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与国外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对比
2011-08-15赵峰
赵 峰
(安阳工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河南 安阳 455000)
我国与国外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对比
赵 峰
(安阳工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河南 安阳 455000)
吸收;借鉴;自主创新;创新型国家建设
目前我国在创新型国家建设过程中遇到一些困难与问题,对比国外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指出我国应如何尽快提升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能力、速度和水平,早日实现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
我国在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后,经济增长进入快车道,2001年加入WTO之后,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特别是2009年我国GDP增长达到8.7%,位居世界第一,2009年当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占全世界的 50%以上,面对激烈的全球竞争,如何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不仅关系到我国能否在国际竞争中取胜,更关系到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持久发展大计。
一 改革开放后我国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的成效与出现的问题
我国从1978年开始实行改革开放,但当时我们打开国门之时,发现由于过去几十年的“闭关锁国”,我国的整体科技与经济发展水平已经与发达国家有相当大的差距,面对差距,一方面我们要正视现实,另一方面,我们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追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平,这都是摆在我们面前刻不容缓的问题。
我国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开始大规模从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工艺。在较短时间内,国内一部分相关产业确实得到提升,过去几十年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在引进整套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设备后,差距缩小,并且节省我国自行研究开发(R&D)的巨额费用,缩短了追赶国外先进水平的时间,可以说是短、平、快即出效果,这确实是尽快缩小与国外先进水平差距的有效途径。
但新问题很快出现,我们花费巨额资金引进的国外先进技术、设备与工艺,在经过一段时间后,又与国际最新先进水平差距拉大,原因是我们引进的不是动态的国际先进水平,而是静态的,甚至是国际上已经被淘汰的、过时的技术、设备和工艺。这样,我们为重新赶上国际先进水平,不得不连续地、重复地花费巨资引进国外更新的技术、设备和工艺,否则,我们就会永远落后。
二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唯一正确选择
原则性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是不停地引进,永远跟在别人后面跑,还是进行自主创新,赶上并超越,答案是明确和唯一的,只有自主创新。摆在我们面前已经有创新型国家的成功案例。
1 日本
日本在1945年二战战败后,百废待兴,开始全面从欧美发达国家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工艺,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日本仅花费一百多亿美元,就奠定战后日本现代化的工业基础。日本从引进—模仿—跟进开始,注意消化—吸收—创新,往往是一美元用于引进,两美元用于消化、吸收,三美元用于改造、创新。这样,日本经过五十年代的打基础阶段,到六十年代末和七十年代初实现经济腾飞,全面赶上欧美发达国家水平,并于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仅次于美国。
回顾日本的自主创新的成功案例,从十九世纪晚期明治维新开始,日本政府就主动对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发展提供资助,这标志着日本政府认识到必须以最快的速度赶上先进的工业化国家,基础研究在大学进行,发展工作在工业部门进行,而应用研究则在政府各部门所属的研究所内进行。1981年可以称为日本的“创造元年”,因为这一年是明治维新以后日本政府第一次正式提出创造性科学技术的振兴方案,并使之得以正常开展,即:开始建立以由流动研究系统创造的技术革新为目标,以及由科学技术厅推进的创造性科学技术制度和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技术立国”为目标的“通产省下世纪产业基础技术研究开发(R&D)制度”。日本通产省为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确立“技术立国”的地位,对奠定下一代产业的基础技术,必须进行自主技术开发(R&D),所以,从1981年起就开始实行这一制度,这也是日本在科技政策方面一项划时代事件,同时,其技术变革过程包括三个阶段:发明—革新—推广,并取得成功。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亚洲四小龙”崛起之后,在特定的产业领域具有威胁日本的地方,呈现出被称为“飞镖效果”的现象。由于发展中国家的赶超,日本的产业结构不得不逐渐向知识密集型方向转换,从那些发挥强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领域内缓缓退出,把重点转向高、精、尖、新科技知识密集型产业领域。这与曾经受到日本猛烈追赶的欧美各国是相同立场。一旦不能象以前那样从欧美国家引进技术,日本就必须积极进行自己的技术研发(R&D)。研究和开发(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国家经济增长的潜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自主创新能力。2000年时,日本是:3.12%,美国是:2.65%,德国是:2.37%,法国是:2.17%,英国是:1.87%,自1990年以来,日本一直保持着世界第一。每万名劳动者内研究和开发(R&D)人员数量日本也是全球之最,2000年时,日本是:109.3人,美国是:73.8人,法国是:60.3人,德国是:59.6人,英国是:54.8人。
2 美国
美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创新型国家。美国工业发展到目前高生产率、高效益的历史,很大程度上就是美国科学技术创新发展的历史。广泛而大量地利用先进科学技术自主创新已是美国工业企业成功运行的必要条件,强大的自主创新研究开发(R&D)能力造就出一个个象微软、英特尔、波音、摩托罗拉、苹果、惠普、戴尔、通用电气等世界级行业领军企业。
3 德国
在目前的创新型国家中,德国最先在企业内部系统地利用受到高级训练的科学家和博士进行自主创新。早在十九世纪六十、七十年代,德国就开始进行自主研究开发(R&D)。最直接结果是德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大大增强,并使世界的科学技术中心由英国转移到德国,为德国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二战后,德国能够迅速恢复并重新崛起,也同样得益于此。
4 韩国
在日本崛起后,“亚洲四小龙”的崛起,同样是日本式路线,特别是韩国,它的大多数产业与日本相同或相似,同样也是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大量引进日本和欧美国家特别是美国的先进技术后经过自主研究开发(R&D)而发展起来,并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
三 国外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对我国的启示
1 国外创新型国家的成功经验
纵观日、美、德、韩等创新型国家的成功经验表明,引进技术是缩短差距、节省投资、争取时间的捷径,在近期及相当长的时间内,引进技术对我国具有取得重大竞争优势地位,占领国内外市场,挡住外资企业大举入侵的现实意义。同时,日、美、德、韩等创新型国家成功经验告诉我们,不能单纯依赖引进,更重要的是在于消化—吸收—改造—自主创新,我们必须学会“师夷长技以强吾技”,要做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2 国外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1)日本
由于日本过去注重应用型技术的改进与创新,却长期忽视基础研究,结果在经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的辉煌后,其泡沫经济迅速破灭,经济陷入一蹶不振,根本原因还是由于“空中楼阁”效应所致,“地基”没有打好。
(2)韩国
由于韩国的产业与日本类似,当日本遭遇到经济寒冬时,加之1998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韩国经济一度跌入谷底,原因在很大程度上与日本类似。韩国政府及时作出战略调整,又使韩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其切入点仍然是在高、精、尖、新科技上的自主创新,电子、移动通讯、生物等领域是其典型代表。
四 我国与创新型国家在自主创新方面的对比
1 基础研究
我国比日、韩等创新型国家的基础好,1949年新中国成立伊始,我国就确立“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基本方针,在基础研究中我们也取得很大成绩,如:在世界上第一个研制出人工合成牛胰岛素,成功研制出“两弹一星”、“神舟”系列载人宇宙飞船等。但从整体水平上,我国的基础研究还是底子薄、成果少,自主创新力度不够,与创新型国家的水平差距较大。
今后我国仍要坚持自主创新,依靠我国自己的力量,同时又要吸收、借鉴创新型国家的有益经验,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提升水平,争上高度。针对世界高、精、尖、新科技前沿的发展,我国要制定出“跟踪—跟进—超越—领跑”的阶段性计划,争取在短时间内有所突破。
在具体机制上,我国必须借鉴创新型国家的成功经验,通过官、产、学、研等方面的科学、合理分工与协作,发挥各自的优势与强项,通过灵活的形式使我们的高、精、尖、新科技基础研究在短期内“普遍开花、早结硕果”。
2 应用研究
一方面,我国要继续加大引进创新型国家先进技术、设备、工艺的步伐,但决不是单纯地引进,而是要不断地进行消化—吸收—改造—模仿—自主创新。引进只是第一步,必须进行自主创新才能最终取胜。
在这方面我国自主创新成功的领军企业之一青岛海尔集团非常典型。改革开放后,我国电冰箱行业通过引进不同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设备,曾经出现过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有几十家国内电冰箱制造企业瓜分“国内市场蛋糕”的局面,但大多数企业仅仅是停留在引进技术上“吃老本”,而不思“学生超过老师”,结果,短短几年时间,在国外“洋品牌”的更先进技术、工艺生产的优势产品的冲击下,国内企业纷纷出现产品积压,所占市场份额减少,甚至转产、停产、倒闭或被外资企业收购,沦为外资“洋品牌”的廉价加工厂、定牌生产基地。而青岛海尔集团由一家集体所有制的中型电冰箱生产企业,经过短短的十几年时间,在坚持自主创新的原则下,迅速通过自主研究和开发(R&D)并申请获得大量国内外专利技术,增加海尔在国内外市场的“行业话语权”和“标准制定权”,构成其强大市场竞争力的坚实根基,不仅迅速成长为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名,而且成功打入国际市场,特别是发达国家市场,在美国等国相继建立起海外工厂和研发(R&D)中心,一举成为“世界白色家电四强”。
3 研究开发(R&D)体制与机制
过去我国技术发展很多是从国外买进“种子”在我国“种植”,“成熟”后再“收割”的“收割型”范式,现在必须转变为向我国自身“播种”,自行“种植”,“成熟”后再“收割”的“播种型”自主创新技术范式转换。这当然需要时间和过程,但我们应该逐步进行调整,由积极引进“收割型”技术,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最终迈向“播种型”自主创新技术。在理论和实践上,要先确定自主创新的产业技术存在的实用可能性,再开始研究开发(R&D),最后结出自主创新产业技术实用化的果实,这就如同先选好“树苗”,然后进行“栽种”,长出“树叶”,最后“小树”成材,结出“硕果”。
我国自主创新研究开发(R&D)体制,应建立在官、产、学、研等多方面协作所形成的研究开发(R&D)体制为目标,具体研究开发(R&D)方式,可以采用委托企业、大学、专业研究所等各种灵活的形式进行。美国等创新型国家的一些有益的成功经验与模式值得我国借鉴。例如,美国的自主创新承担者,有的是独立经营的风险投资机构或组织,它们的研究开发(R&D)方式,即为风险投资,风险投资适用于技术创新需求强烈,难以按比例取得成效的产业。风险投资产业的经营者和工作人员,多是大企业或大学、研究所的智囊人物,当然,这也和美国人多具有开拓创新精神有关。在美国作为风险投资产业的大本营,最著名的是位于旧金山郊外的“硅谷”,位于这里的诸如英特尔公司等一大批著名的高、精、尖、新科技公司,就是从风险投资机构投资进行研究开发(R&D)而一步一步成长为今天这样“巨无霸”式的世界级行业领军企业。
目前在我国,风险投资行业发展相对缓慢,也可能是中国人历来有一种“大树底下好乘凉”的国民性所致,此外,相对于美国那样对风险投资产业投资的投机资金那样多,我国的差距也很大。在美国投机资金是充分的,银行和个人投资家有个人或基金会所研究开发(R&D)的技术,有为发展前途所吸引而竞相投资的风潮,而我国还没有达到那个阶段,应尽快进行积极的培育,要尽快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风险投资体系和机制。
五 结 语
总之,我国要吸收国外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成功经验,借鉴其失败教训,不断调整、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我国的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早日实现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
[1][日]乾侑.日本科技政策[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7.
[2][美]A.杰斯顿费尔德.美日科学政策透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
[3]赵建春,张治学等.技术创新原理及体系构建[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
[4]李垣,方润生等.企业治理结构与企业创新行为选择[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
Key words: absorb;reference;innovation; innovative country
Abstract: At present our country in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an innovative country encountered some difficulties and problems,compared to foreign innovation—oriented country’s successful expriences and lessons learned failure,pointed out that China should how express innovative nation—building as soon as possible the ability to speed and level of the early realization of China innovative country’s strategic goals.
The Research of the Comparison between Our Country and Foreign Countries about the Building of Innovative Country
ZHAO Feng
(Ideolb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Teaching department, Any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nyang Henan 455000, China)
D602
A
1673–2804(2010)02-0028-03
201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