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哲学视域下的医学研究生教育管理反思和进路
2011-08-15张必丽
张必丽
医学教育以培养高质量人才为目的,以学术能力培养为中心,授予学生学术研究思维和方法,培养其科研、创新和医疗工作能力。在“生物一心理一社会”的教育模式下,医学教育也适时加强了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人文修养,培养人文精神。这对医学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任务,因此,反思工作问题,更新工作理念,创新工作方法成为必然性要求。
一 医学研究生教育管理的环境认知
医学研究生教育管理是在学科专业性很强的院校内进行的,它既在高等教育规律的支配下运行,又有自身的工作范式和思维。因此,需理性地认知医学研究生教育管理所处的新时空环境。
1.医学研究生教育管理“社会化”倾向。
医学研究生教育管理范域主要限于高等院校,但其主体(教育者和管理者)和对象(研究生)又是社会中的人,因此,教育管理工作不仅仅是教育范域的行为,而且在信息快速交流的语境下还关涉着社会整体。
当前医科院校教育管理主要面临着培养质量、就业、教育资助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等社会性问题。[1]这些问题的聚积容易成为社会的关注焦点,从而不断引发人们对高等教育的讨论和关注,诸如对学术不端、论文抄袭、医德缺失、综合能力和人文修养欠缺以及就业压力等教育负面问题的讨论。网络时代的虚拟空间和实体空间不断进行着信息交流,任何社会性问题都易于被放大化,被焦点化。从而,在网络语境中传统范域的教育问题,易被催化为焦点性的社会问题。这对于医学研究生教育管理来讲,培养教育主体的精湛医术与高尚医德是终极教育目标,但面临着多重教育压力和舆论关注。
社会性问题的存在对医学教育管理提出了反思要求,在教育的终极价值的向度上来分析和处理医学教育的社会性问题,无疑成了医学研究生教育管理的新的社会课题。
2.医学研究生教育管理面临的“教育异化”。
“教育异化”是指教育在活动过程中,在不自由的状态下变成异在于其本真活动结果的现象。[2]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的异化表现为教育性质、组织、目的、人际关系和大学精神的异化,如高等教育文凭化、高校组织政府化、教育目标功利化、师生关系商品化、神圣学术腐败化。[3]
在“异化”的语境下,医学研究生教育管理需要通过对所处的新时空环境及现状的分析,反思教育管理运行机制,深入探讨教育管理工作的模式和方法,使医学教育管理者回归“生命本真状态”,消解学生和社会对“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样一个被普遍接受的命题的质疑,阻断“教育异化”进程,重构“白衣天使”隐喻空间。“异化”的语境下,医学研究生的核心价值观应如何构建成为现实性命题。
二 医学研究生教育管理的“生命”反思
生命是哲学不可回避的研究对象。哲学对生命内涵、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研究,为思考医学教育及其发展提供了人文视角和理性思维,如柏格森“生命哲学”启迪人们对社会教育的理性反思。
1.生命哲学反思。
柏格森“生命哲学”是从“生命”的原则出发来反对传统的哲学思想,因此被称为“生命哲学”,“生命”充斥着柏格森哲学的整个思想体系。[4]柏格森从生命冲动的维度对社会问题进行思考和探讨,展示了他对人类社会及人类未来命运的思索。
生命哲学是对生命的思考,其主要是通过人的感悟、体验、直觉来进行。这对教育管理者的启发是:教育管理者需对自身的言行和内心世界进行体悟,对所从事的教育管理工作和工作对象的“生命性”进行思考。
教育管理者要强化自身角色,重塑“园丁”形象和“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命题,架构好“白衣天使”培育环境。哲学家雅斯贝尔斯从尊重生命的角度很好地回答了教育管理者角色定位,即“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5]
对教育对象主体(研究生)的“生命体”反思,是为了避免生命“异化”和“教育异化”。“生命哲学家的一个重要观点是把生命看成自我经验的形成”,“每一个生命都是独特的,因为其有不同于他人的自我经验。”[6]因此,医学研究生教育管理应思考如何引导学生领悟生命价值的过程,培养其生命活力、创造动力,让研究生保持“生命的冲动”,追求教育的终极价值和生命价值。避免生命“异化”,使教育与其本质、与人的本性相和谐,避免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被异化。
2.教育范域内“生命”隐喻的替换反思。
“隐喻”既是一种修辞,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在人类语言和认知中起着必不可少的作用,各种形式的语言活动,包括日常会话,都是通过隐喻来体现世界观的。[7]新奇的隐喻具有极强的张力感,“隐喻可传达情绪感受,诱发激情”[8]。在教育范域,“园丁”“蜡烛”“象牙塔”“白衣天使”“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曾是传统的隐喻词汇,体现了教育的“生命本真”状态。然而,在“纯粹认知的和抽象逻辑的知识传递、讲求经济、效率、秩序的技术理性规训的遮蔽下,个人的自然需要、对自我和社会意义的理解与感受等等渐渐被排斥于主流的教育理论话语之外”,[6]教育范域内传统“生命”隐喻消失,取而代之是“老板”“保姆”“家长”“金工/银工培育场”等现代性的隐喻词汇。传统的隐喻词汇的张力感消失,现代性的隐喻词汇彰显,表现了“教育异化”和生命的“异化”。教育生命的动感和勃发的生机与活力受到了抑制,教育生命本真迷失。
3.价值生命的人文反思。
征服疾病,延缓生命,是医学研究的终极目标。但“20世纪的医学未能分开疾病与生命的认知疆域,将征服疾病和敬畏生命这一范畴的两极孤立起来,绝对化,讲‘征服’忘掉了‘敬畏’。”[9]今天的消费时代,医学领域人文精神严重缺失,医患对话的失语、医生态度冷漠成为大众的焦点性话题。加之校园内多元化思想与一元主流思想的冲突,功利主义和利己思想的冲击,医学研究生教育管理面临着内外交加的困顿。当下生命“异化”和教育“异化”,不断消解着传统的“救死扶伤”医德精神;医学科学的发达不断遮蔽着医学人文理性的进路,研究生教育工作问题重重。
在科学与人文冲突的新语境下,医学研究生教育管理怎样扶正扭曲的人性和“异化”的生命,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课题。
三 医学研究生教育管理手段的理性反思
1.教育管理的价值存在。
教育管理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为教育存在和发展而存在的,其功能和属性即满足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研究生教育管理价值存在正是为研究生个体和社会的全面发展而存在的,促使研究生找到自身本质和价值诉求。
2.管理手段的理性反思。
目的的实现需要借助于一定的工具。研究生教育管理是借助一定的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来实现的。当前,研究生教育出现了为社会所关注的诸多问题,于是,2006年提出了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课题要求。新的研究生培养机制取得了很大成效,但负面效应尾随而至,如学术的功利性和道德性,教育的公平和效率等成为棘手问题。因此,需要反思思想教育管理手段的工具理性问题。
马克斯·韦伯反思人类理性时提出工具理性的概念,即通过实践的途径确认工具(手段)的有用性,从而追求物的最大价值的功效,为人的某种功利的实现服务。[10]像研究生激励机制作为一种教育手段,颇具工具理性的力量和功效,教育管理者利用它激发了研究生的竞争和奋斗意识,引导研究生凭借知识和能力追求各种奖励,而且也优化了教育资源,提高了教育的效率,科研创新成果也颇有硕果。
然而,作为人类理性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曾经或正在发生断裂。科研激励为主导的价值取向的教育思潮,导致了教育管理工具理性的偏向,以致学术不端肆意滋生,论文抄袭断而不绝,研究生个体对于功利、物欲、占有欲偏好,个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和人际关系的矛盾摩擦,集体组织内部的不和谐,[11]诸如此类教育价值追求的心态已失衡,“教育异化”现象突出。这表明管理手段存在抑制“生命活性”、对抗“生命意志”的倾向。
在制度和规范的约束下,研究生个体“生命的冲动”常被遏制。因此,在利用工具手段的同时,还要反思价值理性和人文理性,促使研究生教育全面健康发展,促进研究生个体的知、情、意的统一,实现教育终极价值。
3.“生命冲动”的抑制。
现行科层管理体制下,研究生教育管理依托职能部门和学生社团组织进行运作。科层制组织具有专门化、权力等级、规章制度以及非人格化四大特征。[12]因此,目前研究生教育管理带有“刚性管理”的特点,依靠制度来约束和管理研究生个体和组织的行为,使之处于被动受制的状态。管理者以教育者或长者的居高临下的姿态对待学生组织,缺少换位思考,很少关注学生在组织中的真实动机、感受和需要,因而,易影响研究生学习或活动实践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被动管理环境下,“生命冲动”受到抑制,自主性缺乏,研究生综合能力生发的空间平台不足。因此,研究生教育管理者在构建研究生综合能力培养目标时,要充分考虑研究生的专业学习能力、科研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应变能力、竞争协作能力等素质要求,构建出基本层次能力和核心层次能力体系。[13]这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制度设计,制定可行的方案策略,建构激发研究生自主能动性的工作范式,引导研究生自主实践①。
四 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理性进路
被动管理环境下研究生的主体能动性受到抑制或削弱,但是,也不能完全否定被动管理“刚性”作用,没有一定的组织管理和制度,组织系统就无法运转。因此,在被动管理框架内,可以借助良性的管理策略创新工作思路,理性地推进教育管理工作的进路。
1.目标管理策略的理性选择。
研究生教育管理借助现代的管理技术和策略,会事半功倍。依据学校组织的特点,可以利用目标管理策略,进行完整和系统的管理,调动每个研究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教育目标。目标管理着眼于战略决策即长期发展目标的实现,把目标作为管理的手段,保证预期目标实现。它具有民主管理和自我管理的特点,目标体系明确,既强调成果,又重视人的因素。[14]
实践证明,把目标管理策略引入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是有效的尝试。②其过程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目标的制定,目标的展开,目标实施,成果评价等几个环节。目标管理策略在制定目标时,在广泛收集研究生各项需求的基础上,由教育的最高决策层进行综合分析,提出研究生思想政治素质目标和综合能力目标体系,制定目标实施方案;然后细化和扩展目标体系,明确责任;在目标实施过程,建立控制系统,进行组织控制和自我控制,同时,管理者把目标实施的权力下放给研究生组织或个人;最后,要进行教育成果评价,形成下一步决策的依据,进行新的目标实施。
目标管理强调研究生的主动实践,是让研究生尽可能真正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参与实践组织活动的各个环节,包括组织活动方案和方法的制定、程序设计、问题质疑和分析总结等,通过研究生的自我组织、参与和控制,发挥目标的激励作用,激发研究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因此,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最理想的状态时管理者的“刚性管理”和“柔性”管理与研究生的主动实践相结合。
2.项目管理策略的理性选择。
项目管理是管理领域实践又一成功经验,德国将项目管理的理念引入到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③为了实现研究生的多层次能力培养目标,我们可以引进项目管理模式让研究生自主地进行科研项目的申请与开发,自主地申请项目经费进行研究生组织活动,培养出研究生主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项目管理是通过项目经理和项目组织的努力,运用系统理论和方法对项目及其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旨在实现项目的特定目标的管理方法体系。在研究生教育管理过程中,管理者可围绕能力目标体系,把社团组织活动作为项目并提供项目经费,向研究生进行公开招投标,通过让研究生主动积极地写标书,申请项目,组建项目团队,成立组织机构,招聘和选拔组织成员,或依托现行的研究生社团组织或其他资源来完成项目,以此来锻炼研究生的综合能力。在项目运作过程中,管理者和研究生组织或个体,可对项目进行跟踪和控制,成立控制系统和信息反馈渠道,来保证项目顺利完成。
项目管理策略的运用,对研究生思想政治管理来讲,减轻了职能部门的工作压力和工作量,以便腾出时间进行工作研究和政策研究。同时,在自主的项目运作过程中,研究生很好地锻炼了质疑力、观察力、协同力、领导力等能力素质,也为社会孕育了民主和公平的思维习惯。
在理性的视角下,在高等教育领域目标管理策略和项目管理策略配合运用,做到了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有机统一,既实现了教育手段力量和效率,也保证教育终极价值目标的实现。
注 释
①“主动实践”由李培根院士提出,并指出其质疑力、观察力、协同力、领导力四方面的能力要素。
②见朱芳转在《目标管理: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新举措》(《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第3期)相关论述
③见刘爱真在《德国研究生教育的项目管理模式》(《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第5期)相关论述。
[1]张岩,赵继宗.医学研究生思想现状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增刊),2010:21-25.
[2]梁清.批判与扬弃:教育异化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6:20.
[3]陈维达.教育的异化与高等教育的危机[J].现代大学教育,2005(2):5-8.
[4]李超杰.柏格森的生命哲学[J].中国研究生,2009(2):23.
[5][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邹进译)[M].北京:三联书店,1993:56.
[6]方明军.生命哲学视野下的教育反思[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9):32.
[7][英]戴维克里斯特尔.现代语言学词典[M].沈家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65.
[8]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5.
[9]王一方.消费时代的医学人文价值[J].医学与哲学,2001(8):19.
[10]魏小兰.论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4(2):64.
[11]张淑芳.高等教育中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整合的必要性[J].理论月刊,2008(6):79.
[12]张家军.学校科层式管理的困境及出路[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141-145.
[13]余长春,彭本红,上官飞.大学生能力体系的构建与形成机理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9(8):95-96.
[14]杜栋.管理控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141-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