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译者英汉文学互译策略的选择

2011-08-15李伶俐何静令

关键词:归化英汉异化

李伶俐,何静令

(1.湖南城市学院外语系,湖南益阳413000;2.湖南城市学院大学英语部,湖南益阳413000)

文化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译者英汉文学互译策略的选择

李伶俐1,何静令2

(1.湖南城市学院外语系,湖南益阳413000;2.湖南城市学院大学英语部,湖南益阳413000)

翻译既是一个语言转换的过程,又是一个文化转换的过程。担负着翻译文化、传播文化这一中心任务的文学翻译更是如此。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译者的英汉文学互译实践中,英汉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文学文本的功能、文化全球化的读者认知大环境及相应的读者期待视野,中国译者的中国文化身份、应有的文化立场及传播民族文化与促进世界融合的翻译目的共同决定了中国译者要杂合使用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策略,但异化是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文学翻译策略选择的必然趋势。

文化全球化;文学翻译策略;杂合;异化

引言

翻译的表象是语言与语言的沟通,而实质则是文化与文化的交融。[1]虽然使用不同语言的人往往处于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但是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蕴,因此语言的可解必然意味着文化的可译。[2]

文学翻译主要指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的翻译。文学翻译除了要传意,还要注意保存原作的感情、韵味、意境和风格,达到原作的艺术效果,这样才算达到文学翻译的基本要求,才能使译文读者得到与原文读者大致相同的感受。文学作品中那些隐含着独特的民族文化信息的东西甚至成了该民族文化的一种表征。可见,文学翻译,多数情况下属于文化翻译,担负着翻译文化、传播文化这一中心任务。

在本文中,笔者以中国译者所做英汉文学互译为例研究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学翻译策略,以期探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影响中国译者在英汉文学互译中对翻译策略的动态选择及其发展趋势。

一、文化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译者进行英汉文学互译策略选择的理论依据

异化与归化是文学翻译研究中一对非常重要的范畴。在西方,20世纪70年代,当文学翻译领域出现文化转向时,归化和异化之争正式取代直译和意译之争,逐渐成为当今翻译理论的热门话题之一。查阅近几年期刊网上关于翻译策略之选择的文章就不难发现,围绕归化和异化之争,不同的学者运用不同的理论从不同的角度纷纷探讨影响译者翻译策略选择的主客观因素,提出许多关于翻译策略选择的不同主张。

历数国内外翻译理论,笔者对以下两种理论情有独钟。模因的概念使人们可以从新的角度来看待翻译活动的意义,也可以阐释翻译策略的选择。根据模因翻译论,归化策略是文化模因传播初期的必要阶段,异化翻译是文化模因传播发展的要求,所以杂合翻译则是模因复制和传播的趋势。协调理论作为一种指导人们在翻译实践中如何求同减异、作好沟通的翻译理论,其目的在于帮助解决翻译的操作与过程中两种语言间一切需待重新磨合与适应的问题,因此对于翻译实践中出现的相互悖立的要素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此外,协调的运用范围之广阔,遍及译语的各个成分与层次的一切方面与全部过程。可见,模因论和协调理论比起国外的四种翻译理论具有较大的优势因而有更加普遍的适用性。因此,笔者主张中国译者运用这两个理论来宏观指导自己对文学翻译策略的选择。

二、文化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译者的英汉文学互译策略选择

成功的译作既要处理好语言层面的问题也要处理好文化层面的问题,而且翻译过程中之原文(包括源语、源文化和原文文本类型及功能)、原文作者的写作目的、译者(包括译者的交际意图、译者的文化态度、译者对原文的理解能力和对译入语的驾驭能力)、目的语及目的语文化、译文读者的认知水平和认知环境等都是每一个负责任的翻译工作者、翻译研究者和翻译批评家应该看重的环节或影响因素。它们之间唯一的差别在于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某些环节或因素可能显得格外重要。

由于本文是以中国译者所做英汉文学互译为例所做的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学翻译策略研究,也就是说,源语与目的语以及源文化与目的文化之间差异、原文文本类型及功能、译文读者的认知大环境或期待视野、译者的交际意图或翻译目的以及应有的文化立场都是已知甚至明确的,而且前三者都属于客观因素,所以本文将重点讨论这四种因素对文化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译者进行英汉文学互译策略选择的影响。

(一)英汉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差异的影响

众所周知,英语和汉语分属两个不同的语系,所以其间的差异,不论是词汇上的、句法上的,还是语篇上的,都是显著的;同时,中国文化虽然源远流长,但还是远远不及西方文化强大。那么,如何使译文的读者在其自身的文化框架中去理解译文的意思,并尽可能地吸收原语的文化价值取向呢?应分两个层面来处理翻译中遇到的问题。

其一,属语言层面的问题,以目的语的习性原则为准。按照交际学的观点,译文必须被读者接受,翻译过程才能完成。翻译的标准是“忠实”或曰“对等”,可根据策略来描述,策略受原则的制约,原则由居主导地位的目的语规范固化而来。因此,习性原则从语言内来说是相对于目的语而言的。

其二,属语言外的问题或称文化层面上的问题,以原语习性原则为准,其核心是尽量传达原文的异质因素。

也就是说,在文学翻译实践中,我们不妨以归化为主来处理语言差异,而处理文化差异时以异化为主,辅以必要的注释,两种方法相辅相成,既能确保译文的可接受性,又能保留原文中的异域文化特质,准确传递源语文化,努力实施“文化传真”这一文化翻译的基本原则。

当然,源语中的某一语言异质用归化手段引入目的语一段时间之后也可以用异化的方法处理,文化问题在起初阶段也确实需要适当归化,因为模因翻译论者认为,归化策略是文化模因传播初期的必要阶段,异化翻译是文化模因传播发展的要求。况且,即使是用归化的方法解决翻译中的文化问题很可能会引起的文化误读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导致文化传播的部分失败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积极作用,譬如有利于外国文学作品在译入语国家传播,从而易于与译入语国家的读者进行沟通、交流。[3]

对于中国译者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所做的英汉文学互译而言,从整体上讲,杂合翻译策略是中国译者在做英汉文学互译时的不二选择;同时,为更好地促进世界融合,在处理文化问题时中国译者的英汉文学互译应实行单一标准,即不管是英译汉还是汉译英均以原作为基准,译文向原文靠拢,使目的文化尽可能“地道”地吸收异质文化,以充分传译源语承载的异域文化特色、丰富中华民族文化。

(二)文学作品之文本功能的影响

根据英国当代翻译理论家纽马克从功能方面对文本的分类,文学作品属于表达型文本,其核心是原作者的思想,翻译时必须遵从原作者的“神圣”核心地位,既要忠实于原作者表达的思想内容,又要忠实于原作者的语言风格,因此,这类文本的翻译往往侧重于异化,以源语文化为导向,突出原文的异质性。所以,当中国译者进行英汉文学互译时,不管是英译汉还是汉译英,文学作品这个原文文本类型就已经定下了异化作为其翻译策略的倾向。

(三)文化全球化的认知大环境及相应的读者期待视野的影响

根据接受理论,只有“读者的期待视野与文本相结合(即视野融合),才谈得上理解和接受”[4]。然而,不同的读者因不同的文化背景、经历及爱好而形成不同的期待视野与审美要求。因此,译者在翻译时,应根据潜在目标读者占主导地位的期待视野,采取相应翻译策略,尽可能追求译文读者与译文的视野融合。

在本研究中,译文读者的文化全球化认知大环境会使译文读者具有很强的阅读动机,译文大可不必太迎合读者固有的文化品位,甚至还必须带有异国风味才能使译文对读者有足够的吸引力。换句话说,中国译者在进行英文学汉译和汉文学英译时都不能不用到异化这种翻译策略,以尽可能地保留原文的异质性,实现译文的视野与译文读者期待视野融合。

(四)中国译者的中国文化身份与应有的文化态度(立场)以及传播民族文化与促进世界融合的翻译目的的影响

虽然翻译文学在文学多元系统内的不同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译者的翻译决策,但翻译策略的决定因素最终还是译者本人,“因为目标文化与出发文化相比,孰强孰弱,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译者主观决定的”[5]。在翻译这个语言和文化的双重转换过程中,译者不可能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相反他周游于两种文化系统之间,因此其翻译策略的选择不可避免会受到其文化身份的影响。从陈瑞玲和吴飞对《红楼梦》两个全译本(即杨宪益译本和霍克斯译本)中典故的翻译进行对比所得结果可以看出,译者的文化身份是通过影响其文化态度进而决定译者的翻译策略取向的。[6]译者的文化态度或立场是指在特定的目标文化里译者对出发文化和目标文化之间的关系和/或对翻译文学在目标文学多元系统内所处地位的主观认定。在中国历史上的第三、四次翻译高潮中,均有译者的不同文化态度导致同一原著的不同译本在翻译策略的选用上迥然不同的现象。

当然,翻译目的是影响译者翻译策略选择的第一因素。德国功能翻译学派认为,翻译是一种“目的性行为”,任何译文“都是在目的语情景中为某种目的及目的受众而产生的语篇”[7]。因此,译者在从事翻译这样一种目的性行为时,应当在翻译目的的指引下,全面考虑一切可能的相关因素,从而进行翻译策略的取舍。譬如,根据文本类型及功能对译者翻译策略选择的影响,文学翻译一般宜采取异化策略。但是,根据目的论提出的忠实性法则应从属于目的性法则,若文学文本的翻译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娱悦读者,而不是为了突出原作的思想和异质特色文化,文学文本翻译以原作者为核心的一般原则需让位于符合特定目的的以读者为核心的原则,从而选用以归化为主的翻译策略。

因此,作为跨文化交际的桥梁,译者应该努力克服自己的文化身份带来的思维定势,辩证地看待其“全球化”和“本土化”的双重身份,尽量在翻译的过程中做到客观、公正地处理原文中的文化信息。在世界文化全球化的今天,译者要有全球化的战略眼光和基本素质,要敞开胸襟,接受他国语言文化,同时也要充分估计到译文读者对外来文化的接受能力,在翻译策略的选择上应在照顾译文可接受性的基础上尽量选择异化的翻译策略。

结语

综上所述,在选择翻译策略时,一定要牢记:真正成功的译作,是在充分考虑目的语读者之可接受性的前提下向目的语读者传播多元文化的丰富性,所以归化和异化相结合的策略才是最可取的。在当今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为了传播中华民族文化与促进世界融合,中国译者在英汉文学互译中应适当使用归化策略的情况下尽可能多地运用异化策略来进行翻译。换言之,杂合是中国译者在英汉文学互译中对翻译策略必须做出的动态选择,而异化是中国译者在英汉文学互译中之翻译策略选择的必然趋势!

[1][2]王楠,李辉.从文化角度看翻译标准[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117-120.

[3]周福娟.中国文学翻译之管窥[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3):19-24.

[4]郭林花.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处理:归化与异化[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3):152-154.

[5][6]王东风.翻译文学的文化地位与译者的文化态度[J].中国翻译,2000,(4):2-8.

[7]Nord,Cthristiane.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注:本文系湖南城市学院科技计划项目资助,项目编号:09A34)

猜你喜欢

归化英汉异化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伦理视角下电影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归化翻译与江西诗法——以《鲁拜集》的三个七言绝句译本为例
商务英语翻译中英汉褒贬义词的应用探讨
以《红楼梦》三个版本为例探讨亲属称谓词翻译的异化与归化
浅谈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方法
英汉文化中的委婉语应用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