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日本“北满”移民之理论考察

2011-08-15拜根兴

关键词:北满满洲移民

拜根兴,马 伟

(1.陕西师范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陕西 西安 710062;2.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部,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对日本“北满”移民之理论考察

拜根兴1,马 伟2

(1.陕西师范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陕西 西安 710062;2.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部,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分析了日本“北满”移民的诸多特点,认为日本移民我国东北政治功效大于经济意义。为此,将山县有朋“同心圆”理论与世界体系之“中心和外缘”学说结合,用反向移民系统理论进行解释,认为在区域殖民主义框架下,代表移民纽带的移民链与宏观世界体系并不合拍。

“北满”;移民;帝国主义

关于日本对我国东北移民所适用之理论,学术界始终未见专文讨论,颇为遗憾。当前的移民理论,多以“二战”后国际劳动力市场的变化为主,从经济学①从经济方面讨论移民理论包括新古典经济学和新经济学移民理论,新古典经济学移民理论又分宏观理论和微观理论两种。该理论认为国际人口迁移是由全球劳动力供需分布的不平衡所引起的劳动力调整过程,是个人乃至国家希望通过迁移来获得收益最大化的超越国界的人口流动。这种观点源于发展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提出的“利用无穷劳动力资源来促进经济发展”的模型。、政治学②从政治方面讨论移民理论主要是移民系统理论。该理论认为移民的流向主要体现政治、经济关系而不是地理因素。由于殖民、政治影响、贸易、投资和文化联系等原因,使得接收国与输出国之间形成了紧密而稳定的纽带;正是因为存在这个纽带,导致了后续的大规模移民。移民系统理论认为,移民体系中存在宏观与微观(macro and micro structures)双重结构。宏观结构指的是世界市场的政治经济状况、国与国关系,以及移入与移出国为控制移民与定居所制订的法律与各项制度。微观结构主要指的是移民链。和国际贸易等角度进行考察,主要解释农业地区民众向工业地区憧憬迁移,对于日本向我国东北移民显然并不适合。因此,要探讨这个问题,需综合多方面因素进行考察。

一、日本“北满”移民之特点

首先,从移民动因看,日本移民的短期目的是经济掠夺,并以支撑其侵略战争。其主要表现就是土地掠夺。截至1941年3月, “满拓”共掠夺土地1172万公顷[1](P364),1945年该社计划日本移民使用地仅152.1万公顷[2](P642),使用率仅12.98%。因此,大量土地就为该社所出租,在巅峰期的1937年,地租收入占其总收入的52%[3](P207),一般年份,所占比例也在20% -36%之间。致使东北地区雇佣劳动长期居高不下。其中,北满约占40%,个别县高达50% ~60%。[4](P222)此仅仅为劳动力、土地方面的掠夺。

长期目的是巩固、延伸日本领土。一般认为,疆域的开拓靠军事,而领土的巩固却是靠核心人口,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强制性移民。如战国时赵国开拓北部疆域后向河套、阴山一带移民,燕国向辽东、朝鲜半岛北部移民。公元前127年,汉“收河南地,置朔方、五原郡。募民徙朔方十万口”[5](P170)。8世纪初,日本大和政权为了对付其东部的虾夷,建立出羽栅 (出羽国),并从714年至717年,向该地移民上千户[6](P207)。我国汉族人口之所以一直占优势,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移民。“汉族人口通过移民过程扩散到原来的非汉族地区,同时将新移殖区的原有非汉族居民融合到汉族中去。”[7](P86)

从长时段的移民尝试看,日本向我国东北移民是屡次尝试,屡次失败,但始终不肯放弃,其战略意图明显。后藤新平《就任满铁总裁情由书》提出的核心思想是未来十年向东北移民50万,阻止俄国复仇。关东军也深谙其精髓。1915年“关东都督府”施行了“爱川村”移民。几乎同时“满铁”还推行了独立守备队退役兵移民。1929年4月,“满铁”又成立了“大连农事株式会社”,收买土地,组织移民,计划5年内向“关东州”移民500户。九一八后,少壮军官东宫铁男制定了《在乡军人及朝鲜人满蒙移民方案》,提出将朝鲜人大规模迁入满洲,并由日本派遣的预备役军人予以节制。1932年6月,东宫铁男向关东军司令部提出移民的目的是用吉林屯垦军作业队代替驻留日军,并以此作为防卫苏联及我抗日武装的基干。[8](P136)将“移民团”直接称为“屯垦军”。其军事功能显而易见。1936年,“百万户移民”国策出炉,将这种战略意图推向极致。所以,日本“满洲移民”类似于传统政权内部的移民实边。

从伪政权方面看,伪满洲国表面上虽是个独立的国家,但实际如同日本治下的一个地方机构。1932年4月12日,马占山《宣布日伪内幕决心继续抗日》通电中揭露,伪政权内设总务厅,掌管一切实政,凡有政令,不经该厅签字盖章,不能执行。各省亦设总务厅、警务厅,均由日人充任,他人不得过问。关于日人入籍问题,熙洽曾有审慎之提议,但被严词拒绝,日本认为东北是日人用铁血换来的,只要日人愿意,均应获得新国家国籍。[9](P94)日本官吏完全掌握实权,甚至不用傀儡走狗。汉奸是用来点缀的,没有任何发言权。1942年,大东亚省取代拓务省,并剥夺外务省部分权力,这标志着“对亚洲政策的一元化”[10](P684)进一步升级,即日本与被占领区的关系就变成由军部控制下的大东亚省的内部事务,因此,大东亚省的设置是日本法西斯为建立“大东亚共荣圈”而采取的重要步骤。

日本是在殖民主义框架内推行移民,随意没收、收买土地,以备大规模日本移民用地,伪政权只是个被动的接收者。移民两端的迁出地与迁入地之间并无必然的因果利益关系。原住民与日本移民间的激烈的冲突就是被动接受的后遗症。进一步讲,“满洲”移民是日本政府内部事务。

从移民准备、实施过程及完成看,关东军提供移民方案,拓务省将其政府化,并推动内阁形成决议。东亚劝业会社、满洲拓殖株式会社、满洲拓殖公社既是移民的辅助机构,也是移民的组织者、移民土地的管理者和经营者。日本对我国东北移民的组织比较完善、系统较严密。

关东军制定的《暂行甲种移民实施要领案》,对移民的招募、训练、入殖、经营等都有具体安排,招募的移民都要求身体强健、意志坚定,且优先从退伍军人及其家属中选拔,特别是在满部队服役期满的士兵中。拓务省随即将其上升到国家层面,以至于浅田乔二认为,拓务省就是关东军的传声器。土地的获取初期是东亚劝业会社。1935年,满洲拓殖株式会社在两年间就掠夺了235万公顷的土地。1937年9月,满拓会社改组扩大为满洲拓殖公社。移民的训练分日本内地和满洲现地两部分。训练的核心内容是进行殖民主义式的精神教育,灌输永久扎根满洲的思想。在迁入地大致建立起二三百户的移民村,并以同乡为主体分为若干个自然单位,目的是便于经营、管理,也便于随时进行统一的军事行动。

综上所述,日本在我国东北进行移民的基本特点是:政府强力主导,组织严密、系统完善,有浓厚的军事色彩。东亚劝业会社、满洲拓殖株式会社、满洲拓殖公社既是日本政府从事移民事业的辅助者,也是移民的组织者、经营者。移民自身发展因时空关系而落差极大。移民两端的输出与输入者之间并无必然的因果联系。因此,日本“北满”移民政治、军事是首要的,经济是次要的。大规模后续移民可否成行取决于军事和政治的持久性。

二、日本移民之理论考察

1925年,日本总户数1125.2万户,人口5973.7万,其中农户 554.9万,属于农户人口 2694万。[11](P60-61)1926年,耕种不足八亩的农户195.138万户,占总数的35.1%,稍微超过八亩的 188.5723万户,占33.9%。[12](P29-30)那须浩认为,日本农业一大特质是小规模的家族经营。另外,还有近1/3的农人从事的是租佃劳作。从日本家族制度看,由于农村耕地有限,且都是小规模耕种,所以,一般只有长子能留在农村继承家业,次子、三子则必须离开。

军国主义分子充分利用这个特点,进行鼓动式虚假宣传,提出让广大没有机会获得土地的次子、三子“突破鸭绿江”,在广袤的满洲大地可轻易获得大片肥美的土地,且可永久占有。以琦玉县为例,该县先是制定移民奖励计划,将全县分30个地区,连续举办“满洲农业移民奖励市町干部养成讲习会”,并在150个市町召开座谈会,在71个町举办电影放映会,大力鼓动北满移民。还向各市町村散发了《关于国策满洲移民告全县青壮年书》,“贯彻国策,参加满洲移民,成为占有北满沃土10町步之地主,享受安定生活”。“全县的青壮年诸君啊,早一日为重大使命所鼓舞,积极参加满洲移民吧!”“不是要在北满的乐土上建设琦玉村吗?!”[13](P895-896)移居者的“推力”和“拉力”是建立在虚假的宣传之上,移居者因前后的时空关系而造成听觉错位,但最终会视觉复位,这就影响了移民链的持续功效。

这种法西斯式的粗暴的以占有为目的的移民现象,用马克思主义学说是可以解释的。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中,提出帝国主义一个最重要的特点是瓜分世界,无阻碍地占据未被染指的地区,然后推行其殖民政策。[14](P401)移民是推行殖民政策、拥有殖民地垄断权、“争夺经济领土”的最有效策略。日本军国主义先驱山县有朋对此无师自通。1890年,在《外交政略论》奏疏中提出,日本固有领土疆域是“主权线”,与邻国接触的关联区域是“利益线”。[15](P41)这种“主权利益线”理论是以日本实力的消长不断变化的,以“主权线”为同心圆,不断将“利益线”、“生命线”向外延伸,即不断地向外划圈。一般情况,几乎所有殖民地发展都较殖民主义者所在国滞后。同心圆区间的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这是战略移民的主要纽带。

再根据中心 (core)与外缘 (periphery)理论①本文据斯塔夫里亚诺斯 (L.S.Stavrlanos)在《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中将西欧经济称为中心,非西方经济称为外缘。另伊曼纽尔·沃勒斯坦 (Immanuel Wallerstein)在其《现代世界体系 (The Modern World-System)》中,将“世界经济体划分为中心国家与边缘地区”。,外围向中心迁移属合乎逻辑的经济流动,而中心向外围渗透则具有明显的政治意图。因此,日本对我国东北移民,综合多方面考虑,如日本帝国主义的长时段构想、尝试,移民家庭、土地关系和日本政府的鼓动,日本民间的移民环境,伪政权的积极配合,中国及国际社会的漠视等,最终使日本殖民主义者实施了移民我国东北。用历史的、结构性的区域体系理论论之,中心区域为永久取得原料的支配权、攫取廉价的劳动力和降低生产成本,并缓解本身压力,强行推行双方民间经贸流动,并使之常态化,然后使边缘区域民族结构向其理想化发展,最终实现军政结构一元化。因此,中心区域动用多种手段持之以恒地向外围移民,目的是重组区域战略格局,在世界政治经济体系中占据重要一席,用列宁的话说就是“瓜分世界”。

综上所述,山县有朋提出的“同心圆”理论主要体现在政治军事上,具有东方传统性,而“中心和外缘”所体现之近代世界体系着重于经贸上。前者希望“占有”,后者考虑的是“支配”。日本所谓的“生命线”、“利益线”与“中心和外缘”虽不同一,但在区域殖民主义框架下却是殊途同归。用“反向移民系统理论”考察,是比较符合历史事实的。日本“北满”移民的流向主要体现在政治、军事上而非简单的地理、经济因素。由于是以政治占有为主要目的,“推力”和“拉力”之间的纽带并不紧密,一旦这个移民体系崩塌,一切将返回初始,后续的大规模移民将充满变数。因此,反向移民系统理论认为,在区域殖民主义框架下,代表移民纽带的移民链与宏观世界体系并不合拍。

[1]喜多一雄.满洲开拓论[M].东京:明文堂,1944.

[2]中央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吉林省社会科学院.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档案资料选编·东北经济掠夺[C].北京:中华书局,1992.

[3][日]满史会.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东北的移民[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

[4]东北局宣传部.东北农村调查[M].沈阳:东北书店,1947.

[5]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6]马伟.论七至八世纪日本天下观[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2007.

[7]葛剑雄,等.中国移民史:第一卷[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

[8]东北沦陷十四年史总编室,日本殖民地研究会.伪满洲国的真相——中日学者共同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9]第二次中日战争各主要战役史料汇编前编:自九一八至七七抗战[M].台北:国史馆印行,1971.

[10][日]信夫清三郎.日本外交史[M].天津社科院日本问题研究所,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11]那须浩.日本的农业及其经济概况[J].东方杂志,1930,27(18).

[12]那须浩.日本农业的特质[J].东方杂志,1931,28(9).

[13]渡边良夫.满洲农业开拓移民与琦玉县[M]//江桥抗战及近代中日关系研究.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14]列宁.列宁全集:第27卷[M].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15]岩本 勲.日本帝国主义の战争と侵略の论理(1)[C]//大阪产业大学论集——人文·社会科学编:第3 卷,2008.

K15

A

2095-0292(2011)06-0097-03

2011-11-07

教育部青年基金资助项目“日本‘北满’移民研究”(11YJC770040);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日伪时期日本在‘北满’移民研究”(11554192)

拜根兴,陕西师范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研究员,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东北亚关系史;马伟,佳木斯大学社科部讲师,研究方向:东北地方史。

[责任编辑 薄 刚]

猜你喜欢

北满满洲移民
移民安置
移民后期扶持
论北满抗日游击根据地
剿匪、建政、土改的工作典范
《竹叶亭杂记》中的满洲萨满遗风
签证移民
横田文子“在满”期间的创作
“满洲”文学与作家探究
Immigration移民
夜幕下的满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