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庆地区少数民族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以重庆三峡学院民族学系为例

2011-08-15袁瑛雷春香

关键词:民族学重庆地区土家族

袁瑛,雷春香

(重庆三峡学院民族学系,重庆万州404100)

重庆地区少数民族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以重庆三峡学院民族学系为例

袁瑛1,雷春香2

(重庆三峡学院民族学系,重庆万州404100)

重庆市少数民族以土家族、苗族为主,主要分布在渝东南的黔江、石柱、彭水、酉阳、秀山;另外在沿长江南岸自西向东从江津到忠县、万州、云阳、奉节、巫山,分布着14个土家族乡,但这些地区相对贫困。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为重庆地区培养少数民族应用型人才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与民族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其重要途径。

重庆地区;少数民族;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反思

一、重庆地区少数民族应用型人才培养是时代的需要

(一)重庆民族地区区情需要应用型人才

重庆市居住着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197.3万少数民族同胞。位于渝东南的黔江、石柱、彭水、酉阳、秀山,“一区四县”总人口289.48万(2001年),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58.6万,面积1.69万平方公里。另外在沿长江南岸上千公里一线,自西向东从江津到三峡库区的忠县、万州、云阳、奉节、巫山,还分布着14个土家族乡,数万少数民族群众。据重庆市政府统计,“一区四县”在2009年重庆40个区县GDP排名分别为28名、34名、33名、35名和31名;“一区四县”在2009年重庆40个区县人均GDP排名分别为20名、29名、33名、38名和31名。从GDP排名可知,重庆民族地区经济相对落后;落后的原因很多,其中缺少人才,尤其是缺少应用型人才是重要原因。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是时代的需要

众所周知,21世纪人类社会开始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专业人才往往需要承担多重角色,而不是单纯的某一项工作。因此,人才培养体系不能片面强调专业理论教育,理论的目的是指导实践,所以还应重视多学科知道的融合。

应用型人才培养更加适应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满足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求。西部大开发号角的吹响,“兴边富民”工程的实施更需要大量“应用型”人才,而非那些“学术性”人才。教育成功与否,关键是看它能否把人变成人力资源。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学校教育发展的需要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明确指出了培养少数民族地区人才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即提出了培养适应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本土化的应用型高级人才的要求:“国家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大力帮助少数民族加速发展经济和文化建设,大力培育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种专业技术人才,逐步消除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事实上的不平等,使各少数民族能够赶上或接近汉族的发展水平。”

二、与民族传统文化结合是重庆地区少数民族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传统文化是指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少数民族人民经过历代传承演变遗留下来的、对现在以及将来人们有教育、审美等积极意义方面的各种形式的文化,具有稳定性、传承性、变异性、习得性以及普遍性和特殊性等特征。

(一)重庆地区具有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文化

重庆地区是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较集中的区域,这些少数民族与汉族一起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族传统文化,种类繁多,有大家喜闻乐道的小说、诗歌、散文、民间文学、传说、故事、神话、历史人物传记、仪式、民俗禁忌等。而每一类又分为许多小类:劳动歌包括各种号子;有时政歌;有仪式歌:包括祝福贺喜、修房造屋、婚嫁丧葬及其他仪式;有情歌:包括初识、诘问、赞美,初恋、相思、热恋、婚配、送别、思念、逃离等内容;有生活歌:包括正歌和花文;有历史传说歌;有儿歌:包括游戏儿歌、教诲儿歌和绕口令等。

这些文化已经和正在不断地发挥作用,比如土家族的民族舞蹈《薅秧舞》、《摆手舞》被央视专题介绍;土家族的民族体育项目“竹铃球”、“天地球”在全国民运会上摘金。

不可否认,目前有一些民族传统文化已经处于濒临灭绝的境地,甚至有的已经消亡。

(二)重庆地区少数民族应用型人才培养与传统文化传承结合的意义

1.理论指导意义

(1)文化和教育相结合,有利于有效地保护和弘扬民族文化,提升社会文化地位,提高人文素质,增加吸引人才的因素,为构建“和而不同”的和谐社会注入力量。

传统文化要传承,要以人作为主要载体,以传承方式作为基本出发点,以创新作为根本动力。根据教育人类学的观点,教育具有三个本质的特征:教育不能脱离人类的社会实践;教育必须符合人类发展的需要;教育必须与文化的性质、内容和发展水平相一致。将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教育,有利于各民族成员集中学习,相互交流,结合现代信息和思想发展创新。

(2)客观记录重庆各民族的历史。文化内容包含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只能表现出特定的文化。从一个民族的文化史中可以看到这个民族的社会发展史。将传统文化和学校教育结合,可以更加注重普及性教育,同其他民族的历史文化相比较,让每一个参加学校教育的民族成员都客观地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也可以形成一个循环体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民族历史和文化内涵。

(3)树立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民族传统文化和学校教育结合,从文化的历史和轨迹方面更加清晰的客观地解释文化内涵,让民族成员意识到自己民族和其他民族的相同地位,及其之间的差异和由此产生的经济等方面的差距,从而产生民族自豪感和维护本民族的奋发图强的心理及凝聚力。

2.实践发展意义

(1)有利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不仅确保了人们生命的健康成长,还影响着人们未来的个性形成和符合本民族文化标准的生活态度形成。学校教育更加集中化、普及化的教育形式,更有利于让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一代——学习和了解民族的传统文化,进而促进文化传承。

例如土家族的西兰卡普、苗族的银饰等手工制作艺术、蜡染等绘画制作艺术、秀山花灯等戏剧类艺术,以及土家族的摆手舞、苗族的芦笙舞等舞蹈类艺术……将这些艺术融合进学校课程教育中,更有利于集中推广,将其发扬光大。

(2)有利于丰富学校的教育形式和内容。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学校教育中,可以使学校教育课程多样化;内容丰富趣味化——在语文(双语)、数学等基本课程中老师可以穿插本民族相关知识内容,让学生感到理论具体形象,一举两得;课余生活丰富化——很多学校缺乏精彩的课余生活,是因为缺少文化因素,如果将民族的体育、艺术等活动方式和内容纳入学校课余生活,在丰富课余生活的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学习和发展传统文化。

(3)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同样也有利于学校教育和文化发展。依据马克思唯物主义思想,社会经济和传统文化是密不可分的。社会经济属于物质范畴,传统文化属于意识范畴。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可以反作用于物质,在一定条件下(通过实践)还可以转化为物质。学校教育吸纳传统文化,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4)有利于提高人们精神生活水平。民族传统文化是各民族历史上遗留下来值得保护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可以变异、创新和重构。学校教育吸纳传统文化,利用学校教育的各种资源优势,将文化内涵进行传承和发展,整合校内外资源,通过学校成员的个体实践和集体宣传,弘扬传统,紧随时代发展新的文化内涵,让人民的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相结合符合时代的要求,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如何实现这些意义呢?这需要理论结合实际,探索具体实用的方法。笔者以重庆三峡学院民族学系的实践为例,希望能探寻一些具体方法、建议。

三、重庆三峡学院民族学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探索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探索

重庆三峡学院民族学系(以下简称民族学系)自从2002年创建以来,提出了培养本土化民族学应用型高级人才的需求,即民族地区干部民族化,西部人才西部化的需求方向。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进行着不懈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与理论型民族学模式毕业生就业难的局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1.民族学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完善

8年来,在保证全部落实教育部规定的民族学理论课程开设的同时,又选择了西部开发迫切需要的民族学的经济与管理类的应用性课程组合为学生的专业方向课。这种做法,就我国几十年民族学、人类学大学教育而言,本身带有创新性质,是深化民族学中国化、本土化与培养民族学应用型高级人才的一种探索,应对了现实社会对民族学人才培养的需要。基础理论课是教育部的具体民族学专业理论课程开设要求,具有专业的学科权威性。应用性课程组合是服务西部社会与经济发展现实的要求,是多数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与就业的需要,也是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目标的体现。

2.重视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弘扬,同时又与西部地区的实际紧密结合

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经过数千年的不断完善和升华,不仅成了中华民族的一份珍贵遗产,而且是人类文明宝藏中的一块瑰宝。民族学系开设了相关的专业选修课,例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西部区域经济、西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西部饭店与餐饮管理、西部市场调查与预测、西部旅游开发与规划、西部特色经济开发、中西部市场实务课程等课程。

3.民族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管理体系的完善

在实践中,已经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管理制度与方法,推行了本科生导师制、学期论文与学年论文写作制、田野调查等实践环节辅导、硕士研究生备考指导等制度。

4.民族学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基地的建设

对于恒合、地宝土家族乡实践基地,不断加强建设,主要包括选派优秀大学生担任乡长助理、办三峡土家族网站、见习、实习、送科技下乡等,力争建设成“产学研”基地,充分发挥基地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和服务地方的重要作用。

5.通过重点与精品课程平台促进民族学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通过重点课程、精品课程建设的引领作用,慢慢实现课程的网络化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反思

1.教育和民族传统文化结合本身有一定的难度

虽然这方面有一些探索,但还没有较成功的系统的方法或模式,所以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发展道路也不平坦。加之由于有些传统文化本身的因素导致很难加入到学校教育系统中去。例如一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更多的是注意娱乐性和集体性,缺少竞争性,也没有规范的规则;还有一些本身具有高难度动作要求的,对于学生身体素质水平超标的文化项目等。

2.没有很好的宣传和文化氛围

随着传媒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传播速度越来越快。加之国门打开,很多国外文化很快传入国内各地。青年学生在信息泛滥的现代失去了方向,一味地追求所谓的潮流,对自己本身的传统文化兴趣不大。没有一个很好的宣传或制度来遏止这些偏向发展的态势。

3.社会整体重视不够

这里不仅包括部分领导重视不够,因为与政绩相比较,关系不是很密切;而且也包括普通老百姓,很多人觉得无所谓。

综上所述,把重庆地区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文化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结合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也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可以采取多种具体的方式、方法,以期达到重庆地区少数民族应用型人才培养和传统文化传承双赢的效果。

[1]王军.文化传承与教育选择[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2]凌绍崇.民族教育新论[M].北京:民族教育出版社,2004.

[3]陈理.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遗产集粹[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6.

[4]凌绍崇.民族教育新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5]冯增俊.教育人类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6]罗海麟.云南民族文化知识丛书·开启心智的金钥匙——云南民族教育[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

[7]黄首晶.发展师范教育——为三峡文化发展培养高素质教师(三峡大学文学院、三峡文化研究中心编三峡文化研究丛刊)[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1.

[8]余文华.巴渝民俗风情(李书敏、蓝锡麟主编巴渝文化丛书)[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

[9]叶良文,孙立文,徐世德.新课程·新整合·新探索[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民族学重庆地区土家族
2023年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年会“边疆民族的中华民族认同”专题会议在复旦大学召开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民族学学科简介
1971-2018年重庆地区高温的气候特征
民族学专业本科生教学管理项目调研与分析——基于内蒙古师范大学民族学专业本科生教学管理项目
土家族情歌
土家族
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
发展战略语境下的中国山地民族学研究
2012~2015年重庆地区鸡新城疫免疫抗体的监测
SWC-WARMS在重庆地区的降水预报性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