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人道观
2011-08-15王爱侠
王爱侠
﹙西北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甘肃 兰州730070﹚
孔子的人道观
王爱侠
﹙西北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甘肃 兰州730070﹚
孔子的人道观;人伦;人格;以人为本;价值观
孔子人道观强调人的价值主体性,突出人在宇宙中位置重要性,在历史上人的关键性,在人生意义上人自我价值的实现性。虽然人在天地间是渺小的,但人在天地间地位卓越。探寻人道观思想对促进社会和谐有很大作用,我们应以一贯之。立足于儒家文化,并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汲取并发扬其精华,启发人们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
一 孔子人道观的内涵
人道观是孔子思想核心,他较早把其进行细化。孔子通过对人性的探索,使我们逐步认识到人生在世的目的和意义,我们应给自己合理定位并确立一个崇高而切合实际的目标,为实现伟大目标而不懈努力,不断进取,从而达到人生的光辉顶点。
1 “性相近”是实现“人贵”的依据[1]
孔子提出“性相近”,意思是人在刚出生时,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即人性天生是平等的,人人都具有人类的共性,这是实现人贵的根本。然而人类的共性与动物不同,“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说明人与动物有别,“敬”是人共性,也是人性体现,因此人不同于犬马。孔子提出“性相近”,他认为人类要有崇高理想地位的基础,人贵境界是我们每人都能为自己的未来规划美好蓝图,以确立崇高地位,每人天赋相同,有共同主体性。使得人“不与鸟兽同群也”。
2 “习相远”是“人贵”的发展基础[1]
“习相远”是随各自生存环境不断变化和影响,每个人的习性都会发生变化。孔子认为后天学习修身是性智相分的结果,这也是他人性思想中内容。他认为“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故施行“有教无类”、“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的教育方式,通过后天教育培养使人具备一定的知识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要。但他又把人类智力分为不同等级,认为“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雍也》﹚[2]这是就智力和情趣高低不同的因材施教。宰予白天睡大觉,孔子告诫他:“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这是学习不勤奋的因材施教。人以智力差别分为“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者,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所以“唯上智与下愚不移。”他自认为“非生而知之者”,这为“学而知之者”提供学习依据,认为人通过学习可以提高自己。因为“性相近”是实现“人贵”的依据,“习相远”是“人贵”的发展基础,所以这为人类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我们有共同的发展基础,因为人有性智相分,所以我们应根据自己实力和优势,合理给自己定位,制定一个切实可行计划并为自己规划一个宏伟蓝图,沿着目标不断奋进和进取,坚持不懈,最终一定会达到目标,实现“人贵”。孔子在教育实践中凸显出对人的尊重、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发展个性。“因材施教”也就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按照学生们不同个性和特点,具体情况具体指导[3](p220)。这样会更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智力,全面发挥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习为人之道,实现人生价值,以达到“人贵”的目的。
二 孔子人道观的贡献
1 孔子人道观的重心是人伦问题
人伦是中国古代儒家伦理学说的基本概念之一。是封建社会所规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特指尊卑长幼的关系。孔子人道观论述的主要内容也是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孔子对人伦问题的思考首先从理论上进行全面阐述并赋予它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内容。孔子以“仁”为思想指导,把现实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归结为“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后来孟子又发展了孔子的人伦思想,提出“人伦”之说:“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孔子人伦观的基本精神是“仁爱”,把“仁”作为至高德行,强调人与人之间要诚信、仁爱。他倡导乐群贵和的基本价值取向,在于营造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环境。“仁”“礼”进而论述它是促进人际和谐、加强道德建设的精神支柱,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推动作用。孔子的仁义道德使我们能够更好的处理人类内在问题,以更好适应社会,顺应时代潮流,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就要求我们提高自身修养,把孔子的“仁”“礼”内化于我们心中,使其成为自觉行为。
2 孔子人道观的方向是人格问题
孔子创设了以“仁”“礼”为核心的理想人格思想体系,在这里“仁”的意思是“己欲立而立仁,己欲达而达人”,根据它的内涵和外延也可归纳为爱人是孔子自己对仁的解释;忠恕是体现仁的两个方面;务实是做到仁的态度,也即是,要有决心和老老实实的态度去确立“仁”的基本概念,实行人道,才能取得“仁”的实际效果,否则适得其反[3](p103)。仁重视人格修养,强调人格的完善,提出了比较丰富的关于人格修养方法与修养境界的理论,注重提高觉悟,培养完善的人格。他提出最多的是关于“君子”这一现实人格的问题,这也是孔子理想人格中的重点,“圣人”“贤人”不是一般人所能容易达到的,因此他从现实社会实际情况出发,提出“君子”人格的修养问题。一般情况下,他把君子与小人会相提并论,并对“君子”的人格层次给予适当界定,说:“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2]“君子以义为质,礼以行之”﹙《卫灵公》﹚[2]所以“仁”“义”“礼”所具有的内在本质是现实君子努力追求的目标。在自我修养上,君子与小人也有很大差别,“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2]所以在实现理想人格的方法上,他提出必须先要立志于完善人格的培养。其次是持续不断地努力和坚持不懈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4](p108)但孔子又认为圣人则是最高理想人格,具备以下特征:第一,以“修己”为本位,具有崇高的道德;第二,能“推己及人”,“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这样的理想人格仅见之于尧、舜。他从来不敢以“圣人”自许,说明在孔子内心深处,并不认为人们真的能达到“圣人”的人格,这只是他为人们提出的人生终极目标而已。人们可以在追求这一远大目标过程中,体现人自身价值。所以孔子更着力于君子人格的塑造。[5](p217)人格问题贯穿于孔子思想始终,也为儒家和后来文化提供了导向,成为了中国传统哲学的指向。
3 孔子人道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人本主义精神是孔子人道观中影响最重要一个方面。孔子认为人最为天下贵,在天下万事万物之中,人是最重要的。他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先进》)[2]与鬼神相比较,首先应关心人。有一次,马厩失火被焚毁,孔子退朝归来“曰:‘伤人乎?’不问马。”(《乡党》)[2]同牛
马相比较,也应首先关心人。“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而谁与?”(《微子》)人要和人相处,过社会生活,那就必须互相尊重、关心。儒家学说注重民为邦本的思想,孔子历来都重视重民、富民、教民这些方面,在“民、食、丧、祭”这些风俗中,把“民”排在最先列。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认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荀子也主张民为邦本的思想,他的君舟民水的著名的比喻,流传至今。以民为贵的思想,充分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民为邦本的思想发展与进程,同时也向世人展示了人本主义精神古而有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鬼神之间到底孰重孰轻,以前是视人为草芥,而到了儒家时就发生了变化,它把人的位置大大提高了,远远高于神,坚持了民为邦本、以人为本的思想,重视现世人伦生活,轻视宗教与鬼神。而不像西方那样重视宗教精神,把对上帝的信仰视为高于一切,抵达彼岸世界,成为人类的最高精神寄托。然而,以儒家为主题的中国古代思想家则不然,他们认为现世的人的生活、人的尊严、人的生命是最为尊贵的,不可低估的,从而反对以鬼神为本。“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论语•雍也》)。孔子学生问他如何才能事鬼神,孔子回答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又问人死后的情况时,孔子又说:“未知生,焉知死?”孔子从总体上说是承认天命的,但他又认为天命是人无能为力的,无法左右的天道之常,从而对鬼神存有一种疑虑的倾向,因此避而不谈。因此,在孔子病的严重时候,他的弟子请求为他祷告,他却说“丘之祷久矣”,不必了。我们在这里所讲的“事人”“知生”都是对现实人的关怀,关注现世人的生命与生活的一种表现。孔子认为将目光投到人所未知的鬼神世界,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这些充分显示了对宗教、鬼神敬而远之的态度。后来“人事为本,天道为末”的观点也更说明了这一点。因此,后世发展到重现世、重人伦、重人类尊严与价值,而敬宗教、远鬼神的大致趋势。孔子认为,在天下万事万物中,人是最尊贵最重要的。因此,在当时社会条件下,他强调人道原则是有进步意义的。哲人思考人虽身体渺小但却有优越性,在天地间人有崇高卓越的地位。因此哲人首当其冲考虑人在宇宙中地位的重要性。荀子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他认为人是高贵于其他物种,在万事万物中是最尊贵的。在孔子的人道观中以人为本是它论述的中心内容,所以我们应尊重人关心人,使社会更加和谐。
三 孔子的人道观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孔子的人道观对对我国古代及现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物质、精神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是在伦理、君子人格和以人为本方面对中国传统文化起到了奠基作用。人道观是孔子思想的重要范畴,也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上重要的命题,这为后来儒家思想进程奠定了基础,同样,在人道观上的不同观点也造成了道家和儒家不同的理想人格。
综上所述,通过对孔子人道观的论述,使我们深刻认识到人在宇宙中的重要性,人伦的现实意义和以人为本的终极价值与人文关怀,进一步说明了实现人自身价值的重要性。
[1]苏文帅.孔子人道观的价值意蕴探微[C].西安:西北政法大学,2008.
[2]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
[3]杜任之,高树帜.孔子学说精华体系[M].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社,1985.译注
[4]王 杰.儒家文化的人学视野[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译注
[5]王钧林.中国儒学史.先秦卷[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1998.注
Key words: Confucian concept of humanity;human relations;personality;people-oriented;values
Abstract: The Confucian view that human value human subjectivity, highlighting the importance people place in the universe, the Master in the history of the key, in the meaning of life and self-realization of the Master. Although people in this world is small, but excellent in position between heaven and earth. Explore the concept of thinking of humanity has a significant role in promoting social harmony, we should be consistent for. This article, based on the Confucian culture, combined with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tap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o learn and develop their essence, inspires people to establish the correct core values.
Confucian Concept of Humanity
WANG Ai-xia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Institute of Politics and Law, Lanzhou Gansu 730070, China)
B222.2
A
1673–2804(2010)02-0009-03
2010-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