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权力与译者文化身份的构建

2011-08-15张轶前莫娟

关键词:译者身份权力

张轶前,莫娟

(河北联合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唐山063009)

权力与译者文化身份的构建

张轶前,莫娟

(河北联合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唐山063009)

权力;译者的文化身份;构建;翻译;影响

译者文化身份的构建是译者相关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权力的角度就这一问题展开讨论,会发现权力和译者文化身份的构建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权力决定着译者文化身份构建的原因、过程和结果;另一方面,译者的文化身份又借助翻译反作用于权力。此项研究意在唤醒人们构建文化身份的意识,以促进文化更好的交流和发展。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许多文本外对翻译产生影响的因素也逐渐进入了研究视野。其中,译者,作为翻译行为的直接执行者,其作用更是受到了广泛关注。相应地,与之相关的论文、著作也不断涌现。在国外,主要有苏珊·巴斯内特、安德烈·勒菲弗尔等;在国内,主要有谢天振、许均、孙致礼等。纵观已有研究,我们不难发现,有一个词被频繁的提及,那就是译者的文化身份。然而,译者的文化身份是如何构建的,译者的文化身份有什么作用,这些问题仍有待于深入研究。因此,本文将主要结合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通过探讨权力与译者文化身份构建的关系,尝试着对上述问题进行解答,已期对今后的相关研究有所帮助。

一 文化身份

文化身份(culture identity)的概念首先出现在19世纪的西方,直到1993年才由我国学者张裕禾引入中国。而关于文化身份的界定,学术界的意见并不统一。哈马斯(Ham2 ers)和布朗(Blanc)(1989)认为文化身份是一种抽象的混合物,它是复杂的文化因素与人的个性融合后的产物。而克拉姆契(Kramsch)(1998)把文化身份看成是一种包括自我接受和他者接受在内的文化权限。宏观上,它包括民族身份、个人身份和地域身份。微观上,文化身份是主流社会团体根据不同的地区、职位、性别、年龄、经济收入和教育情况所形成的。王爱珍(2007)则认为,文化身份是某一社会团体所拥有的一系列特征,它们是通过其成员的语言、行为、思维和经历表现出来的。总体来说,文化身份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宽泛的抽象概念,如性别认同、民族认同、价值取向等。它是某一文化群体成员对其文化属性的认同感,其核心是价值观念或价值体系的体现。正如杨玉明和田野(2009:47)所提到的“文化身份向世界表明‘我们是谁’”。文化身份本身具有建构性、多元性、传承性和发展性以及感情色彩性。(王爱珍,2007)

二 权力决定译者文化身份构建的成因

说到权力,有一个人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那就是米歇尔·福柯(Michael Foucault)。他所提出的权力话语理论,不仅让人们认识到了权力的普遍存在,还为相关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在他看来,“权力”是一种对人们思想行为的控制力和支配力。它包括有形的权力(如政权机构、法律条文等)和无形的权力(如意识形态、道德伦理、文化传统、宗教等)。这些权力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网络,任何人都无法独立于这个网络而存在。同时,权力网又是动态的,它会因文化和历史时期的不同而不断发生变化。(吕俊,2002)“话语”与权力是紧密相连的。该理论认为“话语是权力的表现形式。它不仅是施展权力的工具,同时也是掌握权力的关键。每个社会的各个层面都有着其特定的话语,控制和驾驭着成员们的思维和行动。”(秦文华,2001:75)

译者作为翻译这一社会活动的主体,处于社会的权力网络中,其文化身份的构建必然会受到权力的影响。这里涉及到译者的多重身份和语言的不同文化地位问题。

(一)译者的多重身份

大多数情况下,文化的传承离不开文字的记载,文字便理所当然的成了文化的载体。翻译虽然从表面上看,是两种文字的转换,而实际上也涉及到了两种甚至多种文化的交流。在整个翻译过程中,译者扮演着多重角色。

首先,译者是读者。译者文化身份影响译者对原作理解。如果译者对原语文化持积极肯定的态度,那么译者就会抱着一个积极地心态去理解原文,接受原文,进而作出翻译的选择。反之,如果所持的态度是否定的,那么即使原文写得多么精彩,译者也会不屑一顾。翻译也就更无从谈起了。这样一来,生活在目的语国家的人们也就失去了了解他国文化的机会。

其次,译者是作者。如果说译者的读者身份影响到了翻译的语篇选择,那么译者的作者身份则影响到了原语形象的塑造。以18世纪末,威廉·琼斯翻译的印度典籍为例。由于琼斯本人对印度文化持否定态度。他在翻译时,通过一系列的翻译策略把对印度文化的溯古或称颂之辞作为胡编乱造通通删掉,而对某些堕落的东西却大作文章,从而构建出的‘印度人”都是“一付懒懒散散、逆来顺受的样子,整个民族无法品味自由的果实,却期盼被专制所统治,印度人言行虚伪、奸诈无信,其品行之劣远远超过了野蛮社会的通常标准”。(谢天振,2002载于蒋林,2008:147)

再者,译者是使者。与单纯的读者和译者不同,译者在翻译的同时还担当着文化交流使者的重任。译者通过翻译本土文章,将本土文化的形象展现给异域读者。反之,译者通过翻译异域文章,将异域文化的形象展现给本土读者。可以说,译者文化身份的构建影响着两种文化的交流。

(二)不平等的文化地位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1987年全球译书数量约为65000卷,其中32000卷译自英语,6700卷译自法语,5000卷译自德语,1700卷译自意大利语。而译自第三世界语言的书数量极少,只有479卷译自阿拉伯语,216卷译自汉语,87卷译自孟加拉语,14卷译自朝鲜语,8卷译自印度尼西亚语。”(Venuti,1998载于黄碧蓉,2008:125)由此可见,在不同文化的交流当中,文化之间的流通量是不平衡的,甚至是相当悬殊的。这也就是所谓的文化地位的不平等性。

通常,强势文化在文化交流中占有优势地位,可以获得较多的话语权。而较多的话语权又赋予了强势文化一方利用翻译巩固霸权的机会。在文化帝国主义时代,翻译已演变成霸权主义对第三世界进行文化侵略的工具,而翻译策略则成了一种带有颠覆性的政治和文化战略。揭示了文化间的不平等关系和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进行文化殖民的现实,对于执行这一颇具颠覆性话语实践的主体——译者来说,其自身文化身份的定位也就显得至关重要。

(三)权力的最终决定作用

译者,是社会中的人。他的思想和行为必然会受到所处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影响。而这里所说的意识形态同样属于权力范畴。译者作为读者,他对于文章的理解,多多少少会受到头脑中固有知识框架的影响;译者作为作者,又会根据自己对原文的理解构建出新的知识框架,来指导译文的表达;译者作为使者,介绍什么,介绍多少,又会受到已有知识框架的限制。这里被频繁提及的知识框架同样是权力的产物。再者,文化地位的不平等也与权力密切相关。从本质而言,文化地位的不平等恰恰是由于权力地位的不平等导致的。往往具有较高权力地位的一方,其文化就会处于强势。而话语是权力的表现形式,强势和弱势文化才会就话语权展开激烈的争夺。由此可见,权力最终决定着译者文化身份构建的必要性。

三 权力对译者文化身份构建过程的影响

译者文化身份的构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也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权力的作用不容忽视。为了讨论方便,我们这里可暂将权力做内部和外部的区分。

(一)内部权力对译者文化身份构建过程的影响

内部权力主要指来自本土的权力因素。其对译者文化身份构建过程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本土文化形象的塑造和提高译者的民族意识两个方面。

多数情况下,译者在本土文化的氛围中生活,其思想和行为必然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来自译者所接受的教育、媒体宣传、政策制定、宗教传播、日常交流等等。这些权力话语相互作用,形成知识并在译者的头脑中塑造出本土文化的形象。而随着时间、空间等诸多因素的变化,被塑造出的文化形象也会随之改变。因此,内部权力对译者文化身份的构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此外,内部权力对译者文化身份构建的影响还表现在提高译者的民族意识上。前文我们提到过,文字承载着文化。译者通过翻译将一种语言转化为另一种语言时,必将引入异域文化。两种文化之间的碰撞也就在所难免。如果译者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就很容易在不经意间沦为文化殖民者的同盟。为了使异域的优秀文化为己所用,又同时保护自身的文化不受侵害,内部权力因素可通过限制原文引进、严把译文审查、加强对译者的教育、制定相应的规范等形式,提高译者的民族意识,规范译者文化身份的构建过程。

(二)外部权力对译者文化身份构建过程的影响

与内部权力相对的是外部权力,即来自异域的权力因素。它对于译者文化身份构建过程的影响可有显性和隐性之分。

显性影响主要存在于殖民化进程中。殖民者通过限制译者的人身自由、强制接受殖民者的文化思想或规定译者的翻译内容等方式,参与译者文化身份的构建,使译者沦为精神殖民的工具。

与显性的权力相比,隐性的权力存在范围更广,也更不容易被察觉。例如,源语国可通过发展旅游、主办会议等各种方式对其文化进行宣传,以激发目的语读者的兴趣,从而引导译者作出翻译的选择。此外,源语国还可以通过对部分文学作品和作者的大肆宣传、发表相应评论、塑造文学经典等方式,引起译者的注意。再者,一些出版社还会通过约稿、支付高额稿酬的形式,促使译者作出翻译的决定。如此,译者每一次翻译决定的作出都证明了隐性的权力能够影响译者文化身份的构建。

(三)权力对译者文化身份彰显的制约

上面我们讨论了译者文化身份构建的原因和过程,那么构建的结果怎样呢?这就要说到译者文化身份的彰显。

对于译者来说,这种彰显主要表现在对原语文本和翻译策略的选择上。就原语文本的选择而言,译者会根据自身的文化身份定位,对文本进行多方面(诸如体裁,中心思想等)的考查后,作出选择。而就翻译策略的选择而言,主要表现在译者对于归化和异化翻译方法的使用上。以《红楼梦》的翻译为例,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和大卫·霍克斯的译本都颇具影响。然而,由于受到不同母语文化和自身文化身份的影响,霍译本更多的采用了归化的译法,追求通顺和可读性,尽量符合译文读者的审美期待和接受习惯。而杨译本则更多采用了异化的译法,力求最大范围还原原作的真实性,着力于向西方读者介绍中国文化。(史默琳,2010)

然而,这种彰显不全是由译者一人决定的。像权力影响译者文化身份构建的原因和过程一样,译者文化身份的彰显同样会受到权力的制约。这种制约主要来自意识形态、诗学、赞助人等权力因素对翻译的控制。(Lefevere,1992)它们通过对原文的选择、译者的翻译方法、译作的出版、读者的接受等因素的控制,间接制约着彰显的结果。

四 译者文化身份构建对权力的作用

译者的文化身份是译者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思想方式、行为方式和感觉方式。而要想将这些思想和感觉表达出来,就要借助语言的作用。可是,由于多种因素的限制,译者的心声是无法通过语言的直接表述而被读者接受的。可人们却发现:翻译作为一种间接的表达手段,可以潜移默化地对读者产生影响。所以,译者文化身份构建对权力的作用是通过借助其文化身份的体现形式——翻译,得以实现的。

在跨文化的交流中,强势文化对翻译选材和方法的控制将自己的思想注入到译本当中,这样一来弱势文化的读者就会在毫无意识的情况下,接受了精神上的殖民。翻译是强势文化的殖民手段,同样也是弱势文化保护自身,抵抗侵略的武器。例如,菲律宾的 Viente Rufael主张误译“西班牙”文化,让本土语言文化侵入和扰乱西班牙殖民者强加在他们身上的语言霸权体系。印度作家Niranjana则主张重译印度历史,意在从一定程度上抹去殖民文化对印度文化的影响和唤起人们对17世纪印度文明碎片的记忆。还有许多印度作家提倡用英语进行创作,他们在创作中采用印度化的英语和印度本土的叙事策略,从而创造出一种介于英国英语和印度英语之间的新的语言形式,使创作看起来就像是翻译过来的作品。(秦楠 &范祥涛,2005)这些人刻意地借助了误译、重译、伪译等方法,使他们的作品有别于以英语世界的标准为取向的传统创作模式,利于弘扬和保护本土文化特色。因此,译者文化身份构建过程中,也同时构建着权力。

五 结 语

本文借助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对译者文化身份的构建这一问题展开了讨论。通过研究,我们不难发现:权力和译者文化身份的构建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权力决定着译者文化身份构建的原因、过程和结果;另一方面,译者的文化身份又借助翻译反作用于权力。而这一结论又从另一个侧面揭示出了译者文化身份构建的重要性。译者文化身份的构建,其成败不仅关系到译者的自身发展更关系到一个民族文化的兴亡。因此,译者要努力提高文化身份的构建意识,以便更好的肩负起弘扬本国文化,促进文化交流的重任。同时,也希望更多的学者将关注的目光投向文化身份的研究,使人们认识到文化身份的构建不仅仅是译者的使命,更是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责任。

[1] Hamers,J.and B.Michel.Bilinguality and Bilingualism[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2] Kramsch,C.Language and Culture[M].Oxford:Oxford Uni2 versity Press,1998.

[3] Venuti,L.The Scandals of Translation[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8.

[4] Lefevere,A.Translation,Rewriting,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M].London:Routledge,1992.

[5] 黄碧蓉.杂合背景下的翻译策略与文化身份构建[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1232128.

[6] 蒋林.后殖民视域:文化翻译与译者的定位[J].语言学研究,2008(6):1462151.

[7] 吕俊.翻译研究:从文本理论到权力话语[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1):1062109.

[8] 秦楠,范祥涛.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概评[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4(5):67269.

[9] 秦文华.翻译——一种双重权利话语制约下的再创造活动[J].外语学刊,2001(3):73278.

[10] 史默琳.译者文化身份与翻译策略的选择[J].安徽文学,2010(5):2592260.

[11] 王爱珍.论译者的文化身份——以《红楼梦》杨、霍译本为个案[D]1贵州师范大学,2007.

[12] 谢天振.翻译研究新视野[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2.

[13] 杨玉明,田野.文化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身份的建构[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46249.

Power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ranslator’s Culture Identity

ZHANG Yi2qian,MO Juan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Hebei United University,Tangshan Hebei 063009,China)

power;translator’s culture identity;construction;translation;influence

Concerning the research of translators,the construction of their culture identity is a crucial part.Thus,a discussion pertaining to this problem is intended to carry ou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wer.The conclusion shows that there is a close re2 lationship between power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ranslator’s identity.On the one hand,power decides the causes,process and effects of the construction.On the other hand,translator’s culture identity can also influence power with the help of transla2 tion.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promote the commun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ulture by arousing people’s awarenes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ir culture identity.

H315.9

A

167322804(2011)052013420003

2011203230

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基地项目“翻译与权力的互动关系研究”部分成果。

猜你喜欢

译者身份权力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不如叫《权力的儿戏》
跟踪导练(三)(5)
身份案(下)
他们的另一个身份,你知道吗
权力的网络
与权力走得太近,终走向不归路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放松一下 隐瞒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