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分析
2011-08-15杨国荣宋玉红
杨国荣,宋玉红
(1.河北经贸大学 继续教育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61;2.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 基础部,河北 秦皇岛 066100)
●河北省文化发展研究
秦皇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分析
杨国荣1,宋玉红2
(1.河北经贸大学 继续教育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61;2.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 基础部,河北 秦皇岛 066100)
秦皇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历史悠久,开发利用前景广阔,但也存在投入与政策支持不足,缺少专业研究人员与高水平的学术研究成果等。因此应采取相应措施大力发展秦皇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是科学分级,合理开发;二是结合地域特色,重点开发名人文化资源;三是拓展开发空间,注重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结合。
秦皇岛;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与开发
丰富多彩的秦皇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地人民世代积存的文化财富和智慧结晶,是秦皇岛文明史的生动写照和历史见证,是延续民族历史和民族文化的桥梁,更是民族精神、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源泉。本文拟对秦皇岛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进行深入调研,提出有利于非物质文化产业发展的有效措施,努力为“宜居宜业宜游,富庶文明和谐”的新秦皇岛文化建设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
2005年以来,秦皇岛非物质文化遗产日益受到政府与民间的关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了基础调研与资料整理,对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初步的产业开发与利用。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内涵的发掘、保护模式研究和产业开发规划的学术性调查分析尚显不足。
一、秦皇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成果
2009年,秦皇岛市政府在全市范围内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初步的登记、整理和目录汇编。自2005年至今,已成功申报了国家级第一批、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5项、省级19项、市级31项、县区级118项,国家级传承人2名、省级传承人15名、市级传承人32名。
其中,昌黎地秧歌、昌黎民歌、抚宁鼓吹乐、孟姜女故事传说、昌黎皮影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以上5项与碣石山传说与故事、赵家馆饺子制作技艺、昌黎吹歌、抚宁太平鼓、抚宁抬皇杠、卢龙伯夷叔齐传说、老马识途传说、李广射虎传说、玄鸟生商的历史传说、卢龙粉条加工技艺、青龙猴打棒、满族寸子秧歌、北戴河任家班鼓吹乐、山海关肖显写匾的故事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以上19项与抚宁皮影雕、绣花鞋、剪纸,天马山庙会、桲椤饼制作技艺,青龙水豆腐、皮影戏,北戴河“杨肠子”手工技艺,山海关荤锅、桲椤叶饼制作技艺,山海关喇叭,孟姜女庙会等12项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些较为知名并得以入选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31个项目集中于民间舞乐、饮食制作技艺、民间传说与故事这三大类。突出特征为民间传说与故事历史悠久,在中国传统文化领域影响广泛;饮食制作技艺精湛,花色品种繁多,深受百姓喜爱而名扬城乡;民间舞乐具有浓郁地域文化色彩和强烈的乡土生活气息,是重要节庆和大型文化活动中必不可少的演出项目,在地域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以及活跃城乡文化生活中,一直发挥积极的作用。
目前,秦皇岛市已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并在三区四县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分支机构,对非遗工作进行系统地管理建设。
一些国家级的文化之乡和研究中心在秦皇岛挂牌:昌黎被命名为“中国干红葡萄酒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诗词之乡”;青龙满族自治县不仅有别具一格的满族特色文化,又被命名为“中国奚族文化之乡”,成立了“中国奚族文化研究中心”;卢龙县被命名为“中国孤竹文化之乡”,成立了“中国孤竹文化研究中心”;抚宁县被命名为“全国吹歌之乡”、“中国吹歌研究基地”;山海关被命名为“长城文化之乡”、“孟姜女文化之乡”,成立了“中国长城文化研究中心”和“中国孟姜女文化研究中心”。
二、秦皇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广与开发
秦皇岛在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举办了“孤竹文化节”、“中华爱情节”等一批有文化品位、有地域特色的文化节庆活动,扩大了秦皇岛文化的国内与国际影响;为服务群众的文化需求,投资建设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设施,建成昌黎县民间艺术馆、青龙满族自治县民族文化宫等文化设施;推出了优秀作品弘扬非物质文化,许多作品诸如舞蹈《傩风》、专题片《傩与卢龙民间文化》在全国比赛中获奖;在每年的6月13日——中国文化遗产日通过媒体宣传、保护文化遗产展览和图片展示等活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及做了大量工作。
秦皇岛市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日常文化活动、大型文体活动有机结合,与全市旅游业发展紧密结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态性保护、传承和发展。2008年北京奥运会秦皇岛赛区火炬传递起跑、结束仪式中,昌黎地秧歌、威风锣鼓让国内外嘉宾大开眼界。2009年,280多人的秦皇岛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队伍“走进天津”海河岸边进行旅游推介演出,名噪一时;此后,昌黎地秧歌、抚宁鼓吹乐、青龙猴打棒等表演项目相继走进北京和香港,倍受欢迎。2010年上海世博会,屡获殊荣的昌黎地秧歌经典剧目——《跑驴》和昌黎皮影又在上海世博会进行表演。
三、秦皇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民众认识不足,城市整体上缺乏浓厚的文化氛围。根据项目组的调查,非专业人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入了解很少,48%的调查对象几乎没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特别是28%的青年学生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气,没有档次,更崇拜西方国家的或是韩国的文化。这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漠视与偏见使很多人认识不到非遗独特的经济价值与文化价值,很多具有传统特色店铺与杂货铺、小工厂等建筑毫不起眼地混杂在一起,还有一些干脆被拆迁毁掉了,甚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从业人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重要性、发展前景也认识不足。此外,秦皇岛城市总体上缺乏浓厚的文化氛围。在调研中,25%的城乡居民年平均的读书数量少于5本;47%的城乡居民很少关注电视节目中的文化频道与相关文化网页;42%的外地游客认为秦皇岛居民总体的文化素质有待提升。秦皇岛作为港口城市,长期以来城市文化带有时尙与肤浅的特征,这种整体的文化氛围不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保护。
其次,资金投入与政策支持不足,缺乏科学的规划。资金短缺是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的主要瓶颈,根据实地调查,秦皇岛每年不足十万元的政府投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保护工作无异杯水车薪。目前,社会融资渠道过于狭窄、招商引资处于消极状态。缺乏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开发的税收优惠、创业支持、人员培训的相关政策。规划上,非物质文化资源整体感不强,较为分散,在开发中很难形成规模和精品效应。同时存在资源开发后管理不当、保护措施不落实,重申报、轻管理等问题,严重影响非物质文化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再次,缺少专业研究人员与高水平的学术研究成果。当前秦皇岛缺乏一支高水平的专业研究人员队伍。近年来,除长城文化、孟姜女文化方面研究整理的论文与专著较为丰富,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还处于空白状态,相关的论文与课题很少。关于秦皇岛民间文艺的研究成果陈旧,新时期缺乏以高远的境界和创新思维进行研究的大型系列丛书。
四、秦皇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保护的对策建议
首先,科学分级,合理开发。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性,需要恰当地分级保护与开发。适宜进行产业开发的则合理开发与利用,不适宜产业开发则以资源发掘、保护为重点,不能损害其原有文化价值。开发中注重整合,类似的资源可以统一注册商标与名称,统一策划宣传以扩大知名度,比如:抚宁剪纸与青龙剪纸;抚宁桲椤饼与山海关桲椤饼;秦皇求仙处的望海大会与海神庙的望海大会,这些遗产资源可以实现跨区县的联合开发,共创地方品牌。此外,在开发中应注重创新,提升产品的经济价值。根据我们项目组的调查研究,目前在秦皇岛抚宁有一百多名从事剪纸生产的人员,剪纸初具产业规模,但开发设计的产品品种单一,多为节庆装饰,缺少创意,根据市场调研,我们发现剪纸产品在儿童教育与玩具加工、手工DIY制作方面有很大的市场需求,同时还可以同陶艺制作一样,开发剪纸坊等休闲项目。
其次,结合地域特色,重点开发名人文化资源。秦皇岛有丰富的名人文化资源,是中国唯一以皇帝名号命名的城市,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代伟人毛泽东、邓小平等都在此留下辉煌的足迹与精美的诗篇。此外,秦皇岛还有光辉的革命历史与名人,有许多红色革命文化资源可供开发利用。目前,开发名人文化品牌是开发非物质文化产业的重要途径,创办一系列的名人文化园地或开发以秦皇岛为主要场景的名人影视剧是非物质文化产业与旅游业共生共赢的有益探索。
再次,拓展开发空间,注重物质文化遗产与非
物质文化遗产的结合。秦皇岛有诸如长城、山海关古城、北戴河别墅群等著名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显性资源,最先受到旅游开发的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开发则是隐性的,二者相比,非物质文化遗产容易受到忽略。有形的景观需要丰富的文化内涵作依托,没有人物、事件、历史的景观等于没有灵魂,不能真正反映出城市的个性和独特的文化魅力。要对城市历史文化进行深入的开发和弘扬,以山海关古城改造为例,根据我们的问卷调查,人们普遍认为古城开发最需要的不是由钢筋混凝土重建的“新式”古建筑,而是将古城文化传统与资源进行历史地再现,因而如果结合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能够拓展开发空间,提升旅游文化品位和城市旅游形象,实现旅游产业的积聚和升级。
[1]张国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模式研究[J].海军工程大学学报(综合版),2009,(2).
[2]王宪昭.试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人才的培养[J].文化遗产,2010,(4).
[3]安德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民俗学的两难选择[J].河南社会科学,2008,(1).
Survey and Analysis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s in Qinhuangdao City
Yang Guorong,Song Yuhong
Therearenumerousintangible culturalheritagesin Qinhuangdao,with longhistory and broad development prospects.However,there is inadequate investment and policy support,shortage of researchers and high-level academic results. As a result,appropriate measures shall be taken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s:scientific categorization and rational development;develop the cultural resources concerning renowned people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local features;expand the development space,integrating both the tangible and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s.
Qinhuangdao;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promotion and development
G127
A
1673-1573(2011)04-0091-03
2011-10-03
2011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HB11SH013)阶段性成果
杨国荣(1971-),男,河北沧州人,河北经贸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文化、教育管理;宋玉红(1973-),女,河北秦皇岛人,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传统文化。
责任编辑、校对:焦世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