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雏论独立学院贫困生身份危机现象成因及对策*

2011-08-15温大勇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1年12期
关键词:励志贫困生身份

温大勇

(江苏科技大学 南徐学院,江 苏 镇江 212004)

雏论独立学院贫困生身份危机现象成因及对策*

温大勇

(江苏科技大学 南徐学院,江 苏 镇江 212004)

独立学院贫困生比例逐年递增.贫困生的很多深层次问题逐渐凸显.由贫困带来的身份焦虑现象在独立学院校园中有蔓延之势,本文试图分析独立学院贫困生危机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

独立学院;贫困生;身份危机

独立学院是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而应运而生的高等教育办学模式,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这种新型的办学模式不断发展、壮大.独立学院的数量不断增多,办学规模逐渐扩大,在校生规模呈逐年递增的趋势.接踵而来的是越来越多的“寒门子弟”走进独立学院的校园,享受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福祉”.大学规模的扩大和学生数量的增多本身对大学生的身份有一定的“稀释”作用,对于广大独立学院的贫困生而言则面临着更大的身份认同危机,高昂的学费、校园内贫富差距的巨大落差、边缘化的校园文化、严峻的就业压力……这些现实因素使独立学院贫困生群体对自身的身份产生焦虑,进而出现贫困生身份危机现象.本文试图结合江苏科技大学南徐学院的发展实际,分析当前独立学院贫困生群体身份危机现象的成因,并结合笔者本人的工作实际,提出缓解甚至消除身份危机现象的相应对策.

1 贫困生数量的激增引发贫困生危机

据统计,目前全国大学生中贫困生的比例已近30%,特困生比例为10%—15%,其中绝大数来自农村和城市弱势群体的家庭.随着在校生的数量逐年增多,贫困生比例也逐年显著提高,以江苏科技大学南徐学院为例,2008年学校贫困生为425人,占全院学生比例的8.3%,而目前南徐学院在校生为6206人,贫困生人数为857人,占全院学生的13.8%.据统计贫困生数量呈逐年递增的趋势,仅仅在短短的4年之中,贫困生占在校生比例将尽翻了一翻.贫困生数量的激增使贫困生群体成为校园内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贫困生群体的若干问题也相应地逐渐暴露出来,从家庭到学校,从单一到多样,从物质到精神,从身体到心理,被贴着“贫困”标签的独立学院贫困生们正面临着种种由贫困带来的问题,一种焦虑不安的氛围在校园内四处飘荡着,由焦虑而导致的一场贫困生身份危机正加速蔓延,贫困生身份认同这一校园现象正急速朝着校园问题行驶.根据马克思主义量变与质变关系原理,这种量的变化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质变,而现阶段独立学院贫困生激增这一事实已不可否认,这到底是不是一种量的积累?笔者认为,贫困生身份危机这一问题不能不去关注,贫困生的焦虑会引发身份危机,而身份危机也必然会导致独立学院办学危机,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2 独立学院贫困生身份危机的成因

2.1 自信心不足,缺少自我认同感

大多数贫困生来自于老、少、边、穷的贫困地区,基于经济上的贫困而导致心理和精神上的困惑.由于自身环境的限制,他们在视野、知识面、语言表达(部分贫困生用方言交流)、吃穿住行等方面都与新的环境格格不入,再加上进入大学以后,大多数学生的文化课水平相仿,在学习上贫困生毫无优势可言.而且在社团活动、计算机运用、才艺特长、人际交往等方面,贫困生学生更是与很多城市学生产生巨大差异,强烈的对比使大多数贫困生心理上遭到重创,面对种种劣势,贫困生的自信心受到前所未有的考验,产生了焦虑、孤独、自闭、自卑等负面的心理反应,他们对自我身份缺少认同,进而导致他们在学业及未来发展上缺乏信心和勇气.

2.2 大学氛围与初高中氛围的强烈反差

走入大学校园以前,由于高考的压力,广大贫困生无暇关注自身的贫困现状,考大学成为广大学子唯一的目标与动力,“三点一线”的高中生活成为贫困生们的精神寄托,他们的心里没有多余的空间添加高考之外的其他元素,高考“精神图腾”成为他们唯一的信仰.而进入独立学院校园以后,独立学院多元的校园文化使广大贫困生变得不知所措,学习不再成为唯一.面对与高中文化强烈反差的大学文化,很多贫困生遇到了艰难的适应期,在校园里,他们发现强手如林,学习上仅有得一点自信也逐渐消失,考入大学的喜悦与沦为平庸的无奈这对矛盾使广大贫困生的内心发生剧烈地震荡,震荡而导致焦虑,焦虑不安的心理使部分贫困生对自身的贫困身份感到不安,对于他们而言,大学校园从“伊甸园”顷刻间沦为“失乐园”.

2.3 贫富差距的巨大反差

独立学院属于三本层次的高等学校,很多贫困家庭面对巨额的学费望而却步.部分贫困家庭举债读书,步履维艰.而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却可以轻松应对四年的教育费用,贫富差距现象成为独立学院校园内的一大特色.强烈的贫富反差使贫困生心理敏感、害怕歧视,而且对社会不公平、教育不公平等现象也产生巨大的疑惑.部分贫困生为了缓解家庭经济压力,除了完成正常学业还要进行勤工俭学、家教、义工等额外的工作,身心疲惫.当经济困难已超出他们所能承受的程度时,他们会产生种种心理困扰,进而会反思:“为什么我们会这么累?”贫困生身份危机再一次浮出水面.

2.4 教育导向原因

教育是一个持续性的社会活动,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使广大贫困生除了知识学习以外几乎很难接触到与社会有关的相关信息,“高考改变命运”这一口号成为广大贫困生矢志不渝的精神信条.基础教育阶段缺乏相应的心理课、人生课、励志课,这些看似与高考无关的课程实际上对于塑造广大贫困学生开放、乐观、阳光、热情的性格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这些性格的养成对于高等教育阶段贫困生的继续发展有着积极的导向作用,而现阶段很多初高中为了应对高考“指挥棒”,要么流于形式开设少量此类课程,要么干脆砍掉此类课程,完全为高考“开绿灯”.再加上很多初高中教师缺少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引,抱定“唯应试论”、“高考决定论”等功利主义教育论调,只重结果,不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势必在更高级别的教育阶段产生负面影响,进而广大贫困生除了课本知识外其它方面几乎一无所知,成为高分低能的“教育怪物”.“先做人再做学问”这一人生至理名言早已被抛掷九霄云外,综合素质培养不能完全托付给高等教育,高等教育不能承受之重.

2.5 就业压力原因

随着高校的扩招,现阶段中国已经由精英教育阶段发展到大众教育阶段.大学生的激增致使他们从“天子骄子”的神坛上走下来,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就业市场,很多大学生被沦为“知识民工”.对于独立学院贫困生群体而言,就业压力显得更加突出.贫家子弟希望通过上大学改变自己的命运,他们对就业的期望值很高.而家庭经济困难使他们又很容易产生挫折感.因为不能合理地看待自身存在的不足与缺点,使得部分贫困生在就业过程中表现得被动和消极,再加上他们教育成本的投入占家庭收入的比重较非贫困生的投入要高得多,他们期待更多的教育回报,在当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若贫困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不仅仅他们本人不能学以致用,其家庭也将受到很大的影响.就业压力使广大贫困生身份危机进一步加剧.

3 对策

3.1 加强对贫困生的励志教育,坚定贫困生的生活目标与人生信念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励志重在育人.独立学院应该通过多方面渠道为广大贫困生提供励志教育和心理疏导.宣传并表彰励志榜样,开展励志教育系列讲座,增设专门的励志课和人生课(可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相结合),引导广大贫困生正确对待贫困,消除自卑心理,培养自强自立的精神,通过自身的努力报答父母、回馈社会.“百善孝为先,原心不原迹,原迹贫家无孝子;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少完人”励志教育可以结合感恩教育推进.励志——感恩教育抓得好,会使大学校园有一个和谐的道德基础.通过知恩、感恩、报恩,学生们才能够品德高尚、自强不息,成为有责任心的公民和德才兼备的祖国栋梁.

3.2 前高等教育教育阶段与高等教育阶段紧密衔接、相得益彰

教育乃是教书育人的社会性活动,但应试教育的羁绊使前大学教育阶段的功利性极强,知识教育成为教育的全部.而实际上,育人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爱因斯坦曾在评价居里夫人时写道:“第一流的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所以加强全方位的育人理念,重视多方面素质培养,使广大学生在未上大学以前就有着阳光、积极、乐观、向上的道德品质.如果培养出这样的学生,即便家庭贫困,也能够在独立学院校园里心态摆正,从容地面对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所以说前大学阶段的教育务必要考虑到整个国民教育的连续性,不能把各阶段教育割裂开来,这需要相关教育决策部门采取相应的步骤向前推进,使各阶段教育紧密联系,相得益彰.

3.3 引导贫困生迅速融入社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不能脱离社会.贫困生群体在上学期间的确需要国家与学校的帮扶,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独立学院贫困生在享受国家给予的各种奖助贷的同时,不能弱化了自身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如果只享受权利而不履行义务,会使贫困生对国家与学校产生依赖和惰性心理,淡化他们的感恩精神,不利于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由于贫困带来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巨大压力,使他们容易对社会产生负面情绪,而不能正视自身.所以独立学院必须要引导贫困生迅速融入社会的能力(学会做事的能力,学会学习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学会生存的能力),使他们尽早社会化,成为自强不息的栋梁之才,进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3.4 国家教育导向要高度重视独立学院贫困生群体,促进教育公平

帮扶独立学院贫困生群体,保证他们在学校能够享受平等的教育机会、教育资源,并促进其学业成功,真正能够揭掉他们身上的“贫困标签”,通过教育改变他们的命运.这也是促进整个社会公平、公正、平等,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国家可以根据高等教育这个突破口,通过教育公平促使社会公平,重视对贫困生群体的帮助和扶持,有效阻断社会不平的产生,维护社会主义的和谐与稳定.3.5 建立校企联动模式,为贫困生提供更多的兼职机会和就业平台.

恩格斯曾经说过:“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高等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必须要建立在与社会需要相结合,学校和企业的联动模式有利于调整学校的办学思路,特别是独立学院这一层次的高等教育模式,更需要打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不同模式的高等教育模式各自所承担的社会角色是不同的,各种层次的学校对人才发展的路径也各异.对于独立学院而言,学生毕业指向应结合自身特色寻找就业出路为己任.特别是对独立学院的贫困生群体,“出路”问题是他们最关心的问题.由独立学院与企业联动,可以更好地了解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同时企业的人事部门能够第一时间将企业的用人标准和培养标准跟独立学院进行深度地沟通,为学校的人才培养提供准确适用的市场信息,特别为贫困生确立正确的就业观与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从而改变自身的现状.

G640

A

1006-5342(2011)12-0140-02

2011-10-08

猜你喜欢

励志贫困生身份
跟踪导练(三)(5)
身份案(下)
生活励志
他们的另一个身份,你知道吗
牛人的退稿信,我们的励志课
“差钱”也演“励志”剧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放松一下 隐瞒身份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