的差异
英语和汉语中都有表达死亡的委婉语,汉语中有“驾崩”、“薨”、“卒”、“逝世”、“作古”、“过世”、“走了”、“捐躯”、“见阎王”、“一命呜呼”等委婉语。尽管这些委婉语表达的意思相同,但使用场合却有很大的区别,如:“驾崩”、“薨”和“卒”分别指古代的皇帝之死,诸侯之死和大夫之死;普通老百姓的死则用“过世”、“走了”。“逝世”、“作古”是死亡的雅称,用于尊敬的人。“捐躯”用于战士之死,且为褒义;坏人的死就用“见阎王”、“一命呜呼”来表达。但是,英语中表达死亡的委婉语pass away,the last sleep,never-ending sleep,pay one’s debt to nature,go to Heaven,go west,breathe one’s last相较于汉语来说,使用起来则比较容易,它们可以用于不同身份、地位、年龄、性别的人身上。
究其原因,我们不难看出,中国长期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倡导的“尊卑有别、长幼有序”的理念代代相传。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强调以等级制度教化社会,提倡人们树立长幼尊卑的家庭伦理观念和上下有序的国家行为规范。孟子进而提出了“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即父子、君臣、夫妇、朋友各种角色都要做好自己的本分,尽到自己的责任,这样才能维护社会的伦理纲常和等级制度。到了汉代,董仲舒把儒家思想概括为“三纲五常”,他还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口号,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统治思想。因此,儒家思想对中国人等级观念的文化心理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西方历史上虽然也存在过领主与附庸的等级制度,但这种等级制度是靠土地关系作为纽带建立起来的,土地关系不存在了,等级制度也就随之消失了。17世纪,英国哲学家洛克发展了古希腊哲学的自然法理论,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天赋人权”的思想,认为人生来都是自由和平等的,这种权利是由上天赋予的,追求自由和幸福是人的自然权利。美国的《独立宣言》中“天赋人权”被具体为生命权、自由权、生存平等权和幸福权等基本权利,个体享受平等权利的观念也变得妇孺皆知。同时,这一观念也渗透到西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家庭中,孩子可以直呼父母和长辈的名字;父母不能打孩子;孩子有决定自己事情的权利,父母不能强迫他们。社会生活中,无论年龄大小,职务高低,人人都享有法律赋予他们的权利,人们的等级意识淡薄。
中西方在等级观念上的差异还表现在对“礼”的不同理解上。中国的“礼”源于部族的祭祀活动。荀子对于“礼”产生的缘由是这样阐述的: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荀子·礼论》)在遵从儒学的中国古代,“礼”成为调整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也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根本所在。
中国自古讲究谦虚礼貌,这也是“礼”的内容之一。《论语·八佾》里说到:孔子每次到周公庙,每件事情都要请教别人。有人便说:“谁说他懂得礼啊?每件事情都要向别人请教。”孔子闻听此事,说道:“这就是礼啊。”中国人表达谦虚礼貌的一种方式就是在与人相处时遵循“卑己尊人”的礼貌原则。每每提及别人或别人相关的事物时,总是有意地进行褒扬;而谈到自己或自己相关的事情时,则总是有意地贬低。这种文化心理也体现在委婉语上,如“寒舍”、“卑职”、“拙作”、“大驾”、“贵姓”。而英语中用于表达礼貌的委婉语也仅仅停留在表现彬彬有礼、温文尔雅的个人素质的层面上,如请求时多用“Would you mind…?”、“Could you…?”。不仅如此,西方人对中国人的这一礼貌原则有些不能理解。在他们看来,褒扬别人并不需要贬低自己,这样就违背了西方所推崇的自我价值肯定的精神。
(二)宗教信仰的差异
英汉委婉语中有些委婉语来源于宗教。关于上帝的委婉语有the creator,the Most High,the Maker等,再比如英文中表示“死”的委婉语to return to dust,be called to God,be asleep in the arms of God,to pay the debt of nature,be taken to paradise,to cross the River Styx等都是来自于《圣经》或基督教。而汉语中的此类委婉语则源于佛教或道教,如佛教中的“圆寂、往生、升天、涅磐、转世”,道教中的“仙逝、归西、驾鹤西去”。
西方长期以来受到基督教这一单一宗教的影响,委婉语中涉及到宗教的内容大多与基督教有关,像devil的委婉语有the man in the oak,the Big D,Lord of the files等更是证明了这点。而中国的宗教多种多样,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因此也就出现了源于不同宗教的委婉语。佛教在中国已经存在了2000多年,是我国最早的外来宗教,佛教把禅修者面向的西方称为极乐世界,宣扬人死后就可以归向西方的极乐世界,所以“上西天”、“归西”等委婉语才应运而生。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有1800多年的历史。道教认为死亡是自然的事情。老子说:“人生,亦自然之物;人人有幼、少、壮、老之变化,犹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道家的最终目标是“得道成仙”,因此“登仙、仙逝、羽化”等表达死亡的委婉语都体现了道家思想。
(三)价值观念的差异
价值观是任何社会或文化中人们的行为规范、思维方式和道德准则。中西方在价值观念上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中国是一个以群体文化为主要文化特征的国家。中国人的群体意识来源于以农耕为主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使得中国人习惯于集体作业,从而造就了中国人的群体文化心理。[3]在群体文化中,长者是家族的核心成员,尊敬老人被认为是中国社会的传统美德。老人们并不惧怕说“老”,所以汉语中这类的委婉语并不多。相反,汉语词汇中却不乏一些带有“老”字的褒义词,如“老骥伏枥”、“老成持重”、“老当益壮”、“宝刀未老”、“老树新花”、“老有所为”等。但是,西方社会讲究个人奋斗和个人价值。此外,西方人崇尚独立自主,成年子女极少跟父母同住。在西方文化中,年老代表着孤单,且有“不中用”的寓意。因此,“老”是人们不愿意提及的。当然,这其中还有一个原因,年老则预示着自己与社会所尊崇的个人价值的实现相去甚远了。因此,“老”在英语中常常被senior citizens,elderly、advance in age,graybeard,getting on years所代替,构成委婉说法。
中西文化心理在价值观层面存在的另一个差异是人们对于金钱的态度。在西方文化中,贫穷意味着地位低下、生活困难、无知、落后,所以,在英语中,poor有许多委婉的表达方式,如be down and out,be less well off,in straitened circumstances,be in an awkward situation等。这些委婉语或多或少透视出西方社会的金钱观念。汉语中表达“贫穷”的委婉语不多,这与中国从古至今人们所追求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金钱观不无关系。
三、中西文化心理差异的根源和本质
中西文化心理差异是与中西文化的不同渊源息息相关的,西方文化有三个渊源:希腊文化、犹太教和现代工业主义,中国文化没有受到任何西方文化渊源的影响,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唯一外来要素是佛教。佛教在公元初由印度传入中国,与儒家、道家共同构成中国文化的三大主流渊源。
相较于西方文化,“中国文化中似乎并不存在西方式的个体灵魂观念,具有较强的非宗教性。这一点也许正是造成中西文化心理差异的根源所在。”[4]有了个体灵魂观念,就比较容易产生明确的“自我”(个体)疆界。换句话说,西方的个体灵魂观念不仅将人类同自然界明确的区分开来,而且也将自我作为个体同他人作为群体明确地区分开来。[3]因此,中西文化心理差异的本质就是:西方文化是个体文化,而中国文化是群体文化。
四、结束语
通过对英汉委婉语的分析,我们可以洞悉中西方在文化心理上存在的差异和造成这些差异的根源所在。这为我们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并存的大背景下弘扬本民族文化,加强国际间交流合作提供了帮助。
[1]赖招仁.试析中国文化心理对英语学习的影响[J].集美大学学报,2010.
[2]李柄全.文化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225.
[3]杨春苑.关于中西方文化心理的比较与思考[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4]顾嘉祖.跨文化交际——外国语言文学中的隐蔽文化[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