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穿越地表的突围
——民刊《今天》的意义

2011-08-15王亚斌

关键词:民刊北岛新诗

王亚斌

(滁州学院 继续教育学院,安徽 滁州 239012)

穿越地表的突围
——民刊《今天》的意义

王亚斌

(滁州学院 继续教育学院,安徽 滁州 239012)

突围;今天;意义

“文革”的结束,使文学创作和文学想象逐渐真实起来。民刊《今天》和以北岛为代表的“今天派”的登场,则让人们看到了文学久违的曙光。本文将《今天》置于文学史的原场域,进行深度还原和意义分析,这对当代诗歌建设不无裨益。

在《今天》创刊号《致读者》一文中,北岛表达了创世纪式的激情宣言:“……‘四五’运动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这一时代性确立每个人生存的意义,并进一步加深人们对自由精神的理解;我们文明古国的现代更新,也必将重新确立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中的地位,我们的文学艺术,则必须反映出这一深刻的本质来。”[1]可以看出,《今天》从创刊始就致力于自由精神的思想启蒙,以及文学的革新。

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份非官方文学刊物,“《今天》在中国的出现,无疑与文化革命中成长的那代人有关。他们在迷失中寻找出路,在下沉中获得力量,在集体失语的沉默中纳喊,为此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今天》的影响远远超出文学以外,遍及美术、电影、戏剧、摄影等其他艺术门类,成为中国当代先锋文学与艺术的开端。”[2]《今天》存在的意义无可置疑。

一 冲破坚冰的呐喊——《今天》的启蒙精神

“文革”时期,“四人帮”的“极左”路线和教条主义,剥夺了公众的言说权力,把人们束缚在个人崇拜的虚假神话里。人性被扭曲和异化,人的价值观全面崩溃,无数身心遭遇前所未有的摧残,一代青年失去人生的方向,历史出现断层。这给人们的心灵留下令人窒息的阴影。

人的尊严,人的价值和权利,民主和自由在遭到长期的摧残和践踏以后,在差不多已经从文学理论家的视界里和作家的创作域限中消失以后,又开始重新被发现,被重视。正是《今天》的作家们面对现实,保持着紧张和冷静,用他们的创作来高扬启蒙意识,呼唤人的价值的回归。

新时期以来,最先表现出对“人”的关注的是郭路生。“他虽然受到贺敬之、郭小川的革命诗歌的影响,但本质完全不同——他把个人的声音重新带回到诗歌中”[3]。芒克,是一位放纵爱自由的“浪荡者”诗人,《今天》的刊名就是这位当时 28岁的草场工人取的。为了办《今天》,他因“旷工几百天”,被开除出“国家正式工人”队伍。而芒克的诗歌却无法被“开除”。“太阳升起来,天空血淋淋的,犹如一块盾牌。”(《天空1》),诗人将瞬间完成的意象与日常生活世界的逻辑变形结合,用最迅捷的速度呈现在读者面前,传达强烈的视觉效果和情感体验。风云变幻的政治环境,构成了芒克起步写作的历史语境,尽管他的诗具有浓重的个人化色彩。不可否认,芒克诗歌所表现的反抗意识、抗争意识,和对自由的诉求,并不逊色于北岛。

《今天》最重要诗人北岛的诗歌创作始于十年动乱的后期,反映了动乱年代的青年从迷惘到觉醒的心声。作品中充满了对荒诞现实的怀疑和叛逆,对理想中真善美世界的向往与执着追求,以及为摧毁荒诞现实不惜牺牲自我的振聋发聩的呐喊。北岛发现“那从蝇眼中分裂的世界”如何造成人的价值全面崩溃和人性扭曲与异化,诗人对人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从严酷的生活、苦难的命运、尖锐的矛盾、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来描写人性,探索人性,从而不断深化对人的认识。北岛怀着对人的真诚关怀,以不可阻遏的人格与艺术力量,冲决了种种藩篱和禁区,呼唤人道主义精神的回归。北岛要构建的是“一个自己的世界,这是一个真诚而独特的世界,正直的世界,正义和人性的世界”。[4]

在众声喧哗、全国整体氛围狂欢的气氛下,民刊《今天》早已开始深度怀疑,达到与主流意识形态相对峙的程度。“今天派”凭借一已之笔,去表现那个狂欢时代的荒诞,构成对自己所处时代的判断。当蒙昧主义使人们丧失基本判断的时候,诗人们的独立思考重新将人们带回澄明的世界。

“五四”时期,胡适的《人力车夫》、刘大白的《田主来》,郭沫若的诗集《女神》等都不同程度地涉及人与人的平等、人的自由与尊严这一类的命题,出现中国新诗发现“人”的第一次高潮。然而,严酷的社会现实使诗人们没有深入开掘下去。《今天》刊载的诗,与“五四”新诗的思想传统血脉相连,但又对自由、民主思想进行前所未有的突破。多多、芒克、北岛等人一开始就执著于对“人”的深层权利的探究,批判意识形态对人的精神钳制,促人警醒。

二 论争中的超越——《今天》的文学革新精神

早在“文革”以前,政治权威话语就确立了至高无上的地位,这导致作家创作个性的泯灭,和一元化政治文学的出现。1958年的文艺运动,在理念和运动方式上与“文革”有内在的逻辑关联及相近的形态。“大跃进”的文艺实践,是走向“文革文学”的重要步骤。“文革”时期,“四人帮”大行“文艺黑线专政”、法西斯文化专制主义及其他反动理论,无视文学创作的客观规律,不强调生活体验,不讲究生活真实,文学成了他们实现政治图谋的工具。导致文学的荒漠化,出现文学写作近三十年的中断,或者说名存实亡。

在历史教科书的经典叙述里,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伟大的转折,是新时期“历史”的起点,而民刊《今天》与“历史”几乎同时发生。诚如《今天》创刊号“致读者”的开篇语,“历史终于给了我们机会”。伴随着政治的转轨,全国第四次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召开,《文学评论》、《收获》等刊物先后复刊,“伤痕文学”等“新的”文学形态大量出现,当代文学似乎“进化”到“新时期文学”的历史周期。诗界出现两个诗歌群体,一是青年诗人,一是“复出”诗人。相比之下,“复出”诗人在政治现实评价尺度之下,诗歌创造力普遍逊色得多。青年诗人同样关注诗歌与现实政治的关系,但特定环境下生存的个体情感体验,真实灵活的诗歌语汇、多样性的意象系统诉求,显示了更具生长力的空间。

当江青们正在“破除中外古典文学的迷信”的时候,在北京,《今天》周围聚集的一大批清醒的青年人,在政治漩涡之外,萌发了地下读书运动。“文化大革命”一方面是思想极端禁锢的十年,同时也是思想解放的十年,思想解放正是源自这种毫无顾忌的地下读书运动。北岛就曾提到他们当时“跑书”的经历,他们通过各种关系交流内部出版的国外书刊,如爱伦堡的《人,岁月,生活》、萨特的《厌恶及其他》、加缪的《局外人》等,这些平时难以读到的书籍扩大了青年人的视野,使他们更深入、更富有理智的反思现实和当下文学。同时,阅读被禁的中国现当代作家的作品也开启了他们的智慧,点燃他们被压抑已久的创作欲望。民刊《今天》的出现并非是延续,也不是复兴,而是意义远为重大的开端。恰如北岛的一首诗的标题所示,是“结局或开始”,是大陆新文学的源头。

现代文学史上的文学刊物,多为特定作家群落的作品集散地,有着“各自为政”的鲜明特色,大体于“思潮”的发生、“流派”的形成及其兴衰、嬗变有所关涉,其文学自身的“史学涵量”不容忽视。到了当代文学的格局中,各种刊物风起云涌,趋向于“组织化”、“等级化”、“网状化”,往往为文学史的书写提供了“忽略不计”的理由。而《今天》在自身的建设中,致力于创造,致力于开拓,致力于求变,在新时期文学中更具鲜明的个性和独异的标识。《今天》所高扬的启蒙意识、自由精神,使我们分明可以触摸到刊物体现为社会关注和人文执著的“现实倾向”。如果说“现实倾向”是探求精神的一种表征,那么,《今天》的另一种品格,则表现为对于文学的革新精神。从刊物到诗集,由油印机提供的“今天”派文本,以她的“朦胧隐晦”为诗坛所瞩目,凸显了作家们的地位,《今天》的出现也成为文学变革的先锋性标志。

“今天派”的创作没有高大全式的人物形象,没有无病呻吟的政治化描述,他们开始对文学形式的全新探索,这种探索让人们感觉到文学的春天即将来临。在当时的高压政治环境下,西方现代派文学一直被视为洪水猛兽,作家们避之唯恐不及。“今天派”却把她看成是上帝赐予的礼物,极力推介,如海啸一般席卷文学界。北岛、多多、芒克等人的诗歌文本所表现出来的象征、寓言、隐喻、意象及意象群,震撼着人们麻木的审美感知。民刊《今天》的办刊时间很短,却在新诗发展史乃至当代文学史上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突出的是,第一次由它以完整的民间文本形式确立对抗文学的主题。

在“今天”派诗人中,北岛算得上一个“叛军”首领。他的诗,展现了一代人从怀疑、决裂到抗争的心路历程。著名的《回答》一诗,表现诗人是时代苦难的见证者和承担者,同时也是现实世界的挑战者,诗人决心要做所有死难者和幸存者的代言人。北岛提出的“诗人应该通过作品建立一个自己的世界,这是一个真诚而独特的世界,正直的世界,正义和人性的世界”的诗歌主张,可以基本概括《今天》的思想与艺术倾向。一方面,这个诗歌世界是真诚、正直、正义、人性的世界,与“五四”时期提出的建立“人的文学”的文学主张,有相通之处。另一方面,这又是一个“自己的”和“独特的”艺术世界:不仅要使被历史湮没的模糊的个人意义和个人价值重新浮出地表,重新确认生命的个人形式及其意义,同时也把诗歌作为一个有着自己的价值体系、想像方法和建构特点的世界来看待,来开拓诗歌更多的艺术可能性。

三 视野敞开的想象力——《今天》的开放精神与走向世界

中国新文学家对西方现代派认知的自身实践,始于“五四”时期。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后,出现对西方现代派评介的高潮,西方自文艺复兴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社会文艺思潮,都在中国出现并得到一定程度的接受。到1970年代末,现代化的进程要求社会全面开放,文学思潮迅速转换,由七十年代的“潜伏期”发展到八十年代的“表现期”。各种当代西方哲学与文化理论的引进和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作品的大量译介,又一次为创作界打开新思路。与此同时,文化界也开始了大规模译介西方文化思想的热潮。译介的重点再次转移到二十世纪西方理论和文学创作上,尤其是文革时期被批判的西方非理性哲学思潮和现代派文学,先后在中国产生广泛影响。

“文革”被广泛的称作是“十年动乱”、“十年浩劫”和“梦魇时代”,它使知识界、文学界,和国家经济遭受重创。当“太阳”神话破灭之后,中华民族的危机,促使国人开始反思,要使文学适应时代的需求,文学必须面向现实,文学必须求新求变,实现它自身的转化。北岛们接受西方文学浸染,恰如酵母,更加促进了这种转化。当然,这种转变与西方文化以特有的 “西学东渐”式的强势侵入中国有根本的区别。

正是西方文学对《今天》作家群的影响,并在它的催生与作家们创造性的转化中,新时期文学才从“文革”的泥淖中拨出双腿,站稳了脚跟。当文艺激进派主要依靠政治体制“暴力”开展的“文体革命”被另一种政治体制的“暴力”中断之后,《今天》发出了新时期文学的先声,中国文学开始了20世纪的又一次重大转折。可以说,《今天》正是促进与完成这一重大转折的过渡形态中介物。换言之,《今天》的这一中介现象,正是它的价值之所在,即它在新时期文学进程中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从哲学上来讲,每一事物都是和另一事物相互联系的,有了这种联系,事物才能存在,诚如列宁在《哲学笔记》中所说:一切都是“互为中介,连成一体,通过转化而联系的”。

西方文学的撞击与中西文化的交汇是《今天》的显著特点之一。西方文学的输入,使“今天派”开始冲破封闭的文化环境,放眼世界文学,他们逐渐认识到西方文学的思想光辉和艺术魅力。“跑书”为中国的知识界打开了新的艺术天地,开拓了人们的艺术视野,《今天》的作家不仅汲取了西方文学中的新观念、新思想和新意境,而且在艺术上学习了西方文学新的叙事模式和表现手法,为新时期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今天派”把复杂的内在生活经验和知性的思考,融于多维开放的作品中,冲击了长期以来已成定势的一些非诗学、非文学的审美规范,在传统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之外建立了一种新的诗歌美学和文学范式。他们打破了当代文学在思想上的种种禁忌,实现了对五四文化传统的承接,并推动这一传统的发展,使之成为新时期文学界思想解放运动的重要力量。借鉴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表现手法,使之与中国传统诗歌的意象思维相结合,形成一种总体象征的艺术表现手法,在传统的诗歌艺术方法之外,开辟了一片更为广阔的艺术天地,为新诗艺术形式走向多元化提供了可能。“新诗潮洱平了新诗史上的最大一次断裂,它使五四开始的新诗传统得到了接续和延伸;它结束了长期以来新诗向着古典的蜕化,有效地修复和推进业已中断的新诗现代化进程;它结束了新诗思想艺术的‘大一统’的窒息,以开放的姿态面对世界,由此开始了艺术多元发展的运行。新诗潮结束了新诗的暗夜,以富有活力的实践撒下了新时期诗歌的第一线曙明。”[5]

北岛说:“今天,当人们重新抬起眼睛的时候,不再仅仅用一种纵的眼光停留在几千年的文化遗产上,而开始用一种横的眼光来环视周围的地平线了。”[6]在特殊的社会环境中,《今天》叩开了世界文学的大门,表现出强烈的开放精神。

如果说文学是展翅翱翔于蓝天的雄鹰,精神便是它的灵魂。民刊《今天》所孕育的文学精神与其它中国文学精髓一起共同组结成中国文学的脊梁。民刊《今天》的精神就是一只雄鹰的精神,勇猛而无畏。随着时代的前行,文学已经伴同科学与民主的进程,走向一个前所未有的开放环境,而《今天》坚执的使命意识和担当精神仍然值得人们去长久的思索。

[1][5]北岛. 致读者[J]. 今天, 1978,(1).

[2]北岛. 为了<今天>的远行——纪念<今天>文学杂志创刊25周年开幕式致辞[J]. 今天,海外网络版,2006年3月5日.

[3]查建英. 北岛访谈:回顾八十年代[J]. “乐趣园”诗歌月刊论坛,2006年9月8日.

[4]北岛. 我们每天的太阳[J]. 上海文学, 1981, (5).

[6]谢冕. 20世纪中国街诗: 1978一1989[J]. 诗探索, 1995, (2).

Key words: Breakthrough; today; significance

Abstract: "Cultural Revolution" ended, so that literature and literary imagination true up gradually. The folk journal "today" and Beidao as represented by "Today Group" on stage to let people see the dawn of literature long absence. This article put "Today" in the original field of literary history, depth and significance of reduction, which build on contemporary poetry is not without benefit.

Across the Surface of the Breakthrough——The meaning of the folk journal "Today"

WANG Ya-bin
(Chu zhou University Continues Educational College, Chu zhou Anhui 239012, China)

I206

A

1673–2804(2010)02-0193-03

2010-04-18

猜你喜欢

民刊北岛新诗
睡吧,山谷
读北岛:一只轮子,寻找另一只轮子
新诗之页
新诗之页
新诗之页
有限景点 无限景致 回味新西兰北岛的自然美
新诗画
邢非的诗
北岛:摇诗橹漂泊异域,荡文舟回归故土
写在前面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