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同义词词典》“一词三见”研究
——以“时间”同义词为例
2011-08-15赵欣欣于峻嵘
赵欣欣,于峻嵘
(河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91)
《新华同义词词典》“一词三见”研究
——以“时间”同义词为例
赵欣欣,于峻嵘
(河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91)
同义词;一词三见;语体色彩
研习《新华同义词词典》,可知名词“时间”同时是三个同义词组的成员。调查这三组同义词的使用状况,对其“一词三见”的理据进行了分析;以“时间”为例,进行了同义关系的语义、语体特征的异同辨析,在结合语料深入探讨之后,说明了释义中存在的问题。
张志毅、张庆云编著的《新华同义词词典》(下称《新华》)于 2008年问世以来,对汉语词汇系统的研究、同义词专题的研究多有助益,在指导人们的应用上也有着独特的贡献。[1]研读《新华》时,我们注意到其中的“多见词”——同一个词形在不同的词束中先后出现的情况,比如“软弱”就同时是“薄弱/脆弱/软弱”和“懦弱、软弱、柔弱”两个词束的成员。“一词多见”出现的原因主要是,同义词的出现是适应语义表达的准确和丰富而产生的,而准确性和丰富性的追求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内涵,因此,时代新词的产生总有不可预期的性质;词义的衍生和变化与时代交际的需要紧密相关、与社会生活的多元发展紧密相关,因此,同一个词的意义变化是不同步的,这就造成了个体词义生长的多向性。同义词成员的增加和损减直接受到时代新词的影响,同义关系的变化受制于成员词义的生长;在上述新词产生的不可预期性、词义衍生的非同步和多元性影响下,词与词之间意义关系的变化(接近或疏离)、词义的引申等都会具有难以预期的特征。词汇面貌的诸多变化要求我们,要将科学研究与词汇的实际应用动态紧密地结合起来。
同义词词典“一词两见”式相对多见(如上述《新华同义词词典》的“软弱”用例),对它的分析可以深入和细化同义词专题研究,从细微处显示多见词和属于不同义列的同义词之间的区别。本文在“一词两见”式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其“一词三见”式,探讨解释这些特殊对象的方法,并就同义词典的编纂提出一些建议。例如“时间”一词三次进入《新华》同义关系的辨析:“工夫/功夫/时间”、“期间/时代/时间/时期”、“时候/时间/时刻”,本文试图对其义项分界进行较为清晰地描述,说明它的不同义项在凝结同义词方面的作用。
第一组:工夫、功夫、时间
对这一组词,《新华》的解释如下:
同 名词。(一)空闲的或占用的一段时间,如“路上花了三天工夫(功夫或时间)”。(二)“工夫、功夫”可以兼指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如“学习外语得下大功夫(工夫)”。(三)本领、造诣,如“他的文章有功夫(工夫)”。
异 【工夫】用于(一)义,应是现在的规范用法。【功夫】用于(二)(三)义,应是现在的规范用法。【时间】只用于(一)义,适用于书面语,“工夫”适用于口语。
这一组要辨异的对象是“工夫/功夫/时间”三个词,说明“名词”这一词性后,列举了三项意义,而后两项不为“时间”一词所有,也即不是“同义”范畴;其下“异”的分析中,也说道:“‘时间’只用于(一)义。”因此,论其“同”时,(二)(三)两项完全冗余,应予舍去。
“工夫”倾向于表示短时间,是同一意义范畴的词语。例如可以说“车一闪的工夫”、“一眨眼的工夫”等。它和“时间”共现的例子较多,似乎意义无别。如老舍《四世同堂》:“老人费了二十五分钟的工夫,挑了一对。又费了不到二十五分也差不多的时间,讲定了价钱。”而仔细体会,例句中这两个词还是潜含了对时间长短的感受的。有很多共现的例子提示两词的差异不仅在于语体,还有“意味”的不同:语境中用到“时间”一词,多指角色者所明晓的某个时间区域;“工夫”有些不同,常常用具体的相对短暂的时间段来限制。例如:
(1)这三篇旧稿子是在贫病交迫中用四个月的工夫写成的;事前没有充分的时间以构思,事后亦没有充分的时间来修改。(茅盾《蚀》)
在说明角色者所认为的做某事需要辟出专门时间、专一去做的事情时,一般要用“……时间”来表示。“半点钟工夫”、“四个月的工夫”也都在说明“短时间”(多少包含了对于角色者处境的评价),因此不见有“充分”等词修饰“工夫”。
语言当中,“时间”可以表示相对较大的事件,也可以论说抽象的事理,因此“计算时间”就很常见;比较可见,“计算工夫”不见使用,因为“工夫”本身蕴含了“较短的、清晰的、确定的”小时段。它可以被“白费”,不能被“计算”。体会下面两个例子,可以帮助说明这一点。例如:
(2)城市生活发展到英国这样,时间是拿金子计算的:白费一刻钟的工夫,便是丢了,说,一块钱吧。(老舍《二马》)
(3)可惜我没有看表,计算时间……人家哪里有工夫梦见我们这种孤魂野鬼……(钱钟书《围城》)
语料调查可知,“工夫”这个词以表示较小时段为主要用法。语境中可以用一个较小的时段和时段内频发的动作相对比,借以显示人物的急切心理。
(4)等人总觉得时间太长,表上的针像锈住了一样老不肯迈大步,半点钟工夫他总看够一百多次表,才算把北房的团支委会等得散了会。(赵树理《三里湾》)
“功夫”是“工夫”的同义词,作为极常见的组合式,“具体时段+时间名词”也适用于“功夫”这个词,但与“工夫”的用法不同。上述研究说明,“工夫”表示较小的心理区间;“功夫”可用于大或小的不同区间,但其表示较大心理量度的特征是显明可见的。例如:
(5)从早到晚地写,我抬不起头,喘不出一口气地写。五年哪,五年的功夫,我不是白白拿你们的钱,我是拿命换的呀!(《曹禺《日出》》
(6)我的女儿,我自己生的女儿,三十年的功夫--哦,天哪,你们走吧,我不认得你们。(曹禺《雷雨》)
例句中的时段区间确定,而使用极其确定的区间是要传达角色者生活的极其不易——唯其不易,所以对时界的感受清晰。在这种与关涉角色者命运的陈述当中,“时间”的表现就很乏力,“工夫”的轻松就不合宜,“功夫”的正式、承情的语体色彩也就非常明显。
“不到……的功夫”、“只……的功夫”是表示小时段的常用式,其记录的则是小时段里发生的“不算小”的事件。例如:
(7)不到一刻钟的功夫,一座花园便成了废墟了。(巴金《废园外》)
(8)活儿干得很快,只几个月的功夫,战争创伤就几乎看不见了。(老舍《鼓书艺人》)
“功夫”后面的分句记录的都是提请人们去注意的事——都不是小事,所以用了与时间词相对比的叙述手法:记事与“工夫”相比较,说明的是“事很小”;事件与“功夫”作对比,显示的是“极重要”。这些例子中的“工夫”、“功夫”都可以用泛指的“时间”来替换,因此它们都是表示时间的名词。“功夫”在语用和语义上要求较高,尤其适用于抒情语体;因为在“心理区间”上的明显不同,它与“工夫”很少能够换用。
第二组:期间、时代、时间、时期
对这一组词,《新华》的解释如下:
同 名词。时间的一大段。
异 【期间】专指有明显界限的一段时间。可以指较长的一段(长至数十天、数月或数年以上),也可以指较短的一段(多指几天或十几天)。【时代】专指包含人和事的因素在内的一段时间,或者指历史、社会、国家、民族发展中的一段时间,或指个人成长中的一段时间,都指较长的一段时间;即使短,也在数年以上。【时间】泛指一段时间,可以指很长的,也可以指很短的。【时期】专指包含事情因素在内的一段时间。
这一组中,“时间”指的是“有起点和终点的一个时段”。“时间”是一个流动的序列,因此可以言说其中的某个点和某个段,和所要记录的事件相应,形成时点与时段的多种表示法。时点和时段的记录功能在于推计事件在时间上的顺序,指称的是状态开始、变化、结束等的时间位置。时间表达的结构多样,这一点是与社会事件的丰富变化相关系的。[2]这组同义词中,“时间”表示的是相对于“时期”和“时代”短一些的、无需突出标志性事件的时间段。在使用上,它们的区别反映出汉语在事件描述上的特殊之处。
《汉语大字典•月部》:“期,一定的时日;期限”。[3]p2083“期间”指有明显的开始和结束的一段时间,时限明显,表示在某个时段内,如有“非典期间”、“大学期间”、“人代会期间”等。所以,“在……期间”是比较常见的组合。
(9)在很短的期间,我忽然明白了许多的事。(老舍《月牙儿》)
“期间”与“时期”对应的例子,例如:
(10)不管二狗在这短短的期间内怎么去搂钱……在两三个月里便要搂足了钱,搂够了大烟,而后他可以洗手不干,自自由由的躺在床上享受一个较长的时期。(老舍《火葬》)
可以看到,“时期”多有一个明显的从头至尾的事件发生过程。上述例(10),正显示出着眼于时段的“期限”和“过程”的不同所在。有时,过程可以分为不同的时段,如“第一时期”、“萌芽时期”、“辽金元时期”等,见出“时期”在强调重要时段上的独特作用。例如:
(11)值此非常时期,凡我军政民等,均宜黎明早起,振刷精神,加强抗战力量。(吴伯箫《潞安城》)
这个用法是“时期”所独有的,别的词不这样用。
有这样一组例子,是“抗战”与“时代”之外另三个词的搭配用法。如下:
(12)不过现在是抗战期间,穷得要命,要象模象样地演上一出戏,拿不出钱来。(老舍《鼓书艺人》)
(13)唉!现在抗战时间的邮政简直该死。(钱钟书《围城》)
(14)在这抗战时期,需要鼓舞精神的时期,它的意义更是深厚。(朱自清《蒙自杂记》) 同样是受“抗战”这个词的修饰,可以看出三个词的意义是不相同的。说明“期间”,其下解释这一特殊时域内的无法完成而愿意完成的事件;使用“时间”,仅仅表示某个大致的情形;而用“时期”,则表示一个特殊的时间段——讲述有特殊意义的事件需求。上述例证说明了这三个词的同义关系,也见出其间的区别:“时间”为概念泛指词,语体要求度低;“时期”记录特殊的时间区域,接续记述重要时间,所在语体较为正式;“期间”有显明的起讫时点,有诸如“年轻时期”、“历史时期”等划分时段的表述,也有在庄重语体下的使用方法。
需要指出的是,“时代”这个词略有不同。《说文•人部》:“代,更也”。[4]p165“时代”是时间的新旧更替,可指历史上以经济、政治、文化等为依据划分的时期,也可指个人生当中区域比较固定、有明显特征的时段。“时代”与“时期”具有同义关系,如可以说“封建时代、五四时代、青年时代”,也可以说“封建时期、五四时期、青年时期”。但它们与“……期间”的用法区别明显。“时代”含纳的时间量比较大,强调某一特定时间区域的整体性;可用来说明历史性的事件背景,“伟大的时代”更是其鲜明个性的标志用法。例如:
(15)我中学时期的最后一个暑假,可以说是我整个学生时代发生重大事件最多、生活的密度最大的两个月。(陈染《私人生活》)
(16)我们有幸生活于社会主义历史的新时期,生活于一个伟大的时代。(曾卓《诗人的两翼》)
总体来看,“时代”的特征性、整体性显明,用于世纪性的、历史性的大的时界先后更替。“时期”强调首尾过递的过程,具有可划分性;“期间”以确定的时段为起讫点,说明时间区域内发生的事件。实际运用中,虽然同是“时间”的表达法,“时期”、“期间”有时可与“时间”换用;“时代”只在概念范畴上是“时间”概念的表达式之一,具体到词汇领域,已经与“时间”一词意义疏离,其“时间”意义上的同义关系已经失去了。
第三组:时候、时间、时刻
对这一组词,新华的解释如下:
同 名词。(一)时间里的某一点。(二)指一段时间。可以构成“在……~”这个格式。
异 【时候】使用范围广,多用于口语。可以说“当(着)……的~”,“时间、时刻”一般不能这么用。一般不做定语。只做“到、过、看、挑、碰上”等少数动词的宾语【时间】使用范围很广,多用于书面语和口语。【时刻】使用范围较窄,用于书面语,更适用于表示危险、紧急、困难、关键、最后、幸福、欢乐等不平常的时候。
《现代汉语词典》:“【时候】①时间②;②时间③。【时刻】①时间③;②每时每刻;经常”。[5]p1143“时候、时间、时刻”都可强调“③时间里的某一点”,在此义项上,三者同义。“时刻”一般不用于“一段时间”,在这一点上与“时候、时间”是有区别的;“时刻”用于指“某个时点”——是对于角色者来说具有不平凡意义的特殊时间,通常记录因为某种事件引起人的“激动、喜悦、哀伤”等情感。相比于随意性高、口语多用的“时候”而言,“时刻”明显多见于抒情语体。例如:
(17)在这胜利的时刻,全城一点动静都没有。(老舍《四世同堂》)
(18)吃饭的时候,我们讲我们的话,没去理她。(钱钟书《围城》)
表达精确的时点只能用“时刻”(如“飞机起飞的时刻”),抒情语体、报告语体中用以表示当前的、所视的、极其关注的内容。[6]“时间”可表具体的点,也可以表示时间的段。“时候”相对模糊,见于日常表达。
以下两词共见的例子,则充分说明“时候”与“时刻”的异同。例如:
(19)在大山里孤单的地理教师倒于雪地……这样的时刻,是谈“宽容”的时候吗?(张炜《柏慧》)
(20)挨饿的时候我眼前是绿的,最幸福的时刻是在饭前,因为可以吃了。(王小波《革命时期的爱情》)
综上所述,“时间”具有“一词三见”的理据,但词群成员的意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又变化,需要结合语料调整和深化释义。三个同义词群中,同一组中的成员意义也在变化:第一组词,同义关系只在于《新华》(一)义,(二)(三)是冗余的义项;“工夫”、“功夫”使用格式极为相似,语用特征并不相同。第二组词,“时间”、“时代”意义疏离,同义关系几乎消弭,严格来说,可以不作同义词收录。第三组词,同义关系比较明确,一些语境共现的例子进一步说明了同义成员的异同关系,《新华》的辨析突出了这些关系,在语体色彩的解说上尤其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1]张志毅,张庆云编.新华同义词词典(中型本)[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2]薛恩奎.现代俄语动词时间范畴的语义描述[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2).
[3]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编.汉语大字典[Z].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86.
[4](汉)许慎撰.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5]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纂.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6]彭宣维.时态选择的系统性及其所体现的时间意义[J].北京大学学报(外国语言文学专刊),1999.
Key words:synonym; a word appears three times; stylistic features
Abstract: Studying the Xinhua synonym dictionary thoroughly, we discover that the noun "shi jian" appears in three synonymy phrases simultaneously. We investigate these three groups of synonyms, and analyze the basis of "A word appears three times". Take the word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made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discrimination of the semantic and stylistic. After thorough discussion with the language materials, we Point out Some problems that exist in the explanation.
Research of "A word Appears Three Times" in the Xinhua Synonym Dictionary——Shijian as an Example
ZHAO Xin-xin, YU Jun-rong
(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Hebei 050091,China)
H313.2
A
2010-07-10
河北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基于语体学视角的汉语同义词研究》 HB09BYY021
1673–2804(2010)02-01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