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戏剧翻译中的编译现象及其原因

2011-08-15

关键词:译者戏剧语境

邓 笛

(盐城工学院,江苏盐城 224051)

戏剧翻译中的编译现象及其原因

邓 笛

(盐城工学院,江苏盐城 224051)

戏剧翻译;语用学;编译;直接效果

戏剧翻译实践中常常看到一些译者在翻译时并未遵从传统的翻译理论,而进行了大胆编译(删除或增加某些内容)。从语用学理论和戏剧语言的特点出发,通过对戏剧翻译中的一些实例分析,认为戏剧语言的特点、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以及戏剧对舞台直接效果的追求,使得传统的翻译标准和翻译方法有时在戏剧翻译时失效,而编译则在此领域有用武之地。

一 戏剧的内涵及其语言特征

戏剧既是一种文学艺术,又是一门综合表演艺术。然而在中国关于“戏剧”这一名称的内涵上的界定产生了分歧和混乱。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布的学科科目目录中,在一级“艺术”学科下设有二级学科“戏剧戏曲学”。在《中国大百科全书》的“戏曲曲艺卷”将“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戏剧文化的统称”;在“戏剧卷”条目下只介绍了有关话剧的内容。从以上两个例子看来,戏剧显然是指从西方引进的话剧。然而有的研究者认为戏剧应是一个统称的概念,下面应包括戏曲和话剧两类。《简明戏剧词典》给出的定义是:戏剧是综合艺术的一种。由演员扮演角色,当众表演故事情节和情景的一种艺术。在中国,戏剧是戏曲、话剧、歌剧、舞剧等的总称,也常指话剧。所以,戏剧应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戏剧应包括话剧、戏曲、歌、舞剧等。狭义上的戏剧指话剧。本文作者在探讨戏剧翻译时使用的是戏剧的狭义内涵,即指话剧。

每部戏剧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都体现了不同的文化内涵及不同剧作者的个人风格。然而,无论何种文化、哪一位作家,其剧本都必须遵守戏剧语言的一些普遍特征,如口语化、个性化、动作性、简约性、韵律性等等,才能获得良好的舞台效果。

(一)口语化的语言

口语化的戏剧语言源于舞台表演的三个特点。第一,社会性。舞台表演是社会化活动,需要引起观众群的共鸣。观众群并非只是文化水平较高的群体,而是包括各个层次,各种文化程度的广大人民群众。第二,即时性。每一次舞台表演都是独一无二、不可重复的。观众对于戏剧语言的理解需要一次完成。第三,舞台语言的无注性。剧作者无法在演员表演的同时对其语言进行注解和说明。这就增加了大量使用书面语的困难。这三点都要求剧作者选用易于大众理解的文字来创作剧本,而作为人民大众智慧结晶的口语化语言无疑成为最佳选择。

(二)动作化的语言

由于不能像小说家那样使用细节描述等方式表现人物内心,剧作者必须把所要表现的全部生活转化为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因此,戏剧语言具有丰富的动作性,使得演员可以通过阅读剧本选择恰当的身体语言来表现人物。语言的动作性不仅包括身体动作,还包括暗含于对话中的行为意图、心情、心理状态、感情、感觉等。

(三)简洁清晰的语言

戏剧语言的简洁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与小说相比,戏剧的情节发展较快,戏剧中的伏笔、悬念很快就得以解开;第二,戏剧中人物的语言表达也格外清楚明了,不像散文那样的含蓄唯美,也不像小说那样有很多的内心描述或悬疑。戏剧这种简洁清晰的表现方式也是为了适应戏剧表演的时间限制。通常来说,剧作者要在短短的2~3小时内向观众完整地展现故事情节和丰富的戏剧冲突。要做到这一点,剧作者只能将大量信息压缩在简短的人物对话中。因此,戏剧是简洁的艺术形式。

(四)节奏感强的语言

在书面阅读时人们可能会忽略语言的节奏、语调、语气等因素,但在舞台表演时其重要性便立刻显现出来。尽管各种文学作品都有可能被朗读,但戏剧文字注定要为朗读服务。好的戏剧语言读起来应当富有节奏感、琅琅上口,不会结结巴巴,也没有不必要的停顿。

(五)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语言是戏剧人物性情的符号和标志。小说在刻画人物时,作者可以一边叙述,一边加上人物的对话,双管齐下。但剧本通体都是对话,这就要求剧作者必须在人物头一次开口时就凸现出他的性格来。

二 戏剧编译现象及其原因探究

在戏剧翻译及其研究中,文学性和舞台性都应该考虑,因为“古今中外那些经典的戏剧作品,都是既经得起读,又经得起演的。只供阅读而不能演出的戏剧作品与只能演出而无文学性可言的戏剧作品,都是跛足的艺术”。[1]那么,在戏剧翻译中,如何才能译出“既经得起读,又经得起演的”翻译戏剧作品呢?将一些成功的戏剧翻译作品和它们所基于的文本进行比较,就能发现,编译是这些翻译作品的共同现象。本文对这一现象进行了研究,归纳出一些编译的方式和译者进行编译的限制。编译的方式可划分如下:

改写:对于源语文本的部分内容进行逐字变动,通常辅以直译法;

省略:对原文的部分内容取消或减少;

扩张:明示原文中的暗示内容,或明示于正文,或明示于注脚,或明示于词汇表;

异化:用目的语中粗略等同的词语替换原作中的一些俚语、方言、荒谬之言等(有时以斜体或下划线标注);

更新:用现代词语替代过时或晦涩文字;

移境:植入比原文中更能为目的语读者所熟悉的情景;

改编:从整体上对原作进行改写,只保留原作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基本意图。

从以上编译的方式,我们可以看出,编译是指翻译时对原文作一定程度的“删除”或“增加”,这种删除或增加从质和量上都违背了传统翻译标准中的“信”的原则。研究发现,编译现象在戏剧翻译中非常普遍,而且越是成功的翻译剧越是多编译现象。我们可以通过语用学来分析其原因。从词源学的角度讲,语用学“pragmatics”的拉丁词根“pragma”具有“做,行动”的意思。戏剧“drama”的拉丁词根“dran”也是“行动”的意思。因此,“用行动的科学去研究行动的艺术,这真是再自然不过的了。”[2]语用学是研究语言使用与理解的学问,既研究发话人利用语言和外部语境表达意义的过程,也研究听话人对发话人说出的话语的解码和推理过程。也就是说,语用学研究交际者在特定交际情景中的意义的传达和理解。语用学之言语行为理论提出“以言行事”的概念,即人们实施某一言语行为的目的或言外之力。戏剧翻译中,译者所“关心的不仅是人物所说的话,还有这个人物说这些话干什么。”[3]言语行为理论可以帮助译者区分人物语言的命题意义与言外之力,进而在译文中再现戏剧语言的动作化。语用学之含意理论认为,对话中为了使对话顺利进行,达到交际目的,会话双方会自觉地进行合作,遵守一定的规则,即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含意理论的精髓在于它部分地依赖遵守准则,部分地依赖违反准则,以产生特殊效果。在戏剧翻译中,译者可以利用含意理论和合作原则来区分台词的字面意义与会话含意,从而在译文中根据具体情况将其明朗化或保留。语用学之语境理论把语境分为语言语境、情景语境、文化语境。情景语境可以帮助译者实现戏剧语言的性格化;对文化语境的敏感可以使译者根据语境充分考语译入语受众的文化习惯、认知环境、理解能力以及舞台演出的特点作出动态顺应,选择翻译策略;语言语境要求戏剧翻译与其他体裁的翻译一样要处理源语文本与目的语文本的语言上下文关系。下面谨以成功搬上国外舞台的话剧《茶馆》英译本(老舍,《茶馆》,英若诚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为例,从语用学的角度分析戏剧编译现象。

(一)二德子:你管我当差不当差呢!

Erdez:Where I serve ain’t none of your bloody busi2 ness!

(一)中英若诚的翻译加了“bloody”,看上去像是译者画蛇添足,实际上这一增加使这句话更加口语化,译出了原文的情景语境,而且人物语言也符合作为打手的二德子的形象。

(二)刘麻子:告诉你,过了这个村可没有这个店,耽误了事别怨我!快去快来!

Pock2Mark Liu:I’m telling you,you won’t find another chance like this.If you lose it,don’t blame me!You’d better get a move on.

(三)中含有习语,译者在处理这句话的文化语境时,为了更好地传达原作语言的风格,舍弃了原文中的习语,采取了编译,将“过了这个村可没有这个店”译成“you won’t find another chance like this.”使得译文简洁精练,口语化。译者的这种灵活变通,是一种充分尊重原作的基础上让译文更能被译入语观众接受的作法。

《茶馆》中的语言还有丰富的动作性,人物的内心活动常常通过语言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观众眼前,使得观众不仅听到人物说出了什么,而且还看见了他在干什么;人物不仅讲出了情节,还让观众看到了情节。这给翻译带来了挑战。

(四)康六:刘大爷,把女儿给太监作老婆,我怎么对得起人呢?

Kang Liu:But Master Liu,please,how couldI ever face my daughter again if I sold her to be the wife of eunuch?

此处康六哀求人贩子刘麻子不要把自己的女儿卖给太监作老婆,整句台词饱含哀怜乞求的言外之力,这些言外之力是留给演员用语气与神情来表达的。译者采用了“How could I…?”的疑问句式表现哀求和无奈的语气,不失为很好的选择。英若诚大胆增加了“please”一词,加强并集中凸现了康六绝望、无奈和哀求的神态及语气,突出了人物形象的悲剧色彩。英若诚采用的这种增词的编译方法,既有助于演员更准确地理解康六此时的心情,也为演员更生动地演绎这一人物提供了手段。

(五)明师傅:那有什么办法呢,现而今就是狱里人多呀!……

Chef Ming:But what can I do?Nowadays you canonly find so many mouths to feed in clink…

此例中,英若诚用“mouths”而不用“people”来翻译“人”,有明显“编”的痕迹,其实这样的翻译既能让人想起当时民不聊生、穷则生盗,以至监狱里人满为患,犯人们实则是“嗷嗷待哺”的饥民的言外之力,又增加了译作的戏剧潜能,便于演员表演。

(六)王淑芬:……,可是呀,这兵荒马乱的年月,能有个事儿也就得念佛!

Wang Shufen:…but these days you can thank your luck2 y stars if you have a job at all.

(七)常四爷:……连棺材还是我给他化缘化来的!

Chang:…I had to go and beg alms to get a coffin for him.

“念佛”指信佛的念“阿弥陀佛”或“南无阿弥陀佛”。“化缘”指僧尼或道士向人求布施。在翻译这两个词语时,由于无法在译语中找到对等语,译者过借鉴戏剧创作的语言特征采取了编译,淡化了原文文化语境,让译语简洁清晰,使观众更容易接受。

《茶馆》的作者老舍十分注重语言的节奏感,同时十分重视戏剧语言的音乐性。他曾说,“话剧中的对话是要拿到舞台上,通过演员的口,送到听众的耳中去的。由口到耳,必涉及语言的音乐性”。由于注意字音的安排,老舍在字的选择上也就相应地十分讲究。

(八)唐铁嘴:(凑过来)这位爷好相貌,真是天庭饱满,地阁方圆,虽无宰相之权,而有陶朱之富!

Tang the Orale:(edging his way closer)Oh,whataus2 picious features!Truly an inspired forehead and a command2 ing jaw!Not the makings of a prime minister,but the poten2 tials of fabulous wealth!

四字词组是汉语言简意赅、优美对称的典型体现。用在这里主要是体现以相面为生的唐铁嘴的油滑的生意口。“陶朱”指春秋越国大夫范蠡,相传范蠡在春秋时著名的商业城市陶唐经商贸易,三致千金,故有“陶朱之富”的典故。译者采取了编译,用“the potentials of fabulous wealth”替换原文的典故形象,虽然失去了原文典故的文化内涵,却译出了原文的节奏,以节奏的朗朗上口留给演员表现言外之力的余地。

(九)王利发:您怕什么呢?那么多的买卖,您的小指头都比我的腰还粗!

Wang Lifa:But surely you’ve got nothing to worry a2 bout.With so many different interests,a mere trifle to you would be my entire fortune and more!

此例中,王利发夸大其词以奉承其房东秦仲义。很显然,他的话违反了对话合作原则,产生了夸张效果,其中的会话含意很明了:我所有的财产还抵不上你的一点点。如果将其直译为“Your little figure is thicker than my waist.”目的语受众只能理解字面意义而会话含意则会丧失。英若诚通过意译将含意明朗化而丧失了其中生动的意象。

限于篇幅,以上仅引了八个译例,但从这八个译例的分析中已经可以清楚地看出,戏剧翻译比起其他体裁的翻译会更多地违背传统的翻译标准,而不时打破常规,采用编译的方法。编译这种反传统的翻译方法符合语用学理论,是根据戏剧语言注重口语化、个性化、动作性、简约性、韵律性等特征应运而生的,这种翻译方法解决了因文化差异而影响舞台直接效果等问题,在实践中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是必要的。

当然,在翻译实践中,译者的编译也必须受到某些限制,最明显的有:

目的语观众的知识和希望:原文内容达到何种程度才能对潜在观众形成新的或共享内容,译者必须对此作出评估;

目的语:译者必须在目的语中找到与原文相对应的语篇类型并寻求合理、连贯的改编方式,以实现与目的语文本一致的意义和意图。

三 戏剧翻译标准的另建

翻译理论不断发展,翻译标准自古至今经历了不断深入化、具体化和实用化的过程。从国内玄奘的“既须求真,又须喻俗”,严复的“信、达、雅”,鲁迅的“保持原作的风姿”,钱钟书的“化境”等,到国外奈达博士的“对等”理论,德国的雷斯(K.Reiss)、费米尔 (H.J.Vermeer)、诺德 (Christiane Nord)等学者提出的功能理论,以及费米尔对功能理论的发展——“目的论”等无不循着这一轨迹而来,但这些标准有的可提而不可及 ,如“信、达、雅”、“化境”、“对等”,有的较其他更适合于某一(些)题材或文体,如“保持原作的风姿”对文学翻译来说更为实用,因而总的来说没有适合于各种题材、各种文体、各种受众,服务于各种翻译目的的万能标准。翻译实践中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将翻译标准细化、具体化,以达到实用化的目的。[4][5][6]戏剧是一种独特的文体,最注重舞台直接效果,由于不同语言的文化差异,有些东西符合一国人的文化习惯和口味,但不符合另一国人的习惯和口味,因此传统的“真”和“信”的翻译标准会大大制约其舞台直接效果,使戏剧文本的表演性功能大为丧失。因此有必要为戏剧翻译定做一套标准,那就是语用学指导下的舞台直接效果决定翻译方法。为了使译本的舞台直接效果达到最佳,译者有时不必遵循传统翻译标准,不必像翻译其他文体那样一定要做到“信”,而应根据不同文化各自的特点,对原文作必要“删减”或“增补”(当然这些删减和增补的内容是客观的,而不是歪曲事实),即对原文进行编译,把译语受众吸引到译作上来,以适应和利于不同文化的交流。[7][8][9]

四 结束语

翻译的标准是多元的。对于不同文体、不同题材、不同受众,为追求不同效应的文本,应采取不同的翻译标准,并选用与该标准相适应的某种(些)翻译方法。戏剧与其他体裁的文本有着较大的差别,它的语言特征决定了语用学对戏剧翻译有着很强的适用性,使编译成为可能。此外,戏剧对舞台直接效果的追求以及不同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使编译这种翻译方法成为必要,编译也会因此随戏剧翻译的发展而发展,并在翻译理论和戏剧理论中占有一席之地。

[1] 董健,马俊山.戏剧艺术十五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66.

[2] 王虹.戏剧文体分析——话语分析的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7.

[3] 周安华.戏剧艺术通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151.

[4] 邓笛.意义多层性视角下的戏剧翻译[J].沈阳大学学报,2009,(1):55258.

[5] 马会娟.论英若诚译《茶馆》的动态表演性原则[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27,(5):49253.

[6] 陈小尉.翻译功能理论的启示[J].中国翻译,2000,(4):9212.

[7] 邓笛.美学与戏剧翻译[J].苏州大学学报,2009,(6):90292.

[8] Corrigan,Robert W.Translating for Actors[A].Arrowsmith,W&Shattuck,R.The Craftand Context of Translation[C].Austin: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1961:95.

[9] Fotheringham,R.1984.The Last Translation:Stage to Audi2 ence.In:Zuber,O.(Ed).1984.29239.

Editing in Drama Translation

DEN G Di
(College English Department of Yanche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Yancheng Jiangsu 224051,China)

drama translation;pragmatics;editing translation;direct stage effect

In the drama translation practice,some translators edit out some contents in the translated version,hence called“edi2 ting translation”in this paper,which does not comply with the traditional translation criteria.In this article,the author makes analysis on the textual features and communication functions of dramas,the incompetence of the direct stage effect re2creation of the source text in the target text due to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different languages,thus,he draws the conclusion that it is the distinctive textual features of dramas,much emphasis laid on the direct stage effect of dramas,and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that make the traditional translation criteria and techniques sometimes come to failure in drama translation,and that editing translation has much of its utility in this area.

H31519

A

167322804(2011)052015320004

2010212220

本文为江苏省教育厅2010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戏剧翻译研究”(编号:2010SJB740013)的系列论文之一,同时为2010年度人文江苏外语类研究立项课题“戏剧翻译的动态表演性研究”(编号:rwjsw10220)的一部分。

猜你喜欢

译者戏剧语境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有趣的戏剧课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戏剧类
语言学习中语境化的输入与输出
跟踪导练(三)2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