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虚拟与现实:当代大学生网恋现象探究——基于贵州六所高校的实证调查

2011-08-15伍志燕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网恋大学生学生

伍志燕

(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贵州贵阳550001)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已渗入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与其他青年群体相比,大学生群体更容易接受网络,也更容易被网络的各种信息和思想所影响。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有恋爱的需求,对浪漫的爱情都充满幻想和憧憬。虚拟网络为浪漫爱情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平台,大学生在网上可以通过发送电子邮件、互送贺卡、聊天、博客等来迅速建立恋爱关系,并且网恋不需要考虑房子、收入、家庭背景等诸多对爱情、婚姻起到重大制约作用的因素,因此当今大学生网恋的现象相当普遍。为了准确把握大学生的网恋现状、成因及对策,本研究对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贵阳医学院、贵州民族学院、贵州财经学院及贵阳师范学院等六所高校大学生进行了随机抽样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90份,有效回收率为98.3%。

一、当代大学生网恋现象的现状分析

由于高校对在校大学生恋爱的认可及网络的普及,网恋也越来越成为高校大学生恋爱的新方式。关于大学生网恋现象的具体调查问项的数据结果综合如下:

(1)“对于近年来大学生中流行的‘网恋’,您的态度是……”,27.6%的大学生表示“非常赞同”;47.0%的表示“比较赞同”;7.1%的大学生认为“无所谓”;仅有10.2%的大学生表示“不赞同”;8.1%的表示“非常不赞同”。(2)“您网恋是为了……”,受访大学生的选项由高到低依次为“排遣空虚寂寞”(46.7%);“体验虚拟的爱情生活”(17.8%);“带着功利心理恋爱”(15.6%);“寻找理想的人生伴侣”(10.1%);“交流学习心得、人生看法”(9.8%)。(3)“与你发生过网上恋情的网友的数量……”,64.9%的大学生表示“没有网恋朋友”;13.7%的选择“有一个网恋朋友”;11.5%的选择“有二个网恋朋友”;6.7%的选择“有三个网恋朋友”;选择“四个以上网恋朋友”的占3.2%。(4)对于“网恋对象标准”这个问题,选择“漂亮迷人的外表”的占30.2%;“幽默风趣的谈吐”的占23.0%;“与自己志气相投”的占21.6%;“个性化的名字”的占14.8%;“较高的社会经济地位”的占5.9%;“良好的素质修养”的占4.2%;“其他”的占0.3%。(5)对“您是否与网恋对象现实接触”这一问题,大学生回答依次为:经常(11.1%);偶尔(17.3%);从不(71.6%)。(5)关于“您对于网恋是否需要专一”这一问题时,得出的结果是:与现实中的恋爱一样,也需要专一(21.3%);现实中恋爱需要专一,但是网恋不需要专一(46.2%);现实中的恋爱和网恋都不需要专一(12.6%);其他(19.9%)。(6)而对当前较为敏感的“网恋中是否可以发生诸如‘网下成家’或‘网下同居’之类的虚拟性行为”话题,18.4%的大学生表示“坚决反对”,14.9%的认为“只要双方结婚就可以”;而23.6%的认为“只要双方相爱就可以”;29.2%的认为“只要双方愿意就可以”;还有13.9%的大学生认为“无所谓”。

从上述问卷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网恋现象具有下述特征:

(一)大学生对网恋态度趋于宽容化。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对网恋的支持率(74.6%)要明显高于反对率(18.3%)。此外,调查结果也显示,43.1%的大学生参与过网络交友,其中35.1%的大学生交友的目的是为了网恋;即使在没有网恋意图的大学生中,其中有53.7%的大学生表示,如果有机会,愿意尝试。可见大学生对网恋现象持一种包容的态度,在大学生那里,网恋不再是“遮遮掩掩”的事情,相反,它不仅是一种时尚,而且也是一条经济、实惠、便捷地尝试爱情的途径。

(二)大学生网恋动机多元化。从调查结果来看,大学生的网恋动机出现多元化,分别体现为“排除孤独、空虚的情感”;“体验虚拟的爱情生活”;“带着功利心理恋爱”;“寻找理想的人生伴侣”;“交流学习心得、人生看法”,等等。上述网恋动机中,以婚姻和学习为目的的比较少(两项相加仅占19.9%),而以情感寄托、体验爱情生活和功利性为目的的占绝大多数(80.1%)。由此而知,大部分大学生网恋动机不纯,网恋仅仅是一场“开花不结果”的爱情游戏,这种“玩玩而已”的心态既损人又害己,极不利于大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健康。

(三)大学生网恋对象外表化和非专一化。调查表明,在大学生中确有一些通过交流学习心得、人生看法,逐渐情投意合而网恋的,但68.0%的大学生只注重“漂亮迷人的外表”、“幽默风趣的谈吐”以及“个性化的名字”。可见,在网恋对象上,大部分网恋大学生过多地关注网恋对象的外在化的东西,而较少关注对方内在的素质修养和道德情操。此外,调查也表明,大学生对网恋的爱情不专一度(高达58.8%)远远要高于现实中的爱情不专一度(33.1%),其中“三角恋”、“交叉恋”、“网外恋”在网恋中“见惯不惊”。

(四)大学生网恋行为的轻率性和随意性。据调查,仅有18.4%的大学生对网恋中的虚拟性行为持“坚决反对”态度,多数人表示,网恋中是否可以发生虚拟性行为主要看个人是否意愿,他人无法干涉。调查显示,在网恋大学生中,仅聊过一次天、发过一次E-mail后就“一见钟情”的占10.7%;从网上相识到网上热恋,继而电话聊天,再到网下见面的高达28.4%;不管恋爱对象是有妇之夫还是有夫之妇,在“网上成家”、“网下同居”的占9.8%。从网恋过程来看,大学生网恋具有时间短、升温快、随意性强等特点。这种不负责任地在网上随意确立恋爱关系,显露出大学生网恋行为十分过激。

二、当代大学生网恋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

网恋作为信息时代的盛宴,几乎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一种文化时尚。尽管89.9%的大学生认为网恋“只开花不结果”,那么为何对网恋还是乐此不疲并情有独钟呢?其原因主要有:

(一)大学生自身原因。其一,渴求友谊、充实业余生活。许多大学生在经历了高中三年的“重压”之后来到大学。与以往的学习环境相比,大学相对宽松自由并有充裕的时间,这使大学生更加迫切地希望得到心灵的慰藉,渴望找到新的朋友,建立新的友谊。其二,生理上的成熟渴望同异性交往。在校大学生的年龄一般是在18~24岁之间,正是性生理的成熟时期,生殖系统的逐渐成熟使得大学生开始对异性产生好感和爱慕之情,而且这种性成熟正呈现低龄化的趋势。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容易产生性冲动,对一切关于性的事物都会产生好奇的心理。有些难于启齿的话题,只要在电脑前轻点鼠标,对大学生来说不知道又非常想知道的内容立刻显示在荧屏前,这就导致大学生在网络虚拟生活中想尝试一下偷吃禁果的心理。其三,内心空虚,游戏感情。据调查,在网恋大学生中,不善交际、缺乏友谊的占25.6%,存在心理寂寞的占46.7%,想在网上体验一下交友的感觉的占53.7%,58.8%的大学生认为对于网络上的爱情可以不用负责任,也不用动真情,抱着只是“玩玩而已”的心态。这种游戏的心态对待爱情导致网恋大学生最终既不能保护自己,也不能分辨真假对错,乃至可以不顾后果地通过网恋进行骗钱、骗色等网络欺诈行为。其四,追求时尚和从众心理。大学生对任何新鲜事物充满一种神秘感和好奇心,网络在一些大学生眼里属于时尚流行的事物,因而网恋就更是一件时尚的事,没有尝试过似乎就是一种落后的表现。此外,还有一些学生受周围同学的影响,看别人都上网聊天交友,网恋得有滋有味,也就跃跃欲试,想去体会一下那种感觉,并希望在与网友的交流过程中获得心理上的舒适感和依恋感。

(二)高校缺乏正确、完善的教育管理机制。大学生在网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高校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管理上,大部分高校对学生网恋缺乏一个明确态度和引导,采取一种“放任自流”的态度,但一旦等到学生出了事情犯了大错,又武断采取开除等严厉措施,粗暴地剥夺了学生改过自新的机会。这样造成了“缺乏相关教育——学生犯错——不及时教育——继续犯错”的恶性循环。在教育方面,大部分高校只注重学生知识的灌输而忽视学生素质教育;仅注重学生的身体健康而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譬如,大学生网恋中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性道德问题。一方面大学生由于生理的原因对性十分渴望,另一方面又缺乏正确获得性知识的渠道。这不得不说是高校教育的缺失。调查结果显示,3786名男性大学生中有2588名(68.36%)认为网络是获取性知识的主要途径[1]905。网络虽然能获取较快较新信息,但是却缺乏规范,参杂着许多不良信息。性道德教育本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然而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这种教育通常只在《思想道德修养》里一带而过,在其他课程教学中,即使有详细提及性知识的章节,部分老师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对大学生的性教育问题觉得“难以启齿”进而采取学生自学的方式来解决。这样,高校在性教育上的“真空”,使得大学生在网恋中出现很多道德方面的问题和扭曲的行为。

(三)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文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我们接触了更加多元、丰富的文化和思想,这些都有利于我们国家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也有利于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但是我们也意识到,在吸收外国优秀文化的同时也受到了国外一些腐朽思想的影响。而当代大学生这一群体正好是在改革开放后多种文化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一代,必然会受到各种文化的冲击和影响,如西方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发起的性自由、性解放运动。这种思想和运动的传播本是为了破除性神秘和性禁锢,宣扬用科学的眼光来正确地看待性,是有进步意义的,但是部分人在传播这种思想的过程中歪曲了本质,并走向了极端,认为随意的性行为才是对性自由的追求。这种思想影响了当代大学生对性的看法,从而扭曲了他们的网恋道德观。

此外,由于我国现在对于网络的监管机制和法规还不完善,造成现在网络成为了低俗腐朽文化传播的主要平台。据调查,在大学生喜欢上的网站中,“影视”占31.2%;“交友”占16.2%;“游戏”占7.7%;“学习”占6.2%;“购物”占3.2%;“文学、军事、新闻、体育等”占35.5%。因为网络拥有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获取信息便利、隐私性强等特点,一些不法分子肆无忌惮地在网络上传播低俗腐朽的思想,尤其是大量的淫秽色情网站、交友网站、成人聊天室泛滥,网站里有大量的色情图片和影片,里面充斥着种种纵欲、堕落、变态的内容。据调查,在全国大学本科生中,至少有2/3的人已经看过性爱材料,65%的人甚至看过直接描述性爱的非科学的图像材料(包括图片、照片、影视作品、录像片、VCD等)[2]111。大学生对性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但又得不到正确的了解渠道,所以就从网络获取错误知识,造成他们过早地涉足网恋,造成许多不可挽回的后果。

三、正确引导当代大学生网恋的对策及方法

通过调查分析,我们已然深刻认识到当代大学生网恋现状、特点及其成因,如何正确引导当代大学生网恋,并对其网恋观予以积极的教育和引导,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课题。

(一)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网恋观和拥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其一,端正恋爱动机,树立科学的网恋观。对于网恋,大学生应该摆正心态,端正恋爱动机,正确认识网恋与爱情、网恋与责任、网恋与学业的关系。同时,对于网恋对象的选择,要有理性的眼光,应注重人品、道德、学识等因素,选择志趣相投的对象,确定远大的目标,做到互尊、互重、互爱,让爱情成为彼此的助推器和精神动力。其二,大学生应该提高自己的道德情操。网恋虽是个人的私事,但是前提是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大学生要自觉抵制低俗、腐朽的色情文化侵蚀,坚决不受淫秽网站、色情影视等诱惑,把网站当作是获取学习资源的便捷渠道,对于网络中提供的信息要明辨是非,努力提高道德修养,增强法制观念,不做违法之事、不做低俗之人,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二)高校应当规范网络管理以及加强大学生的性知识教育。第一,严格加强对局域网、校园网的管理。大学生网恋出现的种种问题,原因之一就是学校管理不完善,让学生“钻了空子”。高校网络管理部门应该加强网上的信息引导与监控,对网上不良信息,要有监控部门把关处理,属于不良信息的,坚决予以删除,对于学生在网上暴露的不良行为,主动采取措施发布引导性信息,统一思想、提高学生辨别网络信息的能力。第二,加强大学生的性知识教育。高校有必要开一些关于性健康的课程,正面引导大学生对“网恋”的认识。针对大学生青春期的特点,高校教育工作者要以正常的心态来看待性,适时开放BBS、新闻跟帖、聊天社区等栏目,并且在这些栏目上逐步增加网络道德、网络法规、网络心理咨询等方面的专题和案例,加强和大学生的心理沟通与交流,了解大学生思想状况,将相关的性知识科学地灌输给大学生们,而不是“谈性色变”,躲躲闪闪或是一带而过,这样不仅让学生了解“性”,更会让他们消除对“性”产生神秘感和好奇心,从而使学生从思想和心理层面加深对“性”的认识,消除“网恋”带来的消极影响。此外,学校还应多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活动,引导男女同学正常交往,加强理解与沟通,培养高尚的生活情趣。对那些沉湎于网恋不能自拔的大学生,学校可以设置相关部门和专业人员,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心理咨询。这样,可以及时避免学生发生一些极端的行为,也让学生找到一个感情发泄的渠道,从而在源头上将一些扭曲的行为及时矫正。

(三)社会应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法制建设。首先,社会管理部门要建立健全全社会认同的公共道德体制来规范网络行为。一方面通过树立榜样、倡导网络文明,号召广大学生网民以实际行动来影响和带动周围的人自觉抵制各种不健康、不文明的网上信息,以正面引导的方式,形成网上道德和文明上网的风气;另一方面也要打击和整治网络上传播的不良文化,尤其是色情文化,对于色情网站一经发现就要严厉处罚,对于传播淫秽信息的人也要依法处置。其次,政府部门应尽快建立比较完备的网络安全机制。一方面通过“信息海关”、“防火墙”等方式阻止有害信息进入,尽可能杜绝网络垃圾进入学生视野;另一方面也要严格网络审核许可程序,严格执行“先备案,后接入”的工作流程,与用户签订《非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备案登记表》和《互联网入网责任书》,建立客户信息台账,对于那些没有许可证的出租房、网吧要坚决取缔。此外,社会以及高校要强化对大学生网恋族的管理、监督和教育。对于经常上网的大学生“网恋族”要进行专门走访,调查用户的使用情况,列出走访计划,及时了解他们的网恋心理、动机和需求,通过合法的教育途径,增强网恋者的法制意识、责任意识、政治意识、自律意识和安全意识,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树立良好的网德。

总之,如何正确引导大学生网恋是一项大学生自己、高校、社会等共同参与的社会系统工程。针对大学生青春期的特点,决不可以打击压制,亦不可坐视不理,而应该正视、处理好“网恋”这一问题,使大学生从思想和心理层面加深对“网恋”的认识,从而最终使当代大学生的“网恋风”朝一个文明、健康、理性的方向发展。

[1]邱大学,王红,罗永,庞晓敏.青年男性大学生性心理与性心理调查及其临床意义[J].中华男科学杂志,2008,(10).

[2]潘绥铭,杨蕊.性爱十年:全国大学生性行为的追踪调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网恋大学生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赶不走的学生
大学生之歌
测测你的网恋成功率有多少?
学生写话
网上谈情,甜言蜜语掩盖了多少真实?(一)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
“网恋”时的奇遇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