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寻求新和谐*
——中国画教学探析

2011-08-15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国画中国画绘画

屠 祥

(安庆师范学院,安徽 安庆 246033)

寻求新和谐*
——中国画教学探析

屠 祥

(安庆师范学院,安徽 安庆 246033)

当今中国画教学,呈现趋同化、单一化。学生对国画专业的学习出现困惑……本文试提出以中国画审美本质教学和传统人文为基础,兼学一切优秀文化的成果,向西方写生绘画和现代表现主义吸取精华的同时更加立足于中国绘画自己的发展道路,还原提升中国画的文化价值。寻求解读传统和建构创新之间的和谐关系。

本质;困惑;传统;创新;和谐

在城市工业化和数字信息化的社会时代大背景下,中国画教学中传统美学思想在西方各种文化思潮和高科技图像技术的冲击下,早期学术界出现了“中国画穷途末路论”,现今在教学中学生出现困惑,学生中有“学国画无用论”……。

一、当代国画教学现状

中国画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绘画领域,传统审美原则千年大致不变。由于近现代西方先进科技文化和科学写实造型观念的介入,加上特定年代对绘画传统的质疑,20世纪初的中国画,有一批画家和美术教育家进行了探索和引进,并把西方素描教学方法引入到国画教育中来,强化了中国画的写实能力,强调笔墨服从于对象刻画,这种“中西合璧”的艺术语言开始变革传统中国画的程式和套路。这种语言的变革虽未尽善尽美,却为传统国画造型语言的重构提供了先决条件。建国后,中国画教育接受了苏联美术教育体系,并且按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为指导(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有了长足的发展。后特殊时期,将国画审美和技法统一到歌颂工农兵的步调之上,追求“红”,“光”,“亮”,“高”“大”,“全”的效果,国画语言发展缓慢创新不大。

国画和国画教学再次受到冲击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西方价值观等各种文化思潮涌入和高科技图像技术对传统的冲击,早期学术界出现了“中国画穷途末路论”。现今国画基础教学向西方绘画看齐,国画专业有边缘化的倾向。学生中出现“学国画无用论”等困惑。中国画和中国画专业教学发展到今天,美学观念的变化迫使中国画家和教育者必须思考中国画的前途,面临的是如何解读传统和不断建构创新的课题。即——在当代社会探求解读中国画的优秀文化本质和在发扬优秀民族文化。

二、国画本质价值地位

中国画不同于西方的油画,也不同于伊斯兰的逼真画和日本浮世绘,反映了中国人对宇宙的认识和思考,是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面对变化的无比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现代中国画应该用独特的视觉和手法去审视和表现生活。充分体现世界观、价值观、审美观和展示作者对生活和艺术的感受的心灵世界。中国画教学和创作研究,教师和学生首先应对中国画的本质特征有清醒的认识。中国画受到中国哲学的思维模式影响。其以“道”论思维为代表主张对事物的认知时肯定双方两面的价值,在思维极向上同时注重正反两级的追求,这种思维观看一切事物都是双向扩展的[1](p42),事物本身包含相反的方向却会合为一,中国画在本质特征上体现着两极思维模式,在理性与非理性,再现与表现,具象与抽象等问题上都不是取其一端舍弃另一端,而是同时要求肯定两端价值而在两极追求的发展中达到合一。中国画在本质上是理性与非理性统一,再现与表现合一,具象与抽象化一的艺术。西方绘画相对重视了一面而忽视了另一面,中国画是处处充满辩证法的艺术,其实绘画的本质是如此。

在城市工业化和数字信息化的当代社会,地球变得越来越小,人与人的内心情感世界距离却越来越远。有近在咫尺,心却远在天边的感觉。面对物欲增长的不断挑战,人们的精神世界开始好大喜功,急功近利。丧失可贵的宁静与平衡,使人感到烦躁不安……中国画作为一种能表达真切情感的艺术,能净化,升华人们的心灵。使物质与心灵之间,达到新的和谐。随着人类认识思维的发展,形而上学的思维将渐次失手,更加体现其优秀实质,中国画发展前景更为可观。中国画最能体现人类绘画艺术本质,在人类艺术中具有独特的重要位置和重要价值,尤其是其背后所体现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其他任何绘画不能替代的。

三、提高人文,拓展修养

中国画的优秀文化传统不会和封建社会一起消亡也不会因为西方文化的进入而灭亡。现代都市生活题材的大量涌现给中国画教学的表现形式和内容提供了新的空间。描写风雪家人,渔歌晚唱,寒林对弈的题材,表现传统文人的隐逸情怀,淡薄内涵的情感和精神以渐隐退,写意传神,以意赋色,意象布局,及三矾九染等做工生动精细的技巧,使国画具有打动心弦的力量,或宁静,或强烈,将画家认为最美的瞬间展现给观众,使心灵得以净化,愉悦……形式的变迁为不断创新的拓展,提供了广阔又崭新的空间。

教学中首要明确国画的本质,让学生明白中国画不仅是美术教育专业中的一个专业和一门传统技艺,而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的高度上来看待。在注重理论教育的基础上,深入掌握民族传统人文知识,如开设民间艺术赏析,传统文学,传统书画美学,画论等优秀文化传统的课程。在人文理论指导下,同时兼学,打好绘画技艺基本功,形成和掌握意象形式美,提升中国画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变国画专业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不会因某一校或某一师的认知水平的高低好恶而影响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发展方向。有利于中国画自主性的发展也有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技法教学相对于国画本质性,依然属于个体行为,现行招生多以西画素描水粉招考,进入学校学习不是临摹就是写生入手,从技法层面以相对考虑到了中西兼用的合理性。在明确目的和方向性的前提下,客观全面充分地分析现行教学的利弊后,再对国画教学提出具体改善建议。不同的学校也在教学方面做了不断的调整和尝试,课程设置也开始注重相关理论课。其教学结构、课程设置等技术层面不完善之处,再做他文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论证。

四、提倡兼学,寻求和谐

随着意识观念的多元化,传统与创新的形式上冲突日益强烈,国画教学也面临着更加艰难的选择。继承与创新是一个古老的命题,这是愿意把自己放到艺术发展史中去思考的画家无法摆脱的问题,当代美术教育也不例外。虽然现在“创新”一词有一种被滥用的迹象。但是的确只有创新才能保持艺术的生命力,如石涛就讲过“古着始之具也。化者施其具而弗为也。具古以化,未见夫人也。尝憾其泥古不化者,是识拘之也。识拘于似则不广,故君子惟惜古开今也。”[2](p206)潘天寿则把一味临摹古人无丝毫推陈出新者,视之笨子孙。大师们的思想灵光映照着国画艺术创新是必须的,国画教学亦然。

在西方文化艺术思潮的大量涌入和冲击的今天,创新必须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这一点特别重要,个体实践创新和历史悠久的艺术长河相比是渺小的。完全抛弃传统,盲目崇拜照抄,或一味创新会迷失方向也不可能创新。吴昌硕有认为“画当出己意,模仿坠尘后,即使能似之,以落古人后。出蓝敢为胜古人?学步翻愁失故态;古今画理在一贯,精气聚而能贯通”。[3](P345)对待传统如飞蛾,先作茧自缚,后破壳而出,飞上天空,自由翱翔。所谓作茧自缚,是指学好传统人文理论和绘画技法基本功。如果最基本绘画语言都解决不了,怎么能去创新表现呢?这是经过长期实践被证明的硬道理,也是一个常识问题。但近年国画教学中学生否定传统,否定艺术基本功淡化生活,片面强调创新,自我感受,自我观念,甚至认为中国画已走到艺术和历史的尽头了,无需继承也无需创新之风,在学生和青年绘画者中造成了一定的认识困惑和混乱,对传统人文理论和技法及造型基本功不重视,生活实践的观念越来越淡薄。其后果体现在创作中,表现为画面苍白无力,缺乏生气,内涵等,无绘画语言可谈;在造型设色和笔墨上经不起推敲,画面中出现了新八股和模式化的倾向。对于传统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如果不继承传统,凭空创新,误入歧途就追悔莫及了,如这样发展创新无从谈起,中国画将会退步或断代。

在吸收传统的精髓基础上要始终寻找和尝试各种创新的方法,争取有所创新,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怎么创新呢?创新不是赶时髦和追求另类,尊重传统也不是守旧,传统里面有我们几千年来代代相传的艺术真谛要解读,继承传统精神的实质并非学其表象,做传统的奴隶。为了更好的继承传统必须学习古今中外先进文化成果,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创新,以不断的创新来完善传统,使两者相寻求相互促进,相互完善。在绘画和教学实践中,寻求传统与创新,继承与借鉴的和谐问题,如音乐中用管弦乐演奏中国古典乐曲,或是中国古典乐器来演奏西方乐曲,都未尝不可。只要恰当把握好音乐本身的语言,内容传达得好,都可以去尝试。简言之就是深入寻求解读方能更好的构建和谐。

“对于绘画,要把中外古今的长处折褒地和革新地整理一过,使之合乎中庸之道,所谓集世界大成。要忠实写生,取材自然,却不是一味的服从自然,是由心灵化合,提炼而生,取舍美化,可谓之我的写生。新国画是综合的,集众长的,真美合一的‘理趣兼到的;有国画之气韵‘又有西画之技学。”[4](P598)

我希望这新国画,成为世界的绘画。我亦期望探寻国画教学的新和谐。

[1]李德仁.美术观察[M].北京:美术观察杂志社,1996.

[2]韩德林.石涛与话语录研究[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89.

[3]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85.

[4]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J212

A

1006-5342(2011)01-0110-02

2010-12-28

猜你喜欢

国画中国画绘画
国画《鲦鱼》
国画《鲿》
中国画
中国画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远方》中国画
国画欣赏
《岁有长又长》(中国画)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