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
2011-08-15朱磊
朱 磊
(武汉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以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
朱 磊
(武汉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十一五”建设时期,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关于“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等战略命题的回答,是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在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问题上的集中体现,是推进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理论依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植根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群众的服务实践,立足于“四个新一代”的科学培育,依赖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正确引领。
党的创新理论成果;胡锦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
在为“十一五”规划时期取得的伟大成就倍感自豪的同时,我们即将在党中央的带领下昂首迈进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崭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进一步创新发展的宝贵机遇。回顾这五年,胡锦涛同志提出的“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培育“四个新一代”和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作用等一系列重要思想,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关于“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三大战略命题的科学回答。这些创新理论成果是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理论依据,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领会。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植根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群众的服务实践
2006年8月29日,胡锦涛同志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教育事业“是体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重要方面”,“要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全局,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努力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1]这是新的历史时期,胡锦涛同志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要求,从人的发展与教育发展的目标、过程和效果评价的多维视角,对包括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内的各项教育事业如何发展提出的新要求。这一论述扼要深刻,启示我们从三个方面思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问题。
一是要认识到“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的重大论断,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新时期教育事业“为谁培养人”这一重大战略命题的科学回答,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遵守的根本原则。社会主义方向,群众路线,务必谨记,这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前提所在。应当看到,在高度教育事业跨越式发展的历程中,凝聚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数十年如一日的智慧和汗水,她在守卫高等教育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提高广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战线上,为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于人民贡献着力量。可以想象,如果没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道“防线”,能否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就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在此有必要进一步明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全部理论和实践活动在于: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逐步形成正确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帮助学生踏出校门后能走上国家和人民需要的成才之路。试想,一个思想观念不正确,道德情操有缺陷的人,又怎么能指望他“立足岗位做贡献”呢,又怎么能使人民群众满意呢?正确认识这个问题,有助于弄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是通过科学为国育才、努力为民植才的实践活动进行的,不夯实这一基础性认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就没了根基,发展就没了方向。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部理论和实践活动,只有与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始终坚守群众观念结合起来,才能圆满回答“为谁培养人”这一重大战略命题。
二是要始终坚持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个大局,紧紧围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这个中心,在改革开放的生动实践中汲取、吸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养分。一方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历程提供着智力支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着人才保障。新中国成立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跨越式发展的辉煌成就,统计表明,截止2008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总规模已经超过俄罗斯、印度和美国,位居世界第一,毛入学率达到23%,进入名符其实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2](P182)高等学校数量和在校学生总数,从1949年的 205 所、11.7 万人[2](P179),上升到 2008 年的 1900 多所、2056.3万人[3]。从一个高等教育的弱国转变为强国、由人才培养的小国转变成大国,为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思想道德素质合格的人力资源,离不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汗水和贡献。同时,做为一种实践活动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其根基扎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深厚土壤之中,其力量源泉来自改革开放的生动实践。只有紧密贴近改革开放的实践需要,才能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在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发展的过程中,进一步充实加快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的内涵。
三是要始终坚持服务于人民群众这个根本,贯彻“以人为本”的宗旨,把满足人民群众更加多样教育需求的贯彻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将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作为检验教育效果的科学标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见证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教育发展成果的受益者,同时也是教育发展效果如何最有发言权的评论者。人民群众是否满意,怎样使人民群众满意,是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优先考虑的问题。他们随着社会的进步、民智的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责任感与道德意识在不断提升,他们愈加热心于思考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越来越牵挂大学生群体的成长和发展,并对高等教育发展的质量、规模与效益等问题给予了高度关注。这些实际上是人民群众教育需求的一种延展性表现,他们的思想和声音集中体现为朴素的教育观念、教育诉求的表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服务于人民群众这个根本,就要认识探索如何才能更好的贴近人民群众更加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在进一步开阔视域、提升境界的过程中,立足于“立德树人”这个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主要精力放到培养更多的思想政治素质过硬的优秀人才上面来。更为重要的是,要始终牢记“人民群众满意”这一衡量教育效果的标准,探索将其逐步引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的有效机制,在高校管理考核中探索标准化考评制度,将把常葆吸引力、常有满意度作为衡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成效的重要尺度,切实把“以人为本”贯彻到实处。
总而言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是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协调持续健康发展,植根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人民群众的服务实践之中。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立足于“四个新一代”的科学培育
十六大以来,胡锦涛同志高度关注“培养什么人”这一重大问题。在长期深入思考的基础上,胡锦涛同志创造性地提出了培育“四个新一代”的战略命题。2007年5月,胡锦涛在《致中国青年群英会》的信中,勉励广大青年努力成为“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新一代,品德高尚、意志顽强的新一代,视野开阔、知识丰富的新一代,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新一代”[4]。这一命题,从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对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做出了战略性的思考,深刻阐明了当代大学生成长与发展的目标与要求,将着眼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有机统一了起来,对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培养什么人”的目标、任务和方向。
结合“四个新一代”的内容体系,有助于从不同角度丰富和充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培养什么人”的内涵。其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致力于培育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新一代青年。这就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使青年学生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马克思主义信念,树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的志向,始终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其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致力于培育品德高尚、意志顽强的新一代青年。这就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公民道德教育,教育引导大学生遵守基本的道德规范、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在成长过程中形成坚定顽强的意志。其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致力于培育视野开阔、知识丰富的新一代青年。这就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立足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深入进行素质教育,促进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全面协调发展,为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其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致力于培育开拓进取、艰苦奋斗的新一代青年。这就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民族精神教育,把热爱祖国、自强不息、克难奋进的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继承和发扬起来,为建设祖国贡献全部力量。以上内容,从理想信念、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和精神面貌四个方面,反映出党和国家对新时期社会主义青年的期望和要求,也与时俱进的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什么人”的内涵。
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就要把深刻认识胡锦涛同志关于培育“四个新一代”的战略命题,与正视和解决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突出问题结合起来。例如,对于一些大学生中还存在不少与“四个新一代”的基本要求背道而驰的思想问题,胡锦涛同志就有过精辟的阐述:“有的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有的社会责任感不强、团结协作意识较差,有的艰苦奋斗精神不足、心理素质脆弱,有的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影响较深”,等等[5]。这些突出的思想问题,不仅会对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产生消极影响,更与“四个新一代”的战略要求格格不入,不解决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无法实现,更会耽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大局。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始终立足于“四个新一代”的科学培育,积极应对新情况,认真解决好制约人才培养的关键问题。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依赖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正确引领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6]从党的重要文献中可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项基本内容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完整大厦。这一大厦本身,有助于在内容体系上认识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培养人”的问题,进一步切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努力方向。
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需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明确这种引领作用的指向。应当注意到,在十七大报告的阐述中,“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三者是从具体目标的角度展开,共同服务于“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一总目标。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全体人民的共同理想和自觉追求,因而能够把人们的思想和情感凝聚起来,转化为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力量;爱国主义和改革创新,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核心,是经过实践检验了的先进的精神动力,因而能够鼓舞人们的斗志,使人们焕发出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新时期人们应当奉行的道德要求,对于人们在辨识荣辱、美丑、善恶等道德问题上给出了基本的标准,因而能够引领正确的社会风尚,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这三者分别从群众力量、精神面貌、社会环境三个方面,一致指向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一共同思想基础的表现即是培育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这四个方面,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主三辅”的目标格局。深刻把握“一主三辅”的目标格局,有助于从宏观上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期的基本任务,为有针对性地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夯实基础。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迫切需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更加主动的态度去认识复杂境遇带来的挑战,特别是积极应对意识形态领域里纷繁复杂的斗争和较量。胡锦涛同志告诫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意识形态领域历来是敌对势力同我们激烈争夺的重要阵地。在当前的国际国内条件下,敌对势力同我们争夺下一代的斗争依然十分尖锐复杂。他们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向我国大学生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观点、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企图用潜移默化的方式使年轻一代全盘接受西方的价值观和政治制度,最终达到他们推翻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目的。我们绝不能丧失警觉[5]。”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牢牢记住胡锦涛同志的叮嘱,提高警惕,进一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意识和责任感,在教育理论和实践方面努力探索和优化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式,深刻思考如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整合大学生多样化的价值观念;如何以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成果武装大学生头脑,助其树立科学正确的理想信念;如何通过民族精神教育和时代精神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学习斗志;如何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做一个具有崇高风尚的文明人,等等。这些问题,既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重大理论问题,也是需要长期面对的实践课题,值得我们深入去研究。
[1]胡锦涛.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 努力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N].人民日报,2006-08-31(1).
[2]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课题组.教育大国的崛起:1978-2008[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stats.gov.cn/tjgb/ndtjgb/qgndtjgb/t20090226_402540710.htm,2009-02-26.
[4]胡锦涛.致中国青年群英会的信[N].人民日报,2007-05-05(1).
[5]胡锦涛.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01-18(1).
[6]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4.
G642
A
1006-5342(2011)01-0001-03
2010-10-23
朱磊(1982-),男,湖北宜都人,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08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