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杜威哲学新探

2011-08-15王强伟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杜威哲学经验

王强伟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论及杜威(JohnDewey,1859—1952),人们往往乐道于他在教育方面的成就。不可否认,杜威的确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在西方,甚至有人将他与苏格拉底相提并论。然而,这同时掩盖了杜威身为一名原创性极强的哲学家的光辉。作为美国哲学的开山鼻祖之一,杜威为实用主义哲学体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979年,罗蒂(RichardRorty,1931—2008)将他与维特根斯坦、海德格尔并称为“二十世纪三位最重要的哲学家”[1]3。我们应该看到,教育思想其实只不过是杜威的哲学思想在一定领域内的具体应用,与之类似的还有杜威自己甚为自得的政治哲学。综观杜威的一生,他以独特的哲学思想为支柱,广泛地涉及社会科学诸多领域,并且均不乏杰出成果。这决不是偶然,追根溯源,这正是得益于他的哲学的正确指导性,以及杜威个人对自己思想的深度阐发,并且能够做到出入自如。中国古语有言曰:“道进乎技。”(《庄子·养生主》)理论固然高贵,但是这种高贵只有在实际的应用中才能彰显出来。应该说,倘若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能够被现实采纳并应用,当是无上光荣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杜威的哲学是一种另类的超越:不同于以往单纯从空洞的、超验的思辩中或阐释,或终结,或颠覆传统哲学,而是走上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试图以实实在在的实践成果来证明学说本身存在的合法性。不得不承认,这同样是并且更加是一种实质意义上的超越。为了与既有的传统区别开来,本文称之为“另一种超越”。

本文试图从杜威思想中,发掘其元哲学成分,即对其行为产生指导或曰影响的部分,加以自己的一管之见,追溯其发生的可能性,并分析对当前现实的影响,来展示一个哲学体系是如何超越传统,而实现全新意义上超越的。

以往对杜威哲学的研究,一般是分为“经验自然主义”、“工具主义”、“实验主义”等相互独立的几块。笔者通过对杜威哲学著作的初步研读,发现这种划分显然违背其本意。杜威哲学一向是强调融合的;另外,杜威也毫不掩饰曾受到黑格尔的影响,而黑氏哲学即主张一种“统一”[2]25。因此,本文尝试着以“经验——方法——实践”这样一条主线来把握其哲学脉络。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杜威的哲学语境中,这些词语不只是充当纯粹的指称符号,而实际上被赋予了新的内容,我们应该对这些词语进行全新的理解与诠释。

一、经验

“经验”是杜威哲学体系中的核心词汇之一,在杜威的哲学用语中,这个词语在认识上经历了一个从绝对主义到实用主义的转变过程,但是在这种转变中,杜威始终如一地坚持了其涵义中的统一性。

我们知道,在传统的经验主义哲学中,“经验”是一种不相关联的、纯粹客观的存在。而在杜威看来,经验并不单纯是一些“毫无联系的动作或毫无联系的体验”,而是“动作和体验或经历的形式的紧密联系”,杜威将经验解释为“人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统一体”[3]49,这样一来经验的纯粹纯客观性便被消解掉了,经验因此成为人与环境相融一体的产物,也不再是不相关联的零碎存在。杜威的这种思想主要通过对传统经验主义者的批判表现出来。虽然作为实用主义的哲学家,杜威的思想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经验主义的影响,但杜威明确声明自己是坚决反对经验主义的。我们来看一段他对经验主义的评论:

“当经验主义超越了过去所设置的限制时,它就把人类经验当作是一个破碎的但仍然可用的阶梯,上升到绝对经验上去而导致一种宇宙唯心主义。”[4]166

明显看出,杜威不仅对经验主义者孤立地研究所谓“经验”表示了不满,同时也指出正是由于这种孤立研究,最终不可避免地走向了绝对经验唯心主义的尽头,无异于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他不无讽刺地称其为“旁观者知识模式”[3]64,这种讽刺成为以往经验主义者这种研究姿态的生动写照。

杜威曾明确指出,有机体之于环境不是消极被动的,“为使生命继续存在,这种活动就必须是持续的,与环境相适应的,而且这种适应性的调节并不完全是被动的,不仅仅是环境对生物体的塑造。即使是蛤蜊也对环境有所反应并作出一定的修正。”[3]48杜威反对把人及其经验与自然截然分开,传统二元论哲学,最终导致人与自然的对立,而他强调的是“经验与自然的连续性”。这样一来,杜威哲学话语系统中的“经验”一词便被赋予了更加丰富的涵义,它囊括了人的主观意识,人的行为活动以及整个自然界。经验俨然成了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成为“众望所归”的东西。可以说,“经验”一词语,其全新内涵的重新挺立,为杜威哲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杜威也自豪地称他的哲学为“经验自然主义(empiricalnaturalism)”以区别于传统的经验主义(empiricism),杜威将这种把自然与人完全融合于经验的方法称为“经验法”,而除此以外的一切哲学方法被称为“非经验法”[5]153。

二、方法论

主线的第二个环节——方法论。

在展开论述之前,有必要对杜威哲学中提及的两处“方法”做出区分。简洁起见,我们只需明确,相对于他的整个哲学体系,杜威自谓的“经验法”是宏观上的,而我们下面即将讨论的“方法”则是仅仅相对于思维领域,是狭义而有明确指向的。

为了给新方法论的提出铺平道路,杜威首先否定了传统哲学中的一系列概念:“各种概念、理论、体系,不管怎样精雕细琢,自圆其说,都只能算是一种假设;……它们是工具。同所有的工具一样,它们的价值并不在于它们自身,而在于它们的功效,功效是显示在它们所造成的结果中的。”[3]55顺便地,杜威提出了他独具特色的真理观:“效用是衡量一个观念或假设的真理的尺度。”[3]57在这里,能否指导我们的行动达到某种预期的效果,成为衡量真理的标准。

杜威的这些口号和主张,无异于另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他终结了古希腊以来追问式的寻求真理的途径,提出从效果来衡量真理,在学界引起了巨大的震动和争议。正是通过这种极端的手段,才能使传统哲学体系中的理论性成分,全然从形而上的层面坠落,反受制于实际效用的检验。实际上,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这与杜威的“经验”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是其发展的必然逻辑结果。杜威此举,使得传统知识论在发生顺序上首尾倒置,完全改变了传统理论的存在基础,无疑是一种彻底的超越。

在完成这一步关键性的工作后,障碍已被清除。杜威便大胆地提出了他的新方法论:实验——探索方法。“探索(Inquiry)”一词,是杜威哲学的核心词汇之一,他自己的定义是:“探索是一种受到控制或指导的转化(transformation),它把一种不确定的情境转化成一种确定的情境。”[6]242

可见,杜威哲学的目的其实仍然是在延续着西方哲学的传统,即对确定性的追求。

回到杜威的方法论。他命名为“思维五步说”:“感到困难;困难的所在和定义;对不同的解决方法的设想;运用推理对设想的意义所作的发挥;进一步的观察和实验,它引导到肯定或否定,即得出可信还是不可信的结论。”[7]78

杜威的方法论就是这样一个过程。可以说,它最大程度地符合我们一般人的“知——行”习惯。杜威的高足胡适先生有中国版本的详尽阐释,此不赘述。

我们可以看到,到了第五步,实践便是呼之欲出的了。

三、实践

杜威通常称自己的哲学为“实践哲学”而不用“实用”一词,说明了“实践”一词在他心目中的重要性。的确,这是最能展示其哲学魅力的所在。杜威指出:“它(哲学)必须呈现实践的本质;它必须变成有效的,实验的。”[3]70

杜威毕生致力于哲学的改造,旨在“把哲学从其无益的形而上学和认识论的重负中解脱出来,”[3]72认为这样“不是剥夺哲学的问题和题材,而是开辟了通往最复杂又最重要问题的途径。”[3]72此外,如此强调“实践”,还有另一方面的原因。杜威在反思建立哲学体系的必要性时,也曾犹豫过。前期,他持反对态度。而后来,在《经验中的自然》一文中,他承认哲学中必须有一个“为一切学派所关注的‘中心问题’”。[4]165杜威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实践”,并依次扩展开去,构建出自己宏伟的理论大厦。

然而,我们知道,西方传统哲学是重思辨而轻实践的。杜威对这种倾向作出了深入地剖析。在《确定性的寻求》一书中,他指出人们排斥实践是因为“实践活动有一个内在而不能排除的显著特征,那就是与它俱在的不确定性。”“行动,须冒着危险。”[8]4而纯理智则能提供一种所谓的确定性。所以这是人类“逃避危险”的本能使然。然而,从纯粹知识中得到的确定性是真正的吗?从前文分析看来,显然不是。杜威既然已经把知识、真理等从形而上的层面拉了下来,就不可能承认这种建立在不确定基础上的“确定性”。

在杜威看来,“确定性”的寻求只能诉诸实践。那种逃避实践以求安全的做法,实在是自欺。既然知识、真理等不再具有确定性,便在反复的实践中确定之;一切所谓的权威理论体系,只不过是假设而已,只有在实践中达到了实际效用的体现,该理论才真正具有了存在的合法性,即达到真正的“确定”。

杜威的实践观处处显露出受科学实验影响的痕迹。我们知道,现代科学在杜威生活的年代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杜威也曾公开表示受启示于弗朗西斯·培根的科学观,以及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前者极力鼓吹科学,而我们知道科学实验的操作进路即是先有假设的提出,尔后通过反复试验来证明;而后者,其理论本身就是一个大的假设。即便如此,并不影响杜威的实践观在哲学领域中的原创性。

四、超越在哪里

传统哲学中明确区分了两个世界:“在一个世界中人类思考着和认知着,而在另一个世界中人类生活着和行动着。”[8]294

作为一套理论,其中兀然对峙着两大绝无相通的板块,可以说,这是该理论致命的硬伤。解决的方案也自古便开始了探索,不外乎以下两种情况:

一种是继续在此体系之中徘徊,对二者进行折中化地处理。这种做法久遭诟病,被认为是懦弱的表现,丧失了真哲学的精神。这大概是因为相左于西方人锐意进取的心态吧;

一种是跳出系统以外,以超然的眼光俯视二者,继之开辟第三条道路,以另类的手段沟通或交融二者,实践观的发掘就是很好的例证。

杜威实验哲学的目的是消解以上两个世界的划分,打碎相互间的藩篱,使二者通过一个桥梁为媒介,实现天堑的沟通。这个所谓“桥梁”,就是实践。

诚然,二元论的哲学是西方文化中一贯的传统。既然“欧洲哲学传统的最可信赖的一般特征是,它是由柏拉图的一系列注脚所构成的”[9]70,那就不得不承认,柏氏开创的“理念/现实”二元世界观深深地影响了后世哲学家的思维。综观西方哲学史,二元论统治学界的时间是最长的。不单是个人或某一学派的学术观点,甚至于某一历史时段中的哲学争执也打上了二元的烙印,例如唯名与唯实、共相与殊相之争。高度地概括西方哲学史,先贤们孜孜以求、全力以赴地解决的不过是如下几对关系:天与地,神与人,心与物。每个时代,每一位哲学家的回答,都是不断地被后人所批判、刷新着。可悲的是,历千年而未跳出二元的窠臼,我认为这源于历史的沉淀与因袭。厚重的思想史带给我们的不单单是丰富的资源,同时,或许正是这种历史的厚重成为后人思维进一步延展道路上的绊脚石。

就是在这样的历史使命面前,杜威哲学挑起超越的重担。既然历史上都没有能够实现,那么,杜威可以吗?

杜威的处境迥异于以前。生活在一个仅有百年左右历史的新兴国家,尽管先辈们来自传统的西方,但生存环境的改变,促使他们的生活方式,准确地说是生活节奏,逐渐脱离了母体轨道,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同时,思维方式也开始发生变化。虽然,根本的流行于西方的“上帝”观念被保留了下来,但必须承认,美国人的实干精神,使得他们在筚路蓝缕的过程中,确实创造了一种适宜新哲学生长的环境。渐渐褪去先祖血脉中的高贵气质,从而最大程度地融入到对现实世界的改造中去。

正是在这样的境遇之中,杜威发展了他的实用主义哲学;也唯有这种环境,适合于实用主义哲学的发展。

五、余论

阅读杜威的哲学,心中总有一种莫名的冲动,一种不知从何而来的亲近感。现在想来,正是他的这种另类的超越精神。这难道不是与我们的思维相通的吗?真真正正的是一种同质同构的“内在超越(Inner weltlichen Transzendenz)”,即“理想并不外在于现实”[10]4我们是在现实的实践中完成对理想的实现的。二者都强调一种积极入世的态度。五四运动期间,杜威应邀来华演讲引起轰动,实际上是因为与中国本土固有文化,即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中华传统文化产生了契合与共鸣。在这种背景之下,杜威哲学迅速被国人接受并引进,指导我们的人文社会科学取得了一系列的璀璨成果。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当下,科学以其现实实用性圈占了许多原本属于哲学的领域,导致哲学尤其是传统思辨哲学愈趋边缘化。我们可以感受到现象学、分析哲学日益“科学化”,着力于仿制科学将自身改造成为一门可操作的技术。这是一种自甘堕落的主动寻求同化,其弊端不言而喻。长此以往必将导致哲学本真的丧失。哲学本来是一切学科之母,但是现在面对科学的强势话语霸权,如何维护哲学的尊严?在这一点上,杜威哲学给予我们一种启示,即,唯有从繁琐的论证中解脱出来,与现实对接,直面经验世界,在与现实的冲撞中完成自身体系的修补,才能对时代难题做出强有力的回应,而不是自居于高贵的象牙塔之内,不问世事。正如哈贝马斯在为《确定性的寻求》一书所作的序中说道:“哲学不应该去强化高贵者和卑下者之间的鸿沟,高高在上的观念和凡俗之物之间的鸿沟,而应该放弃纯粹理论的自以为是的确定性。它必须面对偶然世界的挑战,与各门科学携手合作而不是对它们作原教旨主义式的抵制。”[8]3唯有这样,哲学才能获得存在的真正意义。

[1](美)理查德·罗蒂.哲学和自然之镜[M].李幼蒸,译.上海:商务印书馆,2003.

[2](美)杜威.杜威传[M].单中慧,译.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

[3](美)杜威.哲学的改造[M].张颖,译.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

[4](美)杜威.人的问题[M].傅统先,邱椿,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

[5](美)杜威.经验与自然[M].傅统先,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60.

[6](美)杜威.杜威文选[M].涂纪亮,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7](美)杜威.我们怎样思维[M].姜文闵,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8](美)杜威.确定性的寻求[M].傅统先,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9](美)阿尔弗雷德·诺斯·怀特海.过程与实在[M].杨富斌,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

[10](德)尤根·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M].童世骏,译.上海:三联书店,2003.

猜你喜欢

杜威哲学经验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菱的哲学
经验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让我们摇起橹来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当你遇见了“零经验”的他
杜威传播思想在中国的早期接受
Measurement and Correlation of Vapor-Liquid Equilibria for Hexamethyl Disiloxane + Vinyl Acetate System at 101.3 kPa
晾衣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