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电影的精神贫乏现象
2011-08-15张丽娟
张丽娟
(河北师范大学法政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24)
由中国著名导演朱延平耗资5000万人民币拍制的贺岁大片《大笑江湖》于2010年12月3日在全国上映,截至2010年12月25日24时,该片的全国票房已达到1.56亿元,并预计最终以1.6亿左右收官,成为岁末年初率先凭借票房收回成本、投资效益最高的一部电影。虽然《大笑江湖》的票房成绩喜人,但是观众给予的评价不高;虽然该影片也有阵容强大的明星班底和诸多电影艺术含量,但是观赏它时总会让人感到某种迷惑、遗憾或者缺失。究其原因,在于该影片无比混乱的逻辑,支离破碎的剧情,没有中心甚至也没有让人印象深刻的角色,而且最重要的是其空洞的思想内涵。以《大笑江湖》为代表的中国电影之所以会出现叫座不叫好的怪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电影较为重视外形的包装,影片的娱乐精神和强大的明星阵容,不追求较高的艺术价值和人文价值,电影的文化精神贫乏,缺少对现实的深沉关照,缺少对人的终极关怀,因而无法与观众产生生命的交流与共振。本文拟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中国电影精神贫乏的现象。
一、重形式轻内容
观察新世纪以来的中国电影,不难发现,在中国社会急剧向市民社会形态转变的过程中,种种正负面文化元素错综交杂的电影层出不穷,其中既有小成本制作的有较高艺术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电影,又有高投资、大制作且只是娱乐观众眼球、缺乏冷静思考的电影。目前,我国大多数电影整体呈现的是娱乐至上,过分重视形式的塑造和包装,轻视内容,淡化主题内涵,难以与观众产生生命交流,实现心灵共鸣。哲学家赵汀阳曾指出:娱乐并不是坏事,问题在于,如果娱乐成为最高价值,同时还反对宏大叙事和深刻思想,就会形成一种轻浮和软弱无力的精神结构。用细小叙事代替宏大叙事,用娱乐代替思想,这样腐败的精神最终会导致社会的崩溃[1]。马克思说过,任何事物都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内容是事物内部各要素的总和;形式则是构成内容的各种要素的结构或内容的外在表现方式[2]。在中国电影中,故事及其所表达的思想主题是影片的内容,而场景、人物、服饰及台词等则是呈现在观众面前的形式。一般来说,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依赖于内容,同时也反作用、服务于内容。而中国电影在处理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时,却出现了形式胜过内容,甚至以形式取代内容的现象。
中国电影,尤其是刚刚起步的中国大片,从一诞生就为票房而来,其内容由于过于追求精美、刺激的画面而模糊甚至错位。影片的制作者因急于模仿国外成功大片,尤其是好莱坞大片,将过多精力集中在影片的特技、特效等制作手法上,而对影片内容没有过细地推敲和思考,以至于在每部大片上映后,都会迎来观众对编导、对白设计等方面的如潮恶评[3]。这些国产大片正是凭借其考究的形体构图、武打动作、画面色彩拼贴而成的视觉景观来博取观众的喜欢,冲击观众的双眼,使观众对影片的内容和意义难以揣摩与把握。
朱延平导演的贺岁大片《大笑江湖》从头至尾为我们提供了一套无比混乱的逻辑思维,向观众展示了一个苍白的、支离破碎的、小品式的剧情节奏。影片的故事很简单:从小喜欢看武侠漫画的小鞋匠吴迪因为要给侠女月露送鞋而遇到了武功深不可测的神秘老人、隐居山下的怪人等,并最终打败了图谋不轨的太监保护了皇帝,赢得了美丽的爱情。由于编导始终本着“一笑解千愁”的制作理念,过分使用特技、特效等制作手法来渲染影片的娱乐性,从而忽视了对影片思想内容的提升。再加上剧中人物特点不鲜明,很难让观众很好地理解其主题的内涵,很多观众看完后不明白影片到底要传达什么意思,感到云里雾里,不知所云。
由此观之,在中国电影中,对于视觉景观是否与完整的故事的历史真实性和典型性等相匹配,似乎被视为毫无意义的“伪问题”搁置一边[4]。鉴于此,这就要求我国电影应该做到:视觉景观的发展变化与故事表达的思想主题相适应,即一定的电影形式应该与相应的电影内容相一致,形式要随着内容的改变而改变,切不可只追求形式的多样而轻视对内容的提升。
二、文化核心价值观的流失
世界各国都希望通过电影这种大众化的艺术形式,传承民族的精神文化传统,建构能够被国民普遍认同的文化核心价值观,进而建立一种大众共同信守的文化秩序。虽然不同国家所认同的文化内容不一致,文化价值观念也不同,但是各国始终都把电影、电视放在文化传播的中心位置。从根本上讲,电影作为一种具有广泛传播效应的大众媒介是文化的一种载体,无论任何电影产品,在它种种的表达与评论背后,在进行审美的娱乐和赚取票房的同时,都无法回避对于特定思想观念的张扬推崇、对于民族及人类文化精神的探索追求。值得注意的是,电影的文化传播功能不应仅仅体现在某种类型、题材的影片创作之中,而应当体现在整个国家电影产业的总体格局和影片的制作理念之中[5]。
所谓文化核心价值观,是指在一种文化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起支配作用的基本理念,是衡量与判断事物的终极文化标准,包括历史是非观、道德善恶观、社会正邪观、伦理荣辱观等。从整体上看,我国电影严重缺乏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宣扬,观影后很难获得广泛的价值认同。著名作家梁晓声曾经说过,现在中国最缺少的是思想,在我们的影视中几乎看不到思想,中国电影的致命缺陷正在于缺乏根本的文化立场与价值判断。究其原因,在于我国在影片创造过程中,有意无意地将艺术电影、主流电影、商业电影相互对立起来:认为艺术电影就是追求影片的审美价值与认识价值,可以放弃教育与娱乐功能;主流电影就是要宣扬效果,审美与娱乐因素不必重视;商业电影就是追求影片的娱乐价值,教育与审美的作用不予考虑。正是基于这种相互对立的制作策略与评价体系,才造就了不同电影形态在话语体系之间的相互排斥以及在价值观念上的相互错位,从而使我国电影最终没有形成一种像韩国电影、美国电影那样共同信守的文化核心价值观,无法建立一种整个行业共同敬重的文化价值取向。
中国电影带给观众在视觉上是“盛宴”,在精神上只是“快餐”,缺乏太多的营养[3]。电影《大笑江湖》的故事情节采取了好莱坞主流故事中最常见的“英雄的历程”模式——英雄冒各种危险,进入一个超自然的神奇领域,在其中与各种难以置信的超自然体相遇,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虽然影片拥有较为精美的制作和简单的故事情节,但是却无法展现出应有的文化核心价值观念,致使崇高与滑稽、美与丑、善与恶、真与假、正义与邪恶、君与民、公与私等核心价值之间的关系混淆不清,所欲坚持或伸张的主导价值模糊。相对于中国电影来说,美国电影却始终能展现出本国应有的清晰的文化核心价值观。美国电影的主题是积极的、健康的,使人对美好的事物充满向往,即使影片中有邪恶的力量最终也会被正义所战胜。它所代表的社会价值往往是主流的、保守的、它的作用是达成共识而不是标新立异[6]。正如我们在票房大热的电影《2012》和《阿凡达》中看到更多的不是搞笑和娱乐,而是梦想和拯救。美国电影能够自觉地在电影中推行主流意识形态和美国价值观,时刻不忘倡导、传播本民族的文化核心价值观,这正是美国电影比中国电影成熟的标志。因此,我国电影急需转变制作理念和制作策略,无论影片在运作方式、赢利模式、美学风格等方面存在何等差异,都应当倡导、传播中华民族的文化核心价值观念,并把它当作支撑影视故事内容的文化根基,把文化精神的传承作为不同电影形态的共同使命。
三、人性的缺失
对于人性的概念,王海明这样认为:人性是一切人生而固有、永恒不变的普遍属性,因而不能独立存在,而只能存在和表现于人们那些变化的和特殊的属性之中。如今,人性已成为艺术表现的一个永恒的主题,而电影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和通俗艺术,更加重视人在电影中的价值与地位的提升和尊重、强大的文化包容力以及对人性的深度挖掘。由于电影所表达的是全人类共同推崇的价值观,所以它要采取一些人类共同美好的事物和情感作为影像叙事的表层结构,通过情节、人物、语言、动作等来诠释文明、正义、善良、爱情等永恒的人文思考和人生哲理。一部电影应该给人以某种信仰、信念,如果给人带来的只有娱乐、调侃、颠覆和刺激,那么电影将被商业彻底异化,观众也将被电影异化;一部好的电影其实并不仅仅是故事,而应该是思想和文化的载体,是放诸四海皆准的人类物质、文化和精神财富的再现。因此,决定一部电影的终极价值在于该电影的“人文含量”,而非其“科技含量”。
相较于中国电影,好莱坞电影更侧重于表达人类的责任感和人性意识,关注人类的生存,思考人类的命运以及人性的走向。同时,好莱坞电影具有明确的价值取向,承载着美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影片中主人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勇敢、正义、善良、纯朴等优秀品质容易主宰观众的思维情绪,使其产生共鸣,从而构造出一系列“美式英雄”的形象。然而,当下中国电影的普遍特点在于:影片只奉行娱乐神话原则,比较极端地专注于影片的制作技术,试图通过震撼的奇观影像刺激和吸引观众的眼球。同时中国电影往往忽视情感内涵的重要性,很少能让观众产生一种“集体积极参与”的情感与渴望,它们缺少对世界的崇敬之心,无法最大限度地召唤出广大观众对于“真、善、美”的渴望[7]。因此,中国电影通常用绚丽的外表迷惑观众的短暂瞬间之后,必然由于人性的缺失而被厌倦。
基于此,导演郑洞天指出:“能和好莱坞分享市场的影片,大概需要以下几个基本品质:以深切的人文关怀为基本价值取向,选材上注重迫近现实生活,艺术上体现民族的情感方式和对民族艺术传统的开掘,制作上达到现代水准的视听效果”[8],而其中深刻的情感要素以及充分的人文关怀即“人性”,则成为衡量影片成败的重要指标。因此,“中国电影要走向世界,只有精美的制作还不行,还必须在开掘人类永恒的主题方面下大工夫,要进一步展示和挖掘无限丰富的人性,要真正表现出使世界各民族观众都能产生强烈共鸣的东西。”[9]
[1]赵汀阳.哲学原旨主义[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1).
[2]李佳.国产大片发展对策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9.
[3]郭毅.在浮华中迷失真与善——国产电影大片的古装情节[D].长春:吉林大学,2007.
[4]王一川.全球化时代的中国视觉流[J].电影艺术,2003,(2).
[5]贾磊磊.中国主流电影与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建构[N].光明日报,2007-03-16.
[6]冯小刚,郝建,贾磊磊,尹鸿.《夜宴》对话[J].当代电影,2006,(6).
[7]徐坤.从《海角七号》的成功看近几年国产大片的情感缺失[J].电影评介,2009,(9).
[8]郑洞天.TOBEORNOTTOBE?进入WTO以后的中国电影生存背景分析[J].电影艺术,2007,(2).[9]王敏.我们的国产大片少了什么[J].人民论坛,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