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心理契约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思考

2011-08-15樊立三

关键词:契约化契约心理

樊立三 隋 鹏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发展,高校“卖方市场”的优势逐渐被弱化,学生主体意识增强,双方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交流与对话也日益增多,“心理契约”问题逐渐浮现出来。而原有的管理模式与方法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这无疑是对高校学生管理的挑战与促进。如何更好的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管理,如何找到一个高校学生管理创新的切入点,使得高校学生管理能够适应学生、时代、学校的变化和要求?这是学生教育管理者不得不思考的重要问题,同时也应成为教育家们讨论的重要问题。本文认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在观念、内容、方法和体制机制等方面改进创新”,创新的切入点就是心理契约。

一 “心理契约”的内涵

“心理契约”又称“心理合同”。美国著名管理心理学家施恩(E.H.Schein)在他的著作中,指明了了心理契约对于行为动机的重要意义。心理契约是“个人对奉献与组织有所获取,以及组织针对个人的期望收获有所提供的一种组合。”也就是说,心理契约就是个人的奉献与他人(或组织)的获取,及其所提供的回报之间的一种内在配合和心理约定。心理契约以其独特的方式表达人们的愿望、意向以及契约主体所受到的约束和激励,它不仅在经济组织中日益成为影响员工工作情绪、工作态度和工作效率的重要因素,而且它已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定意义上,心理契约已经被广义理解为某一特定关系中一系列的主观约定,不仅能够解释个人和组织行为动因,而且也能提高个人和组织行为效率。

本文所讨论的“契约化”就是基于心理契约理论基础,对大学生和学校之间相互责任与义务的心理信念的一种诠释,是客观学校和主体个人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契约。

二 实施“契约化”管理的必要性

“契约化”管理本质上是一种情感契约,是凝聚力和良好氛围形成的无形手段,能够促使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逐步规范化、人性化,进一步增强大学生主体意识和法制观念,从而提高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约束能力。

1.高等教育深入发展的需要。

为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学校依据现行法律法规和学校教育的实际,制定了学生在校学习、生活和工作过程中应遵守的校规校纪。但是,教育的高速发展和学生成长特点的急剧变化,使学校的刚性制度逐渐与频频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脱节甚至不相适应,难以继续处理学生和学校之间的各种新关系。因此,高校应通过了解、沟通并进一步满足学生合理期望,使学生在价值观念和发展目标上与学校形成共识,构建出有效的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心理契约,促进学校、学生之间的和谐发展。

2.深化“以人为本”教育宗旨的需要。

高校学生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开发学生自主意识和主观能动性,而学生要实现自身自主能动性的开发也需要了解专业、教学和教师等与学校相关的因素,契约化管理一定程度上可避免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沟通缺失。学校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并采取一定的激励和管理方法来满足和引导学生的心理需求,与学生之间形成一种心理上的合理期待,促使学生自觉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学生则根据自己的个人期望和学校的远景目标,调整自己的心理需求,结合学校发展目标和自身特点合理规划职业生涯发展,将个人的发展与学校的发展紧密地联系起来,从而促进学校与学生的良好互动,形成学校、学生的综合凝聚力。

3.学生管理模式发展的需要。

随着高校完全学分制的全面推行,其弹性学制、自主选课制有利于更好地因材施教,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但这种学分制的推行却客观上导致了自然班级的淡化,集体荣辱感的缺少,传统的以自然班级为主要载体、以统一管理、集中教育为主要特征的学生工作模式受到严重挑战。构建大学生“契约式”管理模式则有利于把集中教育和分散教育、咨询指导和服务整合起来,把学生的自主管理与学校管理、教师的教育指导结合起来,有利于发展学生自主管理、自主教育和自主服务的意识和能力。

4.提高教育管理工作效能的需要。

心理契约的建立实现了与学生的有效沟通,降低了学生对学校管理的“天然”抵抗性,增强了满意度和信任感。心理契约的无形规约还能使学生在动态的条件下不断保持与学校的良好关系,充分把自己视为学校的主体,将个体的发展融入到学校发展之中。与此同时,学校也会从满足学生的需要出发,充分调动积极性,进而创造出永远充满活力的校园氛围,提高教育管理工作的效能。

三 “契约化”管理的具体构建

1.实施情感激励。

当代大学生在内心需要上更侧重于精神满足、情感关怀和心理认同,因此,学生工作者应尽可能从情感投入和人文关怀的角度来实施激励措施,从而增进学校、教育者和学生之间的信任,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内在潜力、主动性和创造性。我们认为,一要为学生构建更高期望增加信心,提供动力,带给学生心理上的满足和精神安慰;二要真诚对待学生,让学生意识到学习上能获得指导、生活中可以获得帮助、情感上可以信赖,从而在客观上增强学生心理期望与学校的协调性。

2.建立良性沟通机制。

心理契约的构建和维持,是学校教育者和学生双方互动的努力。因此,加强沟通是一个关键环节,特别是一些不可预见因素可能会打破学校、教育者与学生之间所存在的心理契约,这时必须进行有效的沟通以消除影响。通过有效沟通,学校不仅能够随时了解和关注广大学生的期望与学校存在的一些问题,以便听取学生的改善意见,而且根据双方的期望与存在的问题,在双方理解和期望一致下达成共识。

3.建立操行考评体系。

设置科学的操行考核指标,避免考评中的主客观因素影响,防止造成学生心理挫伤以及对立情绪,导致构成心理契约破裂。在操行考评过程中,要注意采用科学的定量与定性的方法进行充分的考量评估,不仅要重视对结果进行考量,更要重视对表现出来的行为进行评价。同时,对考核操评结果进行及时反馈和沟通,这样可建立相互的信任,搭建心理沟通的桥梁,减少因此而产生的对立倾向。

4.创设良好的心理契约环境。

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是一种无形的感染催化力量,它将学校的期望,集体成员的认识、情感、意志、学习气氛等好品质凝聚、同化,成为校内一种不成规章的行为准则、不成文的心理契约,在潜移默化中将学校对学生的期望内化成学生的个体需要,指向确定的行为动机,引发正确的行为习惯。学校作为心理契约的一方,其根本责任在于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使学生学会做人做事,增加学生努力学习的热情和信念,激发学校与学生之间共同信守契约所默示的各自对应的“承诺”,使教育双方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心向一致的行为取向,从而使学生产生归属感、自尊感和成就感。

四 实施“契约化”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1.实施大学生“契约化”管理不能忽视主体之间心理契约的存在。

“心理契约”的建立,应注意做好心理期望的传达和宣传工作,使各主体了解相互间的期望,并将期望落实到行动中去。“心理契约”的内容是不断变化的,它是随着主体的变化而变化,它与主体的信念、价值观念、道德水平、价值取向有关。因此,建立大学生“契约化”模式管理过程中,确立什么样管理目标、签订什么样的契约内容以及怎么样实施,都必须要立足实际,与心理预期相适应,同时要加强对大学生心理预期的引导,如此才能实现管理的双方良性互动,保持和谐,满足彼此的心理需要,激发学生潜在动力,使心理契约得到提升。

2.“契约化”管理应该法治化、权威化。

契约管理法制化是契约有效性和权威性的保证。然而,高校与学生所签订的契约并没有完全依法进行,没有法律公证或公布于众,缺乏法律的约束力,致使履约受阻,流于形式,从而使契约丧失了权威性。

3.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在大学生“契约式”管理过程中的作用。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和社会主义国家重要的政治优势,是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德育教育是教育的最本质和最高目的,也是学校的重要职责。因此,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探索新方法、新机制,是建立大学生“契约式”管理模式的有力保障。

4.履约状态的有效调控和监督检查。

高校管理者应因时、因地、因人、因事的权宜应变,采取与之相适应的管理和服务方式,同时要加强监督,对履约中出现的失误和偏差进行调整控制,有效进行风险防范。由于客观情形的变化、不可抗因素的出现或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可赋予管理者单方面变更或解除合同的选择权,当然,基于被管理者不履行义务或迟延履行义务以及其他违反契约约定的行为,管理者有权在法律法规和契约的范围内采取一定的强制决定权和处罚权。

[1]孟奕爽.组织行为与企业员工心理契约管理[J].企业管理,2003(3):50-52.

[2]申来津.心理契约:德育提升的支点[J].教育研究,2003(9):44-47.

[3]邹苏.心理契约:组织与员工之间的纽带[J].理论界,2003(3):38-39.

[4]李宏,杜学忠.组织行为学[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2.

[5]冯彩玲,时勘,樊立三.对心理契约动态过程的系统思考[J].社会心理研究,2007,1:75 -78.

[6]吴兴华.基于心理契约的开放教育学生观[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07,1:41-43.

猜你喜欢

契约化契约心理
一纸契约保权益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契约化管理推动国有企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心理感受
新疆发现契约文书与中古西域的契约实践
基于供给侧改革的煤炭企业集团契约化经营的探索与实践
国有煤炭企业经济管理创新发展探讨
对我国网络人格权法律保护的思考
解放医生与契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