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林语堂的翻译观

2011-08-15蒋焕新

关键词:通顺林语堂译者

蒋焕新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经贸系,湖南长沙410014)

论林语堂的翻译观

蒋焕新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经贸系,湖南长沙410014)

林语堂是学贯中西、享誉中外的作家、翻译家,他提出翻译应该要遵循三条标准,即“忠实标准”、“通顺标准”、“美的标准”。本文首先阐述了林语堂的翻译观,接着介绍了林语堂的翻译观在其作品中的具体体现。

林语堂;翻译观;忠实;通顺;美

一、前言

林语堂是我国当代著名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翻译家。他早年曾在美国哈佛大学以及德国的莱比锡大学,这使得他的外语能力和水平极高。林语堂对中西方文化的了解以及对中英两种语言炉火纯青的掌握,为他在翻译方面的造诣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林语堂学贯中西,“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他在翻译方面最大的贡献是将博大精深却深奥难懂的中国文化用通俗化的语言介绍给世界,同时把西方的先进文化传播到中国。

林语堂用中文和英文写作,在国外有着极高的声望,《英译庄子》、《老子的智慧》、《孔子的智慧》一直都是欧美国家的热门书籍,他翻译的文章也深深地影响着欧美人的“中国观”,1989年,前美国总统布什访问东亚之前还专门阅读了林语堂的作品。在国内,由于林语堂的作品与当时社会的主旋律不和谐,导致被边缘化,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国内才开始了对林语堂的研究,这也导致林语堂在国内的声望不及国外。

二、林语堂的翻译观

1932年,林语堂在为吴署天编著的《翻译论》作的序,即《论翻译》,是他最系统、最全面论述翻译理论的文章。在文章中,林语堂提出翻译是一门艺术,从而成为中国翻译史上认为翻译是一门艺术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在文章中提出了对译者基本素质的要求以及翻译标准。在对译者的要求方面,林语堂认为翻译艺术所依赖的有三条:“第一是对原文文字上及内容上透彻的了解;第二是译者有相当的国文程度,能写清顺畅达的中文;第三是译事上的训练,译者对于翻译标准及手术的问题有正确的见解。”同时,他提出了翻译的三条标准:

(一)忠实标准

林语堂认为,“忠实”是指译者要对原著者负责。他也提出“忠实标准”的四义:非字译、须传神、非绝对、须通顺。林语堂指出,翻译只能是以句为主体的“句译”,而不能以字为主体的“字译”。同时,林语堂也指出,翻译并不是绝对的,“译者所能谋达到之忠实。即比较忠实之谓,非绝对的忠实之谓。”绝对的忠实是不可能的,因为“凡文字有声音之美,有意义之美,有传神之美,有文气文体形式之美”,决不可能将这些同时译出,“译者所能求的只是比较的非绝对的成功。”

(二)通顺标准

林语堂认为,“通顺”是指对译文读者负责。对于通顺的标准,林语堂认为要做到两点,第一是必须以句为本位,第二,必须完全根据译文读者的语言心理。他认为翻译应该以句为单位,并非是字对字的翻译,他从心理学角度指出:“寻常作文之心理程序,必是分析的而非组合的,先有总意义而后分裂为一句之各部,非先有零碎之辞字,由此辞字而后组成一句之总意义;译文若求通顺之目的,亦必以句义为先,字义为后。”罗选民指出“林语堂是中国第一个在翻译中运用以句为单位的学者”。同时,林语堂认为译者要根据译文读者的语言心理来进行翻译,这样才能达到通顺的标准。因为文化以及环境的不同,让各种文化和环境下的读者的认知方法有差异,同样的事物,在不同文化和不同环境下的人的看法会有不同。因此,译者必须要根据译文读者的语言心理进行翻译。

(三)美的标准

林语堂认为,“美”是指要对艺术负责。而关于“美的标准”,林语堂认为“翻译于用之外,还有美一方面须兼顾的,理想的翻译家应将其工作当作一种艺术。以爱艺术之心爱它,以对艺术谨慎不苟之心对它,使翻译成为美术的一种。”尤其翻译文学作品,更“不可不注意于文字之美的问题”。同时,林语堂认为翻译应该要传神,译者不仅仅要求达意,也要以传神为目的。

三、林语堂翻译观在其作品中的体现

(一)译者(林语堂)与作者的情感互通

从林语堂的作品可以看出,他翻译作品是有选择性的,他都选择一些符和他观点或者情感的人的作品进行翻译,比较典型的是《浮生六记》和《归去来兮辞》等,这两部作品分别是清朝沈复和东晋陶渊明所著。沈复在《浮生六记》中描写了他的婚姻生活和对人生的感悟,并且还涉及了生活艺术、山水景色、文艺评论、闲情记趣等,该书文字清新真率,无雕琢藻饰痕迹,作者与其妻子芸,虽然遭遇封建礼教的压迫和贫困生活的煎熬,仍然追求浮生半日闲的清福,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知足常乐、恬静自适和与世无争的生活态度。而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描写了诗人辞官的理由、躬耕生活的情趣以及从中感悟到的人生真谛。《归去来兮辞》不仅是陶渊明一生转折点的标志,也是中国文学史上表现归隐意识的创作之高峰。后人对《归去来兮辞》评价极高,欧阳修说:“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辞》而已。”宋庠说:“陶公《归来》是南北文章之绝唱。”

“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林语堂追求闲适自然的生活方式,热爱自由,忍受不了礼仪的拘束,同时也不喜欢政治,厌恶为官之道。因而,林语堂选择了像《浮生六记》和《归去来兮辞》等这些和他审美趣味和文化生活态度相近的作品进行翻译。

(二)林语堂翻译观在其作品中的体现

林语堂的翻译观就是三条标准,即忠实标准、通顺标准,美的标准。这三条标准在他的作品中均有体现。

1.译文准确传神以求忠实

所谓“忠实”,就是指译者对原文和原文作者负责。林语堂学贯中西,对中西方的语言、文化有着极高的造诣,这使得他能够全面透彻地理解原文,同时也能够让他把原文准确地传递给读者。

《归去来兮辞》的标题中,“来”和“兮”不过是语助词,其主要意思是归去,但是如果把它翻译成“go home”,显然还无法表达陶渊明辞官后那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因此,林语堂把它翻译成“Ah,homeward bound I go”,增加了修辞停顿Ah,同时也用了部分倒装的感叹句,十分准确地表达了诗人逃脱樊笼后急于返回自然、返回家园的心情。

另外,林语堂在《幽梦境》中有这么一句,“弟木山曰:予尝悟作园亭与作光棍二法,园亭之善在多回廊,光棍之恶在能结讼。”林语堂将其翻译成“[Younger brother]Mushan:It oceu~ed to me that house gardens and crooks have something in conllnon;garden homes achieve their effect by deceptive curving corridors,and crooks and cheats play the same game of hideand-seek with the law.”原文中把“作园亭”和“作光棍”相比较,本来就是十分风趣幽默的说法。林语堂用“play the same game of hide-and-seek with the law”来翻译“结讼”,十分清楚地交代了“作园亭”和“作光棍”两者之间的相似之处,还与前文的“deceptive curving corridors”相照应,让人不禁莞尔。

2.译文整体把握以及句式多变以求通顺

林语堂认为仅对原文和原文作者负责还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对译文读者负责,把译文翻译得“通顺”就是对译文读者负责。他认为每种语言有每种语言的“语性”,语法和句法的使用一定要针对译文读者的阅读习惯,所谓的“通”与“不通”,就是看语法和句法是否和译文读者的阅读习惯相同,相同就是“通”,不同就是“不通”。

为了让译文的逻辑关系合理而完整,林语堂在译文中使用了增词法,增加了一些连接词,从而让译文更加通顺。如《幽梦境》中有一句“筑台可以邀月”,林语堂把其翻译成“a terrace may be said to invite the moon”,在这里,他使用“may be said to”,让“a terrace invites the moon”在逻辑上成为了可能,这样就可以不让西方读者产生疑惑。

林语堂还特别注意译文读者的阅读习惯,把译文的结构改成符合译文的语言表达习惯,同时还会使用一些译文语言中的一些固有的习惯用语,让译文更显地道。比如在《浮生六记》中,林语堂把“愀然”翻译成“knit one’s brow”,把“大醉”翻译成“drunk like a fish”,这些做法都更容易让西方读者理解和接收。

3.译文的美的标准

林语堂认为对原文、原文作者以及译文读者负责还是不够,真正好的翻译,必须要对艺术负责。他认为翻译是一门艺术,译者应该以爱艺术之心来爱它,以对艺术谨慎不苟之心对它。从林语堂的作品中可以看出,林语堂的译文都传达着音、形、意、神、气之美。林语堂的中西方的语言和文化都有着极高的造诣,文字功底也相当的强,因此,林语堂的作品都能够达到一种匀称的韵律美,也可以称之为一种语言的和谐之美。

头韵是指两个单词或两个单词以上的首字母相同,形成悦耳的读音。头韵是英语语音修辞手段之一,它蕴含了语言的音乐美和整齐美,使得语言声情交融、音义一体,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林语堂的作品中多次用到头韵。比如说在《归去来兮辞》中“风飘飘而吹衣”,林语堂翻译成“gently flows and flaps my gown”,其中的“flows”和“flaps”就是运用的头韵的修辞手法。

在林语堂作品中,还有很多半谐音。所谓半谐音,有三种,分别为元音押韵、辅音押韵、元辅音结合押韵等。半谐音是指一组词、一句话或一行诗中同一元音重复出现,它具有音乐的节奏感,可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在《归去来兮辞》中“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林语堂将其翻译成“Only a short distance have I gone astray,and I know today I am right,if yesterday was a complete mistake”,在这句话中,“assay”、“today”、“yesterday”和“mistake”四个单词的重读元音音节上都有/ei/的发音,读来上口,听之悦耳,表现出了诗歌的音韵之美。

林语堂不仅仅注重音韵之美,他的作品还特别注重简单之美,因此他在翻译中使用了漏译法,把一些冗长的文字都删除了。在《幽梦境》中,他把“闲则能读书,闲则能游名胜,闲则能交益友,闲则能饮酒,闲则能著书。”翻译成“Leisure confer$upon one thefreedom to read,to travel,to make friends,to drink,and to write.”这样,让译文看起来更加简单,避免了重复。

四、结束语

出于对祖国文化的热爱,林语堂先生把中国的文化,包括政治、经济、哲学、宗教、文学、艺术、民俗等介绍给了西方世界,为西方世界了解中国,为中西方的文化交流作出了的巨大的贡献。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林语堂以其卓著的才学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他所撰的对联:“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正可以反映其抱负以及在向西方介绍中华文化方面所作的努力及贡献。

[1]刘嫣.浅析英汉思维模式与翻译——看林语堂翻译《兰亭集序》之思考[J].大众文艺,2010,55(18):116.

[2]王向华.林语堂译作与中西文化交流[J].时代文学(双月上半月),2010,7(3):41-42.

[3]朱明元,李仕俊.从映射论看林译《浮生六记》之不足[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2(3):58-62.

[4]马燕.从林语堂的译品看“间性”思想在翻译中的应用[J].学理论,2010,52(15):170-171.

猜你喜欢

通顺林语堂译者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林语堂:幽默艺术与快乐人生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读写大闯关
探访林语堂故里
1940年林语堂短暂的重庆之行
Wave force on composite bucket foundation of an offshore wind turbine*
HIS COUNTRY AND HISPEOPLE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从翻译的不确定性看译者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