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才培养与隐性教育资源的研究

2011-08-15韩莉王健

关键词:隐性教育资源素质教育

韩莉,王健

(西安财经学院公共外语教学部,陕西西安710100)

人才培养与隐性教育资源的研究

韩莉,王健

(西安财经学院公共外语教学部,陕西西安710100)

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具有综合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是现阶段我国高校的教育目标。而新时期我国社会环境和大学生思想接受方式等的现实需要,使我们有必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重视隐性教育资源的研究与应用。隐性教育具有教育方式的潜在性、教育内容的隐蔽性、教育方法的愉悦性和教育效果的持久性等特点,这些恰好弥补了显性素质教育的不足。合理开发、有效利用大学正规课程中的隐性教育资源,对完成我国人才培养的目标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综合素质;隐性教育资源;大学正规显性课程

一、21世纪我国人才培养的目标

21世纪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需要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具有综合素质的创新型人才。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将素质教育正式提到我国国家战略发展的新高度。2004年教育部颁发《2003-2007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再次强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继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一些高校纷纷在教学计划中加强人文社科等通识课程,并通过增设、活跃第二课堂如讲座、文化艺术活动、社团与社会实践等来推动素质教育。

但我国从高中教育开始文理分科,使得文理界限分明,学生偏嗜现象严重;进入大学后又偏重于专业学习,文科学生对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了解不多,限制了其创新思维的发展;理科学生对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知之甚少,缺少社会责任感,这些都对学生创新思维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十分不利。[1]同时,在新时期我国社会环境的急剧变化和大学生思想接受方式的现实需要,使高校传统的集中统一的以两课(马列课与思政课)教学为主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受到了制约和挑战。大学生主体意识的明显增强使他们对传统的灌输教育产生了强烈的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第二课堂及选修课程的添加作为一种直接教育方式还远不能完成人才培养的任务。因而有必要借鉴参考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重视隐性教育资源的研究与应用。

二、隐性课程的提出

正式提出隐性教育这一观点的是美国教育学家和社会学家杰克逊(P·Jackson)。他于1966年在其著作《课堂中的生活(Life in classroom)》中提出了“隐性课程”这一命题并做了较为系统的阐述。

正规课程,教育者又称之为显性课程,是以教学计划中明确规定的各门学科、各种学习活动作为研究内容,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讲授内容、授课计划、学习评价等;[2]隐性课程,简言之则是在明确的教学计划外,将具有教育影响的各种因素作为它研究的内容。就其本意来说,“隐性课程”中的课程并非实指,只是借用“课程”一词来说明学校教育中所存有的反映社会与学校素质教育内容的、能够潜移默化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文化影响的教育因素。这些因素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接触到的有形、无形的影响,包括学校生活中长期形成的制度与非制度的校园文化、学习风气和师生关系等。隐性课程在内容方面更偏重情意方面的非学术性因素。[3]

三、隐性教育的重要特征

(一)隐性教育的方式具有潜在性。隐性教育没有明显的教育痕迹,它是通过人们易受暗示和强烈的归属动机发生作用的。[4]这种教育对学生心理和行为所产生的影响是间接的、不易觉察的,因而更容易被学生理解、接受。

(二)隐性教育的内容存在隐蔽性。以学校教育的教学内容来说,任何正规课程的教学内容都是从相关领域中选择和组织出的具有一定应用价值的特色理论,在选择和组织过程中,必然会融进社会的主流意识和思想价值观念等。这些隐性教育资源可以隐藏于正规课程学习的各个阶段和细节中,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影响学生的情感、意志及态度等心理因素。

(三)隐性教育的效果具有持久性。隐性教育虽然不像专题训练、专业培养那样容易达到速成效果,但隐性教育把教育内容寓于载体之中,这些形式论道而不说教,生动而不空洞,使富有教育意义的道理悄悄润人心田,在受教育者心灵深处积淀下来,逐渐形成一些良好的品质、崇高的理想、坚强的信念和超凡的气质等。[4]因此美国教育家柯尔柏格曾指出:“隐性课程作为教育的重要手段,比显性课程更为有力。”

四、中西隐性教育

隐性课程的研究与应用尤以美国最为突出,也最富有特色。美国的高校并没有专门的全面教育课程,但大学里的所有课程都是对学生思想政治、文化等素质教育的载体,任何一门专业课程的学习都要回答三个问题:“这个领域的历史和传统是什么?它所涉及的社会和经济问题是什么?要面对哪些伦理和道德问题?[5]这样以来,将素质教育与其他学科有机结合,强调了知识教育的育人作用;同时,注重将素质教育渗透到学生的各类活动和学校管理之中,使之潜移默化,从而极大地提高了美国学校素质教育的实效。

其实不同学科的隐性教育资源的确各具特色,如自然学科中渗透着科学道德和锲而不舍、坚韧不拔的探索精神,以此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人文学科贯穿着民族精神、爱国主义等思想,以人文关怀凸显道德教育的精神性;艺术学科则是通过审美体验来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这些在正规显性课程教材中蕴涵的素质教育因素,正是很好的隐性教育资源,不仅弥补了显性教育的不足,而且对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团队精神、创新意识和坚强的意志品质等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相比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我国研究者对于隐性课程或教育资源的研究更多地局限于学校文化氛围、制度及师生关系等方面;在学校教育中,对正规课程教材中的隐性教育资源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五、我国大学正规课程中隐性教育资源的开发

前面提到,任何正规课程都不能脱离政治、经济、人文、价值体系等背景因素而存在,而正规课程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是教科书。换句话说,教科书除了是外显知识、技能的载体之外,同时也是社会观念、规范、价值观等的载体。在将显性知识展现给学生的同时,其中的隐性教育资源也就不自觉地以整合的形式进入学生无意识领域。

拿大学基础课程中《大学物理》和《大学英语》两门课程来说,都是面向文、理科学生的受众广,影响大的大面积课程;但在很长一段时间英语课被视为是一门单纯讲授语言知识、语言技能的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为目标的课程;现在,很多英语教师都已意识到大学英语的教学内容除此之外,还涉及到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各方面。目前大学英语教材的编写大都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主题模式”,教材具备趣味性与关联性,由传统纸质课本和立体化教学软件两部分构成;教材选题广泛,主题涵盖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各领域。那么除专业教学外,合理开发教材中的综合素质资源适时引导学生才不会造成资源浪费。

而大学物理课程因蕴涵深厚的物理思想,更是融合了与物理有关的科学、自然、人文及思维等多门学科。因此,在大学物理知识的教学过程中,也能够通过合理利用物理学史、物理概念及物理学科中蕴涵的隐性教育资源加强对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和社会责任感、意志品质等各方面的培养。以下我们就以这两门课程为例研究教材中的隐性资源对学生的教育功能。

全新版大学英语第一册第三单元《公众科学观》一文的作者是斯蒂芬·霍金。而霍金本人是一个因患卢伽雷氏症被禁锢在轮椅上20年之久,却以其对黑洞的开创性研究被广泛尊崇为自爱因斯坦以来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当教师介绍了这些背景知识时,学生们无不为他以如此坚强的毅力追求终极真理的灵魂而感到震憾,对他产生深深的敬意。

全新版大学英语第三册第六单元《最后一片叶子》是美国短篇小说家欧·亨利最为成功的作品之一。小说中表现出的朴素的人类情感是这篇小说最打动人心之处,这里不仅有拳拳的亲情,浓浓的友情,还有殷殷的乡情。尤其是贝尔曼,一个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牢骚满腹、郁郁不得志的老画家,他平凡的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却有一颗火热的爱心,虽然穷困潦倒,却无私关怀,帮助他人,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

全新版大学英语第一册第四单元主题是美国梦,在本文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融入影视材料“阿甘正传”、“幸福在敲门”以及奥巴马胜选演说等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深入讨论,继而总结出:阿甘之所以被观众普遍认同,其意义在于他普通而又不平凡的经历说明:只要肯付出辛勤努力,依靠努力奋斗,任何人都有能力和机会实现美国梦;在《幸福在敲门》中那位穷困潦倒、无家可归的单亲爸爸身上美国梦也得以再现,因为他始终坚信:只要今天够努力,幸福明天就会来临;奥巴马更是新时代美国梦的实现者,他的成功使人们相信:梦想可以超越种族和肤色[6]。这样,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不失时机地进行正面有意识的引导和主题引申、讨论,能够帮助学生不断修正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众多成功的科学家,在人格品质、人文素质等各方面都有很高的修养,他们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品质,都会在学生人格发展中起到榜样的作用,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建立,有着深远的影响。为了捍卫真理而被终身监禁的伽利略、为追逐电而惨遭雷击的利赫曼、放弃国外优越生活条件而毅然归国的钱学森、淡泊名利的法拉第等诸多物理学家的人格魅力都将使学生在获得物理知识的同时,得到心灵启迪。

在物理学发展史上,科学家们互敬互助、通力合作的精神,对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量子物理发展史上闻名世界的“哥本哈根精神”就是很好的教育素材。哥本哈根学派的领军人物玻尔不仅给物理学界留下了宝贵的知识财富,他所提倡的国际合作、平等、自由讨论和相互紧密地合作的浓厚学术气氛,以及他谦逊的态度都能深深感染每一个学生,让他们在感动中意识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1]

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尤其在强调“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高等教育中,有必要“把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7]而教师是改革和实践素质教育的最重要媒介。著名课程学学者Stenhouse有句名言:“把握改革关键的是教师,而不是别人。”教师本身作为隐性教育资源的一部分,不仅要注重自身在师德、师风等方面对学生的言传身教,同时作为教育者还要关注在正规课程教学中对隐性素质教育的渗透意识;并进一步研究高校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建设问题,充分利用各学科丰富的隐性教育资源,对于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综合素质的创新型优秀人才及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孟庆鑫,王晓鸥.大学物理中隐性教育资源对理工科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影响[J].大学物理课程报告论坛文集,2008.107-109.

[2]王传中,刘春江,翁亮子.试论高校优质隐性课程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07,(5):49-51.

[3]孔凡芳.从课程的基本要素看隐性课程的界定[J].当代教育论坛,2005,(12):100-101.

[4]肖兴国.略谈隐性德育的内涵、特征及功能[J].邵阳学院学报,2006,5(4):1-4.

[5]梅萍,林更茂.论当代公民道德教育显性与隐性的整合[J].探索,2003,(2):89-91.

[6]韩莉.谈大学基础课程中隐性教育资源的开发[J].中外教育研究,2010,(3):13-14.

[7]2007年国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

(注:本文系2010年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10L001;2010年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项目编号:SGH10092)

猜你喜欢

隐性教育资源素质教育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隐性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面向数字化教育资源的Flash到HTML5转换研究
自主学习视角下的开放教育资源文献综述(上)
刍议隐性采访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
素质教育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施
隐性但可预防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