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党外知识分子科技创新助推“四化两型”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2011-08-15李佑球
★ 李佑球
当前,我省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的中期,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制约的压力明显增大。在这一战略转折期,面对区域经济你追我赶的态势,抢抓机遇、争取主动,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创新发展成为了当前我省发展的主题。党外知识分子作为全省科技进步和知识创新的生力军,对促进我省“转方式、调结构”、“四化两型”建设意义重大。
一、党外知识分子科技创新基本情况
据不完全统计,全省现有党外知识分子近200万人(其中包括归国留学人员4000多人),占全省各类人才总量的60%强,分布在行政管理、专业技术、经营管理等各个行业及领域,为助推湖南“四化两型”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创新领域不断拓展
从行业看,实现了由化工、冶金等传统行业向生物与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先进制造等高新技术产业拓展,涌现出了山河智能等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田红旗、谭兴和、柳建新等一批刻苦攻关、科技创新的党外知识分子典型。从领域深度看,实现了由过去较低层次的创新组合向重点领域、重点学科拓展,开创了超级杂交水稻、高性能复合材料、“列车空气动力学”、“列车撞击动力学”等领域的国内先河。
2、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近两年来,全省党外知识分子主持或参与完成科技项目4600多项,其中国家级项目520多项,省部级项目3600多项,有60多项成果获国家级奖励,420多项成果获省部级奖励,形成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大影响力的技术品牌,实现了由“制造”向“创造”转变,由“创业”向“创新”提升。
3、成果转换初见成效
近年来,我省加大对党外知识分子科技成果转化引导,通过统战部门牵线搭桥,组织校企对接、引进风险投资、鼓励扶植创业、建立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以及推动产学研一体化等多种形式,350多项科研成果转化成为现实生产力。
二、党外知识分子科技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存在问题
1、人才分布不均衡
一从部门分布看,全省党外知识分子科技创新人才主要集中在高校和科研机构,企业尤其是非公经济企业高层次创新人才十分短缺。二从地域分布看,全省60%以上的党外知识分子集中在长沙、株洲、湘潭三地。据统计,截止2008年底,全省63家省级科研院所中有60家集中在长株潭,12家国家级科研院所全部集中在长株潭,湘西自治州、怀化、张家界等地党外知识分子科技创新人才十分短缺。
2、学科结构不合理
全省党外知识分子服务“四化两型”建设所需的资源、环境保护、城市管理、文化产业等学科领域人才十分缺乏。近年来,我省党外知识分子一直未承担过国家973计划中的能源和资源环境领域的项目,承担的国家863计划中资源环境技术领域的项目也非常少,资源、能源人才类党外人才缺乏,不能满足我省“四化两型”建设需要。
3、成果转化不充分
近两年,全省党外知识分子主持或参与完成4600项成果,只有350多项顺利转化为现实成产力,大批的成果停留在实验室和科研场所。以湖南大学为例,自2005年至2008年,该校由党外代表人士主持的新增国家重大、重点科技项目(经费在100万元以上)89项,主持完成的国家级科研项目7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56项,但在2008年中国科技成果转化交易会上,实际推荐的党外科技专家成果仅72项,实现由科研成果向现实成产力顺利转换的成果更是寥寥可数。
(二)主要原因
1、体制机制不健全
一是在用人体制、选拔机制上,重学历职称,轻实际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的观念仍大量存在,论资排辈、急功近利的思想仍十分突出,影响了党外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与选拔。二是在科研融资、市场培育上,体制不完善、运行机制不灵活、投资领域过于集中和狭隘使得党外知识分子面向市场科研创新动力不足。三是科技工作多头管理、条块分割、相互脱节的现象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科技资源统筹协调机制不完善,资源配置分散、重复和浪费现象仍然存在。
2、科技投入不均衡
“十一五”期间,全省科技投入虽增长较快,但投入总量仍严重不足。据统计,2010年,全省研发经费支出占全年GDP的比重只1.02%,政策性投入不足的问题仍比较突出。投入过程中,过于偏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企业、明星企业而忽视中小企业、一般企业,造成中小企业党外知识分子科研资金缺乏。同时,投资过于急功近利,部分周期长、涉及领域广的系统性、长期性科技创新研究持续投入后劲不足。
3、市场导向未形成
在面对一方面是高经费、零风险、收益可期的各种政府科研基金,一方面是高风险、零经费、收益不可期的市场科研经费两者选择时,部分党外知识分子仍惯于向政府申请各种科技经费,科研目标指向市场、以市场为导向搞科研的动力不足。
4、平台建设不对称
一是以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自然科技资源、科学数据、图书文献资源和科技网络等为代表的资源共享平台资源分散、闲置浪费、垄断管理现象严重。二是以网上技术交易服务、科技成果展示与交流、中介服务平台等为代表的成果转换平台建设不足,产、学、研三者脱节。三是以技术公共服务、知识产权评估体系、社会化人才服务、金融服务、物流服务等为代表的公共平台建设滞后,影响制约了党外知识分子科技创新服务“四化两型”的能力发挥。
三、加快党外知识分子科技创新的对策建议
1、健全完善体制机制
在用人体制、选拔机制上,坚决破除论资排辈,重学历、资历,轻能力、业绩的观念和做法,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党外人才的主要标准,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以绩效目标为核心,以岗位职责为基础,包括德能勤绩廉等基本要素的党外人才评价指标体系。改进人才管理方式,规范政府行为,减少和规范党外科技人才评价、流动等环节中的行政审批和收费事项。在成果评价、转换机制上,建立、健全专利权质押融资制度,制定成果转换的评估、流转、担保、贴息等政策,通过政府会同相关金融监管机构,设立专利权质押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对银行发放的专利权质押贷款进行风险补偿。
2、加强科研队伍建设
制定高层次专业技术党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培养和造就一批拔尖的专业科技创新人才。鼓励和引导高校与科研院所的党外科技人员以“紧密型”、“准紧密型”、“松散型”等方式与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共同组建技术创新群体进行科技成果转化。依托我省重大科研和工程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基地、国际学术交流合作项目,建设一批高层次创新型党外人才培养基地。加强党外人才信息化建设,整合党外人才信息资源,构建人才资源共享公共平台,形成开放的人才信息和公共政策信息共享机制,建立覆盖全省、联通省外、服务各类人才的多层次、多元化的人才资源配置体系。
3、加强平台载体建设
一是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开发区、大学科技园、留学生创业园、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基础平台载体的建设与支持。从政策、资金、场所等方面给予扶持,努力为进园、进站工作的党外知识分子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二是建设全省科研创新协调的网络平台、信息平台,为党外知识分子科研创新成果和企业需求提供一个良好的对接转换平台。努力将科技成果转化交易会、“科技创新、贡献湖南”等活动打造成为我省产、学、研对接的亮点和精品,搭建党外知识分子助推湖南科学发展的平台。三是加强全省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的整合,按照“搭台、提升、放大、深化”的思路,建立各类创新资源共享、合作研发、联合培养的融合互动机制,支持建立开放性实验室或研究室,对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实行共建共享。通过产学研一体化、党外知识分子和留学人员创业、校企对接,引进风险投资等多种形式,实现科研与产业、知识与资本有效结合,推动党外知识分子创新成果最大限度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4、加大科技投入力度
一是切实落实并逐年提高党外知识分子科技创新投入,确保其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确保一大批基础性、前瞻性、原创性的科研创新经费的保障和落实。二是设立党外知识分子创新团队建设的专项经费,对其中脱颖而出的党外知识分子创新团队,要进一步支持项目设计自主性,采取适当方式,连续稳定地予以支持。三是设立引进高层次党外知识分子创新人才专项经费,建立包括引进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专项资金,引进国外智力专项经费和创业扶持资金。
5、培育风险投资基金
组建一批地方独资风险投资公司,面向市场独立运作,用于支持有效率、有效益的科技研发或科技成果转化,进而建立起“背靠科研人员,面向市场、政府间接支持、市场调节导向”的市场创新体系及其运行机制,为党外知识分子科研创新和现实生产力转化构建一道桥梁,大幅减少科技产品研发、交易、转化的风险。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加大对科技成果转化尤其是中试阶段的资金投入,合理配置理论研究与开发应用阶段的资金投入比例。拓宽融资渠道,构建多元化的科技成果转化融资体系,积极鼓励和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企业面向市场筹措用于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鼓励高新技术企业上市融资,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6、营造科技创新氛围
大力提倡敢为人先、敢冒风险的精神,敢于创新、勇于竞争和宽容失败的精神,大力弘扬优秀党外知识分子科技创新的价值观念、道德风貌和人格魅力,发挥榜样的导向牵引作用。大力发展创新文化,构建有利于不同学科、各类人才创新发展的宽松环境,丰富和拓展创新文化建设的载体,营造鼓励党外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氛围,最大限度地激发党外人才的创新激情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