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布迪厄的空间理论
——读《社会空间与象征力》

2011-08-15

关键词:客观主义布迪厄行动者

邹 阳

(西北师范大学 社会学系,甘肃 兰州 730070)

布迪厄的空间理论
——读《社会空间与象征力》

邹 阳

(西北师范大学 社会学系,甘肃 兰州 730070)

布迪厄;空间理论;社会空间;场域

布迪厄的空间理论建立在其对传统的主客观二元对立论的超越之上,他认为社会空间是一种“关系的系统”。在社会空间里位置上接近的行动者,拥有更多的共同属性,群体与阶级以此为基础得以建立。而行动者在空间中的位置取决于他们的资本总量及不同资本的比重。从静态角度来看,空间即场域,其与“惯习”存在建构与制约的双重关系。此外布迪厄通过对社会空间与“阶级”概念的论述,使社会学的区分性研究从垂直层面走向水平层面。

引 言

作为法国当代最有声望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和哲学家,布迪厄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理论上,都对整个西方的社会科学尤其是社会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一生致力于打破西方传统的主客二元对立的固定思考模式,并提出了“场域”、“惯习”、“象征力”等极具代表性的概念范畴。其专著、文章数量庞大,范围广泛,杨善华按时间将其粗略的分为三个阶段:早期的结构主义色彩的人类学阶段;实践理论形成阶段;19世纪80年代后的符号权力理论和反思社会学阶段。[1]

《社会空间与象征力》(Social Space and Symbolic Power)是布迪厄于1986年在美国圣迭戈大学一次讲座的讲稿文本,法文版收录于其 1987年出版的《说过的话》(Choses dites)一书中。按照杨善华的分类,本文属其在第三阶段的作品,此时布迪厄已执掌法兰西学院并且思想与理论已趋于完善。此文旨在简述其著作《区隔:品味判断的社会批判》(以下简称《区隔》)一书的主要理论观点,并消除文化差异及翻译所导致的误解。

布迪厄毕生致力于克服传统的主客观对立的概念,提出了“建构主义的结构主义”或是“结构主义的建构主义”,以此试图融合并超越客观主义与主观主义。他指出,其“结构主义是不同于索绪尔与李维史陀的结构主义,因为在社会世界中存在着客观的结构,这种结构独立于行动者的意志和意识并能够影响和限制行动者的行动方向和他们的思想观念。”[2]因此,他的结构主义并不是固定不动的框架结构,而同时具有制约和影响的主动意义。关于建构主义,布迪厄认为“存在双重的社会源头,一是构成‘惯习’的各种感知模式、思想和行动;另一方面是社会结构,特别是‘场域’、群体以及社会阶级。”[2]在布迪厄看来,在客观主义那里,社会学家所构建的客观结构抛弃了行动者主观的表征(Representations)并对互动形成了一种结构的制约;另一方面,这些表征必须被考虑到,特别是在理解个人和群体日常生活的情况之下。这也就意味着,主观主义与客观主义是辩证的关系。因此,他的研究范式绝不是单一的结构主义或建构主义,也不是简单的主观主义与客观主义,而是始终意图超越二者,使之融合。这也是他所有研究的出发点和目的,只有理解了这点才能进一步理解其其他的思想和理论。

此文中,布迪厄认为要超越传统的“二元对立论”就必须找到一种介于结构与表征之间的东西,因此必须打破被卡西尔称之为实体论(Substantialist)的思考模式。因为这种实体论(或称之为本体论)使人们倾向于在通常的经验中只认为有“现实”(Reality)存在,而不认为存在一种可使用的直觉(Intuition)。结构主义革命的主要贡献在于使用了一种适用于社会世界的“相关性”(Relational)思考模式,这种思考模式定义现实为一种“关系”(Relations)而非物质实体。布迪厄指出,“涂尔干所讲的‘社会现实’(Social Reality)是一种无形关系的整体,这种关系构建了一种外在于每个人的‘位置空间’(a space of positions)。这种位置空间由彼此接近或远离所定义,同时也受彼此相关位置的影响,包括上下间的位置、在二者中间或是出于某种中心位置。”[2]实际上,这种介于结构与表征的东西就是布迪厄所讲的“实践理论”。实践理论主张通过参与生活实践来获得对社会世界的认识,而非如客观主义那样与生活保持一定距离,跳出现实之外的方式。同时实践理论也不主张主观主义那种“局内人”以“想当然”的角度看待社会生活。谢立中认为,“布迪厄的实践理论超越了二元论,使个体与结构、主观与客观、微观与宏观达到了和谐与整合,克服了当今学术界中理论与经验研究的脱节。”[3]

一 空间是关系的系统

1 空间中关系与距离的认知

可以看到,布迪厄在分析“社会现实”的时候就自然地引出了空间的概念,这种空间既有位置的含意,也有关系的含意。位置是关系的基础,关系是位置的连接,也是整个社会结构得以形成的必要前提。他认为社会学在它的客观主义时代就是一种社会地质学,研究的就是相关的位置和位置间客观的相关性。

布迪厄认为,空间是“关系的系统”(the system of relation)。群体是被构建出来的,被用来使人们所占有的位置客观化。因此,在其《区隔》一书中对于不同阶级的解读,并没有使用传统权利地位的空间位置分析的方式,而是对各群体生活方式进行了描述。通过生活方式的区别,群体自然被划分,阶级得以凸显。这里,布迪厄所指的“空间”是“社会的空间”,其与“地理上的空间”相比较,后者是被划分区域的,而前者是被建构出来的。在社会空间里,行动者、群体或组织在位置上越接近,他们就拥有更多的共同属性。反之,离得越远这种共性就越小。因此,这种共同属性产生了一种人们可以观察到的,在几乎任何地方都存在的一种空间隔离的趋势。在社会空间上接近的人们发现他们彼此在地理空间上也是接近的,这种接近或是出于主动地选择或者是因为某种必然。前者多为行动者“自致性”的主观选择,而后者多由于血缘、地缘等所缔结的先赋性因素所导致。然而,在社会空间中距离较远的两个人在地理空间里也会产生短暂的碰面或互动。这种互动是可以被观察到的、被记录的,它们是有形的。于是互动掩饰了结构,使之现实化。因此,人们就忘记了真实是不能在互动的观察中被发现的。对此,布迪厄使用“屈尊策略”(strategies of condescension)来说明结构与互动的区别。屈尊策略是“在客观空间的等级制度中占据高位置的行动者,象征性地否定他们与其他人的距离来获得某种利益”。[2]举例来说,上位者在普通人面前表现出来的亲和自然、“没有架子”等状态可以使其获得距离上亲近的益处,如获得民众的爱戴。另一方面,在某些时候,距离的远离同样可以带来益处。行动者通过象征性的否定来获得距离或是消减距离,并以此获益。

2 这种关系是地位获得与资本分布的关系

空间既然是关系的系统,那么这种关系具体又是指什么呢?布迪厄认为,“我们应当如何具体地理解这种客观的关系?它与互动是不可化约的。这种客观关系是在资源分布中地位占有的关系,在社会世界资源贫乏的竞争中,这种关系是积极的、有效的。”[2]行动者在空间中地位的获得与他们的资本占有相关。布迪厄认为存在四种资本: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象征资本(也成符号资本),他们能够合法地被行动者所感知。在此,布迪厄克服了自马克思以来的经济还原论,认为“社会空间理论的建构……必须与将作为多元空间的社会场域视为纯粹的经济场域的经济主义彻底决裂”。[4]行动者在空间中位置的分布,一方面取决于他们所拥有的资本总量,另一方面取决于他们资本的结构,即不同资本在资本总量中的相对比重。“也就是说,他试图用二维空间——将资本总量作为纵轴,而将资本的结构作为横轴,来表现资本的分配状况。社会空间便是一个包含由不同资本总量和资本结构所决定的各种位置的多元空间。”[5]空间中位置的分布就意味着社会地位的产生。社会地位本身作为一种力量持续地活动并重构着社会空间,同时它又同行动者所持有的资本及对资本掌控运用的能力相关。

二 场域与空间、惯习、阶级

1 空间即场域

至此我们可以看到在布迪厄那里,社会空间是异于地理空间的存在,是由关系建构起来的。这种关系既非结构的也非表征的,而是由个人所处位置的相关性构成的。在这个特殊的结构中个体活动会牵连到整体的结构活动,另一方面整体结构也影响并制约着个体的活动。同时,相类似的个体行动者在社会空间中的位置也是接近的,并拥有相似的性格、兴趣和实践活动。在空间中位置受“资本”所制约,这种资本在意义上接近“权力”,即对资源的掌控。实际上,“在布迪厄看来,社会空间是由个人的行动场域所组成的”。[6]

“场域”(field;champ),是指“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构型。”[8]高宣扬认为,布迪厄的场域概念所要表达的是“在某一特定的社会空间中,由特定的行动者相互关系网络所表现的各种社会力量和因素的综合体”。[6]

从静态的角度来说,空间与场域本就是同一个概念。如果非要加以区分的话,可以简单的理解为,社会世界本身是一个大的社会空间,其中包含了许多小的空间,即场域。“而这些场域本身也是一个空间,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社会空间。相互独立性既是不同场域相互区别的标志,也是不同场域得以存在的依据”。[7]

但是从动态角度来看,场域并不是静止不动的空间,场域内各种积极活动的“力”在不断地“博弈”(game)。布迪厄认为,“作为包含各种隐而未发的力量和正在活动的力量的空间,场域同时也是一个争夺的空间,这些争夺旨在继续或变更场域中这些力量的构型”。[8]同时,场域作为一个社会空间,应当有其边界。其边界“位于场域效果停止作用的地方”。[8]另一方面,在社会世界这个大空间内相互独立的各个小空间——场域——并非“孤零零的碎片”,而是通过“惯习”联系在一起。

2 场域与惯习的关系

“惯习”(habitus)是布迪厄概念系统和思想体系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是“深刻地存在于性情倾向系统中的、作为一种技艺存在的生成性能力”。[8]“惯习”概念的提出一方面克服了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的对立,另一方面克服了实证主义与唯智主义的对立。它创造、组织实践,生产着历史,但本身又是历史的产物。因此,惯习同时具有结构与建构的作用。

在社会空间或场域中,具有相似或相临地位的行动者一般处于相似的情况并易受相似因素的影响。因此可以说他们由于惯习的影响具有相似的性格、兴趣以及易采取相似的实践活动。另一方面,惯习的亲密与否产生了同情或憎恶等情绪,并以此形成了友情、爱情、婚姻及联盟等。简言之即为,“相似”产生“惯习”并最终导致“合理”。

布迪厄认为,场域与惯习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制约与建构。一方面,场域塑造、制约了惯习,惯习作为场域的固有属性使此场域与彼场域相区别;另一方面,“惯习有助于把场域建构成一个充满意义的世界,一个被赋予了感觉和价值,值得社会行动者去投入、去尽力的世界”。[1]

3 场域与群体构成阶级

《区隔》一书中,布迪厄提到,人们易于把阶级理解成实际存在的群体。这种现实主义者的误读是受到了“社会空间是被建构出来的”这一观点的影响。受惯习影响而产生的“合理性”更加加深了人们的这种错误理解。实际上,就像主观主义将结构简化成可见的互动那样,客观主义倾向通过结构来推断行为以及互动。布迪厄认为,社会空间使我们超越了唯实论与唯名论的选择。“政治活动旨在生产社会阶级,使之成为一种团体或固定的群体,具有固定的机构和表征。”[2]因此,要理解阶级,必须采用思辨的思想,以次摆脱纯粹的物理主义。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舍弃客观主义的某些方面。实际上,群体或阶级是被人为制造出来的,而非由“社会现实”所给予的。

社会空间中行动者受惯习及资本的影响而在空间结构中处于特定的位置,相邻或相近位置的行动者易于形成特定的群体或形成小的场域。特定的群体或小场域受其惯习的影响而具有相对独立的属性,并以此与其他群体或场域区分,阶级由此得以形成。

布迪厄从场域角度考察阶级的构成,打破了那种传统的受马克思或韦伯理论影响而形成的,“由收入、财产、职业声望、权力与教育所构成的‘垂直式阶层’”。[9]受其研究影响,“20世纪 90年代以来,德国一些社会学家试图通过运用‘社会生活圈’、‘生活组合’、‘生活风格’、‘生活历程’等来取代阶级、阶层等传统的思考。”[10]这标志着,社会学的区分性研究从垂直层面转向到水平层面上。

四 小 结

长久以来,在经典社会学的命题里,空间问题是被忽略掉的。仅有的有关空间问题的论述,也是“片段式的、零散的关于空间与社会之关系的表述抽象或含糊,空间被视为无关紧要的”。[11]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社会学的视角开始向空间方向偏移。“社会理论家在反思以往理论的基础上辨识出空间的失语限制了理论的解释力,所以,他们从不同的路径进入到社会理论的空间转向这一理论演进趋势之中。”[12]布迪厄的空间理论就是在此背景下提出的,其空间论述建立在“社会空间”这一概念上并与其理论支撑的其他概念——资本与惯习——紧密结合在一起。

总之,布迪厄的概念之间本身就存在不可分割的相关性。对社会空间的分析离不开“场域”、“惯习”与“资本”等概念。空间是场域的空间,并受惯习影响。空间中位置的不同则又取决于资本。惯习导致象征力并在场域中发挥作用,同时又受到场域的制约。因此,对布迪厄空间理论的认知与分析,不能单一的从场域角度入手。必须结合其对于二元论的超越、惯习、资本等诸多概念,并从其概念间的相关性入手,才能理解其真正的思想内涵。

[1]杨善华. 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Bourdieu. Social Space and Symbolic Power [J].1986.

[3]谢立中. 西方社会学名著提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

[4]Pierre Bourdieu. The Social Space and the Genesis of Groups[J].Theory and Society,1985,(14).

[5]朱伟珏. 文化视域中的阶级与阶层——布迪厄的阶级理论[J].社会科学辑刊,2006,(6).

[6]高宣扬. 布迪厄的社会理论[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

[7]刘喆.布迪厄的社会学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硕士论文,2005.

[8]布迪厄、华康德. 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4.

[9]周怡. 文化社会学的转向:分层世界的另一种语境[J].社会学研究,2003, (4).

[10]姚俭建、高红艳. 关系性思维模式与社会分层研究——关于布迪厄阶级理论的方法论解读[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4).

[11]吴飞. “空间实践”与诗意的抵抗——解读米歇尔•德塞图的日常生活实践理论[J]. 社会学研究, 2009, (2).

[12]何雪松. 社会理论的空间转向[J]. 社会, 2006, (2).

Key words: Bourdieu;space theory;social space;field

Abstract: Bourdieu's theory of space based on its transcendence of the traditional dualism of 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arguments, and he believed that social space is 'the system of relation'. Agents who are situated within this space would have more common properties if they are closer. Because of that, groups and classes could be established. Agents are distributed in the overall social space according to the overall volume of capital they possess and according to the relative weight of the different species of capital.From a static point of view, space is field. There are du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field and 'habitus', constructive and constrained. In addition, through Bourdieu's discussion of 'social space' and 'class’, sociological studies about distinction turned to horizontal aspect from vertical aspect.

Bourdieu’s Space Theory:Reading Social Space and Symbolic Power

ZOU Yang

(Department of Social Science, N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Lanzhou Gansu 200099, China)

C91-06

A

1673–2804(2010)02-0018-03

2010-04-20

猜你喜欢

客观主义布迪厄行动者
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视域下学生体育文化资本的作用及建构
布迪厄资本理论视角下我国女性运动员形象报道取向变迁及其成因
与异质性行动者共生演进: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政策执行研究新路径
大学生安全感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基于布迪厄的资本理论
敬仰中国大地上的绿色行动者
社会危害性判断标准问题研究
网络行动者的新媒体使用特征、影响及媒介民主化
做“互联网+”的积极行动者
试论德里达解构方法论(策略)的矛盾性
生命尊严的确立和制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