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词汉译的认知理据探析
2011-08-15杨万梅王显云
杨万梅,王显云
(1.中国矿业大学外文学院,江苏徐州 221000;2.台州学院外语学院,浙江临海 317000)
外来词汉译的认知理据探析
杨万梅1,王显云2
(1.中国矿业大学外文学院,江苏徐州 221000;2.台州学院外语学院,浙江临海 317000)
英源外来词;认知语义;感官感知;隐喻
由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外来词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入汉语。外来词的翻译应该顺应一定的认知规律。感官感知和隐喻是认知语义学的重要内容,以此二者为认知理据翻译外来词,译者可选择更符合中国人认知特点的汉译,从而使引进的外来词更易被理解和传播。
一 外来词及其翻译的相关研究
“语言,像文化一样,很少是自给自足的。”(Sap ir,162)只要有语言接触,就会有语言变化。词汇是语言最活跃的因素,词汇变化最突出的反映是外来词的引进。最早开始研究汉语外来词的是西方的一些学者,中国学者对外来词的研究起步较晚。到 20世纪 50年代末,中国学者才开始比较系统地研究汉语外来词。
关于外来词翻译的研究,国内学界多着眼于具体的翻译方法。万迪梅从文化的角度分析了对四种主要的外来词译法 (直译、音译、义译、音义兼译)的选择问题 (万迪梅,2000);黎昌抱指出汉语借词的四种译法,即音译、意译、音意译结合和英汉夹杂,并分析了被借入后这些外来词的内部形式的变化 (黎昌抱,2000);胡清平多视角研究了外来词译法,并主张首选音意兼译法 (胡清平,2001);金其斌探讨了汉语英源外来词译法的四种新趋向,即港台译法引入、专业术语进入普通词汇、音译增多、直接引用 (金其斌,2005)。
对外来词的翻译和引进的过程也是语言、文化间的交流和借鉴的过程。该过程必然遵循并反映一定的认知规律。换言之,外来词翻译方法的选择不是任意性的,而是以一定的认知规律为理据的。从认知的角度探讨外来词的翻译在学界偶有论及,如郭中子在阐述象似性原则的基础上,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了英语外来词的汉译方法的心理可接受性 (郭中子,2008),但从认知语义角度看外来词翻译的研究成果尚不多见。本文拟以英源外来词为例,从认知语义学的角度探讨外来词翻译。
认知语义学主要从语言学中发展而来。在认知语义学的奠基人 George Lakoff看来,认知语义学把语言意义作为心理活动的产品来研究,这些意义具有身体结构和身体活动的基础以及社会和文化的基础(束定芳,2005),其重在于阐释语言和一般认知能力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认知语义学“尤其强调人的身体、人的经验和人的想象能力在意义形成中的作用”(Lakoff,1987:269),感官感知是认知语义的重要研究内容。人类的感官体验是从直观生理感知上升到抽象意义概括的最起始阶段。其它的抽象认知包括加工、记忆、推理、联想、想象等都以感官感知为基础。语言现象,如外来词的翻译和引进,必然首先反映人类直接感知规律和特点。
感官感知为外来词相关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理论视角和认知机制。另外,隐喻不仅仅是语言现象,从根本上讲还是认知现象,是人类重要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机制,“隐喻理论是认知语义的重要研究领域”(束定芳,2008:35)。本文第二、三部分分别从感官感知、隐喻认知两个角度研究外来词的翻译,以探究这二者在外来词翻译过程中的认知语义理据作用。
二 感官体验与外来词翻译
感官感知是认知的起点和基础,人们的认知永远摆脱不了感官的印记,感官感知总是先于大脑感知,直观的感官感知往往上升至抽象的概念。“人们对具体事物的抽象意象是直接来自于感官的直接体验,对抽象事物的意象也是在对具体事物的意象基础上加工、综合的结果”(赵艳芳,2001:135)。对外部世界的认识首先源于自身的身体体验,我们用自己的身体,尤其是用五官来感知世界。这符合认知语义学所强调的人自身直观的身体体验与复杂认知之间的密切关系。人们通过自我或他人的身体体验 (多为感官体验),形成对外部世界的理解,这也契合了 Lakoff和 Johnson所提出的心智的体验性 (the em bodim entofm ind)(Lakoff&Johnso,1999:73)。
人类的语言的发展与其感官对外界事物的感知和经验密切相关。感官体验在认知中的基础作用同样体现在外来词的翻译中。直观的感官体验在外来词翻译中可起到基础性的认知作用。下面将从五种感官的角度详述感官感知在外来词翻译中理据性作用。
1 视觉
我们之所以相信“眼见为实”,是因为视觉感知是人类最基本的认知手段之一。一些外来词的汉译也突显了视觉认知的作用,这些外来词的汉译包括两个词素,作为颜色词的第一词素被用以描述最直观的视觉特征,第二词素反映所指事物或现象的本质属性 (如种属)。视觉特征包括颜色、形状等。颜色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是人类最基本的认知范畴。在 butter的汉译“黄油 ”中,“黄 ”表征颜色特征,“油 ”解释butter的属性;以同样的方式,chiffon为“雪纺绸”,galvanized iron为“白铁”等;有些外来词的翻译是基于人们对这些词所指之物的形状感知,如 m ethamphetam ine hydrochloride这种毒品被译为“冰毒”因其外形为清澈透明的晶体,酷似冰块。类似的外来词汉译如泡泡糖 (chew ing gum),十字架 (cross)。
2 听觉
听觉是仅次于视觉的获取感知信息的管道。人们除了要“眼观六路”,还要“耳听八方”,“耳濡”和“目染”同等重要。人们的很多感官体验来自于听觉。一些外来词的翻译以听觉感知为认知理据,比如 hulahoop的汉译“呼啦圈”就传神的描述了(尤其是内置塑料小球的)呼啦圈在绕身旋转时“呼啦”作响的样子。恰恰舞中的“恰恰”二字既传声又传神,生动描述了 cha2cha这种舞蹈轻快、活泼、热烈而俏皮的风格特点。rattlesnake的尾部末端具有一串角质环,为多次蜕皮后的残存物,当遇到敌人或急剧活动时,迅速摆动尾部的尾环,从而长时间发出响亮的声音,致使敌人不敢近前,响尾蛇这一汉译抓住了这一显著的特点。同样,哑炮 (dud)和哑剧 (pantom im e)中的“哑”字显示了听觉在语言认知中的作用。
3 嗅觉
香、臭等人类的基本嗅觉特征抽象难以具体描述,引起嗅觉的物质的名称常被用以描述气味,如水果味儿、花儿香、酒气等等。嗅觉在人体五大感官所感知的信息中所占的比例不及视、听觉,但它同样是重要的感知手段。嗅觉感知也常被用以理解和翻译外来词。尤以香水和时装闻名遐迩的法国著名品牌 Channel被译为“香奈儿”,其女性品牌,尤其是其香水品牌的唯“香”唯美风格显露无遗,彰显了该品牌高雅时尚的个性。香槟 (champagne)和香波 (shampoo)音译外来词的同时,又借“香”字传其义,是音意译结合的妙译。o2 zone是一种有特殊臭味的蓝色气体,加之为氧的同素异构体,故被译为臭氧。
4 味觉
味觉是指食物在人的口腔内刺激味觉器官而产生的感觉。有四种基本味觉:酸、甜、苦、咸。味觉同样为外来词,尤其是外来食品、饮料的翻译提供了很好的认知理据。CoCa2 Cola的谐音汉译使汉语读者感觉这种饮料既爽口 (可口)又爽心 (可乐),音义兼顾,十分符合中国人喜好饮食的文化认知心理,是一个绝佳的译名。以新鲜的牛奶为原料,经过杀菌并添加有益菌,再经发酵、冷却、灌装的牛乳制品 yogurt被译为“酸奶”因其口味呈酸味。dessert是西餐中最后的一道菜,因其多为甜食,故译为“甜点”。chew ing gum可去除口中异味,使口气清新,其汉译“口香糖”或“香口胶”中的“香”字强调了感官感知的作用。
5 触觉
触觉是皮肤感觉的一种,它指分布于全身皮肤上的神经细胞对外界的湿度、质地、温度等方面的感觉。外来词的翻译可基于人的触觉,借用干—湿、软—硬、热—冷等汉语词素。比如 biscuit被译成“饼干”,因为它给人又干又硬的感觉,像国人常吃的用面粉烙的饼子。cork被译成“软木塞”因其质地柔软。一口入喉,alcohol会使人有火烧火燎的感觉,“烧酒”(又译“火酒”)可谓妙译。零度纬线的 equato r地区获得最多的太阳光的照射,equator自然便是赤 (热之)道。人们可控制 greenhouse内的温度,尤其是在低温季节里营造出喜温植物的生长温度,因此 greenhouse被汉译为“温室”或“暖房”。refrigerator之所以被汉译为“冰箱”是因其内部可保持低温以存储食物等。
三 隐喻认知与外来词翻译
从亚里斯多德时代至今隐喻研究已有 2400多年的历史,其间,隐喻研究经历了从辞格论到由语言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多学科角度的认知科学研究的发展历程。
在传统隐喻理论中,隐喻被看作是一种语言现象,一种修辞手段,一种语言表达经济有效的手段之一。但在 Lakoff和 Johnson看来,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它不仅频繁运用于语言中,也活跃于人们的思想和行动中,隐喻的功能随之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隐喻是人类用来组织其概念系统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的思维和认知的工具 (Lakoff&Johnson,1980:4)。人类的认识和思维活动都在一定的隐喻概念系统中进行。人类常用隐喻这个认知手段表达新的概念,或未曾认识或发现的范畴,以及通过常规的语言无法简练表述的非常规事物。
作为认知语义的重要研究领域,隐喻是人类所共有的联系语言现象和认知能力的纽带。作为重要的认知机制和工具,隐喻对外来词的汉译有很强的解释力。下文将从概念隐喻和意象隐喻两个角度探讨隐喻对外来语翻译的认知理据作用。
1 概念隐喻
在 Lakoff和 Johnson看来,“隐喻渗透于日常生活,不但渗透在语言里,也渗透在思维和活动中。我们藉以思维和行动的普通概念系统在本质上基本上是隐喻的。”(Lakoff&Johnson,1980:3)日常语言中充满了基本的隐喻,这些以隐喻的方式建构的概念系统被 Lakoff和 Johnson称为概念隐喻,它是从始发域向目标域的投射,这种投射关系反映了两个隐喻概念之间的认知上的联系。Lakoff等把概念隐喻分为方位隐喻 (orien tationalm etapho rs)、本体隐喻 (on tologicalm et2 aphors)和结构隐喻 (structuralm etapho rs)(Lakoff&Johnson,1980:14225)。下文将着重从方位隐喻和本体隐喻探讨隐喻认知在外来词翻译中的理据作用。
(1)方位隐喻
方位隐喻是参照空间方位而组建的一系列隐喻,它以空间为源域,通过将空间结构投射到非空间概念上,赋予该非空间概念一定得空间方位。空间方位来源于人们与大自然的相互作用,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概念。因而,为说明某个事物所处的空间位置,人们常以自身作为参照点,借助上─下、东─西、内─外、中心─边缘等基本方位来表达。一些外来词的翻译是以方位隐喻为认知理据的。如在汉语上─下的方位概念中,“上”经常代表着权力与影响,通常与好的事物相连。“上议院”(the House of Lo rds)处于控制地位,对“下议院”(the House of Commons)的提议有否决权。上为大,下为小,“上司”(superior)统领“下属”(subordi2 nate);含有东─西方位概念的方位隐喻在一些外来词的汉译中同样起着认知理据的作用。中国历来自视为中央之国的“天朝上国”,源于欧洲的事物被冠以“西”字,如西教 (Protestantism),西红柿 (tom ato),西历 (the Gregorian calen2 dar)等;另一些外来词的翻译涉及到表示中心、边缘概念的方位隐喻。中心比边缘重要,边缘附属或依赖于中心。如在英语音标中,相比辅音 (consonants),元音 (vowels)在音节的构成上处于更加重要的地位,除几种特殊情况外,没有元音无法构成音节,但没有辅音可以构成音节,元音又译“母音”,辅音又译“子音”。
(2)本体隐喻
Lakoff和 Johnson认为,人类的概念系统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本体隐喻基础上的。本体隐喻就是通过联想,将心理认知语义域、感知语义域或情感语义域中的抽象概念投射于具体的物质域中并加以具体化和明确化。“在本体隐喻中,人们将抽象的和模糊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动、事件、状态等无形的概念看作是具体的、有形的实体,因而可以对其进行谈论,量化,识别其特征、原因等”(Lakoff&Johnson,1980:26)。在本体隐喻中,我们对非物理现象的经验是用像物质和容器这样的简单的物体来描写的。本体隐喻中又可分为实体和物质隐喻 (entity and substancem etaphors)、容器隐喻(containerm etaphors)等。
实体和物质隐喻是通过具体的物体和物质来理解我们的有关的抽象的经验。正如 Lakoff和 Johnson所言:“人们关于实物 (尤其是自己的身体)的经验为大量的本体隐喻提供了基础,该基础即是把事件、活动、情感、观念等视为实体和物质”(Lakoff&Johnson,1980:25)。借助实体和物质隐喻,具体、熟悉的意象即被投射到抽象、陌生的意象上。因指一种复杂的经济现象 (因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的实际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纸币贬值、物价上涨),汉译 inflation很不易。“膨胀”本指物体受热而体积变大的这一具体物理现象,“通货膨胀”这一汉译巧妙借用了实体和物质隐喻使得inflation这一现象意象化、具体化。再如,Internet是由多台计算机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而互相连接起来从而形成的可相互交流,共同参与互动的虚拟平台,其不同的汉译如“网络”、“互联网”、“英特网”都借一“网”字把虚拟而抽象的互动、交流的平台实体隐喻为具体的网状之物。
容器隐喻把某些概念视为有内部、外部并可以装载他物的容器 (Lakoff&Johnson,1980:50)。容器图式要具备三个最基本的结构要素:内 (in terio r),边界 (boundary)和外 (exte2 rio r)(Lakoff,1987:2712273)。容器隐喻与隐喻一样是基于人体身体体验而具有体验性。我们常把自身视为一个容器,“我们的身体有中心:躯干和内脏器官,也有边缘:手指,脚趾,头发。”(Lakoff,1987:2742275)。容器隐喻在日常表达中比比皆是,如“生活是容器”(L ife is a container)的概念隐喻可以衍生出如下诸多容器隐喻来:我过着充实的生活;生活对他来说是空虚的;她的生活充满各式各样的活动。
容器图式运用于外来词的汉译时有采用的“里─外”的概念。我们把通过手术治疗体内外疾病的医学分科的 sur2 gery译为“外科”,外科是通过医生把身体外部作为切入点做手术,更多的时候要把人体当作一个开放的系统来思考;与此相对,“内科”(therapy)更多把人体当作一个封闭而独立的系统来进行研究,医生通过非外科手术的方式从体内诊断治疗疾病。在国际贸易中,当事一方把自身视为容器,把从别的国度、地区购进商品或服务的行为叫“进口”(import),相反则是“出口”(Export)。
2 意象隐喻
在出版《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九年后的 1989年,Lakoff和M ark Turner在More than Cool Reason:A Field Guide to PoeticM etapho r中,在概念隐喻的基础上,定义了另一种隐喻,即意象隐喻 (im agem etaphors)(Lakoff&Turner,90),意象隐喻是基于物理相似性而把一个意象投射到另一意象的隐喻。概念隐喻与意象隐喻的区别在于它们不同的投射过程:概念隐喻把一种概念图式 (如旅程)投射到另一概念图式(如爱情),而且彼此投射的两个概念体系呈系统性的对应关系。在“爱情是旅程”这一概念隐喻中,属于源域 (旅程)的各个属性的子概念分别与属于目标域 (爱情)的属性的子概念相对应,如爱情与旅程都有始有终,此二者各有其主角,即爱人和旅行者;意象隐喻不是概念间的投射,仅是两个认知意象 (im age)间的映射,因而被称为“单射隐喻”(one2shot m etaphors),它虽具有跨领域投射的特性但该投射不具备系统性的特性,它更多的是基于源域实体意象与目标域实体意象在物理相似性上的投射。它是源域与目标域之间属性特征和“部分—整体结构特征”(part2whole structure)间投射,“属性特征包括外形、颜色、弯曲度等,而部分—整体结构特征指诸如房顶和整个房屋的结构关系”(Lakoff&Turner,90)。比如在“她的腰是沙漏”(Herwaist is an hou r2glass)(Lakoff:1993:229)这一隐喻表达中,仅有沙漏的视觉意象被投射到人的腰身上,女人的腰身和沙漏在功能、结构等其它方面并未得到整体性系统性的比较。意象隐喻是建立在人们感官认知的基础之上,它是人们观察思考世界的方式在语言上的形象表达。
外来词的翻译可以基于意象隐喻这一认知理据。如peaked cap(鸭舌帽 ),cobra(眼镜蛇 ),pyram id(金字塔 )的汉译均体现了这一特点。对于中国人来说,peaked cap的与喙状鸭嘴巴在形状上相似,因而基于形状的相似性,鸭嘴的意象被投射到帽子的外形上,故而有“鸭舌帽”的汉译。Cobra有近似夸张的双眼像一双眼镜,眼镜的形状意象被投射到cobra这一动物上,所以才有“眼镜蛇”的汉译。pyram id形似汉字的“金”字,所以被译为“金字塔”。意象隐喻可以基于形状和颜色这两种物理特征,ink(墨水)色黑如墨,看似水,故译为“墨水”。有些外来词的汉译同时以意象隐喻和上文提到的其它隐喻为认知理据。如 broccoli(西兰花)源于西方的花卉,因而汉译中“西”字以方位隐喻为理据,而且此花形如兰花,即以兰花的意象隐喻之。
需要指出的是,意象隐喻与视觉感知都强调物理特征在认知中的作用,它们在外来词翻译中的理据作用具有异曲同工之妙。但二者又有所不同,意象隐喻一定牵涉到隐喻认知,如鸭舌帽就是“像鸭嘴巴的帽子”;而基于视觉感知翻译外来词仅强调颜色、形状等物理特征,未必用到隐喻的认知机制,如“黄油”简单说来就是“黄色的乳制品”。
四 结 语
随着我国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各个领域多种来源的外来词借入势态也会不断加剧。对外来词的译介理应成为相关研究的热点。外来词的翻译不仅是语言和文化的问题,还是心理认知的问题。译介外来词时,人们总设法使外来词的汉译最大程度地符合本民族人的认知模式,符合汉文化群体的文化心理特点。感官感知和隐喻均可为外来词的译介提供合理的认知理据。
外来词存在一词多译的现象,符合国人认知心理特点和认知模式的汉译最终会在多种译法的竞争中胜出。如“维生素”、“电话”、“青霉素”等汉译分别逐步取代了“维他命”、“德律风”、“盘尼西林”等音译词,“电话”这样的外来词逐步失去外来词的印记而演变成为汉语词。这些在竞争中胜出的汉译多为意译词或具有意译的成份。我们应该顺应“现代汉语有使用意译借词的强烈趋向”(陈原,303)。感官感知、隐喻在意译外来词中可起到认知理据的作用,从而有助于汉语外来词的推广和规范。
当然,由于外来词数目巨大,来源庞杂,外来词的翻译是复杂的语言、文化、心理过程,该过程应该在很多翻译理论、认知机制、语言习惯等合力影响指导下完成,感官感知、隐喻的认知理据作用不应被夸大。但诚如上文所述,认知语义的观点和方法确可为外来词的翻译提供理据性的理论和方法上的指导,可帮助译者选择符合中国人的认知特点规范译名,从而使得引进的外来词更易被理解和传播。
[1] Lakoff,G.&M.Johnson,M etaphorsW 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 Lakoff,G.1987.W omen,Fire,and Dangerous Things[M].Chica2 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3] Lakoff,Gorge&Mark Turner(1989).More than CoolReason:A Field Guide to PoeticMetaphor.Chicago:TheUniversityOf Chicago Press.
[4] Lakoff G,&M.Johnson(1999).Philosophy in the Flesh:the EmbodiedM ind and Its Challenge toW estern Thought[M].New York:Basic Books.
[5] Sap ir,Edward.Languag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peech.New York:HarcourtB race Jovanovich.1921.
[6] 陈原.社会语言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
[7] 郭中子.英语外来语的汉译认知解读[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6):44249.
[8] 胡清平.音意兼译——外来语中译之首选[J].中国翻译,2001(6):28231.
[9] 金其斌.汉语中接受英语外来词的新倾向及其心理透视 [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1):8212.
[10] 黎昌抱.外来词的翻译与内部形式化[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0(10):82285.
[11] 束定芳.认知语义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目标与方法 [J].山东外语教学,2005(5):3211.
[12] 束定芳.认知语义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13] 万迪梅.从文化的角度看汉语外来词的翻译[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6):35239.
[14] 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On Cogn itiveM otiva tion for Ch inese L oanwords Tran sla tion
YANGW an2m ei1,WANG X ian2yun2
(1.Schoolof Fo reign Stud ies,China University ofM ining and Technology,Xuzhou Jiangsu 221000,China;2.Schoolof Foreign Languages,Taizhou University,L inhai Zhejiang 317000,China)
Loanwords from English;cognitive sem antics;sensory percep tion;m etaphor
Owning to socialand technologicaldevelopm entand increasingly frequentexchangesbetween nationsand cultures,loanwordsare being introduced into Chinese atan unp recedented pace.One should be cognitivelymotiva2 tedw hen translating loanwords.Sensory percep tion andm etaphor are important research areasof cognitive sem an2 tics.Translation of loanwordsm ay conform to Chinese cognitive featuresand therefore be betteraccep ted and sp read if the translato rs are cognitivelymo tivated by senso ry percep tion andm etapho rical cognition.
H31519
A
167322804(2011)032017620004
2010207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