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希腊时期至中世纪:中国在欧洲形象的演进

2011-08-15孟庆波

关键词:里斯游记丝绸

孟庆波

(河北联合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唐山063009)

古希腊时期至中世纪:中国在欧洲形象的演进

孟庆波

(河北联合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唐山063009)

形象;演进;中国;欧洲

中欧之间的文明交流源远流长。受制于欧洲各个历史阶段的社会现实及中欧之间的文明比照,中国形象在欧洲的不同历史时期也产生变迁,甚至是翻天覆地的变化。跨越千年历史,主要探讨从古希腊时期起到中世纪欧洲人眼中一直保持正面的中国形象及其从模糊到逐渐清晰的演进。这对于梳理中欧文化交流关系、国人正确认识自身历史都有不无裨益。

中国和欧洲位于亚欧大陆的两端,远隔万里,又加上横亘其间的高山大漠,人迹罕至,双方想要获得对对方的认知极为艰难。这一点在交通极为不便的古代尤显突出。但是客观环境的恶劣从来都没能阻止文明交流的脚步。从很早的时代起,双方就已经渐次获得了彼此的信息,形成了一些初步的朦胧认识。随着文明的进步,历史的车轮终于碾过那重重障碍,把中国和欧洲同置于世界的舞台。交流和认知从来都是双向的。出于汉学的研究思路,本文主要通过欧洲的文字记载,辅以中欧交流的史实,探讨中国形象在欧洲这段历史中的演进。

一 古希腊时期对于“塞里斯”的朦胧憧憬

古希腊文化是古代欧洲文化的代表,古代中国和欧洲(经由中介民族的)的文明接触就在古代的中国和希腊之间次第展开。

中国是丝绸的原产地,丝绸做成的衣服质地轻盈细薄,风韵优雅华贵。而古希腊时期欧洲人的常见衣物均由粗麻制成。虽然中国丝绸首次入欧的时间已经无从可考,但从欧洲彼时的人神形象及其出土文物来看,我们有理由说至迟在公元前6世纪就已有丝绸流入欧洲。巴特农神庙的命运女神(Moirai)、埃里契西翁的加里亚蒂(Karyatid)和雅可波里斯的科莱(Kore)等女神像,都身着透明的长袍,胸披薄绢。其衣料之柔软、风情之飘逸为当时欧洲所无,学界普遍推断是用中国丝绸做成的。特别是克里米亚半岛库尔奥巴出土的公元前3世纪的象牙绘画“波利斯的裁判”,希腊女神身上所着的纤细衣料表现得更是完美:透明的丝质罗纱将女神的乳房、脐眼完全显露出来。此外,德国考古学家在斯图加特也发掘了一座公元前500年的古墓,发现墓中人身上有中国丝绸衣服的残片。这些文物都说明,当时的中国丝绸已经成为欧洲人眼中的“神迹”、美的象征。

丝绸引起的对那个遥远的产丝之地的憧憬、向往,或者说是想象,颇见诸于彼时欧洲学者大家的文字。

公元前400年,希腊作家克泰夏斯(Ctesias)第一次称呼那个产丝之国为“塞里斯”(Sères)。那么塞里斯位于何处呢?古希腊史学之父希罗多德(Herodotus)在其《历史》中描绘了其地理位置:“公元前7世纪时,自今黑海东北偶顿河河口附近,经窝瓦河流域,北越乌拉尔山脉,自额尔齐斯河而进入阿尔泰天山山脉间的山路,已为希腊人所知。”希罗多德还转述了一位亚里斯多的叙述。此人曾深入非常遥远的地区,曾讲述过某一个一直延伸到大海的民族,称他们为“极北人”。后世欧洲史家普遍认为那些“极北人”即指中国人。蚕丝是怎么“弄”出来的呢?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2 totle)在他的《动物志》一书中说:丝织品是由一种有角的“大蛆”所产的茧织成的,并说“这种蛆的形变先为幼虫,次为蛹,然后出蛾,一个变态过程要用六个月的时间”。而普林尼(Pline)在《自然史》中则说,“(塞里斯人)这一民族以他们在森林里所产的羊毛而名震遐迩。他们向树木喷水而冲下树叶上的白色绒毛,然后再由他们的妻室来完成纺线和织布两道工序。”塞里斯的人民又是怎样呢?卢西安(Lucien)认为“塞里斯人寿命特长,最高可达三百岁高龄。他们会养生之道,其诀窍是整日喝凉水。”塞里斯人的社会怎样?梅拉(Mela)说“塞里斯人是个充满正义的民族,由于其贸易方式奇特而出名。这种贸易是将商品放在一个偏僻的地方,买客于他们不在场时才来取货。”马赛里奴斯(Marcellinus)也写到“塞里斯人平和度日,不持兵器,永无战争。那里气候温和,空气清洁,十分卫生,天空不常见雾,无烈风。森林甚多,人行其中,仰不见天。”

古希腊时期的欧洲与“塞里斯”尚未产生直接接触,欧洲人对于中国的印象基本上完全来源于质地精良、高雅华美的中国丝织品。中国的形象在古希腊人眼中恰如其丝绸一样,轻盈高贵。正如北京外国语大学张西平教授所言,遥远的东方是一个梦。那里晴空万里,皓月朗朗,如梦如幻,仙境一般。其时欧人的中国印象,恰似雾里之花。

二 罗马时代对中国的实际知识

公元前300年,马其顿王亚历山大大帝进行了东征。他摧毁了波斯帝国之后又远征印度,将其实力扩散到中亚地区。兴起于公元前二世纪的罗马帝国也曾循着亚历山大的足迹而到达过中亚;而中国的西汉王朝为了维护“丝绸之路”的畅通和国家安全,数代人都终其一生于通西域、经营西域。历史第一次让如此遥远的两种文明在此期变得仿佛触手可及,只是两者之间还横亘着一个安息。安息作为当时中西丝绸贸易的中转站,因向商路上络绎不绝的往来商人征税而富极一时。为了减少交易的中间环节、降低丝绸的价格,公元前53年和前36年,罗马帝国曾两次对安息用兵,企图打开引向中国的通道,但均遭失败。公元97年,汉使班超的助手甘英曾到达波斯湾,准备前往大秦(罗马帝国),但被安息人骗劝而回。双方这种近距离的“隔膜互望”和通过贸易商人的间接沟通,使罗马人对于中国的认识相对于前时古希腊人的朦胧状态大有进步。

(一)罗马文献开始记载中国

相对于古希腊人,罗马人对中国的地理位置有了逐渐清晰的认识。当时他们认为中国是印度的一个邦,而在其文献中中国也拥有好几个名字:塞里斯(Sères)、秦(Chin)、秦奈(Sinae)和秦尼扎(Tzinitza)。古罗马地理学家科斯马斯(Cosmas)在其著作《世界基督风土志》中较为准确地描述了秦尼扎的具体位置,“产丝之国位于印度诸邦中最遥远的地方,其左侧为海洋所环绕……”。他还指出了到达秦尼扎两条道路的特点:丝绸商队从路上经过波斯到达秦尼扎较近;从海上去秦尼扎需要穿越整个印度洋。英国汉学家裕尔(Yule)认为:“他以真确的事实谈及中国,没有把它说成半神秘状态的国家”。

在罗马人看来,中国不仅供给了华美的丝绸,甚至还影响过罗马的对外征服。根据瓦隆(Valon)的《丝绸古代史》所载,公元前53年,古罗马伟大的执政官克拉苏带领军队和安息帝国在卡尔莱大战。这个战斗的规模很大。战斗中罗马军团被安息的军队围困。正在罗马军团力图突围的关键时刻,安息的军队把军旗展开大幅摇晃。安息旗子在强烈阳光的照耀下金光四射,罗马的士兵以为安息人得到了神助,人不思战,导致这场战斗罗马军团惨败,伟大的克拉苏和他的儿子兵败被杀,首级也被割下。后来罗马人才了解到安息的旗子竟然是用轻盈华彩的丝绸做成的。此役之后,欧洲军队都竞相采用丝绸作军旗。

罗马的历史学家还在西方第一次记载了中国的真实事件。泰奥菲拉克特(Theophylactus)在他的《历史》中作了关于“桃花石人”的记录:在桃花石城(Taugaste)有一个勇敢富庶的国家。从前,一条江将一个穿黑衣的民族和一个穿红衣的民族隔开。后来黑衣民族越过大江征服了红衣民族,并在离旧皇城数英里远的地方又筑了一座城,称为“库博丹”(Khoubdan)。历史学家张星烺经过考证认为,书中所记载的黑衣民族指的是隋国,尚黑;红衣民族指的是南朝的陈国,尚红。“两个民族的战争”就是隋文帝统一中国的战斗。隋文帝新建都城长安,而古代的突厥人称长安为“克姆丹”(Khumda)。“Khoubdan”和“Khumda”“同为一字 ,不过写法略有不同而已”。这是西方对中国的第一次具体记录,并可以得到中国史的证实。西方人对于中国的认识开始从朦胧走向现实。

(二)中欧有了使节接触

罗马人曾遣使来华以求建立直接联系。据《史记》记载,汉武帝时,大秦国曾入贡。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大秦国贡花蹄。“其色骏,高六尺,尾环绕其身,角端有肉,蹄如莲花,善走多力”。据《后汉书》记载,公元166年(汉桓帝延熹九年),“大秦王丹敦遣使自日南徽外,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那位大秦王丹敦,就是罗马皇帝马可·奥利略·安敦尼(公元161~180年在位)。这是有文字记载的西方同中国的早期官方接触。还有,罗马史家弗洛鲁斯(Florus)的《罗马史要》记载在奥古斯都的太平盛世,远方的塞里斯人、印度人都来奉献珍宝、请求订立通好条约(史中所提塞里斯人是否为其他民族所假冒无从可考,中国史书中未见此类记载)。此外,公元226年(孙权黄武五年),有名叫秦论的罗马商人到达交阯,被辗转送去谒见孙权。孙权对罗马很感兴趣,派刘咸护送秦论回欧洲。可惜,刘咸病逝途中,失去了中国首访罗马的机会。

(三)罗马帝国时期的丝绸之路和贸易

要想完整说明欧洲对中国的认识,就绕不过丝绸这一物质媒介。要说丝绸,就首先涉及到它的传播途径——丝绸之路。其实丝绸之路这个名字是欧洲人想出来的。19世纪下半期,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Richthofen)经过考察之后,认为在欧亚大陆上,丝绸的贸易曾经是欧亚大陆最重要的交往方式,因而提出了丝绸之路这个说法。这条从长安开始、向遥远的西方绵延的古代交通路线,成为连接中西方的陆上交通大动脉。这条交通要道上各色人种的商贾商队来来往往,马队驼队的铃声彼此相闻,中国的丝绸以及铸铁、冶炼和凿井等生产技术被源源不断地输往欧洲市场,而欧洲的物产如珊瑚、毡毯、良马、葡萄等也流传到中国。

雄图大略的汉武帝曾遣使到安息考察丝绸之路的贸易情况。汉朝使节到达时,安息王派大将率两万人马出迎数千里,并派使臣随汉使到长安,献给武帝以各种西方异产,以继续控制陆上的丝绸之路。汉武帝还曾试图开辟一条海上丝绸之路。他派员从雷州半岛出发,探查从海上向南方和西方的通道。探险队最远到达了印度洋,在那里建立了贸易中转站。此后中国的丝绸又从那里源源不断地辗转达埃及、欧洲。汉代的帆船开辟了从南海通往印度洋的航线,中国货物可抵印度次大陆。这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条远洋航线,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海外贸易。公元1世纪一位名姓无考的埃及船长所写的《红海回航记》也记载了中国,称之为“秦”国。秦国的北方有一座大城市叫秦尼,秦尼所产的丝线绸缎经陆路而至大夏,或者从恒河水路西运。

尽管有水陆两条丝绸之路通行,但由于丝绸生产成本高昂,再加上商人垄断经营、沿途各国课以重税等原因,丝绸运到欧洲时已贵比黄金。罗马对丝绸的需求量每日陡增导致其财源的大量外流,罗马元老院曾一度颁布禁令,禁止帝国的男人穿着丝绸衣服,由此可从反面证明中西之间丝绸贸易的发达。

(四)丝绸在欧洲的风靡

丝绸未传入欧洲前,欧人缝制衣服的主要原料还是羊毛和亚麻。由此不难想像他们触摸到轻柔光亮、色彩绚丽的中国丝绸时的惊奇和喜悦。但由于价格昂贵,即使在欧洲政治、经济中心的罗马城,也只有少数贵族和上层妇女才能穿得上丝绸,并以此炫耀自己的财富和地位。除了穿着应用外,与古希腊人“神化”丝绸一脉相承,罗马人也从精神上崇拜丝绸:当时的宗教仪式甚至巫术中大量使用丝绸来表达人们对神秘力量的敬仰,而当时罗马人的护身符都要用丝绸包裹。

其时西方史料对丝绸的记载甚多。罗马人从厚重的亚麻衣料向薄透漏丝绸的过渡曾有一点小麻烦。普林尼曾写道:“现在开始从一段到另一端地穿行整个大地了,而这完全是为了使罗马贵妇人能在一种透明的薄纱下卖弄其媚态风骚。”罗马史书也曾记载“我所看到的丝绸衣服,如果它的材质不能遮掩人的躯体,也不能令人显得庄重,这也能叫做衣服?……少女们没有注意到她们放浪的举止,以至于成年人们可以透过她身上轻薄的丝衣看到她的身躯,丈夫、亲朋好友们对女性身体的了解甚至不多于那些外国人所知道的。”但罗马文明向来是开放性的,它很快摆脱了一些人的旧有观念,热烈的拥抱了来自东方的丝绸。丝绸以之轻盈华美引起了罗马人的迷恋,当时的名媛贵人总是穿着用中国丝绸做的礼服出席重大典礼和宴会。最著名的事例无过于埃及(当时是罗马帝国的附属)的风流艳后克列奥帕特拉七世(Cleop2 atrd VII)的丝绸情缘。古罗马作家罗卡纳(Rokana)曾记述这位女王说,“她白皙的胸脯透过西顿衣料(指原产于中国的丝绸,在西顿上岸加工而得其名)显得光耀夺目。这种衣料本由细丝精心制成,经罗马工匠用针拆开,重加编制而成”。而埃及艳后的情人——凯撒大帝(Julius Caesar)也曾穿着精美的丝袍到剧场看戏,引起全剧场的惊羡而导致演出中断。

有了地理认识、记载了中国的史实、有了早期的人员往来,再加上中国丝绸在欧洲市场大行其道,古罗马时期的欧洲人对中国的认识较希腊人大为进步。除却了幻想,中国的形象逐渐变得清晰和现实。

三 中世纪时中国之于欧洲

13世纪蒙元这个横跨欧亚大陆的大帝国的建立,使得中国和欧洲的沟通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畅通。在蒙元治下,中国和欧洲真真切切地走到了一起。从中国的东海之滨到地中海东岸,从中国的大都到欧洲的大马士革,海道安全,陆路平静,所有的道路都畅通无阻。因此有史家说,正是在蒙元时代,中国才真正为欧洲人所了解。

早期的蒙古铁骑攻城略地,令欧洲惊恐不已。时任教皇的英诺森四世(InnocentⅣ)一方面准备与蒙古人进行“圣战”,另一方面派出传教士柏朗嘉宾(Jean Plano Carpin)前去蒙古,一来试图使成吉思汗皈依,二来也想打探蒙古人的虚实。出使还欧后,栢朗嘉宾写下了《蒙古史》,展示了一幅欧洲人眼中的的东方画卷。例如,“世界上人们所习惯从事的行业中再也找不到比他们更为娴熟的精工良匠了。他们的国土盛产小麦、果酒、黄金、丝绸和人类生活所需要的一切”。

蒙古军团止步中欧后,教皇及欧洲各国君主又想联合蒙古共击伊斯兰世界,先后派出多名传教士出使。1253年鲁布鲁克(Rubruk)出使蒙古,谒见了大汗蒙哥。后来又有孟德高维诺(Monte Corvino)、鄂多立克(Odoricus)和马黎诺里(Marignolla)出使。他们大量的书信和游记记录了他们在东方的见闻感触,中国的形象在欧洲越来越立体、真实:第一,他们明确指出其时所称的契丹就是西方古代所讲的塞里斯,“把西方一度中断的中国形象又接上了”。第二,他们还向西方介绍了契丹的纸币、医学和宗教,使中国在欧洲的形象更为完整。限于篇幅,又因其影响不如《马可·波罗游记》,本文对上述传教士的记录不再展开。

在整个中世纪时期对沟通中西贡献最大的,还得算《马可·波罗游记》。马可·波罗从小来到中国,在中国居住了17年,深受元世祖忽必烈的器重。他周游中国,曾被委任外交使臣、地方官员,可谓官运亨通。经中亚返欧后,马可·波罗在一次海战中被俘入狱,在狱中和小说家鲁斯梯切诺(Rusticiano)合作写就了轰动欧洲的《马可·波罗游记》。该书出版后被誉为“世界奇书”,不久就被译为多种文字出版,风靡欧洲,几乎到了家喻户晓的地步,一时间似乎整个欧洲都在谈论那个遥远的国度。《马可·波罗游记》共分四卷二百二十九章,是西方认识中国历程中里程碑性的著作,是第一部全面、深入介绍中国的百科全书式的游记。它大量记载了元代的政治斗争、军事体制、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宫廷生活、民间风俗、城市城镇、宗教信仰和科学技术。在谈到大都的经济生活时,马可·波罗写到“百物输入之众,有如川流不息。仅丝一项,每日入城者计有千车”。本文另摘取一段对杭州的描写以管窥当时欧人眼中的中国:“宫殿是为世界最大之宫,周围广有十里,环以具有雉堞之高墙,内有世界最美丽而最堪娱乐之园囿,世界良果充满其中,并有喷泉及湖沼,湖中充满鱼类。中央有最壮丽之宫室,计大而美之殿二十所,其中最大者,多人可以会食。全饰以金,其天花板及四壁,除金色外无他色,灿烂华丽至堪娱目”。

《马可·波罗游记》是西方东方学中最重要的历史文献,达到了西方对中国认识的顶峰。如张西平所讲,西方人翻过这座山峰是在400年以后:

第一,《游记》拓宽了欧洲人的世界观念。马可·波罗的契丹之行一下子把欧洲人的眼光拉到了大陆的最东端,“打碎了欧洲便是世界的神话,把一个有血有肉的中国呈现在欧洲人面前,令他们无比惊奇,以致不敢相信”。

第二,《游记》推动了欧洲的文艺复兴。文艺复兴的本质就是对人的价值的发现。人有权享受生活之美,并有权去创造生活之美。《游记》通过对东方金银财宝、富庶城市、美丽女人的描写正好契合了文艺复兴中对世俗生活的渴望、对财富的迷恋和对情欲的追求。《马可·波罗游记》中的中国成了新生活的榜样,成为欧洲人心中的理想国。

第三,《游记》催生了近代的地理大发现。意大利的地理学家托斯加内里(Toscanelli)曾依照《游记》的描述画了一张海图,认为从里斯本出发航行2250海里即可到达契丹的刺桐港(古代泉州)。哥伦布更是《马可·波罗游记》的狂热读者。他受到西班牙国王的资助后,带着国王致大汗的一封书信,出航去寻找契丹,寻找香料堆积如山、船帆遮天蔽日的刺桐港。当大西洋上的海风把他的船队吹到南美的海地时,尽管他看到当地土著都赤身裸体,与他想象中契丹的富庶文明大相径庭时,他也坚信那里只是契丹的边缘之地,他仍要“去行在城,把陛下的亲笔信交给大汗,向他索取回信带给国王陛下”。

四 小 结

人类之所以区别于其他动物,就在于我们善于交流。此言放而大之,也可以说,人类社会之所以不断进步,也在于不同文明之间的彼此学习、相互交融。中国和欧洲分处亚欧大陆的两端,虽远隔万水千山,但文明间的交流从未停步。而文明间的交流极少对等,各种文明也有强势弱势之分,此时落后,彼时又领先。从古希腊时代欧洲人对中国的朦胧的憧憬,到古罗马人对中国的具有强烈现实意义的认知,再到中世纪《马可·波罗游记》的风靡、欧洲人对中国文明的向往,这种逐渐演进而又永处正面的中国形象说明在本文所述的千年历史中,中国文明一直从总体上领先于欧洲,独步世界。中国人研究自己国家的历史,应该摆脱晚清时的悲情,全面认识自身的价值。

[1] 艾田蒲.中国之欧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 何芳川、万明.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史话[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3] 雷蒙·斯道恩.中国变色龙:对于欧洲中国文明观的分析[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6.

[4] 张西平.欧美汉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6.

Changes of the Chinese Image in Europe:from Ancient Greece to the Middle Ages

MENG Qing2bo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Hebei United University,Tangshan Hebei 063009,China)

image;change;China;Europe

Communic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European civilizations enjoys a long long history.The Chinese image in Europe varies,sometimes drastically,in different ages due to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there.In a history of over a thousand years,the paper explores the Chinese image changes from ancient Greece to the Middle Ages in Europe,which is hopefully helpful to the master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Europe and to the value2realization of us.

G04

A

2010210230

猜你喜欢

里斯游记丝绸
地心游记(十)只剩我一个人
遥望“丝绸路”
寻梦环游记
寻梦环游记
“发现者”卡纳里斯的法律方法论
路上丝绸
超市游记
美国费里斯州立大学(FSU)大学生学习动力来源的思考与启示
一条流浪狗的血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