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湖北工业实现新跨越
——学习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体会
2011-08-15吴新民
○吴新民
(湖北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推动湖北工业实现新跨越
——学习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体会
○吴新民
(湖北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同时指出,要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这一命题特别符合湖北省情实际,为湖北工业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一、国家把转变发展方式摆在战略位置,我国工业将迎来新的历史性变革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将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随着国家把转变发展方式摆在战略位置,我国经济将迎来第三次大转型:第一次是建国初期30年,第一代领导集体带领全国人民解决了中国工业“从无到有”的问题,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第二次是改革开放30年,第二、三代领导集体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了中国工业“由小到大”的转变,按汇率计算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日本,制造业居世界第二位,许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总量大不代表实力强。五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拉开第三次发展大幕,即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工业“由大变强”。我们理解,这是“我国处于大有可为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深刻内涵所在。从内外部环境看,后危机时代对我国相对有利,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五化”并举以及经济结构转型加快、体制机制活力凸显等,都给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我国工业将迎来新的历史性变革。
二、谋发展与转方式本质一致、相辅相承,必须把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
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中先后五次强调要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这表明,我国将长期面临加快发展与转变方式的双重任务,不能只是为转变而转变,而要在转变中谋求更大的发展,实现促转变与谋发展的有机结合。谋发展是促转变的基本前提,不谋发展,促转变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促转变是谋发展的必然要求,不转变,发展的路就会越走越窄、不可持续。在发展中促转变,要求我们以结构调整为主攻方向,不断优化产业、区域、需求和分配结构,以结构的调整优化为未来发展打好基础;在转变中谋发展,要求我们发展速度不能慢,发展标准不能降,发展后劲不能弱,坚持能快则快、好中求快、又好又快。
三、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符合湖北省情和发展阶段性特征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要解放思想,又要实事求是。从省情看,发展不够、发展水平不高仍是湖北最大的实际,当前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区域竞争异常激烈,我们面临加快发展、做大总量与调优结构、提档进位的双重任务。这些年,湖北一些产业在发展中调整、在调整中发展,产业规模壮大的同时竞争力也得到提升。事实证明,这是一条符合湖北实际、推动工业跨越发展的有效途径。从发展阶段看,2010年湖北人均GDP超过3700美元,表明湖北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跨越的阶段,其典型特征是发展提速与爬坡过坎并存:一方面工业化加速的内生动力增强,产业升级步伐加快;另一方面发展面临的矛盾和制约因素增多。从发展条件看,省委九届九次全会指出,湖北正处在“五期”:黄金发展期、工业化加速发展期、城镇化加速推进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期、体制转轨突破期,除此之外还有“两期”:多重政策机遇叠加期、多年积蓄能量释放期。因此,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在做大总量中增强实力,在结构调整中提升水平,在科学发展中实现跨越,是湖北工业转变发展方式的现实选择。
四、“十一五”湖北工业发展步伐加快,但转变发展方式的任务艰巨
“十一五”是改革开放以来湖北工业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2010年规模工业增加值达5800亿元,是“十五”末的2.9倍。利税总额突破2000亿,其中利润突破1100亿,分别是“十五”末的2.8倍和3.3倍。工业提速增效的同时,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迈出坚实步伐,突出表现为“两快、两增、一降”。
一是产业升级加快。六大支柱产业发展壮大,“千亿元产业计划”全面完成,六大产业相继突破千亿,其中汽车产业突破3000亿,钢铁、石化产业突破2500亿,食品产业突破2200亿元,电子、纺织产业突破1600亿、1300亿。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增长,占工业比重提高到29%。二是技术创新加快。企业技改投入和产品更新力度加大,全省工业新产品产值保持50%以上的快速增长,新产品产值率提高到9.6%。三是企业实力增强。2010年全省营业收入过百亿、50亿元企业将分别达到18家、35家,2家企业进入了世界五百强。四是工业增长系统性和协调性增强。装备制造、原材料工业较快增长的同时,消费类产业明显提速,轻重工业结构由“十五”末的27:73调整为30:70;在发展县域经济战略的作用下,一批基础薄弱地市工业明显提速。五是工业能耗稳步下降。2010年前三季度,全省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8.5%,比“十五”末下降25%以上。
然而,作为内陆地区和老工业基地,湖北转变发展方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突出表现在:一是工业化程度不高。工业占GDP的比重只有39.4%,比全国平均水平还低。二是产业结构演进步伐不快。能源资源消耗大的重化工业比重过大,具有市场优势的消费品工业薄弱,许多新型消费品还是空白。三是产业层次低、链条短,整体上处于价值链低端,附加值不高,工业增加值率、销售利润率分别只有29.2%和5.8%。四是能源资源约束压力大。全省90%以上的煤炭、原油和天然气、80%的铜精矿、70%的铁矿石需从外省调入或进口,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工业外向度偏低。
五、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推动湖北工业实现新跨越
站在新的起点上谋划湖北工业发展,实现新的跨越,尤其要处理好几个方面的关系。
1、处理好壮规模与调结构的关系
合理的结构是壮规模的条件,必要的总量是调结构的基础。没有充分的总量,结构调整就缺乏空间。作为全省来讲,更要深刻认识扩大经济总量是现阶段最迫切的任务,要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兴省战略,继续落实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在全面完成千亿元产业计划基础上,着手实施重点产业倍增计划、千亿元产业接续计划、装备产业振兴计划等,做好“十二五”国家重大项目布局的衔接,在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前提下,引进一批能支撑产业发展的大项目好项目,打造一批能引领发展、产业集中度高的大园区,在加快做大工业总量的同时,通过增量来带动存量的调整,完善产业链、产品链。
2、处理好速度与质量效益的关系
强调转方式、调结构,并不是要求放慢发展速度,更不是放下发展来抓调整、促转变。湖北省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要通过加快发展来调整结构、夯实基础、化解各种深层次矛盾。质量效益是检验发展方式转变成效的最终标准,只有使增长速度建立在高水平、高质量、高效益的基础上,发展空间才会越来越大,发展道路才会越走越宽。一是要转型发展。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加快产业调整转型升级,五中全会提出“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调整优化原材料工业,改造提升消费品工业,促进制造业由大变强”。根据全省实际情,我们认为湖北制造业发展调整的重点应是“振兴装备制造业,调整原材料工业,壮大消费品工业,促进工业做大做强”。二是要创新发展。切实加大技改投入,加快组织实施一批重大技改工程和重点项目,深化产学研合作,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三是要扶强发展。将“成长工程”工作重点由“育苗”转向“扶强”,不断壮大几只“虎”,更要培育一群“狼”。四是要高效发展。加大产品结构调整力度,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新产品产值率、工业增加值率、销售利润率。
3、处理好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关系
培育新兴产业是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要发挥湖北产业基础和科教人才优势,抢占先机、做大蛋糕,尤其要加快一批核心技术的产业化,力争在高端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形成一批增长点。但也要看到,产业升级演进有其内在规律。作为湖北省来讲,新兴产业发展需要一个过程,在相当长时期内传统产业仍是经济的主体。因此,要抢抓国家扩大消费政策机遇,大力发展汽车、食品、纺织、医药等消费类产业,提高湖北在全国的地位和影响力。要推动钢铁、石化、建材等传统产业把高成本压力转化为转型升级的动力,通过技术创新提高装备水平和产品科技含量,从价值链的低端转向中高端,不断拓展发展空间。
4、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能源资源保障的关系
发展是“硬道理”,能源资源是“硬约束”。能源资源问题始终是湖北工业发展的心头大患。要坚持“三管齐下”:一是要立足省内“节约资源”,坚持绿色发展、清洁发展、节约发展,坚决淘汰落后产能,狠抓节能降耗和减排治污,大力发展再制造产业和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二是冲出省外“抢占资源”,支持武钢、宜化等有条件的企业到省外、境外兼并重组、整合资源,建立能源资源保障基地;三是放眼未来“开发资源”,继续开发水电资源,加快开发核电、风电、生物质发电等新能源,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可替代资源。加快建立煤炭储备基地,积极争取国家打开西煤东运、北煤南运、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等能源通道,完善优化经济运行调节,探索能源供应长效机制。
同时,要处理好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关系。信息技术是经济增长的“倍增器”、发展方式的“转换器”、产业升级的“助推器”,生产性服务业是新型工业化的基本要求、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标志,也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支撑。要大力促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
(责任编辑:李文斐)