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破茧而出的蝴蝶─—论二十世纪的新音乐与传统音乐之间的关系*

2011-08-15董文静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1年10期
关键词:音乐风格声部音乐作品

董文静

(华侨大学 音乐舞蹈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破茧而出的蝴蝶─—论二十世纪的新音乐与传统音乐之间的关系*

董文静

(华侨大学 音乐舞蹈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历史犹如一条巨大的锁链,每一环都记叙着一段过程,并打上当时的印记。当把所有的链环串在一起时,便会发现它们彼此环环相扣,缺一不可。每个链环都和前面的链环有着紧密的联系。20世纪五彩纷呈的新音乐,不是从天而降的,和传统音乐是密切相关的,是对传统音乐的一种继承与创新。

传统音乐;新音乐;继承与创新

一、引言

在每个人的眼里,蝴蝶和毛毛虫都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昆虫,似乎没有任何联系。但是大家一旦知道蝴蝶是由毛毛虫变化而来的,也许会惊讶毛毛虫是如何变成美丽的蝴蝶呢?很难想象它们是有联系的,事实确实如此,它们生命紧密相联,蝴蝶是毛毛虫生命的延续,毛毛虫的生命意义在蝴蝶身上体现。

20世纪的新音乐犹如美丽的蝴蝶,它的到来不是从天而降,而是对传统音乐风格的继承与创新,同时传统音乐的精髓又在新音乐中得到一种新的生命体现。

二、传统音乐与新音乐

何谓传统音乐?在这里传统音乐主要是指20世纪以前的,以调性为基础的、共性风格的、古典的一种专业音乐类型。如我们大家熟悉的巴赫(J.S.Bach,1685-1750)的复调音乐作品、海顿(F.J.Haydn,1732-1809)的弦乐四重奏、莫扎特(W.A.Mozart,1756-1791)的歌剧、贝多芬(L.V.Beethoven,1770-1827)的交响曲、舒伯特(F.P.Schubert,1797-1828)的艺术歌曲、肖邦(F.Chopin ,1810-1849)的夜曲、瓦格纳(Wagner,1813-1883)的乐剧等等。这些优秀的音乐作品,不仅愉悦了我们的耳朵,同时震撼了我们的心灵,传递给我们人间的真善美。

何谓新音乐?许多学者对此都各持己见,但是他们都一致认为新音乐是20世纪的音乐、现代音乐、先锋音乐、近几十年来的音乐。新音乐是针对20世纪以前的,以调性为基础的、共性风格的、古典或传统音乐而言的一种革命性、探索性和创新性的专业音乐类型。如20世纪表现主义音乐(Expressionism)代表勋伯格(A.Berg,1885-1935)的作品《钢琴组曲》op.25、偶然音乐(Chance music)代表约翰·凯奇(J.Cage,1912-1992)的作品《4分33秒》、噪音音乐(Futurism)代表路易基·鲁索罗(Russolo,1885-1947)的作品《大城市的苏醒》、音响音乐(Sonic Music)代表潘德列茨基(K.Penderecki,1933-)的作品《祭广岛罹难者的哀歌》等等。以上这些作品,只是20世纪音乐的管中窥豹、略见一斑。新音乐不仅带给听众前所未有的视听效果,同时要求我们专业音乐工作者进行更深入的了解,进行更深入地思考。

“传统音乐”与“新音乐”这两个概念,在历史的长河中是互相转化的。传统音乐与新音乐之间是什么关系呢?马克思主义哲学曾指出,任何新事物的产生都是对旧事物的否定,这种否定是一种继承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丢弃旧事物中的消极因素。换而言之,新音乐是对传统音乐的继承与创新。让我们简单地回顾一下音乐史,这时就会发现,每个新时期音乐风格的到来都是对前一个时期音乐风格的继承与创新。如:巴洛克时期音乐风格的到来,继承了中世纪音乐的复音音乐,并且发展为复调音乐;随后古典主义时期音乐风格又将巴洛克时期的许多音乐体裁加以完善创新,于是奏鸣曲式才能成为传统曲式学中的经典代表;浪漫主义时期音乐风格的悄然到来,为交响曲、歌剧等体裁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传达出了作曲家丰富的个人情感。

20世纪的新音乐也是对上个时期音乐风格的继承与创新,那么为何有一种声音却在强调它是一种“新生”的“音乐”呢?其实我们不难发现一种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总是曲折的,这种曲折表现在一个新时期音乐风格的到来和被大家认可是需要时间与探索的。这个时期可以称为是一种转型期或过渡期。在20世纪之前,各时期音乐风格的转型、过渡是非常平缓渐然的。让我们想想贝多芬大师,他一生创作的九部交响曲正是从古典主义风格走向浪漫主义风格的体现。而浪漫主义向20世纪的音乐的转型期却异常的短暂,以至于我们的心理和生理还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犹如一个人在聆听一首对比性二部曲式作品,初次欣赏,会让人觉得音乐形象迥然不同、毫无联系,但是当你细细品味却发现其中许多微秒的联系。面对20世纪的新音乐,应该说不是它来得太突然,而是我们准备的不充分。

三、从作品中看传统音乐与新音乐

1.音乐发展的动力

在传统音乐时期,作曲者在创作时常常提到音乐结构力,这种结构力由很多因素组成,其中和声就是音乐结构力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对和声的学习,我们发现和声有其功能圈。这种功能圈的作用是给音乐带来张力和紧张度,造成音乐前进的动力。大家熟悉的基本和声功能圈:Ⅰ—Ⅳ—Ⅴ—Ⅰ就反映出音乐从稳定——动摇——紧张——解决(稳定)的发展过程,在海顿、莫扎特和肖邦等伟大作曲家的作品中,你都能轻而易举地发现Ⅰ—Ⅳ—Ⅴ—Ⅰ这个和声进行。

在新音乐作品中,是否也有这种结构力呢?答案是非常肯定的。音乐作品中的这种结构力没有丧失,而是构成音乐结构力的因素发生了变化。以威伯恩《六首管弦乐小品》之四为例,这是一首无调性作品,虽然它突破了传统的作曲技法写作,可是我们通过运用音集集合的方法来揭示音乐的结构力。作品中的第一部分呈示部,在其中8-9小节构成了一个音集功能圈:“有确定音高的部分从木管声部的集合4-3开始(第8小节),延续到圆号声部的集合4-17,在‘严格再现’到小号声部的集合4—3,从而形成了第一个类似aba的‘封闭段落’。”观察这三个集合我们可以看出它们之间的一种运动力,4—3发展到4—7这是有联系的展开,音乐从稳定发展到非稳定;4—7到4—3进行,体现了音乐从非稳定到稳定的回归。

无论是传统时期还是20世纪的音乐作品,其中的音乐结构力都是作品的灵魂,虽然它们各自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但遵循的原则确实相同的。

2.音色的发展空间

音色是指不同的乐器或人声器官所发出同一高度的音,仍个有其特色,这种区别就在于它们的音色不同,亦称音品或音质。在音乐发展的长河中,作曲者、表演者和听众在不断的实践中发现音色的重要性。在古典主义时期随着乐器品种的不断丰富完善,作曲者在音乐中逐渐重视音色的功能。随后的浪漫主义时期,伯辽兹(H.Berlioz,1803-1869)写了历史上的第一部《配器法》,这部书开始了音色的理论道路。因为对音色的重视,使得听众欣赏到更多的乐曲,充分感受到了音色的魅力与变换多姿。如伯辽兹的《幻想交响曲》、理查·斯特劳斯(R.Strauss,1864-1949)《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里姆斯基—科萨科夫(N.R.Korsakov,1844-1908)《天方夜谭》等等。

传统音乐中的音色运用主要是在作曲配器法上,在新音乐时期,作曲家从新的视野考虑音色的运用问题。如刘健《风的回声》这部作品,“作曲家主要是在16支大竹笛所构成的同一音色基础上,通过‘常规’、‘颤音’、‘气声’以及‘花舌’等四种主要演奏法所分别形成的音色‘旋律线’,……”音乐的创作材料不再是传统的音高、节奏,而是四种演奏法。这个时候音色成为了创作素材,为音乐作品带来了新的风格和听觉感受。

今天音乐创作中的音色不再拘泥于配器法,而是将音色带入到更宽的创作思维中。

3.复调织体的新天地

提到复调织体音乐,我们的耳边会立刻回响起巴赫的大量作品,如他的赋格曲和卡农等等。巴赫将复调音乐带入到顶峰,随后复调音乐逐渐从音乐作品中的主角变成配角,二十世纪的新音乐作品中,对复调织体进行大胆的创新,例如“宏复调”、“微复调”这些作曲技法。

“微复调”的特点是各声部先后进入时间微小,每两个声部音程距离微小。这个技术萌芽是来自于巴洛克时期的帕勒斯特里那。例如,匈牙利作曲家乔治·里盖蒂(Gyorgy Ligeti,1923-)的作品《大气层》,在其中运用了许多“微复调”技法。这种技法带来的音响效果特别的混沌。

“宏复调”的特点是各声部先后进入时间很远,以至于听者忘记了主题音响,听不出第二声部与第一声部的模仿关系,同时要求音乐主题要散文化,没有性格,目的是为了给听众不留下印象。“宏复调”是对“微复调”音乐技法的一种对比变形。例如钱仁平先生的作品《Interaction》,这首作品为三支短笛和三组鼓而作,所运用的是宏复调的写作技法。每一声部的进入相隔很远,让人听不出一种复调音乐织体。

传统的复调织体给今天很多作曲家带来新的创作灵感及发展空间。

四、小结

总之,历史犹如一条巨大的锁链,每一环都记叙着一段过程,并打上当时的印记。当我们把所有的链环串在一起时,便会发现它们彼此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20世纪的人们正经历着政治、经济、科技、艺术等领域前所未有的发展。音乐作为这个时代的一种艺术形式,必定反映着这个时代的精神追求。20世纪的新音乐作曲家创作的视野已经不局限于传统的技法,他们探寻着新的技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这说明音乐确实是在不断进步的。作为专业的音乐工作者,我们要清楚的认识到新音乐的价值,同时对新音乐的欣赏与研究也要打开自己的思维,不能用以前的标准来衡量新音乐。

新音乐这只音乐森林中的七彩蝴蝶,是我们宝贵的音乐财富!

J60

A

1006-5342(2011)10-0135-02

2011-08-15

猜你喜欢

音乐风格声部音乐作品
浅谈陕西筝曲《云裳诉》的特色音乐风格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梅花
——为混声四声部合唱而作
拉赫玛尼诺夫浪漫曲音乐风格研究——以《春潮》为例
无与伦比的月光之美——两首同词艺术歌曲《月光》的音乐风格及演唱技巧
小学中低段合唱中声部配合的有效教学
合唱的音响效果之我见
雷晓伟音乐作品选登
多声部视唱训练研究——以《铃儿响叮当的变迁》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