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孙中山与中国传统妇女伦理的变革

2011-08-15谢凤华赵显杰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2011年2期
关键词:平权辛亥革命男女

谢凤华,赵显杰,杨 华

(1.河北经贸大学 马列教学部,河北 石家庄 050061;2.石家庄经济学院 华信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31)

●政治学研究

论孙中山与中国传统妇女伦理的变革

谢凤华1,赵显杰2,杨 华1

(1.河北经贸大学 马列教学部,河北 石家庄 050061;2.石家庄经济学院 华信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31)

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以西方资产阶级伦理学说为理论武器,努力否定中国封建伦理对妇女的束缚。孙中山倡导男女平权,反对缠足恶俗对女子的形体压迫,尊重女性的人格尊严与权利,主张妇女成为具有独立人格与精神的新国民,提倡社会给予女性以特殊关爱。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促进中国妇女伦理发生历史性变革,有力推动了近代妇女解放和社会的文明进步。

孙中山;妇女伦理;变革

辛亥革命时期,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运用西方资产阶级男女平等、自由博爱、反抗压迫、尊重女性人格独立的伦理学说,否定中国封建社会压制妇女的纲常名教,大力倡导妇女解放,使中国传统妇女伦理发生了历史性变革,极大地促进了妇女发展和中国社会的文明进步。

一、否定男尊女卑为核心的封建旧道德,大力倡导天赋人权、男女平权的新伦理

封建时代的儒家正统思想主张男尊女卑,重视血统和夫权,轻视妇女地位。女性思想被禁锢、自由被限制,圄于女德的范围内,女德的核心是“在家从父、既嫁从夫、夫没从子”、“妇德、妇言、妇仪、妇功”的三从四德。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近代中国,帝国主义势力肆虐,封建专制势力横行,人民群众亟需摆脱封建专制为核心的旧伦理道德,代之以民主、自由、平等、独立为灵魂的新伦理,以促进中华民族的进步与发展。

辛亥革命前的中国妇女,仍然受着“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封建宗法伦理的禁锢,纲常名教主导下的封建政权、族权、神权、夫权,成为套在中国女性身上的四重枷锁。女性的婚姻自主权、政治参与权、经济所有权、文化教育权、人身自由权被剥夺,且蓄婢、纳妾、娼妓、缠足等封建陋习严重地扭曲了女性人格。孙中山以西方资产阶级维护公民主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妇女生而自由在权利上与男子平等、天赋人权等思想为指导,致力推翻清王朝封建专制,创建共和民主政权,为中国妇女摆脱封建伦理道德束缚创造前提。他在1906年《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中明确宣告:“我汉人同为轩辕之子孙,国人相视,皆叔伯兄弟诸姑姊妹,一切平等。”[1]“男女平权一事,文极力鼓吹,而且率先实行。”[2]大力提倡“天赋人权,男女本非悬殊,平等大公,心向此理。”[2]孙中山“创建民国”的核心,就是从根本上动摇封建专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权,实现包括妇女在内的全体国民享有自由民主平等的权利与地位。而“男女平权”写入了《中国同盟会总章》第一节《总则》中[2]。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和民主共和理念的深入人心,动摇了中国封建制度奴役女性的思想根基,传统的“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封建伦理遭到否定和质疑,为妇女伦理进步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反对对女子形体压迫的畸形伦理,大力禁止缠足,保护女性身心健康

中国传统的审美观闪烁着精华,却不乏糟粕。重男轻女、男主女从的封建思想,在审美观上表现为男强女弱、男刚女柔。女以弱为美的传统,要求女子温柔驯服、懦弱纤细,足形成为封建时代女性审美的第一标准。在中国流行近千年的缠足陋习严重损害了妇女的身心健康,导致肢体畸形、残废,遭受了巨大的痛苦。缠足还导致妇女心理严重压抑,削弱妇女生存自卫的能力,限制其社交权和生产、生活的自由,更加剧了女性的弱者地位。孙中山从男女平权、使妇女成为具有独立人格和完全国民意义的人的愿望出发,坚决反对缠足,坚持女性放足、保持天然之足。在孙中山的大力倡导下,禁止缠足写入1905年同盟会的政纲之中。辛亥革命后,湖北军政府发布关于妇女放足的告示:“照得缠足恶习,有碍女界卫生。躯体受害尤大,关系种族匪轻。现值民国成立,理宜百度维新。男子一律剪发,女子亦宜振兴。况为国民之母,岂可玩忽因循。特此示令放足,岂各勿违凛遵!”1912年,孙中山以中华民国大总统的名义下达《令内务部通饬各省劝禁缠足文》,彻底揭露缠足陋习的危害和弊端:“缠足之俗,由来殆不可考。起于一二好尚之偏,终致滔滔莫易之烈,恶习流传,历千百岁,害家凶国,莫此为甚。”[2]女性“至因缠足之固,动作竭蹶,身居简出,教育莫施,世事罔问,遑能独立谋生,共事服务?以上二者,特其大端,若他弊害,更仆难数。”[2]因而:“通饬各省一体劝禁,其有故违禁令者,予其家属以相当之罚”[2]。经辛亥革命的大力推动,女性不缠足和放足成为时尚,放足、保持天足逐渐为社会所接受。

三、提倡尊重女性的人格尊严与权利,反对将女性视作男性的附属品和私有物的封建伦理,重视女子参政及受教育的权利

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打碎了中国封建社会妇人不得参与朝政的旧传统,主张女性应当拥有参政、受教育等权利,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民。同盟会一成立,孙中山便坚持把女子享有与男子一样的参政权作为一项原则在革命党内颁行。同盟会总章强调:“天赋人权,男女本非悬殊,平等大公,心同此理”[2]号召男女同心协力,推翻清朝,建立民国“男女平权”[2]。在同盟会的军政府宣言中,孙中山明确提出“凡为国民皆平等而有参政权”。中华民国成立后,在孙中山的大力倡导和启发下,一些知识女性高举“天赋人权”、“男女对等”、“妇女参政”的旗帜,以妇女参政集团为依托,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参政女权运动。而辛亥革命的影响使妇女坚信“欲弭社会革命之惨剧,必先求社会之对等;欲求社会之对等,必先求男女之平权;欲求男女之平权,非先与男子以参政权不可。”[3]

孙中山非常重视女子受教育的权利,认为女性缺乏教育导致文化水平低是国家人才匮乏、综合国力弱小的重要原因,中华民国应发展包括女性在内的国民教育。1890年,青年孙中山就大声疾呼:“今天下之失教亦已久矣,古之庠序无闻焉,综人数而核之,不识丁者十有七八,妇女识字者百中无一。此人才<安得>不乏,风俗安得不颓,国家安得不弱?”[1]他强调重视女子教育,建议“每户百家,设男女蒙馆各一所”,用来普及教育,以使“妇儒(孺)亦皆晓诗书”。[1]孙中山还把女子教育提到了国民教育的重要位置,认为“现在中国是民国,是要人人都有教育的”。[2]“必也多设学校,使天下无不学之人,无不学之地。”[1]因此,“处于令(今)日,自应以提倡女子教育为最要之事。”[2]

孙中山还强调指出,女子接受教育是自身解放的前提,还可担负起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重任,为社会造就一大批革命和建设人才。强调“欲四万万人皆得受教育,必倚重师范,此师范学校所宜急办也。而女子师范尤为重要”。[2]孙中山把女子受教育看成是男女平权的基础和前提。“提倡教育,使女界知识普及,力量乃宏,然后始可与男子争权,则必能得胜也”。[2]他认为,教育既兴,才男女可望平权。女界平权,然后可成此共和民国。孙中山的女子教育观,指引了中华民国时期女子教育事业的发展,各地纷纷建立女子学校,增强了女性的社会竞争力,有力促进了女性独立人格的实现。

四、鼓励妇女走出家庭,参加革命建功立业,成为具有独立人格与精神的新国民

封建社会使女子被迫局限在家庭内务琐事的小圈子里,或务桑织,或相夫教子,“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分工模式使女子被排斥在社会公共事务之外。封建政治造成女性以家庭、家族为中心,讲求屈从、顺从等心理价值取向。孙中山提倡妇女解放,鼓励女性关心国家民族命运、走出家庭积极参加革命和社会建设。

同盟会成立初期,孙中山就一视同仁吸收男女会员,鼓励女性参与政治活动。何香凝、秋瑾在孙中山的亲自介绍下最早加入同盟会,后来成为辛亥革命时期的女革命家、杰出的妇女运动领袖。何香凝在孙中山指导下注重在留学生中发展女性同盟会员,“物色有志之士,广为结交”,“只要愿意参加同盟会,不论厨子、丫环、老妈,我们一律接受”。[4]资产阶级革命派倡导妇女解放的新观念新风尚;谋求妇女参政;提倡并兴办女学;组织女子参军参战;吸收女性参加资产阶级政党、创办女性报刊、建立妇女社团等,有利地冲击了封建社会的传统分工模式。辛亥革命时期涌现出中国近代第一批妇女革命家,成为辛亥革命的中坚力量。这些女性创办报刊,建立妇女革命团体,宣传妇女革命和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理论,为推翻清王朝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鉴湖女侠”秋瑾、美术家何香凝、谋刺清朝要员的方君瑛、领导妇女参政运动的唐群英等,得到了中国人民的尊敬,成为妇女同胞的榜样。

孙中山鼓励妇女走出家庭、参加革命活动。辛亥革命中,许多同盟会女会员和一些妇女组织积极投身革命斗争。如女界协赞会募集军饷2万元交给当时的南京临时政府,为缓解临时政府的财政困难起到积极作用。孙中山高度称赞“此次革命,女界亦与有功”。[2]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后,更加重视发挥妇女的革命作用,不仅亲临女子国民军北伐队驻地“阅视女军”,还多次接见妇女界代表,表示对妇女参加革命的支持和欢迎。

孙中山在妇女问题上的立场和态度,对女界是一个极大的鼓舞,有力推动了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和新女性伦理道德的建立。辛亥革命时期,知识妇女群投身革命、共赴国难的爱国热情得到了孙中山的高度赞扬:“女界多才,其入同盟会奔走国事百折不回者,已与各省志士媲美。至若勇敢从戎,同仇北伐,或投身赤十字会,不辞艰险;或慷慨助饷,鼓吹舆论,振起国民精神,更彰彰在人耳目。”[2]辛亥革命时期的新女性成为否定封建旧道德、践行新伦理的典范。

五、反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传统婚姻包办制度,倡导婚姻自由,婚姻内部男女平权

中国封建传统婚姻伦理的弊端主要是男女婚姻不能自主,须服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当事人缺乏自主权。封建婚姻制度下夫妻权利严重失衡,男性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是家庭的核心,不仅掌握家庭财产权,还拥有对妻子的支配权和离婚主动权。相反,女性地位十分低下,没有家庭财产所有权、支配权,被迫受制于男性。而封建时代所谓的“一夫一妻制”,只是单纯禁锢妇女的牢笼,封建法律庇护下的男性不仅娶妻纳妾,甚至嫖娼通奸,而女性必须接受“从一而终”、“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好女不嫁二夫”等传统观念的严格约束。典妻、租妻、早婚、买卖婚姻等落后的婚姻形式更是将女性推向苦难的深渊。孙中山从三民主义的基本立场出发,反对夫为妻纲,大力主张婚姻自由,家庭内部男女平权;反对早婚,提出了适宜的婚龄;反对买卖婚姻现象,主张婚礼删繁就简;主张离婚、再嫁自由,否定封建片面贞操观。总之,孙中山婚姻观的核心是反对男尊女卑,主张婚姻自由,建立夫妻平等的新型家庭关系。

1912年,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当选为临时大总统,他领导的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大总统令内务部禁止买卖人口文》、《内务部通饬保护人民财产令》等资产阶级性质的法律和法令。其精髓在于通过立法程序,体现了主权在民、男女平等、保障民权的根本法则。这些法律法则极大地促进了人民的觉醒、追求自由平等的生活;有力推动西方自由平等思想的传播以及社会的文明进步。清王朝灭亡使封建专制体制遭到毁灭性打击,自由民主观念冲击旧风俗、旧礼教,加速了传统婚姻制度的解体。中华民国新《民法》明确规定一夫一妻制、男女经济地位平等、离婚自由。这是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在婚姻家庭伦理领域取得的重大成果。

六、提倡社会应当尊重和扶助女性获得与男性同等的发展机会,给女性以特殊关爱

受西方女性主义思想影响,孙中山在1924年1月发布的《中国国民党宣言》中指出:“确认妇女与男子地位之平等,并扶助其均等发展”[6],这说明孙中山先生认识到妇女发展问题是实现男女平等的重要因素,倡导社会应给予女性以特殊关爱。1924年4月《在广东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校庆纪念会的演说》中谈到民权革命时孙中山先生说:“我们主张民权革命,便铲平那些阶级,要政治上人人都是平等,就是男女也是平等。所以我们革命之后,便实行男女平权。”[5]而在《中国国民党党纲》中,孙中山重新解释三民主义的民权主义时强调,“民权主义:谋直接民权之实现与完成男女平等之全民政治,人民享有左列各权:(一)选举权;(二)创制权;(三)复决权;(四)罢免权”等。[6]这标志着孙中山先生的妇女伦理观发生了历史性飞跃,是孙中山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在妇女问题上的表现,表明孙中山的妇女观走向成熟。孙中山的妇女伦理观,是推动大革命时期妇女运动蓬勃发展的重要思想动因。

由于孙中山的大力倡导和积极努力,经过辛亥革命的战斗洗礼和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巨大推动,中国传统的男主女从、男尊女卑、男强女弱、歧视蔑视女性为核心的封建道德观逐步走向衰落,取而代之的是以男女平权、男女平等、自由独立、关爱重视女性为核心的妇女新伦理,这是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选择。

[1]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 1卷)[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 2卷)[M].北京:中华书局,2006.

[3]陈东原.中国妇女生活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

[4]辛亥革命七十周年上海文史资料纪念专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5]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 10卷)[M].北京:中华书局,2006.

[6]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 7卷)[M].北京:中华书局,2006.

[7]全国妇女运动史研究室.中国妇女运动史[M].北京:春秋出版社,1989.

[8]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On Sun Yat-sen and the Ethical Chang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Women

Xei Fenghua,Zhao Xianjie,Yang Hua

In the period of Xinhai revolution,Sun Yat-sen made efforts to deny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moral ethics on women by means of western bourgeois ethics.Sun Yat-sen promoted equal rights on men and women,objected the vulgar of women's foot binding,respected women's human dignity and right,advocated that women should be the new citizen of independent personality and spirit and that special care should be given to the women.Xinhai revolution led by Sun Yat-sen promoted historic change in terms of Chinese women ethics and the modern women liberation and social progress of civilization.

sun yat-sen;ethics on women;change

D693.0

A

1673-1573(2011)02-0005-04

2011-05-23

谢凤华(1964-),女,河北深州人,河北经贸大学马列教学部教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赵显杰(1971-),男,河北河间人,石家庄经济学院华信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校对:秦学诗

猜你喜欢

平权辛亥革命男女
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
男女有别
男女交往最忌讳什么
感觉那时男女很平等
搞笑男女的幽默生活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
辛亥革命在军事上的成功与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